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2-05-16 14:57: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手捧《呼兰河传》,坐在房间里,陶醉在故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写的淳朴,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声》里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幽美的事情确实不多,但还是被我找到了几件,让我记忆犹新。

  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从这段话里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红小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小孩,会和祖父开开玩笑,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仔细读《呼兰河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萧红家中的后花园就是她小时候最好、最开心的玩乐之地了。比起现在,我们的玩乐之地,萧红家的后花园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来: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萧红,耍了祖父一把,她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书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见这样的开怀大笑有多么难得呀。

  我认为最悲惨的事就是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是在书里第一章出现的一个镜头。泥潭有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都会遭受到灾难,泥潭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潭里。人们有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我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认为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里有一个人物——年仅12岁的团圆媳妇,刚来时她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她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有一天,团圆媳妇要当众洗澡,要说洗澡,还不如称为烫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团圆媳妇的话: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一个12岁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这个冬日,我遇见了《呼兰河传》。它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女作家萧红在这本书中以成熟细腻但又清新朴实的艺术笔触描写了自己记忆中的家乡—呼兰河城,以及家乡中许多被“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吃”掉的可怜人物,并借此提出了对迷信封建思想的指责与批判。

  呼兰河城是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她一生创作的源泉,更是她坎坷一生中唯一让她有过真正快乐的地方。可是,这个小城本身却并不纯真,相反,它充满了人性的自私、封建的愚昧和迷信的可笑。呼兰河城里的人民也像他们居住的城市一样,崇尚迷信封建思想,愚昧,自私。他们每天就只是重复昨天的动作,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意义。呼兰河人是迷信封建思想的拥护者兼受害者,他们是愚昧而可悲的。

  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害了很多呼兰河女人,其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脸长得黑乎乎,笑呵呵的,坐的笔直、走的风快、健康、活泼、率真。可是,她的婆婆,家人和看客们却说她“太大方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最终,他们判定小团圆媳妇不符合“好媳妇守则”,应该给一个下马威管教管教。这一管教,打了她一个月!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用鞭子抽她,用烧红的烙铁烫她脚心…希望能让她变成自己认为正常的媳妇,让她学会害羞,变得毫无主见,进而赞成封建迷信思想和男权思想。但是,小团圆媳妇不但没被改变,还被打出病来了,她的婆婆却认为她是被鬼怪附身,应该请大神驱鬼。每当我读到这,都会在心里冷笑。被鬼怪附身,多么愚蠢!连打一个月,谁不会生大病?而且,小团圆媳妇只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于是家里人开始想要“救”她了。他们请大神驱鬼、圆梦、喂她吃各种偏方,甚至将她扔到烫水里洗澡,可是没有人想到去找医生。最令人发指的是,她的`婆婆竟然说:“哪个团圆媳妇不受气?我只打了她一个月,她就生病了。”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家里人和看客们“善意的”折磨死了。其实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迫害死的。

  其实,和故事中的人物相比,我们真的幸福许多。现在,没有了封建迷信,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了男权主义,女人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女孩和男孩可以享受同等教育,也都可以拥有同样的五彩童年。没有人规定,男人一定比女人强,也没有人规定,女人不能超过男人。总之,现在所有人成功的机率是相同的,不论是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也不过是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也有一两家机房,也许有一两家染布匹的染缸房,这个也不过是自己默默地在那里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可以使别人开心的,也不能招来什么议论。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比方就是东二道街南头,那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吧:她在房脊上插了一个很高的杆子,杆子头上挑着一个破筐。因为那杆子很高,差不多和龙王庙的`铁马铃子一般高了。来了风,庙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筐子虽是它不会响,但是它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详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这事情似乎轰动了一时,家传户晓,可是不久也就平静下去了。不但邻人、街坊,就是她的亲戚朋友也都把这回事情忘记了。再说那王寡妇,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至于邻人街坊们,或是过路人看见了她在庙台上哭,也会引起一点恻隐之心来的,不过为时甚短罢了。

