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1
在我上大学之前,就听说大学要开设心理健康科目。我一直猜测心理课会是怎样的,老师是否会给我们讲解心理学的知识,例如社会心理学、职场心理学这类听起来很高深的课程。怀着这些疑问,我上了第一次心理健康课。我们四个班的同学一起在一个大阶梯教室上课,这个课堂的气氛与高中时期很不一样,教室里回响着老师扩音器的声音,感觉上课的气氛比高中要轻松很多。虽然同学们对这门课程都不了解,但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下,教室变得很活跃,同学们都很激动,积极地讨论起来。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例如情商和智商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影响。
心理健康课与大学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课程中谈到了大学生宿舍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大学宿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例如,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爱,从未做过粗活,家人都围着他们转,就像小皇帝一样。但是来到大学后,宿舍里没有人围着他们转,没有人听他们指挥,没有人帮忙做任何事情。这种重大的转变会使他们突然感到不适应,因此心理调节变得非常重要。有些人在初中和高中一直是学校里的好学生,老师眼中的宝贝,被同学羡慕,难免会变得自负,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在一个层面上,自己是高人一等的。然而,上了大学后,他们发现没有人崇拜他们了,没有一群人仰望他们,心理上的差距不可忽视。在宿舍里,他们仍然自认为高人一等,一副不屑于与他人为伍的模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被大家疏远。如果再加上一些坏脾气,就会被排挤,生活会变得不那么美好。宿舍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生活习惯的.差异。宿舍的室友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有些人一个月不洗澡,有些人每天半夜打电话,有些人特别自私,一点东西都不让别人碰......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然而,只要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用为别人着想的方式,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个人在大学的生活都是在模拟将来进入社会的生活。在大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以后在社会中能够游刃有余的基础,也是在进入社会之前的提前演练。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现代的“微表情”知识。微表情是指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做出的表情,这个表情反映了人的真实情绪。然而,一般人很难捕捉到这些微表情。微表情在刑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微表情,我们可以了解对方的真实情绪,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和真实交流。
心理健康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人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些人在遇到困难后就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则变得更加坚强。有些人永远悲观,因此一事无成,而有些人在每次挫折后都暗示自己“我能行”,因此他们最终会成功。拥有良好的心理态度和乐观的心态,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2
九墩滩是一个生态移民区,辖区内现有居民8261人,均为凉州区张义镇、古浪县、天祝县等不同县区的移民,人口流动性较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里。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最为社会各界与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调查对象来自全滩5个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留守儿童,从收回的问卷中,获得的资料基本上可以作为描述全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依据。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具体情况可从调查的数据中看出:留守儿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爱打骂架、烦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独感、被抛弃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烦恼郁闷、忧虑感等10多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孤僻、怪异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研究证明,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在此次调查中,有自我为中心想法的留守儿童有57%,自感是个爱挑剔别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异倾向有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容易导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于不完整的家庭造成这种现象。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较难提供规范化的互动模式。完整家庭是长幼有序、相互妥协的互动模式,这中间应该学会妥协、学会忍让、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否则会受到惩罚,但是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其身份特殊,临时监护人往往不忍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相关的规范,从而使其骄纵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共同分享利益与情感,从而为大众所孤立、抛弃。
二、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儿童的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近社会的行为发展,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有73%出现过烦恼、郁闷倾向,有72%的留守儿童有过忧愁、焦虑的倾向,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怒、爱发脾气,有4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亲的打工行为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对于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同时面对矛盾时,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于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倾向性要低出许多。因此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儿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判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在调查中发现,正是这种道德焦虑的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后悔与不安时时折磨着他们,对学习、生活及未来缺乏自信心。
三、孤独感、自卑感、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有59%,有自卑倾向的留守儿童有65%,有被抛弃感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面对同学、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儿童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当留守儿童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后在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之中。
教师在访谈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当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会向老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
四、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此次调查中,有5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有5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有48%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经历,有6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过较为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举动,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临时教养人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于是,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在面对自身问题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3
内容摘要:为了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对前进路中学三个年级的110名学生进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建议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注重选拔和培训专业教师,重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些建议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提供了参考。
