《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5 03:00: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

  本节课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2

  今天为止结束了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学习,本单元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结束后总体感觉是要密切联系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学仅局限于对图形的直观认识,至于图形的特点则不作为重点,孩子略知一二则可。

  在学习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充分提供孩子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的机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长方体上的一个面大小不变的移下来,通过动手实践,我们总共找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线画下来。

  2、用剪子按长方体的面大小不变的剪下来。

  3、将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纸上,在纸上将四个顶点画在纸上,然后用尺子将四点连接起来。

  4、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涂上颜色,映在纸上。想了这么多的方法,不由得为孩子的精彩发现叫好。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则与第一课时有所不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发现既可以对折成两个正方形,也可以对折成两个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新图形:三角形。然后通过图形平移,又将两个三角形平移成平行四边形,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气氛相当浓厚。但是我发现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图形的转换缺乏大胆形象,需要老师去不停鼓励。

  总的来说两课的教学方法迥异,多是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好一点,将会更好。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3

  1、反思教具、学具准备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2.反思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平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平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3.反思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辨认;

  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平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4.反思教学方法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平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习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把一些平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4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5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习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习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6

  《认识图形(二)》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物体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而平面图形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预设: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所需的立体图形,用于在课堂上画、印、剪,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些,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联系起来,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下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于低年级孩子,融入动画和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立体图形,找到平面图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既复习了上学期的`立体图形,又引入了新知——平面图形。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画、印、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3、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猜一猜”“圈一圈”和“涂色”。通过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四、在欣赏图片拼组时,可以预设到孩子们会很兴奋,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美。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制作一幅美丽的剪拼画,有趣图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本节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7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展开教学。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到底认识了多少呢?认识了,有点认识,还是不认识?《标准》积极强调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为了体现《标准》精神,我经过了两次不同的试教。第一次,按学生还不认识这些图形进行教学,结果在认识图形的环节中出现了与预计不符的情形:原本想利用让学生给图形取取名字来制造课的亮点(预计他们在取名字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场面),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谁知他们都轻而易举说出名来,而且说出的名是与书上一样的。我原本以为的亮点顿失光彩。当时我马上追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早就知道了。冷静分析后,其实原因在我,在我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我所教的两个班111名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几人认识了这些图形,结果在所调查的学生中,111人都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也就是100%的学生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椭圆、三棱柱等。既然学生都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也就不需要再让他们为图形取取名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展开教学。

  就这样,第二种教学方案诞生了:直接从学生已经认识了上述图形入手,展开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 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

  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一定明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所熟悉、喜爱、乐见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让他们帮助警长破案,这些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当遇到疑问时,大家运用图形知识仔细分析,寻找线索,排除一个个可疑对象,直至最后抓到小偷。整个破案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尝试成功的过程。在小结时,有的学生说:想不到这些图形有这么大的用场,还可以破案。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这节课真是有趣。

  3、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使教学更贴近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制作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简单又实用的课件,实现了人(师、生)机(黑猫警长)对话,通过几句简单的人机对话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把各种交通标志牌,破案情节中的各种脚印、汽车以及四个案发时到过现场的人的图片(GIF文件)通过电脑搬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火花。例如,课件中出示各种残缺的鞋印,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们想像丰富,得出五花八门的结果。这些猜测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要正确猜测形状,就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的专注力。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融化了知识的难点,让学生学得更有趣、轻松,更有收获、值得回味。

  4、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标准》积极主张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本节课中,教师力争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创造极大的创造空间:教师站在学生当中或干脆与一位学生合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参与他们的.讨论。当老师成了学生的伙伴,成了学生的朋友后,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时,学生便无拘无束,敢于大胆地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5、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起点。在引入环节,让学生涂一涂时,没有预计到大部分学生用彩色笔涂的速度那么慢,所需的时间那么长。以致影响了整堂课的时间,因此,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起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方面。

  (2)关于倾听。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有利于提高自己,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几次试教下来,发现学生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极强,举起高高的手,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惟恐叫不到他(她),场面是热闹之至。但是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很差,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却往往表现出烦躁、不经意、无所谓甚至为没被叫到而懊恼的现象,或是还是一直举起高高的手,等着老师叫到他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却忙着管自己,学习效果往往打了折扣。

  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他们自觉、主动倾听的习惯,是值得每位新课程老师研究的。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8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9

  在生活中,学生已有关于角的感性经验,但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 创设了“根据平面图形上的部分,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图形”,学生的兴趣被游戏激发起来,特别是猜圆形时,学生感悟到圆上没有角,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才有角,初步感受了角的表象。再让学生摸平面图上角的形成,紧接着把角描出,移走平面图形,只剩下角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这样学生就会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记得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部分内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安排了用小棒搭角,并要求搭得大点小点如何操作,学生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有关。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安排了三次玩活动角的环节,在玩中学,在体验中理解。还安排了折角,剪角的`环节,让学生在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验证、自主提炼、自主实践的过程。当然在“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折角时,学生折的角形状大小,与角的大小概念有错误理解,没能处理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从学生从课堂可能地生成出发,备好课,上好课,处理好细节。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0

  在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再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1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2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平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习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习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习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习几何图形,会觉得学习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习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3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本周学习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习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习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平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习,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虽然是看直播,我照样能做到提前备课,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后布置后精炼又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不能及时听课的孩子,老师们及时和家长取得练习,及时沟通,尽量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4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昨晚观看《认识图形》微视频,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2、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屏幕,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学生答。

  二、学习新课。

  1、找图形,认识面在体上。

  师:桌子上有好多物体,你能从上面找到这些图形吗?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找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可能的回答: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

  2、师:你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留在纸上吗?请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

  分小组在彩纸上印一印或描一描,再用剪刀把图形剪下来,每种图形可以多剪几个(可以剪出不同的颜色、不同大小的)。学生分组动手做出这几种图形。

  3、再次认识图形。

  师:每个小组都剪了这么多图形,你们能把这些图形分一下类吗?

  每个小组里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选一个小组在投影上展示,其它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这个图形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为什么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

  圆形为什么这么特殊?

  通过学生的回答,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并不要求学生说出诸如“对边相等”、“对边平形”等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去分就可以了。

  三、拼摆图形

  接下来我们就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做出一幅漂亮的图画吧。

  同学们可以拼出主题图中的'牧童和牛,也可以自己想象着拼摆出图画,展示的时候要具体说一说什么图案分别是用什么图形拼摆成的。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对于比较好的作品掌声鼓励。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的认识,学生已有基础,再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图形,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在直观认识图形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同桌互相指图形,认图形,说图形、剪图形。全班交流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同桌再将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交流时,互相质难问疑,自主完成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但是这节课课堂活而乱。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5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04-16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1篇11-28

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02-03

数学认识图形的教学设计06-19

自选图形的教学反思11-25

《图形的相似》教学反思04-03

最新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思路08-24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3-01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04-24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