  还有人们常常喜欢把一些不幸者归划在一起,比如疯子傻瓜之类,都一律去看待。哪个乡、哪个县、哪个村都有些个不幸者,瘸子啦、盲人啦、疯子或是傻瓜。呼兰河这城里,就有许多这一类的人。人们关于他们都似乎听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为奇了。偶尔在庙台上或是大门洞里不幸遇到了一个,刚想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一转念,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哩!于是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地就走过去了。即或有人停下来,也不过是和那些毫没有记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疯子投一个石子。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化子,至少在呼兰河这城里边是这样。人们对待叫化子们是很平凡的。门前聚了一群狗在咬,主人问:“咬什么?”仆人答:“咬一个讨饭的。”说完了也就完了。可见这讨饭人的活着是一钱不值了。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

呼兰河传读后感4

  用针扎我的祖母去世,年幼的我并不感到悲伤,只是和来的小伙伴们玩,去了很多我之前未知的世界,到了街上,感觉后花园已容不下我,那一句是不是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触动了我的心,年幼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未知世界的那种好奇让我感到很惊讶,是否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走的很遥远,我也在问自己。

  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我和祖父学诗,祖父给我烤乳猪,鸭子吃,可见祖父对我的疼爱之情,那种浓的化不开的亲情,陪伴着我成长,让人羡慕的幸福!

  破败的老屋,其中几件租给了养猪的,还有的租给了卖粉的人,他们生活很辛苦,整日为了活着而工作,很可怜!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又是人生的淡漠,人性的麻木与冷漠

  我家是荒凉的不论周围的风景,还是居住的人家都是荒凉一派的,团圆媳妇的到来,看似一则喜事,其实不然,只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健康的,活泼的硬生生的被折磨出了毛病,竟然还说是被灵魂附体了你,用各种偏方医治,麻木和愚昧好让人无奈。

  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终于小团圆媳妇被他们折磨死了,在我看来,死或许是一种美好的解脱,不用再受折磨,死后被埋在城外,就如同死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没有同情,只有人性的冷漠,有二伯的半疯半癫,整日的.胡言乱语,偷东西也是平常的事情。还有那冯歪嘴子的事,都让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和压抑之感,压抑的是他们周围人的态度,极致的冷漠,任何一点上吊自杀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不用买票的表演节目,从别人的悲伤之中寻求一点活着的快乐,成为别人的看客,也在看着别人。其实,纵观整个中国,这种愚昧的情景随处可见,潜在的具有麻木性质的无形思想在统治着他们,失去所有作为人该有的意义,生只是为了死,过日子也只是为了完成从生到死的过程,何其悲哀呢?

  但是,在小说的背后冯歪嘴子的女人王大姐死了之后,他坚强的担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情景,很令人感动,其中闪出人性力量的光辉,作为男人,或许他不成功不起眼,但他疼爱自己的老婆,坚强独自地抚养自己的小孩,或许他不知坚强,希望为何物,但是他在别人对他绝望的眼光中坚强了,结局不知怎样,但在那样一个愚昧的年代,是很令人感动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5

  书名给我的感觉很舒服。呼兰河传,会不会是写一条河的呢?这条河的名字也挺好的,叫做呼兰河。书名给我的感觉是简单、平淡的。说的好似就是自家门前天天可以看见的那条小溪,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粗粗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文中的故事很贴近生活。我也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虽然萧红写的是90年前的农村,也给了我很多关于自己小时候的回忆。小时候的过往犹如小孩子一般一个个挤着脑袋印在我的脑海里。感受到久违的属于小孩子的天真与好奇。感觉时间并没有流动过,她的生长的农村与我生长的农村是那么的相似,她又写出了我的小时候。小时候对着一切充满好奇,喜欢翻箱倒柜寻找未知的东西,有一种微微冒险的感觉。

  文章以一个讨厌的泥坑为开篇。从侧面反映出了农村人的每天的生活和心理。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去问答对看到现象的不解。一个害人害物的泥坑,大家宁愿绕着走也没有人愿意把他填上,因为这泥坑填不填上不关我的事,泥坑又不是我家的,别人填不填也不关我的事。这个泥坑就在生活中,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去填,我希望自己能把他填上。