一、调查研究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中,中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多元化的价值观、家庭不稳定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从各个方面的调查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外国学者估计,中学生中约有15%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和性格问题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我进行了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试图探明其中存在的规律,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心理学研究的依据。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前进路中学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保护被调查者学生的个人隐私,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具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除了身体健康外,还需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指的是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具有连续统一的人格,并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
(1)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且切合实际;具有自觉性和善于制定学习计划,能够坚持计划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和学习信心;在面对考试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灵活应对。
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6%,调查问卷显示:在没有老师监督的自习课上,他们会自觉地学习。第二种类型占60%,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占10%,第四种类型占4%,这些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表示四种类型)。当被问及对考试的感受时,A和B学生表示喜欢做难题,而C学生感到害怕,D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学生敢于提出来,其他学生(包括B、C、D)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这也反映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好的出路,D学生表示不明确。
(2)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现实感指个人对自己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为自己做出适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拥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按照计分方法将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中学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同时具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和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从自然的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功利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对道义和人情等价值不甚关注,认为金钱至关重要。冷漠型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关注他人的价值取向,持有的态度是“人不伤害我,我不伤害人”。
(3)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
根据我的调查问卷,分数最高为1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好,最低为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的学生达到8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的学生得分在6分至8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一般;而有43%的学生不及格,表示人际关系较差。其中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被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吗”时,有81%的学生回答会,当问及“你的好朋友学习成绩超过你时,你会真的感到嫉妒吗”时,70%的学生回答会,这些回答令人担忧。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调查中,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丑陋”一面,但这些回答是非常真实的。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教师不仅应在学习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还应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和朋友,以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4)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将学生的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对初一和初二的684名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如下:
人格倾向百分比
学习焦虑43%
对人焦虑36%
孤独倾向13%
自责倾向9%
过敏倾向2%
身体症状9%
恐怖倾向2%
冲动倾向7%
三、初中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抽象能力有较好的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和限制。
(2)情感容易激动,愿与朋友谈心事,但不愿与家长和老师谈。
(3)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然稚嫩。
(4)能够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发展,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
(6)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带有个人人性特点。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资料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已成为紧迫和重要的课题。为了培养出健康向上、求知进取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
(2)发展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
(5)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
(1)开展群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习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
(3)组织心理辅导专门活动和训练,进行个案研究。
(4)严格遵守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原则,确保有合格的心理辅导工作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的知识能力结构、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4
从19xx年开始,我们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为来访的学生提供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发展等方面的帮助,促进了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还及时发现并转介了一些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使他们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治疗。
从19xx年开始,我们开始为全校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对初一和高一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诊断测验》、《学习适应性诊断测验》、《心理健康水平诊断测验》、《问题行为诊断测验》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一年后,我们进行复测,以检验教育效果。
从19xx年开始,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聘请本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辅导员,为各年级的家长开设讲座,并接待家长的来访。我们还编辑了《好家长育人经验集锦》,发给家长们供其学习。家长学校不仅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还被评为西城区优秀家长学校。
xx年,我们建立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由校长和副校长直接领导。中心聘请了全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心理顾问,还有两名专职教师和一名兼职教师。中心设有谈心室(个别心理辅导室)、会客室、心理阅览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和开心屋(心理活动室)。通过开放硬件设施,中心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宣传、选修课、专题讲座、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发展性和预防性教育和指导。同时,中心还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规划、组织和督导。
xx年,我们与全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西城区心理教研室合作,成功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该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共上了两百多学时的课程,系统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我们学校有70多位教师参加了培训。此后,我们还连续举办了系列专家讲座和优秀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介绍和交流。经过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们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和各种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本年度,我们学校被评选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
