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

时间:2025-03-24 10:29: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1

  洛克菲勒是美国上个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他的一生随着美国国势的崛起而崛起。通过这本自传,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个人的奋斗历程,也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到美国的兴盛原由。

  通观整本书,可能有人会得出这是一本鸡汤的结论。这可误解了洛克菲勒,因为后世的鸡汤学只学到了他的皮毛,反而给他的思想抹黑了。洛克菲勒的价值观,用英文来讲就是“oldschool”。他是符合美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人,勤奋、节俭、积极向上、幽默乐观。而当时的美国深受宗教的影响,也非常提倡道德。虽然说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国家,野蛮和愚昧伴随着他们,可是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向堕落让步。

  如今的美国可以说是堕落了,他们过于包容了,乃至于包容那些道德堕落的人。像不能遵守一定道德的人,我能够理解他们,却不能容忍他们。因为一定的道德,是用来维系社会的发展的。不管我们多能包容多元化的价值观,维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让人类文化的火种不会熄灭,这应该是最低的底线了。像中东地区的极端宗教,简直是全人类的敌人,我希望美国把精力放在对付他们身上。毕竟中国和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再不符合,也不会想着毁灭世界。

  洛克菲勒提倡要努力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有可能会惹怒一部分左派人士,认为他是为资本家说话。可他继续说了,工作要能保证个人的发展。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努力工作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我们既不能让工作妨碍自己的人生,也不应当让自己的懒惰和愚蠢妨碍自己的工作。至于洛克菲勒所说,刚参加工作不要在乎收入有多少。我觉得如果家境殷实,自然可以以增长资历为主。而如果生活窘迫的话,那还是以谋生为主,一定要重视取得自己应得的收入。

  洛克菲勒认为在略有所成的时候,要自谦自抑。我欣赏他这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人生观的说法。当我们要锐意进取时,自然要自信自我张扬;而当我们有所成就时,就应该谨防自己因为洋洋得意而痛失好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洛克菲勒说他们那时候的年轻人抱怨机会没有上一代的多。这不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抱怨的吗?的确如他所说,乘着国家兴起东风的`那一代,虽然机会多,可是非常迷茫。因为没有前例可循,他们只能不断去试错。而在试错过程中,很多人因此掉入了万丈深渊。机会越大,风险越大,上天永远是公平的。而且我们这一代也不能没有机会,只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话又说回来,如今中国一些企业家洋洋得意,大言不惭的说外国企业家跑到中国来,会被中国狼一样的企业家消灭。这可真是自大到了极点了,说句不好听的,中国改革开放兴起的第一代第二代,除了极少数外,大部分人都是靠着政策的春风才富起来的。你要说他真的能力很大吗?恐怕也不见得。所谓时势造英雄,换句话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洛克菲勒的管理哲学,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宽以待人。他说好的管理者就像好老师,会帮助底下的人成长。的确,也许刚兴起的国家都有这样的优点吧,因为人才不足的缘故,所以就会特别宽容。哪怕底下的人有个性,忤逆自己,也能看到他们的优点。而中国的企业家,估计是受到封建帝王学说的影响,真把自己当作生杀予夺的九五之尊,在公司内说一不二,乾纲独断。所以目前中国企业的传承是最差的,因为企业家的统治哲学还是封建糟粕,他们手下只容得下奴才一般的人物。可一群奴才,又如何和世界各地的国士企业家竞争呢?

  美国的企业家,风气比较好。且不论华尔街那帮醉生梦死的赌徒投机者,美国的实业家们,价值观保守,并且乐于帮助底层人民。所谓悲天悯人,他们愿意将财富重新流动起来。他们深得财富的精髓,因为财富如同流水,你是蓄不住的,水要流动才能活,钱要流动才能富。像古代帝王一样当个守财奴,结果后来的王朝命运还没有别人一家企业长。所以作为企业家,当企业已经扩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最重要的是想着如何把钱花出去。

  洛克菲勒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他说他的心跳比其他人慢一些,我想这是他长期稳住自己心态的结果。我的心态很容易动摇,所以做事情常常不能成功。心态的确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心态良好,一分力可以做两分力;心态不好,十分力都难以表现出二三分。教育学里也提到了心态是能力的组成部分,洛克菲勒在这里的确可以为我的榜样。

  洛克菲勒的自传和他写给儿子的信件,对于企业家都是非常可观的,可类比于古代的帝王之书,如果以后我有幸成为一个企业家,那么我将再把这本书放到床头,每晚都要翻阅。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2

