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1
1、“有吸收性心智指的是什么”
吸收性心智就像一块海绵。在儿童生命的前几年,他们通过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如同海绵吸水般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儿童生活的经历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印象,在未来的认知过程中,儿童再将这些印象重新分类和重组。这些经历在儿童身体体验和大脑工作之间持续相互影响,成为儿童心智成长的基础。蒙台梭利把儿童的这一特点叫做“吸收性心智”。这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
2、吸收性心智什么时候有?什么阶段会消失?
吸收性心智从幼儿出生开始就有。0—3岁是无意识的阶段,儿童是依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作用,逐步建立了精神的内在结构。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独立的发展,如语言、手和腿的运动等等,一些感觉能力也逐渐形成,心理的各种控制能力也各自独立发展出来。3—6岁逐渐变成有意识的吸收。他们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了,他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和建设阶段。
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任何高等教育都无法抹掉婴儿在0~3岁时期形成的东西。由此可见,0~3岁阶段内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儿童在3岁之前遇到的一些障碍,导致了他人格的偏离,那么在3~6岁这一时期还可以进行补救,因为这一时期是大自然对儿童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
王炜晴妈妈分享:幼儿与成人学习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如何进行教育,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关注。提出问题:在幼儿有吸收性心智的阶段,如何在家进行配合教育。
3、园长分享:
在0—6岁之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开启哪些终生受益的“童子功”?吸收性心智,是0—6岁阶段的成长特性,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心智发育、成长时期。
“成像式记忆”特点,可以培养孩子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不求理解,但求记忆”是这个阶段开发左脑的黄金期;“游戏中识字”,可以奠定早期阅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把“识字和阅读”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即生活,不要把学习当做生活之外的内容,是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特点;吸收性心智阶段的阅读,要遵循“三七原则”“奥斯卡原则”,好妈妈就是好老师,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爱上阅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打下扎实基础,为学习数学奠定基础;着眼未来,快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未来学习、工作的效率,节省阅读速度造成的时间浪费。另一方面,童年大量的阅读积累,可以使人面对人生各种境遇之时,有胸怀,有视野,在进取时有动力,在受挫时可回归。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2
一、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
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二、决定一生的教育
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儿童并不是一个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被动个体,并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空瓶子。恰恰相反,没有儿童就没有成年人,没有儿童就没有人类。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就像他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各种习惯和传统一样。父母一旦能够说服自己从这一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
儿童也是一个劳动者,他们劳动的目的`是长大成人。父母要给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它虽完全不同于以后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保持不变。可分为两个小的时期:0—3岁,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我们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3—6岁,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第二阶段:6—12岁
这一阶段儿童平静而快乐,在精神和身体上,他都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在这两个心理阶段之间,身体也有明显变化,换牙就是一例。
第三个阶段:12—18岁
这一阶段人有相当大的变化,身体也在这一阶段基本长成,18岁之后不会再发生显著的变化。也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12—15岁,15—18岁。令人惊异的是,官方教育已从经验上认识到了这些不同的心理类型。大多数国家的儿童6—12岁上小学,12岁以后的中学又分成初中和高中,这并非偶然巧合。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与上面提到的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却被当作儿童来对待:他们必须坐在那儿听讲,服从教授的要求。年轻人花费了多年时间去听讲,而仅仅听讲并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只有实际工作和经验才能使年轻人成熟起来。