xx年,《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被北京市教育学会批准为“十五”科研规划课题。该课题由副校长直接负责,各年级组长分别负责“提高初高中一年级学生适应能力”、“初高中二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和“初高中三年级学生升学应试心理调整”子课题。在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们热情高涨,同时得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教授的帮助和指导。该课题将推动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朝着具有本校特色、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此期间,xx年有十一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在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获奖;xx年,六位老师的论文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其中一篇被选为大会发言)。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下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有指导、协调、落实和研究,注重实效。
2.全体教师参与其中,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品格修养、生活体验和自我调适。
3.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有机结合。
经过我们脚踏实地的努力,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教师解决学生心理冲突和矛盾的能力,提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各界的好评,西城区和北京市教委先后在我们学校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会。xx年,我们被评为西城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校。许多其他学校的同行也曾来我们学校参观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5
一、调查目的
社会变化的损失,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了孩子们的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父母的逼迫、学校的压力都使得孩子们厌学、学习焦虑、孤僻等心理疾病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我们课题小组对两个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随机的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我们选择了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个由1xx个小题组成的调查问卷,问卷中的问题都是简单易行的判断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座谈会,在班级上让学生们各自发言,说说自己的烦恼。
三、调查分析
我们在果园小学三、四年级进行了两种形式的调查:小学生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尽管问卷题目简单易行,是非明确,但是我们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兴趣、家庭感情、自信心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厌学、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其中有些学生的表现更为突出。
(一)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目的上明确,但厌学情绪明显。
调查统计表明,多数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厌学情绪,尤其体现在听课过程中。小学生在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在学校集体活动中,他们往往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太关心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他们与老师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部分学生表现为兴奋过度、躁动不安、易激动、容易哭闹;部分学生则相反,他们情绪低落、胆怯、动作迟缓、做事半途而废、缺乏信心、智力水平较低、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逻辑性和灵活性较差。他们害怕做作业,依赖家长帮助,考试前和考试时充满担忧,导致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
(二)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其中少部分学生由于自卑而引发抑郁症状。
调查统计表明,学生的自信心不稳定,上课时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紧张、不流利,不敢主动参加其他同学的小组或集体活动;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缺乏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害怕参加竞赛活动,害怕与他人比较,特别害怕被别人笑话;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心,常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不敢放手去做,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当别人质疑时,不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时常常感到害怕,退缩,容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问题。他们害怕尝试新事物和新活动,总是选择容易的活动,逃避可能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新活动。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缺乏主见,不能自己解决问题,依赖他人的帮助,向老师告状或回家向父母倾诉。
(三)少部分学生表现出严重缺乏安全感
这种情况有两种表现:一是胆小,例如遇到陌生人会害怕不敢说话,受到欺负时不敢反抗,不会寻求帮助等;二是表面强悍,内心脆弱,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与他人对立;当得不到教师和班集体的重视时,通过恶作剧来显示自己。然而,他们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愿与同学深入交往和交流,内心自我封闭。
四、成因分析
在所调查的学生家庭中,大约有60%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或者是单亲家庭,孩子长期处于家庭不完整的状态,他们的学习主要依靠学校老师的'指导和监督。另外,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长辈的过度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但是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遇到挫折时,他们无法接受,也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的要求过高,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寄托了所有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然而一旦失误就会挖苦讽刺,甚至采取体罚。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引发心理问题。
家庭不和谐也是问题的因素之一,离婚的父母有的不愿意照顾子女,有的过于溺爱子女,都使孩子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甚至有些孩子表现出对社会的仇视、嫉妒他人、心理阴暗。在家庭矛盾较大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很高,研究证明,父母关系的和睦是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评价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为了追求升学率,学生不得不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这种情况使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过度使用大脑,降低皮层功能,影响学习效率。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态。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此外,小学儿童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不稳定。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难以抵抗外界的诱惑,在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和不良的心态。
五、如何预防和解决问题
为了预防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课内外、校内外双向联动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以预防教育为主,心理监控和治疗为辅的立体教育体系。除了日常的心理辅导教育,我们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语文课堂中。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正面因素,如为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等。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积极思想,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容,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还应该及时提供咨询和指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和训练,帮助他们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另外,我们也需要教育家长,让他们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家长可以经常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他们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阅读,布置孩子写日记,并阅读并批评,以促进家庭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这也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好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6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面临的生存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各种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情感问题和就业压力等。因此,了解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进行了一次周边同学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希望找出实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的建议和看法,以帮助广大同学。
