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如果想要改善自卑的心理,就要学会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感兴趣。第一,对他人感兴趣,由衷的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人,主动帮助他们,赞美他们,相信这样的你会得到正能量的反馈。不要害怕与别人接触。第二,要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敢于挑战新的困难,勇往直前,因为当我们努力达成目标,并且实现了,就会获得优越感,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强大。”这种安全感是别人给不了的,是自己的勇敢给自己带来的最好的礼物。第三,澄清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要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第四,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要学会把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鼓励与鞭策。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
世间万千事物,我们会经历很多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对于我们来讲,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么在生活中,它们赋予了我们人类哪些的意义呢?
刚刚阅读完了《自卑与超越》中的相关内容: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写的,他在文中提出,如果有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仅仅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与自己周围的人丧失沟通的基础,他的行为无论是对他自己,或是对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文中还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无不体现出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生活的意义因人而异,也正因为如此,生活中的意义多得不可胜数。所有的生活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不同的人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却有高下之分:它们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则很糟糕,有些错的多,有些错的少。较好的生活意义具有一些共同生活特征。较差的生活意义则都缺乏这些特征。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所谓“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的“真实”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也因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从一出生开始,就本身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如果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后天自己给自己赋予的。有些人喜欢普通平凡的生活,则过着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份安定便是他们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有些人喜欢多姿多彩的人生,喜欢冒险,对生活的这份期待和不确定,则是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的人生路选择各有不同,但是只要自己想清楚要过的是哪一种生活,喜欢哪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人生就是圆满。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3
我有时候是很鸵鸟心理的。有些我不想知道的事,我是不会问不会理的,我觉得这样过得开心点。而人生那么长这么短,开心是多么重要啊!
所以《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因为开了头我觉得必须要看完的,嗯我是有点强迫症的。
没有做过调查研究,自然也不好评判书中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但是作者很细心很详细的观察我们作为社会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合作。
作者认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段关系,都是自己选择的影响。从孩童开始,一个人的心理就决定了他这一生的态度。比如一个宠坏的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很难跟别人合作,因为被宠坏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较强,心里一直停留在那段作为孩子被大人围绕满足任何愿望的时间,觉得就算出来社会大家也应该这么对待他。
这个确实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故事。但是被宠爱的孩子不一定都都是被宠坏的'孩子。尤其是现在社会,有哪个孩子不是被宠着长大的呢,但是性情的培养还是最主要看家庭氛围和家人的引导。如果一个每天争吵的父母来跟孩子说要好好跟其他小朋友玩不要争吵,那么这个小孩子不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最大的天赋是什么呢,模仿。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说法,尤其是最亲近的人。
所以一个网上的段子说,如果一个人善解人意处处为别人着想,那是因为没人疼没人爱。其实是因为这是人家的修养。
老勒还阐述了社会上主要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工作等等,其实大部分观点还是很感同身受的,印象很深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也可能是因为反复出现的次数太多了。
确实是需要合作的,这本来就是一个互联的社会,怎么可能单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出大事情呢。合作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嘛!这个也是我需要学习的部分了,因为肥宅能有什么合作嘛,就是吃鸡的时候咯……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4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lfredAlder(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时期写的,出版至今估计快100年了,英文书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个人感觉英文书名更合适点,书中Alder就像一个长者一样,他用通俗易懂,简明生动的语言从生活的意义,心理与身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类与同伴,爱情与婚姻这十二个主题来阐述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第一章就指出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点,从她听得懂道理后就不断地跟她说,你不是单独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个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们要学会互相合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比如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这样我们既学了知识又不用在课外花更多时间去补习;在家庭里,学会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处就是我们不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学习任务,也为自己赢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面也因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学校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从自卑到优越的过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们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方向上发生了错误。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类孩子,一类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一类是受宠的儿童,还有一类是受忽视的儿童。这三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得到训练,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以致走上错误的道路。比如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们自身的缺陷没有得到理解和关爱,他们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觉,害怕被嘲弄。他们就更不会对别人感兴趣了,自然也就学不会合作。
受宠的儿童,因为他一直得到别人的宠爱,通常会认为自己无须努力就会出出类拔萃。一旦当他进入不是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环境时,他就会非常失落,会觉得世界抛弃了他,他受过的训练是期待而不是给予。他习惯了别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学习面对问题的其他处理方法。他的兴趣只在于全身心关注自己,从不学习合作的运用和必要性。当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顺从及被奉承时,他们就会觉得被出卖了,就会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了敌意,认为“别人和他对着干”,一旦他赋予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们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将是错误的。