  文章接着写的是小时候的趣事。这一段看到挺开心的。每天翻翻家里的老物件,去园子里逛逛,和爷爷一起背诗,抓园子里的小动物玩,捉弄爷爷,每天和爷爷一起哈哈哈的笑着。任何时候都可以笑起来。想笑就笑。这样简单快乐的童年让人想着感觉美美的。有这样一位爷爷很幸福。

  接着是写小团圆媳妇的。小团圆媳妇这个人物充满的悲剧色彩。她以一个活泼、机灵、可爱的形象出场。以一种受尽煎熬,遭人嫌弃的.方式离去。表达出了那个时代下女性生存的艰难。十几岁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在短短的一年内,从生折磨到死。是因为他第一天来到婆家就吃了3碗饭?是因为她走路很快?或许在那个年代,人命是贱的,比家禽还要贱。那些践踏他人生命的人,自己内心骨子里就是贱的。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活着最终也是害人害己。自己也永远是利益的奴隶,悲哀可怜的活着,只是为了等死。那么我呢?此刻的我是什么样的?这一生的我和你呢?

  文章最后是几个人物描写。厨子、有二爷、冯歪嘴。这几个人,个性羡慕,代表了一个时代。我喜欢冯歪嘴。他的生活是积极的,幸福的。或者说曾经幸福过。互相体谅的夫妻,还有俩个孩子。最后妻子死了,他还是坚强的活下去,带着孩子一起。

  时光飞逝,离萧红笔下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将近拜年了。我小时候的乡下似乎和那个年代比起来变化不大。大人门串门、闲聊、讲悄悄话。小孩子嬉戏打闹,翻箱倒柜。

  转眼间,我也到了萧红的年龄了,也有幸读着她的呼兰河传。读起来。感觉,简单、宁静、很舒服。

呼兰河传读后感6

  通读完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感受最深的便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面的愚昧无知贪婪——人性的一切丑陋,都似乎在这里集中了起来。文中出现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有的受尽欺压,有的愚昧无知。

  然而文章用的语言却十分朴素,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天真而又烂漫地述说着她眼前的一切,读来更加令人回味无穷,具有很深的讽刺意味。文中“我”见到有二伯偷东西,而有二伯也恰巧遇到“我”,在“我”一个孩子看来,有二伯是见到“我”偷东西,“我”心中却先着了慌,这样的写法让人感受到“我”的天真的同时,也看到了有二伯的`无耻,颇具讽刺意味。文中还有“我”见到冯歪嘴子的孩子,觉得小孩好玩,冯歪嘴子的房子零下几度也很好玩,但实际上,更让人看到了冯歪嘴子的凄惨境地,令人沉思。

  但这样的语言也并不是全盘反讽,天真可爱的语言,为这篇文章也添上了几笔欢快的颜色。文中描写“我”和祖父读诗的描写,对祖父的描写,都具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我”读了诗以后,每次都不满足,要求祖父再来一首,祖父就会说道:“就一首。”读完后“我”又会“耍无赖”,要求祖父再来一首,每每读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很温馨,脑子中就浮现出:在温暖的炕上面,一老一少就在那里嬉笑,屋中的热气和气氛的温馨让冬天不再寒冷。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全是用着那个年代所说的“大白话”。缺少文学的优美,但又不缺乏优美。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团圆媳妇这个人物。

  团圆媳妇最初来到婆婆家里,“我”看到的团圆媳妇是始终笑呵呵的,面色乌黑,令人想到一个天真的少女形象。可是随着作者的笔,团圆媳妇开始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天天遭到打骂。可是“我”每次见到她,她始终是笑呵呵的。后来被打生病了,却越来越离谱,街坊邻居们的各种药都是一片好心啊,可却让人看得如此愤恨无奈。接着跳大神,接着抽帖……每个人都是起一片好心,可却又有谁知道这明明就是虐待!到最后将团圆媳妇在大锅里煮,让人看得字字惊心,其中对群众的描写很有鲁迅先生的色彩:无恶意的看客。看着团圆媳妇被煮,个个来帮忙把她按下去,可是当把团圆媳妇捞出来时,每个人又成了菩萨心,上去要救团圆媳妇。群众的无知愚昧展现的淋漓尽致。

