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

时间:2023-06-16 12:48: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1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记》读后感2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3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开头“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给人一种身处梦境的感觉。第二段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句话很奇妙,仿佛隔绝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说,桃花源距离我们并不远,只要跨过那座小山,我们都可以拥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个理想的地方。他们热情好客,看见渔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丰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真实可信的——“先世避秦时乱”。如果当时的人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谁都会这么想。

  尾声用真实历史人物作证,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浓郁。

  网上有谣言说:桃花源是个鬼地方。此话怎讲?说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们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们几百年不换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烧给他们的……简直是“鬼话”连篇。

  学习历史的我们知道,陶渊明当时战乱贫穷的现实很是不满,他就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觉得从秦朝到东晋,历史过去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经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著文时的疏误,我们不必太较真。

  现代人,都一窝蜂地往城里钻,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紧张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孰不知,人间最美是田园。你看那桃花源风景美如画,你看那田间地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乐呵呵……

  读着《桃花源记》,走进桃花源,人间最美是田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幼时,读不懂陶渊明,更读不懂这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如今细细品味,猜想着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啊!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躺在两棵桃树中间的草地上,手上捧着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清风徐徐,任凭那无数片桃花瓣飘落在自己身上。树上的花想来更加美丽,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树叶有的已经长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缩在一起,朦朦胧胧,像是刚睡醒小孩的眼睛。一觉睡醒,身上早已盖了一层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啊。

  夏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偌大的桃花园绝对是个天然的“避暑山庄”。瞧!桃树长的'多旺盛啊,树叶竟是那样密,密的漏不下一丝阳光。偶尔微风吹过,树叶摇曳,把阳光剪的支离破碎,阳光便从树缝儿里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让人不可思议,让人逐渐怀疑事件的真实性。自从《桃花源记》被现代人译出来后,震惊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纷纷寻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创建一个“桃花源”。为了寻找它,我们踏遍了千山万水,尽管我们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劳,只是陶老先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等我们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归航之时,回到家乡之时。我们这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苦苦找寻了多时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乡,是啊,家乡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鸟鸣声声、花香阵阵,到处绿树成荫的的小镇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

  愿天下所有人永远铭记自己的家乡。记住,家永远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5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6

  一片自己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到了真切,其中可以透出一束具有光亮,指引人企业走进历史虚无的世界,一片环境安静生活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一个纷争和战乱,这,便是中国桃源?我有些学生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进行一场美梦,无论我们梦中的景象以及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使用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罢了。而比起一些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追求眼前这些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之美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是一场梦,依然有人愿意放弃一幕。但我不一样,我宁愿简单漂亮。不求独避风雨,唯笑桃源非梦。 “

  我想,可以有很多种美丽,可以在我们身边,不必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寻找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构图。美无处不在:可以是与家人轻松的聊天,可以是与亲密的朋友开怀大笑,可以是你一直想读的`小说,可以是几天的雨,可以是彩虹般的美,可以是对我们一直努力的认可......美,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欣赏它。现实可能不像梦境那样令人向往,但它是真实的;它可能是黑暗的,但它不是没有光明的。

  相较于梦想的天堂是没有争议的,我更喜欢现实生活中的噪音和笑声共存;相比于来自世界隐居撤退,我更喜欢隐藏在生活中,无论是人为的,也作战音乐;姚明无法相比的是天堂,我更喜欢简单的幸福的前方。 “在机身浑然一体,在桃园的心脏。”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这是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桃花源记》读后感7

  一片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进虚无的世界,一片安静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纷争和战乱,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美梦,无论梦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过眼云烟罢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眼前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梦,也仍旧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场。但我不一样,我宁愿只要眼前简简单单的美好。“不求独避风雨外,只笑桃源非梦中。”

  我认为,美好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在我们的身边,不一定非要穷尽一生寻找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美好,无处不在:美好,可以是与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闲谈;美好,可以是与挚友一起开怀大笑;美好,可以是刚好买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说;美好,可以是连续几天的大雨迎来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来的努力被认可……美好,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现实虽然没有梦境那样让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实;现实也许黑暗,但并非寻不到莹莹光亮。

  比起梦里没有纷争的桃花源,我更喜欢吵闹与欢笑并存的现实生活;比起避世隐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欢隐于生活中,既与世无争亦与人为乐;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欢眼前简简单单的幸福。“身在无间,心在桃源。”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就在哪都像身处桃花源一样。

《桃花源记》读后感8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没有战乱。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桃花源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读后感06-15

桃花源记读后感01-21

桃花源记读后感04-28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02-12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03-31