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我的同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通过腾讯QQ进行发放,并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支持。共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本科和大专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70名,女性50名。最终收回了10xx份具有分析价值的问卷。这次调查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和较高的可信度。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人际关系问题。有些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自负的心态,总是想着表现自己,抱怨别人不理解、不关心。还有一些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导致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甚至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此外,由于个性和利益等原因,大学生之间也容易产生冲突,导致相互冷漠,甚至仇视对方,这种情况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累积。
其次是学业问题。调查发现,有1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缺乏激情和热情,觉得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学业上的主要问题包括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等。
另外,恋爱和性问题也是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不少人开始谈恋爱,但在处理恋爱和性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
此外,情绪问题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调查发现,有12%的同学不敢在同学面前大声说话,表现出不敢表达自己情绪的问题。大学生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包括抑郁、焦虑、自卑和冷漠等。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心理素质还比较脆弱,容易出现价值观的混乱和情绪的波动,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此外,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此次调查结果使我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首先,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我们应该更加积极主动,而不是等待别人的主动。在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主动尤为重要。大学生应该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对学生来说非常有益。
其次,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应该保持宽容的心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只顾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当出现矛盾时,应该积极寻求解决,并尽可能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问题。
此外,在处理异性关系时,男生和女生都应该主动,不必感到害羞。与异性的交往不仅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求,而且可以让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互相补充,培养健全的人格。
当遇到不被理解和信任的时候,我们应该与他人增加沟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发现自己已经出现情绪低落和压抑等心理问题,应该勇于正视,并寻求适当的方式来解决。解决方式可以采取自我调节和与他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单一化,以期尽快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此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个人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也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抗挫折能力。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能力应对。要接受抗挫折教育,积累挫折经验,让自己的心理逐渐成熟,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改变观念、改善管理、改进教学、拓宽社会活动领域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7
从1987年开始,我们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为来访的学生提供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发展等方面的帮助,促进了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还及时发现并转介了一些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使他们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治疗。
从1994年开始,我们开始为全校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对初一和高一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诊断测验》、《学习适应性诊断测验》、《心理健康水平诊断测验》、《问题行为诊断测验》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一年后,我们进行复测,以检验教育效果。
从1984年开始,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聘请本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辅导员,为各年级的家长开设讲座,并接待家长的来访。我们还编辑了《好家长育人经验集锦》,发给家长们供其学习。家长学校不仅受到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还被评为西城区优秀家长学校。
20xx年,我们建立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由校长和副校长直接领导。中心聘请了全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心理顾问,还有两名专职教师和一名兼职教师。中心设有谈心室(个别心理辅导室)、会客室、心理阅览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和开心屋(心理活动室)。通过开放硬件设施,中心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宣传、选修课、专题讲座、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发展性和预防性教育和指导。同时,中心还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规划、组织和督导。
20xx年,我们与全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西城区心理教研室合作,成功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该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共上了两百多学时的课程,系统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我们学校有70多位教师参加了培训。此后,我们还连续举办了系列专家讲座和优秀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介绍和交流。经过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们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育观念和能力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和各种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本年度,我们学校被评选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
20xx年,《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被北京市教育学会批准为“十五”科研规划课题。该课题由副校长直接负责,各年级组长分别负责“提高初高中一年级学生适应能力”、“初高中二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和“初高中三年级学生升学应试心理调整”子课题。在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们热情高涨,同时得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教授的帮助和指导。该课题将推动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朝着具有本校特色、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此期间,20xx年有十一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在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获奖;20xx年,六位老师的论文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其中一篇被选为大会发言)。
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下特点:
1. 心理健康教育有指导、协调、落实和研究,注重实效。
2. 全体教师参与其中,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品格修养、生活体验和自我调适。
3. 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有机结合。
经过我们脚踏实地的努力,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教师解决学生心理冲突和矛盾的能力,提高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各界的好评,西城区和北京市教委先后在我们学校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会。20xx年,我们被评为西城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校。许多其他学校的同行也曾来我们学校参观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8
摘 要:中学生(12、13——17、18岁)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性格、情感、认知水平、价值观等都会有巨大的变化,称为“黄金岁月”;同时,又是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和多发期,称为“多事之秋”。因此,在这一时期必须为中学生提供系统、有效、全面、科学的辅导和帮助.为此,我们在暑假对湖州市吴兴区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城乡初中生心理动向及其差异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学习和生活
一、调查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城乡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况,当前城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二者的差异性,当前城乡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乡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况,当前城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其二者的差异性,当前城乡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学习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相关的心理发展状况等。着重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小见大,呈现出浙江省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状况,并积极提出相关的对策和解决途径。调查从7月15日开始,于7月24日结束,在湖州市吴兴区当地几所中学展开,包括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两部分。
(一)实地访问
尽管正值酷暑时节,我们走访了湖州市吴兴区和遂昌县妙高镇当地的几所中学,在学校同学和老师的配合下,顺利地访问一些学生,询问了他们一些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并作了一定的记录。
(二)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的地点主要在湖州市吴兴区附近和遂昌县妙高镇。我们采取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随机抽取了附近的路人以及居民帮助我们完成了问卷的填写。问卷的回收率在八成以上,问卷回收后,我们对问卷答案经行了统计冰作了一定的分析,以便得出有关结论。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我们本次调查中我们调查了多数中学生其中选取了部分较为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研究其中1.选择学习压力还可以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70%左右,压力过大的学生占12.9%,在选择压力过大的初中生中,城市学生占64.2%,农村初中生占35.8%。由此可见,许多初中生的学习压力适中,因为毕竟不是高中,中考远没有高考那样紧张、隆重和麻烦。经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要比农村学生大。我们认为这可能跟城市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一社会大背景有关。
2.选择现在的学习压力来自于家长期望的学生占61.3%。选择来自于自己的期望占25.8%,而来自于同学的竞争占12.9%。而来自于老师的期望的比例几乎是零。结果表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来源。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家长的“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紧箍咒无疑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一些家长常将自己孩子的成绩和亲朋好友的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形成一股攀比风,这也会给孩子产生一定的压力。
3.在一般情况下,有38.7%的学生会用听音乐的形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因为音乐能舒缓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也有29%的学生选择用网络。随着电脑和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
4.在一次考试失利后,有48.4%的同学会选择更加努力,和以前一样。保持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态的同学占41.9%。而认为自己很无能的学生的比例几乎为零。由此可见,目前的初中生总体还是积极向上、奋发拼搏、充满自信的。一次考试的失利并不能挫败他们,使他们一蹶不振,反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同时,目前初中生的心态还是让人感到欣慰的,能够宠辱不惊,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考试的失利。
5.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青春期问题占了42%左右,而选择父母师生关系紧张的学生占了16.1%。由此可见,青春期问题是困扰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初中生青春期情感上更深刻,但敏感多变而不稳定。同时,看待问题存在这一定的偏激性。对人对事有时感到很美好,有时感到很糟糕;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但容易见异思迁;当考试取得好成绩往往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容易悲观、沮丧失去信心;情绪易激动、感情易冲动。主要是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对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探索、知识的渴求、友情的寻觅、热情的释放、才干的显露等日趋迫切,因而感情也日益丰富。但由于受年龄、阅历、经历、财力等方面限制,情感处于易变不稳定状态。因此对人对事物都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失败时不要泄气,成功时不要骄傲;对人要多看长处,要学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遇事要有毅力,有恒心,逐步增强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和情感的能力,使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同时,同父母关系紧张,和父母存在代沟。
6.在空闲的时候,有42%的学生选择上网游戏,20%左右的学生选择看电视电影。而只有12.3%的学生选择做运动。无怪乎现在的中学生近视率越来越高,而体质却越来越差,肥胖率显著增加。再者,只有10.8%的学生在空闲时做家务,而在做家务的同学中农村学生占将近75%。由此可见,农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学生要勤劳、能干、生活能力要强。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女生在空闲时会选择逛街。
7.遇到不顺心的事时,71%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倾诉,只有12.9%的学生会想父母倾诉,而向老师倾诉的'比例几乎为零。可见,学生跟父母老师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尤其是和老师的关系。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主要的烦恼和压力也大多来自于学习。然而,学生和老师之却是非常的疏远。这导致老师不能即使了解学生的心理,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而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在问题出现时,老师不能即使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因而在很多的情况下,问题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会因为彼此的不理解而加剧。做为老师,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了解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好的帮助他们。在新时代中,我们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在随后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和父母亲近感是一般的占了41.9%。而和父母不亲近甚至有敌意的学生各占4%。
8.有74%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上最大的不适应是缺乏约束力和自制力。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电脑网络的不段普及,一些电子产品正严重影响这学生的学业和使学习效率显著下降。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初中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欲罢不能。另外一些初中生上课时拿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更有甚者又来作弊。同时,也有3.23%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其中城市学生占多数,这说明城市学生的自理能力亟待提高。