受忽视的儿童,这个很好理解。这类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编造了一通不包含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释。当他面对困难时,他会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别人帮助的能力。他认为社会对他很冷酷,他怀疑别人,无法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的有益行为来获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和学会合作了,从而也就赋予了错误的生活意义,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远。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它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我们的家庭,学校都要训练儿童对他人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共同任务和共同游戏中,在他们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亲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并让孩子信任,这样她就获得了孩子的兴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须扩大并提高这种信任感到孩子所处的各个环境中,孩子就会对他人逐渐产生兴趣并学会合作。学校也是一样,当孩子第一次上学,他会面对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老师就要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对她产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励,就会更有信心和兴趣从而学会合作。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马拉雅上完整地听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帮助我们避免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会犯的种种错误。他所提倡的生活意义现今仍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是为人类的进步奉献,合作是必须的。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5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取得成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6
嗯,我自卑过,也将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种习惯,没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经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状况,还是从读了阿尔弗雷德的《自卑与超越》开始的。怎么讲呢,很多学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个人类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也不是想纠结于感觉知觉记忆这些实验内容,而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书中讲,人自卑的一个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时候,我比较好强,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但是别人都长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觉得大学特别滑稽的是全模拟队个头1米92的`大懋和我一个宿舍。这样的心理路程你们不懂,为了上课能和他们一样快,我简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来自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的标准又都来自于社会的共识,所以啦,有社会就有自卑。虽然文中讲的是个体心理学,但是怎么能逃脱社会的污。
社会这个污妖王产生了太多的坏水。比如贫穷,曾今有一年春节,家里都买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时候感觉无助到极点,自卑到骨子,也发奋的去努力,只为改变。所以说,自卑也是人们超越的一种动力来源。有人会说,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为了追赶,而不是超越。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经不堪的自己。每个人的发展,都需要原始积累,有人有钱,有人有知识,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对于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还有退路。有时候,最简单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较,有人选择避开众人,两耳不闻式的读书、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寻求短暂的平静,但这就像毒瘾,一次一次的将你吞噬,有人从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决,超脱自然,别人所谓的出世吧!我有时候选择阿Q精神胜利法,哄哄自己的内心,让他安静,有时候直面现实——我虽然个头矮,可我身上的担子重啊。磨练的就是一种心境,这种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触底没?大家都知道否极泰来。幸好,在这种心境的腾挪辗转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根源,我开始学着去解决他。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7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吧每个人都会自卑,或多或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8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9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
我于今天下午完成了对《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的作者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维也纳,是个犹太人。他于1932年,也就是在他62岁时出版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这本书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生活的意义;二、心灵与肉体;三、自卑感和优越感;四、早期的记忆;五、梦;六、家庭的影响;七、学校的影响;八、青春期;九、犯罪及其预防;十、职业;十一、人及其同伴;十二、爱情与婚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本书中主要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卑的一些描述。当然,在此书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产生此类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决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每天要面对许多孩子,而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经历过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这些孩子,更好的帮助他们和培养他们,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很有必要。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书中的案例往往会让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说之前我对孩子们的欠佳行为的教育是经验之谈、主观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够变得更专业,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学。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此书中提到不管一个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还是书香门第,都不能决定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坏,也就是说环境或遗传不具有强迫的力量。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否,母亲的工作和父亲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亲和父亲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所受的训练和努力,对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动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人物,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对他们感兴趣。最初,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他的影响会在晚些时候才产生效果。父亲的活动范围一般比母亲广,他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经历。父母本身彼此应该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应该保持良好而亲密的友谊关系,只有这样他们的孩子才会觉得在他们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赖的人。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结合以谋求他们相互的幸福,他们孩子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么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才会是幸福的。对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满的家庭是充满危险的。光是书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我们便可以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我所任教的每个班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个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当我了解了其家庭情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书中提到一个班的人数最好不要太多,人数太多,有些孩子的问题会被老师忽视,要适当的培养他们也是很困难的事。班上的老师最好也不要频繁更换。如果频繁更换,这样的老师就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机会,并且很难和班上孩子建立联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读了这本书,我突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老师频换这种事情出现了。其实,家长的顾虑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当今社会,已经在鼓励老师们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作为教师的我,也决定继续加强对心理学方面书籍的阅读,借助这样的书籍了解和帮助学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1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每个人必须铭记于心的。他们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由于这些问题总是不停的缠绕着人类,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表现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第一: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了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它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因此,生活问题的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把这种联系考虑在内,即必须虑及“我们生活于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这件事实。