读后感01-25

《西游记》读后感_1200字-读后感06-21

读书读后感02-22

《春水》读后感01-1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桃花源记》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1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记》读后感2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3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开头“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给人一种身处梦境的感觉。第二段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句话很奇妙,仿佛隔绝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说,桃花源距离我们并不远,只要跨过那座小山,我们都可以拥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个理想的地方。他们热情好客,看见渔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丰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真实可信的——“先世避秦时乱”。如果当时的人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谁都会这么想。

  尾声用真实历史人物作证,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浓郁。

  网上有谣言说:桃花源是个鬼地方。此话怎讲?说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们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们几百年不换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烧给他们的……简直是“鬼话”连篇。

  学习历史的我们知道,陶渊明当时战乱贫穷的现实很是不满,他就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觉得从秦朝到东晋,历史过去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经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著文时的疏误,我们不必太较真。

  现代人,都一窝蜂地往城里钻,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紧张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孰不知,人间最美是田园。你看那桃花源风景美如画,你看那田间地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乐呵呵……

  读着《桃花源记》,走进桃花源,人间最美是田园。

《桃花源记》读后感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幼时,读不懂陶渊明,更读不懂这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如今细细品味,猜想着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啊!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躺在两棵桃树中间的草地上,手上捧着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清风徐徐,任凭那无数片桃花瓣飘落在自己身上。树上的花想来更加美丽,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树叶有的已经长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缩在一起,朦朦胧胧,像是刚睡醒小孩的眼睛。一觉睡醒,身上早已盖了一层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啊。

  夏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偌大的桃花园绝对是个天然的“避暑山庄”。瞧!桃树长的'多旺盛啊,树叶竟是那样密,密的漏不下一丝阳光。偶尔微风吹过,树叶摇曳,把阳光剪的支离破碎,阳光便从树缝儿里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让人不可思议,让人逐渐怀疑事件的真实性。自从《桃花源记》被现代人译出来后,震惊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纷纷寻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创建一个“桃花源”。为了寻找它,我们踏遍了千山万水,尽管我们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劳,只是陶老先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等我们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归航之时,回到家乡之时。我们这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苦苦找寻了多时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乡,是啊,家乡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鸟鸣声声、花香阵阵,到处绿树成荫的的小镇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吗?

  愿天下所有人永远铭记自己的家乡。记住,家永远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5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6

  一片自己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到了真切,其中可以透出一束具有光亮,指引人企业走进历史虚无的世界,一片环境安静生活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一个纷争和战乱,这,便是中国桃源?我有些学生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进行一场美梦,无论我们梦中的景象以及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使用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罢了。而比起一些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追求眼前这些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之美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是一场梦,依然有人愿意放弃一幕。但我不一样,我宁愿简单漂亮。不求独避风雨,唯笑桃源非梦。 “

  我想,可以有很多种美丽,可以在我们身边,不必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寻找一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构图。美无处不在:可以是与家人轻松的聊天,可以是与亲密的朋友开怀大笑,可以是你一直想读的`小说,可以是几天的雨,可以是彩虹般的美,可以是对我们一直努力的认可......美,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欣赏它。现实可能不像梦境那样令人向往,但它是真实的;它可能是黑暗的,但它不是没有光明的。

  相较于梦想的天堂是没有争议的,我更喜欢现实生活中的噪音和笑声共存;相比于来自世界隐居撤退,我更喜欢隐藏在生活中,无论是人为的,也作战音乐;姚明无法相比的是天堂,我更喜欢简单的幸福的前方。 “在机身浑然一体,在桃园的心脏。”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这是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

《桃花源记》读后感7

  一片漫无尽头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飘洒,林子的尽头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雾笼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进虚无的世界,一片安静祥和,充斥着欢声笑语,没有纷争和战乱,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美梦,无论梦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睁开眼,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过眼云烟罢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梦,我更喜欢眼前触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确令人向往,即使明知是梦,也仍旧有人愿意舍身赴一场。但我不一样,我宁愿只要眼前简简单单的美好。“不求独避风雨外,只笑桃源非梦中。”

  我认为,美好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在我们的身边,不一定非要穷尽一生寻找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美好,无处不在:美好,可以是与家人在一起放松的闲谈;美好,可以是与挚友一起开怀大笑;美好,可以是刚好买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说;美好,可以是连续几天的大雨迎来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来的努力被认可……美好,就在我们身边。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现实虽然没有梦境那样让人心生向往,但它真实;现实也许黑暗,但并非寻不到莹莹光亮。

  比起梦里没有纷争的桃花源,我更喜欢吵闹与欢笑并存的现实生活;比起避世隐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欢隐于生活中,既与世无争亦与人为乐;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欢眼前简简单单的幸福。“身在无间,心在桃源。”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就在哪都像身处桃花源一样。

《桃花源记》读后感8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没有战乱。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