  全书以最天真的话,述说着这样最残酷的事实,读来令人深思,令人沉默。呼兰河是那一个时代的泪珠,落在读者的心头。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有一天妈妈在亚马逊买书,顺便帮我选了一本《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已经盼望很久了,是我们赵老师推荐阅读的,今年语文书第十九课《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截选于这本小说。所以,快递员叔叔把书送到,我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一翻开目录看到“祖父祖母”那一章,我眼前一亮,立刻翻到那一页。于是萧红用她的文字带着我走进了北方的那所院落。正是春天,鸟语花香。鸟儿啾鸣,花儿在清风中摇曳,一院子的香味儿。我和祖父在院子里休憩,一切都这样安静而美好。在这个院子里,有我最美好肆意的童年。蝴蝶,蜜蜂,蜻蜓,祖父种的蔬菜,不结果的果树甚至有狗尾巴草……这里的一切都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我在这个院子里看到了很多趣事,让人忍俊不止:我家的房顶上竟然能长出味道鲜美的蘑菇,爬到房顶采蘑菇的人把屋顶踩个洞,鞋子直接掉进煮粉条的大锅里,鞋上的黄泥搅的一锅粉条都成了黄色的。我笑了再笑,为这院子给我制造的各种欢乐。 然后我翻到下一章,这回我看到了老胡家娶团圆媳妇。晚上我随便吃两口饭,就想去看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长的是什么样子了。可是祖父的.饭总是也吃不完,一会要一些辣椒油,一会儿要一些咸盐面的。我等在那儿急得头上直冒汗,眼睛直眨巴,恨不得跺着脚拽着祖父的衣服袖子就走,又恨不得不等祖父了,直接从墙头上跳过去看。好不容易看到了,团圆媳妇儿的样子却和我想像的一点也不一样,竟然就是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孩子,长长的辫子,黑黑的脸,一直笑。可是过了没几天,那家就开始打团圆媳妇了,说是给媳妇立规矩,天天打,天天听到哭声。后来那团圆媳妇病了,又是找偏方,就找来跳大神的,最后愣是把团圆媳妇给折腾死了。这是一个悲伤的,让人愤懑压抑的故事。我从那个书中的那个小城逃离回来,还原成现在这个十二岁的少年时,仍然在替书里那个同龄的女孩伤心悲愤。 伴随着萧红的文字,我去了三十年代的时空,认识了遭人讪笑的王大姐,寄食的有二伯,自食其力的磨倌冯歪嘴子……

  体会那时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痛恨那时人思想的无知,感受他们活着的艰辛,见证他们生存的努力。回过头来再想想我所抱怨的生活,或许真如妈妈平时说的“忆苦才能思甜”。我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学好文化知识,为建设更美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而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

  放灯是呼兰河上的一场盛会。哪怕是终年不出门的瘸子瞎的,也会将街道跑得冒了烟,在火烧云刚刚落幕的白光里,蹲在呼兰河边等着放灯。不知从阳间到阴间的一条路,是否真的黑到看不见,只能通过河灯来给徘徊的野鬼们求得超度,但总之就是放灯了。伴着打鼓念经,笙管笛箫之声,一片金光灿灿入河,一只一只顺水飘去。远近皆陶醉在这河光灯色里,满目只有眼前飘摇的灯了,看着它向极远的下游流去。

  我不知道在朗朗月辉下陶醉的人是种什么心情,是否除了超度魂灵,还附了一份自己的心愿上去,权当是种寄托。这是呼兰河一年等一回的盛事,也是城里人精神上的盛宴。尽管野台子戏热热闹闹的三天,尽管卖豆腐麻花的每天都从门前叮叮咚咚的走过。尽管呼兰河的人们已经认为生活就是这样过去,但还是需要精神上片刻的深思和升华。“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多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景况,就抬起身来离开了河沿回家去了。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