9.目前,多数初中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为了今后有显赫的地位,或者将来有一份高而稳定的薪水。这说明目前的初中生很现实,对于学习的目的比较清晰,有明显的动力: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为了今后的生存在努力的学习着。这部分学生认为,未来的社会将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而知识则是信息社会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必须努力学习,全面掌握知识。这个层次的学生代表了中学生思想发展的方向。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父母。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想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便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不被淘汰,能够拥有自己的成功。但是,值得提出的就是,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动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很有可能会放弃。学生必须对学习拥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某人而学习,只有对学习拥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才能真正从中找到真正的动力。也只有这样,在学习上,我们才能拥有好的成绩。
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希望得到多层次和横向联系的知识,他们不满足于纵向的传统的封闭式的知识,以求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新颖、独特、先进是当代学生所追求的:解题时独特的解法,探讨时逆向的思维,争辩中与众不同的见解,写作中新奇的构思,他们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事物,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多向思维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不喜欢人云亦云。
好奇、爱幻想也是当代中学生的特点。“缺乏幻想的学者只能是一个好的流动图书馆和活的参考书,他只掌握知识,但不会创造。”莱辛的这句话千真万确,当代的中学生可不愿做“两脚书橱式”的学者。
当代的中学生不仅求知欲强,而且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据反映,许多学生跟父母思想有隔阂,其主要原因是不少父母喜欢用老眼光看待他们的一言一行。不是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的追求也在提高,爱美是青年的特性。中学生也不例外。穿戴得漂亮些有些家长就说什么思想变了,忘记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所谓“艰苦本色”。课余时间听听音乐,唱唱歌,也说什么不行。这些都为中学生普遍反感。时代在前进,五彩缤纷的生活火花,对中学生也产生了多向性的吸引力。多数同学呼吁,请父母理解,我们追求朴素大方的美,不追求资产阶级堕落的“美”。我们的美,反映出时代的生气,我们没有忘记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轻松明快,热情奔放的音乐使我们兴奋、愉快,能使我们更好地投入学习。渴望大自然的熏陶,渴望友谊,也是年轻人的心声。
10.有61.3%的初中生打算毕业后读完高中后再上大学。有25%左右的学生准备读中专,学门技术,而准备读中专的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多数。直接去打工的人数非常少。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这在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的同时,也满足了许多同学对大学的渴望,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农村学生家中并不宽裕,而上大学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无疑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伴随着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所以他们认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太大了。他们选择上中专,使自己有一技之长。总的来说,他们都坚信科学文化只是对他们今后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当代的中学生,对于自我清晰的认识和对未来精细的打算,说明我们的中学生们已经成长,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正确的认识。对此,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
四、思考与启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心理需求成才的心理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知识经济已初见端睨,无知便无生存之本的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家长望子成龙的欲望促使下,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祈盼自己成才的心理日趋发展。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对于处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独立的心理需求,中学生身心正处于渐趋成熟的过程, 他们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信心,但有时对学习、生活中及社会上遇到的问题则缺乏判断力。归属的心理需求,中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对结交的来自同学的朋友群体有依附感。被异性关注的心理需求,中学生因生理的渐趋成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得到异性注意和肯定的心理需求。自省的心理需求,中学生容易冲动,遇事缺乏冷静分析,因而做错事时有发生,待冷静后又后悔。青少年存在上述心理需求,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极易造成心理疾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最终导致人格上的缺陷。如教师不尊重学生“受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求“,极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 这种抵触情绪会使教师的一切教育归于失败。
2.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为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 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数据显示有27 %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 2 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学生中存在着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生为13. 6 % ,高中生为18. 7 % ,而大学生高达25. 9 %。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适应性。如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甚至犯罪等,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着片面的理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矫正。因此,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点放在心理咨询室,认为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就是等候学生上门咨询。其实,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而不是问题矫正,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它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
2.过分偏重学习心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升学成绩。比如,进行智商测验、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试等。其实,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表现在有些学校采取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心理教育课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甚至大量考名词解释。有的还不恰当地按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规定出不同年级每一学期的训练目标与任务。对此,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傅安球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模式应当是生活经验型的,而不是知识传授型的,不应当有固定的模式,更不应当有考核,应当进行行为训练,加强个别辅导。从广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显性课程,也包括教育教学渗透、环境陶冶等隐性课程。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主环境建设 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校园校风建设 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4.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信箱、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实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9
关键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
为了解、掌握五里镇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在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自20xx年8月起,开展历时1年多的调研工作,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现将调研结果分析报告如下,以期对深入开展和提升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这次学生基本情况及心理发展状况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严格遵循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富强初中、四合九年制学校、民主九年制学校等校初中各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0%。
2、调查方法
(1)我们课题组采用《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本问卷共设计28道相关问题。涵盖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及心理健康开展情况等四大项内容。