  一开始我是很排斥读名人传记的,片面地认为不过是个人或其代理人往其脸上贴金的故事书而已,对于国人的还好,对于外国人更是缺乏兴趣。但今年我读了,虽然花费了好几周的时间才啃下来,倒不是文字的艰涩所致,而确实是利用了碎片的时间零星地读着,终于近日完成。

  洛克菲勒家族的大名如雷贯耳,最早要追溯到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本上提到资本主义垄断的时候,洛克菲勒和他的美孚石油公司的罪恶简直罄竹难书,万恶的资本主义托拉斯,靠着血腥野蛮的原始积累巧取豪夺,甚至左右一国之政局,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本洛克菲勒自传,说来也巧,是我用农行积分换的,要在平时我基本上不会买这类书籍。这本自传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他白手起家、苦心经营的人生经历,并择取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单独列章重点讲述。传记的故事性较强,看着不会很累,书也不厚,但是比起小说的阅读进度又不可同日而语。洛克菲勒从16岁开始工作,从每天只有5美分工资的小学徒成长为举世瞩目的金融巨贾,其一生不可谓不传奇。从他的成功经历中不难看出,首先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孜孜不倦的工作了40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步一个脚印创建了石油帝国,让常人叹为观止。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即使干着最下层的活,他也能动脑筋去思考如何提高手头的工作效率,并因此得到老板的赏识,让他在短期内实现转型,而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他的一些同事也已经年复一年地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很多年,却仍然在原地踏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言非虚。他还是一个懂得管理的老板,洛克菲勒终非池中之物,一旦手头有了一定的资金,他便开始自立门户。他曾在对儿子的信中写道,标准石油公司的部分行为准则是,培养下属主动为公司做事,这就需要下放权力,知人善任,如果事必躬亲,那么就容易像诸葛武侯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他还对下属说,你要尽快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培养他做你的工作,然后自己坐下来,动脑筋想想怎么才能让公司多赚些钱。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有过一句箴言:要砍掉高层的手脚,中层的屁股,基层的脑袋。我觉得这种管理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如同洛克菲勒所说,最好的总裁都是管理时间的专家,他们精通如何分配时间,他们会同家人朋友共享快乐时光,还会去旅游,参加慈善活动、体育锻炼,娱乐活动或者只是静静地思考。这也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人和事,有些很忙的岗位,干的好的人照样能抽出时间和家人共享天伦、外出游玩。有些清闲的岗位,却整天价哭爹喊娘的`嚷着忙死了,这时间的管理有时候未尝不是给逼出来的。为什么说洛克菲勒有大智慧,首先他55岁就离开公司去做慈善了,这和马云有点像,他也离开阿里了,赚钱已经不是他后半生的主要目标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自然有心思去鼓捣这个那个,但是知易行难,至少我们看到这世间还是有很多人是放不下的。洛克菲勒先生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在于他树立了慈善运作管理的典范,开启了慈善新时代。这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大企业家的社会担当。我们小老百姓做慈善可能就是捐点钱,他们做慈善则是要把慈善这个“蛋糕”做大,让慈善基金真正发挥作用,落到实处。

  自传的后半部分是洛克菲勒写给他儿子的信件,我本以为是凑数的,可是看过之后,不禁汗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些信件一共22封,但肯定不是全部,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每封信都有一定的主题,或是热情鼓励,或是循循善诱,足见其为人父母之用心良苦、拳拳爱意。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洛克菲勒十分重视家庭的教育,这也许是所有创业之主最基本的共同点吧,创业难,守成更难,所谓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所有创业之主最担心不过的噩梦,洛克菲勒先生离开公司后,对公司的关注一日都没有放松,对继承人约翰的教育始终若即若离,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最大支持,抑或当头棒喝。但我在信件里看不出丝毫的严厉和控制欲,更多的是慈父的关心和规劝,可以想见他儿子拿着这些颇具温度的信件时的心情!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来信伴随着我求学的生涯,直至大学。每逢大考,鸿雁传书,字里行间,透着鼓励,每每为我之精神支柱,给我无限力量。只可惜这些信件我没有好好留存,否则编成一本,真的非常有纪念意义。受到洛克菲勒的影响,国庆节前,提笔给刚读小学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在电话微信普及的时代,这种笔墨挥就的书信也许更能带给人以莫大的惊喜,而静坐桌前,思考着如何给一个人尤其是你的亲人朋友写信时,这基本上已经算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读别人的传记,能体会别样的人生,好像又多过了一辈子。说到底,读点传记是有好处的,哪怕是再烂的传记也能为你带来足够多的获得。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05-16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09-08