  我总想从呼兰河传里概括出一种“悲哀”出来。它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它是为谁发出的不平之音吗?尽管我能感受到这种字里行间的情绪,却无法具体的捕捉和定义。若说批判的是旧社会,未免立场太过高尚和空泛,是以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行的评价。像归结红楼梦“反映封建大家族必然灭亡的趋势”一样,倒真是一巴掌拍死,体味不到各中趣味。若说它想反映群众的愚昧,吃了瘟猪偏说是泥坑里淹死的猪,生病了只能请跳大神;但呼兰河城中的人们又有自己的秩序,过着平静而安稳的生活。他们被父母生下来,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可他们从来不抱怨,逆来的,顺受了。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是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日子再苦,也一样要过下去。读后感·总是要导致了什么问题,才能义正言辞的说出“这是××的.悲哀”这种话——它却是个小城而已,是一个严冬可以冻裂大地,有着漫天的火烧云的小城。

  大概只用“乡愁”这个词来的比较合适了。这种情绪源于作者对家乡的诚挚记录和怀念,没有愤恨,只是用温和的目光抚摸这片土地,用饱含温度的笔记录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写它的灰暗与肮脏,写它的平静与麻木,也写它的艰难与坚韧。这种温度留在文字中间,就像放下的河灯一样承载着什么东西,流了很久很久。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读完这本书,在我脑子里一幅极为简单的画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两道极为鲜艳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一个是慈祥的祖父,一个是乐观向上的冯歪嘴子。他们的出现、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许多,也使她在这麻木、沉闷的气氛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祖父”似乎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时,她经常与祖父一起在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发觉后,并没有因摘花以及恶作剧而不高兴,反而与“我”一起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形象与祖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祖母。书中描绘出了一个旧社会时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为萧红的淘气,婆婆用针往萧红的指甲里扎。她有洁癖,不许萧红摸自己屋里的任何东西……萧红一直怀恨在心,她十分讨厌祖母。而祖父却恰好是一个老顽童、老小孩,能与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衬托出了祖父与其它大人的不同之处。童年时,祖父教萧红念诗,她对诗很有兴趣,因为觉得诗写得很美,当时只注重读音,并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后,祖父才慢慢教导她,让她知道了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导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表面华丽的一层。这最初的启蒙教育,在萧红以后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老小孩”,他用一颗温暖的心呵护着萧红,用淳淳的教导启迪着她。他正是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冯歪嘴子”在本书中最后一个出现。作者把他描写得看似是一个被时代折磨得悲凉、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备受争议,且在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个哺乳期的.婴儿和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他们出生在草窝里,生下来也没有好饭吃,一年瘦似一年,还不太会说话……但在冯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得病的小驴可以去拉水了;大儿子可以牵着毛驴了;小儿子可以拍手、接东西了……正是他这种乐观的精神,使长大后的萧红回想起来,仍为之感动、敬佩。

  “冯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盏灯,在萧红的内心昼夜长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丽,最充满活力的绿色。

  除这两条主色彩之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来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认为他的行为很古怪:偷东西,自言自语,夜里哭着、骂着……作者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终于懂了,有二伯其实是她身边最悲凉不幸的人之一——被时代扭曲的人,带着一点复杂的紫色。

  《呼兰河传》的画作中,虽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个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这丰富的七彩斑斓的色装点了萧红如梦一般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就描述着萧红的童年,她的童年,虽然艰苦。但和呼兰河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妙时光,总是在她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写了这本《呼兰河传》。书中,洋溢的是她对祖父的那份爱,官僚父亲,严厉母亲,还有古怪的祖母,都不会让她的生活变得痛苦与充满伤痕,因为她有一个无比爱他的祖父。祖父的园子便是她快乐的天堂。

  她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在呼兰河的那段生活,也使她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祖父教她的古诗启蒙,也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跳大神,逛庙会,看戏,小团圆媳妇之死,农村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还记得这本书结尾的那段话:“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

  祖父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童年享受到的唯一温情就来源于祖父。所以祖父的去世给萧红极大的打击,她的童年便结束了。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他没有渲染萧红的伟“大”,而是承认了萧红的渺“小”。她的字里行间,正是一派稚拙可爱的孩子气。