(2)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3校的管理者及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涉及到6个开放式问题,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下一步此项工作计划与设想等。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组通过对调查问卷汇总和分析,组织邀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座谈会,大家达成共识:农村初中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工作缺乏科学规划,方法简单,教育措施缺位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政教处、德育处、班主任、心理教师、政治教师的事,与自己的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多数学校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甚至所配备的心理咨询老师就是政教主任,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混为一谈。还有的将心理健康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更有甚者,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还有,更多的社会群体关注的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所以,我们研究者应该把关注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七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课时是很难保证的。有些学校课表上呈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其实并未按课表上课,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不了了之,最终搁置或者放弃。
2、校际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每个学校都安排了健康课;无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室设置形式化、设施简陋、开放度低,未形成常态化。
3、缺乏专业队伍,业务亟待提升
农村中学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大量教师流入城市,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思考与建议
《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确保专门的师资岗位编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同时,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工作量未计入、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学校要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时,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构建学校监管建设机制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学校而言,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学校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讨会和学术交流;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重视环境育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可产生深远的的影响,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从而起到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4、适时开展家长培训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注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
“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由此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我们认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把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好。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10
一、在走访校长时,他讲了:小学校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1、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领导、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建立合理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制,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管理;
3、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4、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与设施,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5、督导心理辅导室拟定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6、主动与家长和社会人士沟通,争取社会力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
就如何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堂听了陈忠祥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事后陈老师谈了自己的做法:
二、发放调查问卷61份,设计的问题是:
1、学习疲劳2、学习困难3、厌学4、拒学5、多动倾向。回收调查问卷60份,感觉学习疲劳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41.6%,学习有困难的有10人,占16.7%,厌学的占10%,拒学的占2%,多动倾向的占1%,年龄在8-10岁,男孩多于女孩。
三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学业负担重是导致一些学生疲劳的重要原因。其中学校作业每天在2小时者占50%,家庭作业每天在2小时者占12.69%,结果使得许多学生天天围着课堂和书本作业转,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活动。临近期中和期末考试,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为平时的2倍。学校还频频要求家长代惠子抄写已考过的试卷,要学生重做,理由是加深印象,减少错误,使得家长和孩子叫苦不迭。
2、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较多,有儿童本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方面的因素。
①小学生自身原因:大脑左右半球整合功能偏差。人类大脑左右两半球各自掌管着不同的认知领域。大脑损伤,它影响儿童的感知、思维及情绪等方面,从而产生学习困难。疾病、虚弱身体障碍。有些儿童体质弱,还有的长期患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②家庭原因: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管教严厉,常用粗暴的方法对付孩子,致使孩子对学业失败感到无助,产生了厌学情绪,考试成绩总不理想,惧怕家长的惩罚,造成心理障碍。缺乏指导。有些家长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孩子在课堂上学不好的课程在家得不到父母的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上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③学校原因。教学方法不当,教师缺乏耐心。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耐心,往往还挖苦讽刺,使学生自尊心严重受挫,失去学习兴趣。
3、厌学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校方面,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填鸭式”教学,强迫学习,滥用惩罚,学生学习负担重、作业多、压力大、考试频繁、学习过难、缺乏活动、游戏,同学关系紧张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厌学情绪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往往使孩子在学习上感到挫折感,考试不好,学习不好,就遭父母的责骂与毒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社会上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等也是造成儿童厌学的社会诱因。
4、拒学原因:个别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形成极端退缩的性格特点,产生拒学现象。个别儿童不适应学校生活,害怕学习,害怕老师,害怕考试,害怕同学,不去学校是潜意识里的一种逃避方式。孩子出生后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分离就产生分离恐惧而影响上学。学校中功课太多、太难,使孩子感到焦虑,千方百计想逃避它,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就可能转化为疾病症状,以此为借口,获得暂时的解脱。
5、多动倾向的原因:儿童听讲容易受外界干扰分散注意力,频繁地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做事有头无尾。个别儿童不分场合,特别好动。在课堂上经常扭动,做小动作。好动、冲动造成一系列违反纪律、打架斗殴等行为,为逃避惩罚,经常表现出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等行为问题。
四、解决以上原因的措施:
1、学习课程若安排不当,难度较大的学科相继排列,易使学生陷入高度疲劳状态。课程安排要科学,有难度的学科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适当调和。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趣味性强,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常教常新,多加指导,在教学环境上,为小学生安排一个舒适温馨的教室。课间休息虽然短暂,但对于学生恢复脑力十分重要,教师切忌拖堂。课外作业量要严格控制,尽量做到当堂讲授,当堂练习,不留家庭作业,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游戏空间。保证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应为9到12小时。