《金银岛读后感》读后感03-30

读后感08-22

《西游记》读后感_1200字-读后感07-15

牛虻读后感08-17

在人间读后感06-23

童年读后感09-25

《简爱》读后感09-15

匆匆读后感09-25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1

  洛克菲勒是美国上个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他的一生随着美国国势的崛起而崛起。通过这本自传,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个人的奋斗历程,也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到美国的兴盛原由。

  通观整本书,可能有人会得出这是一本鸡汤的结论。这可误解了洛克菲勒,因为后世的鸡汤学只学到了他的皮毛,反而给他的思想抹黑了。洛克菲勒的价值观,用英文来讲就是“oldschool”。他是符合美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人,勤奋、节俭、积极向上、幽默乐观。而当时的美国深受宗教的影响,也非常提倡道德。虽然说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国家,野蛮和愚昧伴随着他们,可是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向堕落让步。

  如今的美国可以说是堕落了,他们过于包容了,乃至于包容那些道德堕落的人。像不能遵守一定道德的人,我能够理解他们,却不能容忍他们。因为一定的道德,是用来维系社会的发展的。不管我们多能包容多元化的价值观,维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让人类文化的火种不会熄灭,这应该是最低的底线了。像中东地区的极端宗教,简直是全人类的敌人,我希望美国把精力放在对付他们身上。毕竟中国和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再不符合,也不会想着毁灭世界。

  洛克菲勒提倡要努力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有可能会惹怒一部分左派人士,认为他是为资本家说话。可他继续说了,工作要能保证个人的发展。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努力工作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我们既不能让工作妨碍自己的人生,也不应当让自己的懒惰和愚蠢妨碍自己的工作。至于洛克菲勒所说,刚参加工作不要在乎收入有多少。我觉得如果家境殷实,自然可以以增长资历为主。而如果生活窘迫的话,那还是以谋生为主,一定要重视取得自己应得的收入。

  洛克菲勒认为在略有所成的时候,要自谦自抑。我欣赏他这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人生观的说法。当我们要锐意进取时,自然要自信自我张扬;而当我们有所成就时,就应该谨防自己因为洋洋得意而痛失好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洛克菲勒说他们那时候的年轻人抱怨机会没有上一代的多。这不也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抱怨的吗?的确如他所说,乘着国家兴起东风的`那一代,虽然机会多,可是非常迷茫。因为没有前例可循,他们只能不断去试错。而在试错过程中,很多人因此掉入了万丈深渊。机会越大,风险越大,上天永远是公平的。而且我们这一代也不能没有机会,只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话又说回来,如今中国一些企业家洋洋得意,大言不惭的说外国企业家跑到中国来,会被中国狼一样的企业家消灭。这可真是自大到了极点了,说句不好听的,中国改革开放兴起的第一代第二代,除了极少数外,大部分人都是靠着政策的春风才富起来的。你要说他真的能力很大吗?恐怕也不见得。所谓时势造英雄,换句话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洛克菲勒的管理哲学,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宽以待人。他说好的管理者就像好老师,会帮助底下的人成长。的确,也许刚兴起的国家都有这样的优点吧,因为人才不足的缘故,所以就会特别宽容。哪怕底下的人有个性,忤逆自己,也能看到他们的优点。而中国的企业家,估计是受到封建帝王学说的影响,真把自己当作生杀予夺的九五之尊,在公司内说一不二,乾纲独断。所以目前中国企业的传承是最差的,因为企业家的统治哲学还是封建糟粕,他们手下只容得下奴才一般的人物。可一群奴才,又如何和世界各地的国士企业家竞争呢?

  美国的企业家,风气比较好。且不论华尔街那帮醉生梦死的赌徒投机者,美国的实业家们,价值观保守,并且乐于帮助底层人民。所谓悲天悯人,他们愿意将财富重新流动起来。他们深得财富的精髓,因为财富如同流水,你是蓄不住的,水要流动才能活,钱要流动才能富。像古代帝王一样当个守财奴,结果后来的王朝命运还没有别人一家企业长。所以作为企业家,当企业已经扩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最重要的是想着如何把钱花出去。

  洛克菲勒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他说他的心跳比其他人慢一些,我想这是他长期稳住自己心态的结果。我的心态很容易动摇,所以做事情常常不能成功。心态的确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心态良好,一分力可以做两分力;心态不好,十分力都难以表现出二三分。教育学里也提到了心态是能力的组成部分,洛克菲勒在这里的确可以为我的榜样。