今天同过去一样,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在那里读书的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像我一样,许多人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在大学,而在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我们说:“儿童记住了这些东西”。但是想要记住这些东西必须有记忆力,而儿童却没有。相反,他必须建立起记忆力。在人知道语序影响语义之前,他必须先学会推理。这种能力也是儿童所缺乏的。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教育成了向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它不再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了。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3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它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释放强大的力量。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发展。教育是为了激发和促进孩子发挥“内在潜力”而存在,所以要使孩子按照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孩子不应当被当做物体或宠物,而应该被当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孩子不是秉承成年人思想的容器,不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泥块或软蜡,不是用来随意雕刻的木块,也不是花园里的花草或门旁拴着的小狗。孩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教育家、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想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样才能不受阻碍成长。
part1儿童对重建世界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使用单词及名字是学习语言的最初阶段,他会发生在一个非常固定的时期,就像早就设计好一样。儿童还需遵循自然界严格设计好的时间表那样忠实、准确的进行学习,如同一所组织严密的旧式学校。随着儿童对这个时间表的遵循,他们勤奋的学会了语言的不规则变化及句子的语法结构。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清楚的识别自己周围的人和物了,儿童会为了促进内心的成长而学会很多东西,会形成智力、信仰、及特有的民族和社会情感等成年人无法传授给他们的复杂东西。儿童3年学会的东西,我们通常要用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所以心理学家常用“3岁的儿童已经长成一个大人了”来表达这种意思。(其实就是所谓的“三岁看大”吧)。
教育并非是教师教授了什么东西,而是人类自热而然的本能发展过程。它并非是通过教授方式得来的,而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得经验得来的。教师的任务并非是讲课,而是给儿童专门设置的特殊环境中,为他们准备和安排一系列的有目的的文化活动。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出生后最初的三年时间里获取知识的速度最迅速,获取的知识最大、最密集。
part2教育将决定儿童的`一生
我们的教育还未从人本身出发进行任何考虑,却只注重教育的方法和目标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必须遵循学校规矩而循规蹈矩的生活,教育内容没有考虑到物质和社会生活等因素。由于学校的压制,学生的思想被严重束缚乃至扭曲,当他们离开学校时,早就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所处时代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体制的内容脱离了社会生活,学生根本不了解社会。学生接受应试教育,在毕业后其实没有做好面对未来生活的心理准备,造成精神问题及异端人士增多。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社会、政府、家庭的足够重视。父母要说服自己面对并承认儿童具有巨大能力这一事实,并退出主导孩子成长的主角位置,明确自己只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帮助的人,那么父母就能更好的履行抚养孩子的责任。
只有从婴儿降生那刻起开始实施的教育,以帮助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的巨大潜能,重塑世界的希望。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4
孩子的童年,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呢?
当翻开玛丽亚?蒙台梭利的著名教育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灵》时,我找到了答案。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这本《有吸收力的心灵》汇集了她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呢?
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
1.顺其自然
孩子拥有内在发展的力量,他们的成长,不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要想一岁的孩子,拥有三岁孩子的心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样的,该到了做什么事情的年纪,也应该顺其自然才行。
婴儿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对他的一生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一个人从出生之后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人格就已经在不断地形成了。
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一种神奇的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他们拥有特殊的天赋,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
他们可以独自学习,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
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吃奶要人喂,不会翻身不会爬,也不会说话。他们唯一表达自己的方式,就是哭。但是,很快地,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快了。若是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够知道,孩子每一天都有变化。这种变化太神奇,也太迅速,有可能是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就自动完成了新技能的学习。
相比较而言,我们大人的成长,实在是太慢了。甚至或许可以说,我们没有成长,已经到了近乎退化的程度。
2.适当帮助
让孩子得以成长的,不是教育,而是工作。这是蒙台梭利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我们大人能够给予的,也不是无穷无尽知识的`传输,而是适当的帮助。
儿童在能够使用手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他们能够天然地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吸收,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
同样的,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我们要关注这一点,也以此警醒,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婴儿的成长不是以身体为起点,而是以心理为起点的。
怎样做,才能既提供适当的帮助,又能不破坏孩子自身对世界探索的欲望呢?
这需要我们成年人用心去体会。只要仔细观察,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3.提供环境
环境影响人,尤其影响刚出生的婴儿。
什么样的环境,是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的呢?