2、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应给予方法指导和情感支持。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不得法,虽然很努力,但学习效率不高。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和父母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训练,使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上认可孩子,鼓励他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成功,注意及时表扬,使其树立自信心,增加喜悦,增加生活的力量。另外,教师和家长要清楚他到底在哪个或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并根据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时一定要有耐心,具有诚意。让孩子相信他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学习方法不当,让他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信心。
3、解决厌学的措施与方法:首先,教师要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事,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作业和考试负担,多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让孩子在做中学习,体验积极的情感。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性,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
4、小学生拒学的措施: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对教师来讲,就是以真诚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能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在学校里有安全感和舒适感。就是还要准备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校更有吸引力,让他们喜欢学校,愿意学。根据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提出适当的要求,多鼓励,多帮助,多表扬。
其次,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方面,要求要适当,难度要适宜,让孩子体验到学习活动本身的快乐,产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在活动和游戏上,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专长,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自己的主人。
5、训练儿童采用较好的认知活动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次通过一定程序的训练,减少儿童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逐步消除不良现象。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可以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听音乐,让儿童在活动中陶冶性情,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指导、矫正其行为偏异。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及咨询,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必要时转入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把作业看成是老师制约学生的一种手段,同时完作业也是一种应付的心态。久之,就会伴随出现马虎,学习成绩下降。要想防止学生这种心态的出现,就应避免单调乏味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游戏、教学本身的趣味、美感、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等不同形式,来调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1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面临各种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如果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导致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可以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或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适应了当前的社会环境。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其内心的想法相符合。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情绪是否在一个相对平稳的范围内波动。
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与以上原则相悖,那么他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由于心身疲惫、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原因引起,它的时间短暂且程度轻微,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轻;个别情况下,时间较长且程度较重,最终可能导致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的`表现包括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行为方面的表现包括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甚至痛不欲生等。这些情绪状态显然对大学生的发展不利,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实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投入到知识海洋中,努力吸取新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需要时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的忧愁,开发身心潜能。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感到压抑时,应该及时主动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12
在当今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然而,过强的自我意识可能导致人格缺陷。下面我将从人格缺陷的角度对自我心理进行分析。
(一)目前我的心理特征
在学习方面,我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机不高、学习方法不当、习惯不良、认知能力较低的问题。在个性发展方面,我缺乏积极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存在暴躁、懒惰和依赖等不良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方面,我存在交往萎缩和理性不足等问题。
(二)出现以上心理特征的原因
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缺乏使命感和紧迫感,对社会责任感不强。同时,我的价值观念不合理,自我意识不健全,缺乏自我效能感。此外,我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毅力不强。个性发展上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是由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价值观所决定的。在人际交往方面,我可能受到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三)如何科学地调适这些心理缺陷
针对学习动机缺乏的问题,我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培养和保持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了解学习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我应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优秀人的品质,严格要求自己在小事上。
在人际交往方面,我应该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如平等、诚信、宽容、互利、适度;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度。
(四)如何应对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需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从而取长补短,接纳、控制、发展和完善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我应该学会发展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悦纳自己。可以通过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创造机会,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积极暗示自己来实现。
最关键的是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建立科学正确的理想自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展示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具体的心理调适方法包括自我激励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等五种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03-25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05-24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06-21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总结11-20
教育调查报告06-03
教育调查报告03-27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案03-11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教案12-06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方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