  洛克菲勒的自传和他写给儿子的信件,对于企业家都是非常可观的,可类比于古代的帝王之书,如果以后我有幸成为一个企业家,那么我将再把这本书放到床头,每晚都要翻阅。

《洛克菲勒自传》读后感2

  一开始我是很排斥读名人传记的,片面地认为不过是个人或其代理人往其脸上贴金的故事书而已,对于国人的还好,对于外国人更是缺乏兴趣。但今年我读了,虽然花费了好几周的时间才啃下来,倒不是文字的艰涩所致,而确实是利用了碎片的时间零星地读着,终于近日完成。

  洛克菲勒家族的大名如雷贯耳,最早要追溯到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本上提到资本主义垄断的时候,洛克菲勒和他的美孚石油公司的罪恶简直罄竹难书,万恶的资本主义托拉斯,靠着血腥野蛮的原始积累巧取豪夺,甚至左右一国之政局,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本洛克菲勒自传,说来也巧,是我用农行积分换的,要在平时我基本上不会买这类书籍。这本自传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他白手起家、苦心经营的人生经历,并择取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单独列章重点讲述。传记的故事性较强,看着不会很累,书也不厚,但是比起小说的阅读进度又不可同日而语。洛克菲勒从16岁开始工作,从每天只有5美分工资的小学徒成长为举世瞩目的金融巨贾,其一生不可谓不传奇。从他的成功经历中不难看出,首先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孜孜不倦的工作了40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步一个脚印创建了石油帝国,让常人叹为观止。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即使干着最下层的活,他也能动脑筋去思考如何提高手头的工作效率,并因此得到老板的赏识,让他在短期内实现转型,而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他的一些同事也已经年复一年地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很多年,却仍然在原地踏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言非虚。他还是一个懂得管理的老板,洛克菲勒终非池中之物,一旦手头有了一定的资金,他便开始自立门户。他曾在对儿子的信中写道,标准石油公司的部分行为准则是,培养下属主动为公司做事,这就需要下放权力,知人善任,如果事必躬亲,那么就容易像诸葛武侯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他还对下属说,你要尽快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培养他做你的工作,然后自己坐下来,动脑筋想想怎么才能让公司多赚些钱。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有过一句箴言:要砍掉高层的手脚,中层的屁股,基层的脑袋。我觉得这种管理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如同洛克菲勒所说,最好的总裁都是管理时间的专家,他们精通如何分配时间,他们会同家人朋友共享快乐时光,还会去旅游,参加慈善活动、体育锻炼,娱乐活动或者只是静静地思考。这也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人和事,有些很忙的岗位,干的好的人照样能抽出时间和家人共享天伦、外出游玩。有些清闲的岗位,却整天价哭爹喊娘的`嚷着忙死了,这时间的管理有时候未尝不是给逼出来的。为什么说洛克菲勒有大智慧,首先他55岁就离开公司去做慈善了,这和马云有点像,他也离开阿里了,赚钱已经不是他后半生的主要目标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自然有心思去鼓捣这个那个,但是知易行难,至少我们看到这世间还是有很多人是放不下的。洛克菲勒先生对慈善事业的贡献在于他树立了慈善运作管理的典范,开启了慈善新时代。这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大企业家的社会担当。我们小老百姓做慈善可能就是捐点钱,他们做慈善则是要把慈善这个“蛋糕”做大,让慈善基金真正发挥作用,落到实处。

  自传的后半部分是洛克菲勒写给他儿子的信件,我本以为是凑数的,可是看过之后,不禁汗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些信件一共22封,但肯定不是全部,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每封信都有一定的主题,或是热情鼓励,或是循循善诱,足见其为人父母之用心良苦、拳拳爱意。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洛克菲勒十分重视家庭的教育,这也许是所有创业之主最基本的共同点吧,创业难,守成更难,所谓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所有创业之主最担心不过的噩梦,洛克菲勒先生离开公司后,对公司的关注一日都没有放松,对继承人约翰的教育始终若即若离,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最大支持,抑或当头棒喝。但我在信件里看不出丝毫的严厉和控制欲,更多的是慈父的关心和规劝,可以想见他儿子拿着这些颇具温度的信件时的心情!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来信伴随着我求学的生涯,直至大学。每逢大考,鸿雁传书,字里行间,透着鼓励,每每为我之精神支柱,给我无限力量。只可惜这些信件我没有好好留存,否则编成一本,真的非常有纪念意义。受到洛克菲勒的影响,国庆节前,提笔给刚读小学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在电话微信普及的时代,这种笔墨挥就的书信也许更能带给人以莫大的惊喜,而静坐桌前,思考着如何给一个人尤其是你的亲人朋友写信时,这基本上已经算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读别人的传记,能体会别样的人生,好像又多过了一辈子。说到底,读点传记是有好处的,哪怕是再烂的传记也能为你带来足够多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