在《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中,作者强调,儿童的学习环境,应该避免过多的障碍。这样,会使得儿童在“工作”的时候,更有成就感。
婴儿是在环境中成长的。当他们能够走出大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带着他们出去。他们行走的时候,不仅使用腿,还使用眼睛。
4.树立榜样
儿童要想获得某种精神力量,就必须与经常使用这种力量的人在一起。
身为父母,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现在,也影响他们的未来。
要想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就需要从自身入手,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自己。
正因为意识到榜样的重要性,在此时,我才更不敢放纵自己。我怕自己的懒惰,影响了孩子。哪怕现在很辛苦,没有完整的睡眠,缺乏自我的时间,但我还是会尽可能地找时间去充实自己。我也相信,孩子不是无知觉的。我的行为,会无形中影响他。
5.给予爱
如果说,有什么力量可以促进人的成长,那么,我想,唯有爱了。
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但它常常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并充满着斗志。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妈妈的爱就是安全感。
小时候缺爱,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极有可能留下心理的阴影,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尤其是妈妈的爱,对于小婴儿来说,它的作用,简直比吃奶还要重要。
孩子在妈妈身边通常都是不哭的。
我也愿意,更多地陪伴孩子,爱他,温暖他。这对于我这个母亲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本能,也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儿童发展规律
除此之外,蒙台梭利在这本《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还提及到了一系列的儿童发展规律,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也希望能够对阅读本文的你有所帮助。
4个月大的婴儿,就开始会观察人们说话时的嘴唇动作并试着模仿了。
6个月,婴儿可以发出一些单音节的声音。
10个月,婴儿会发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是有意义的,并努力理解。
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儿童可能会喜欢爬楼梯,或者是去搬运那些比自己还要重的东西。
3岁之前,儿童形成各种能力。3岁以后,儿童发展这些能力。
3-6岁,这个年龄段也是儿童的口音定型期且一生难改。
思考
孩子的一生,应该是富有创造力的一生。我们作为父母的,最终要扮演的角色,只能是帮助者。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这是最为耐心的等待。及至他们不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该我们退出他们的舞台。
在此之前,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提供适当的帮助,营造合适的环境,并树立榜样的积极作用,同时,无私地给予爱。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培养他们的专注力。这之后的世界,便要交由他们去探索了。
《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旨在告诉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灵,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自己去吸收,自己去创造。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5
一、让儿童正常发展
儿童做事没有规律是因为以前曾经有人随意地强制他们有规律地做事;儿童懒惰是因为他们曾经被强制进行工作;儿童们不听话是因为以前他们曾经被强制听话。
校里,年龄大的孩子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当向年龄小的孩子提供保护。这种大保护小、小崇敬大的气氛在我们学校相当浓厚。这个班集体也变得非常牢固。最后孩子们之间对互相的性格都有了了解,并且能够互相提供帮助。老式学校的孩子们经常说,“某某得了第一”或“某某最差”等等。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感情不会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年龄是儿童在环境中形成各种不同性格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的凝聚力
团体意识不是通过灌输的方法得来的。它也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竞争,而是自然的产物。这是儿童通过自身努力所取得的结果。儿童只有通过他们的.行为才能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向我们展示社会生活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人们仅仅注重个人目标,不顾他人是不会形成一个社会的。社会的最终形式是以组织为基础的。人类真正的痛处所在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个性的缺失和潜能的浪费。
三、错误及改正方法
如果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夸奖和惩罚,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来提供。但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停地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样会严重影响儿童精神上的自由。
如果你告诉一个孩子他多么淘气、愚蠢,这只会伤害他,不会使他有任何提高。这不是纠正,这只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发展和改正只能通过儿童长时间的主动练习才能获得。
如果说什么东西对我们的性格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话,那就是能够自我改正错误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能力,就会变得自卑或缺乏自信。
成年人所犯的错误会引起儿童的一定兴趣,儿童可能会对成年人有点同情,但这种同情是一种超然的同情。这样对儿童来说,犯错误就成了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人人都可能犯错误这一现象对儿童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会拉近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错误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使我们成为了好朋友。犯错误比完美更容易促成良好关系的形成。我们无法改变一个“完美的人”。
如果两个“完美的人”走到一起,他们肯定会吵个不停,因为他们既不能理解对方,也不能忍受对方。
这种审慎、自信的性格和我们所获得的经验将使我们终身受用。这种自豪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很容易得来,把儿童引上逐步完善的道路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们仅仅告诉一个人他是灵活还是懒惰、是聪明还是愚笨、是好还是坏只能适得其反。儿童并不会因为在成年人身上发现了错误而对成年人不尊敬,成年人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尊严。错误不仅是一个私人问题,每个人都有责任改正错误。小事情正是以这种方式变得伟大起来的。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幸福读书笔记11-08
童年的读书笔记11-10
边城读书笔记12-22
《项链》读书笔记11-28
学生读书笔记12-02
《活着》读书笔记04-27
野草读书笔记01-09
《边城》读书笔记01-15
史记读书笔记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