  我们固然没有萧红那样悲惨的命运,我们拥有宠爱自己的父母,我们享受着自己美好的童年。还记得她和祖父的那段笑话,她往祖父帽上插着玫瑰花,祖父毫无发觉。当他们俩往家走的时候,不知所情的祖父说了一句话:“今年雨水真大啊!玫瑰花香离了两里地都闻得到。”小萧红乐坏了,边走边笑个不停。回家后,父亲、母亲、祖母看到了祖父都笑了,祖父把帽子拿下来,这才发现玫瑰花插了一头,难怪花香这么大呢!小萧红还对祖父说:“爷爷,今年的雨水大呀……”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童年中,肯定也会有一段这样的回忆,儿时的不懂事,也会给亲人带了许多笑料。不管是萧红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都存在着一段让自己的难忘的回忆,这就是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初识萧红,是因为三大影后——李冰冰、汤唯、宋佳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话剧中饰演过她。而恰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的课题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萧红是黄金时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们代表着时代的女性意识,是近现代女性思想启蒙的先行者。时代创造了她们,她们为时代发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追述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琐事,控诉了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旧社会。《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初读《呼兰河传》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自传体的小说,会让人轻易地将自己置入故事情节之中,细碎的文字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萧红,你会发现《呼兰河传》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读《呼兰河传》,是在看完电影《黄金时代》之后,了解了萧红,才能读懂萧红。

  萧红创作的地方,是一个简陋的房间,狭窄又阴暗。写字台上的油灯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闪亮着的除了萧红深邃的眼睛,还有她手中那一支老旧的钢笔。尽管房间简陋、钢笔破旧,萧红笔下的文字依然是坚强有力的。呼兰河小城,生活着一群鲜明、低微、顽强的小人物,处处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萧红的文字纯净而真挚,以一个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讲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见的,不过是一群灵魂居无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罢了。

  呼兰河小城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轨迹被父母决定;在那里,人们用愚昧的言语掩饰自身的脆弱与无助;在那里,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萧红的文字中,读不出一点悲哀。萧红用她温柔的笔触,控诉着那个时代。萧红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也赋予了她深深的悲悯心,就像《呼兰河传》题记里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思念,怀念记忆中的故乡。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苦涩。萧红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虽有不甘,却也能凭着思念在每个星光闪烁的夜里,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这个暑假,因为《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团圆媳妇就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赔本的买卖而已——只有而已。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年代。动荡时期人们再善良,也总抛不开老封建的.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宁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

  呼可以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亲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人们供香,人们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人们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划出了一个喧闹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说,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笔下,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和快乐如影随形的,却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都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的花园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十二点,准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

  ······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最近我读了《呼兰河传》。萧红的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受到呼兰河城里人们那种让无法理解的愚昧至极的封建思想。

  这本书主要在讲呼兰河城里的大街小巷,那里的大泥坑,扎彩铺;跳大神治病,四月十八逛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秋天唱野台子戏;这些都是冲着鬼神做的,只有在正月十五唱秧歌是为人准备的。“我”就出生在这里,常常跟着祖父到花园里玩耍。“我”爱念诗,吃鸭子,去储藏室里找东西玩。“我”的家却是荒凉的,许多人在这里租房子。其中老胡家来了个团圆媳妇,结果被折磨死了。长工有二伯的性情古怪,喜欢跟动物谈天。磨坊的`冯歪嘴子和王姑娘私下结婚,受尽了大家的非议。王姑娘被人“说”死了,冯歪嘴子仍然坚强地活着,照顾两个孩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小团圆媳妇被老胡家折磨死的情节。读的时候,我仿佛看见小团圆媳妇,那个头发黑亮,脸蛋红扑扑的小姑娘。她变得又黄又瘦,最后被弄成疯子,死去了。我为小团圆媳妇感到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就因为第一天来家里吃三碗饭,大方得体不怕羞而被奶奶婆婆毒打,说什么要给一个下马威。其他的左邻右舍没事找事,相相呼应,这下好了,小团圆媳妇也就有点疯了。小姑娘生病了,却被说是什么鬼魂附体,什么狐狸精的小狐妖。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都加上了自己的奇特夸张,搞得事情一团糟不说,还极其迷信地去请跳大神来。不知从哪来的“云游真人”来给她治病,泡沸水澡,吃怪药剂。人们还评头论足地提出了各种不良偏方,如吃带毛的鸡鸭,黄连猪肉啊等等。这些周三奶奶,杨老太太等人就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小团圆媳妇就像木偶一样被欺负,胡乱吃药,病就更加严重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看客”实在让人大开眼界,让人无话可说。这些人说是要去救她,给她开各种奇怪的偏方。还有一次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热水澡,烫一次,昏一次……这些“看客”们是在善良地治小团圆媳妇的病吗?这难道不是狼心狗肺?他们麻木的迷信正在毒害着正常健康的人,这愚昧的思想是生命价值的低廉和浪费。

  《呼兰河传》在作者平淡的语言叙述里几乎不含任何的感情,全都是从观察的角度来描述这些人和事。可是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无奈。我推荐你也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也可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因为孩子的课本上“火烧云”和“祖父的菜园”两篇清丽、优美的散文,一定要找来原著《呼兰河传》看看。

  读了才发现,整部作品与入选课文的文章有着很不一样的感觉。整部的小说,或者不能够称其为小说,看后心中就不觉响起了林忆莲的那首《灰色》——灰色的天际,灰色的滑翔翼,灰色的天使——所有的东西都是灰色的。那座小城,那些街道,那些跳大神,那些搭台唱戏赶庙会,还有城里的那些人,冬天换上棉袄,夏天晚饭后看看云彩,无一不是平平淡淡,都没有什么亮色可言。大概就像那条呼兰河吧,灰色的河水日日夜夜平静的流过,波澜不惊,也没有什么悬念和高潮。

  当然让人心情灰暗的主要是那些愚昧的`人们。小团圆媳妇,一个“黑乎乎的”、“乐呵呵的”高个子的12岁的小姑娘,在成为团圆媳妇后,很短的时间里就被婆婆残忍伤害致死。而在婆婆看来自己没有哪里做的不对,尽管“我是打了她……我是把她吊在房梁上……我是用烙铁烫了她的脚心……”但她自认为这些不是残忍伤害,甚至于在小姑娘被折磨、被吓得得病后,请来跳大神的为女孩“走马”,洗开水澡,看做是自己仁至义尽,对小姑娘好。读到这里,就让人心里着实的发堵。可能这就是那时的真实生活,让我们可以想象,却难以理解。

  然而整部书看完还是充满着童真和乐趣的,就像灰色的河水在阳光下泛起的一些彩色的浪花。除了入选课本的两篇外,小萧红跟着祖父学唐诗的片段同样让人忍俊不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是喜欢这首诗的小萧红一直认为是两个好吃的“黄梨”,直到明白了是两只小鸟,也就不再认为这是一首好诗了。还有祖父把掉进泥坑淹死的小猪、鸭子给小萧红抹了泥烧着吃,为了能够经常吃到烧猪仔、烧鸭,小家伙看到有小猪或小鸭子经过就硬往水坑里赶,因为要“掉坑烧吃”。

  小姑娘给祖父草帽上戴花的画面也是温馨而甜美的。小姑娘心血来潮采了一大堆的月季花,没地方处置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毫无察觉的爷爷只闻到浓郁的花香,读后感就口中念念有词:今年的雨水好,我家的月季花香味大。直到回到家中大伙看到哈啊哈大笑,爷爷才明白。但爷爷也只是笑,没有一丝责怪。这些彩色的浪花都是作者和爷爷在一起时的趣事。爷爷那么的爱孙女,孙女也是那么的爱爷爷。这祖孙俩的“后院趣事”成为我爱上这部书的理由。

  平静、平淡、平实,却也有童真、童趣和童眼看世界的新奇。简单翻阅了作家萧红的短暂一生,似乎乏善可陈。但不妨碍作品的可读性。《呼兰河传》,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5-2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23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9-2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4-07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2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5-18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18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6-2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8-1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