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第二: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资源而得以成长。因此,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向每个人索取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避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他们显现出我们的心目中认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于地球”等事实限制。当我们虑及人类肉体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安全性时,为了我们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拿出毅力来确定答案,这就像面对一个数学问题而必须努力解答一样。我们不能单凭猜测,也不能希图侥幸,而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坚定地探寻答案。我们虽然不能发现绝对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却能竭尽所能来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过不停的奋斗,以求更为完善的解答。这个解答能针对“我们被束缚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这个事实,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利害关系。第三:我们还被另一种联系所束缚。人类有两种性别,爱情和婚姻即属于这种关系。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到这个事实,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对此问题避而不答。人类面临这些问题的所作所为就是答案。上述三种联系构成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
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得地位,以便我们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卑,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白的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举例来说,假如有一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尽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发现和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凭他的生活中的'这些约束和限制,我们可以断定: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他拥有的机会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狭窄,可以用他的判断来加以解释,即“生活的意义是保护我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把自己圈围起来,避免别人接触”。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获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游广阔而且成果丰硕,那么我们能断定:这个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属于创造性的历程,它提供了许多机会,并克服各种困难。凭他应付生活的多种问题的勇气,即可作出如下断言: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2
青春期存在许多危险,但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青春期让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令他们感觉自己走到了生活的最前沿。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发现的错误可能也在这一时期露头,但经验老到的人总能洞察出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些错误越来越大,无法再被忽视了。
青春首先意味着一件事: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我们也许可以尽量让他们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这样,处于这一境遇中的孩子所面对的压力可能就会减轻许多。如果他们觉得必须要证明自己的成熟时,不可避免地会过度反应。
许多青春期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与成人的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们对“长大”的理解。如果“长大”意味着挣脱束缚,孩子就会反抗一切限制,这在该阶段的孩子身上很常见。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觉得不再有权时时刻刻监督他们。父母越是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孩子就会越激烈地反抗以证明恰恰相反。这样的争斗会成长出敌对情绪,于是我们面对的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场景。
对成年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对职业、友谊、爱情和婚姻时会惊慌失措,他们对以后是否能应付这一切没有任何信心。如果孩子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悲观,自然想要寻求最不费力的方法应对,但这些捷径根本没有用。这样的孩子越是被命令、被劝诫、被批评,就越是觉得如临深渊。我们越是推动他们,他们就越是想后退。如果不能给他们鼓励,所有试图帮助他们的努力都会成为错误,并更进一步摧毁他们。他们是如此悲观与恐惧,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奋发图强。
许多青春期“失败”的者在童年时都是被溺爱的孩子,显而易见,对那些已经习惯由父母为他们做好一切的孩子来说,面对成年的责任会尤其艰难。他们仍然想要被宠着,但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感觉生活欺骗了自己,对不起自己。他们在温室中长大成人,外面的气候对他们来说太过苦寒。
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克服了生命中所有的困难,终于生活在安全与胜利之中。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着摆脱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他就会一直落在后面。只有当他发自内心地找到了一个能够激励自己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比阻挡他的障碍更大时,这个孩子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
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朝着自我之外的目标而努力,那么自然而然地,他们就会很好地训练自己,做好准备,以求达成目标。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不过是成功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碍而已。反过来,如果他们的兴趣点只在于强调自身的不足,或是虽然对抗这种不足,但只是为了使自己从中脱身,他们就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一只笨拙的右手不会因为人心里想着要变得灵巧,盼望着少些笨拙,甚至避开那些显示出其笨拙的场面,就变成了灵巧的右手。只有通过实打实的练习,笨拙的手才有可能灵巧起来,并且对于“将来能够做好”的渴望,要远远超过当下的笨拙所带来的挫败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3
阿德勒教授对他的这本著作的定义是立足于社会的个人心理学,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社会关系和个人心理形成之间的关系,其中尤其注重早期记忆对后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合作方面的能力的形成。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处事方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定型,很难在后期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认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点。
阿德勒首先提出,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合作就成为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因为个人无法脱离群里而活,那就势必导致个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达成一定的妥协以换取更好的生活环境。性别是天生的一种对人类的制约因素,性别的存在是客观而合理的,他着重强调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观点。正是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两性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心理学上的"男性钦羡”现象。
在社会中,男女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谁依附谁,谁占优势或劣势地位之分,如果这一观念出现了偏差,必将导致社会和家庭的诸多问题。所以,阿德勒着重分析了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认为家庭是一个人观念长成和行为处事的最开始的地方,如果家庭加诸了不良的因素,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儿童日后的正常生活。在家庭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念输入了儿童的脑海里。如果—个家庭不能正确认识到父亲形象和母亲形象的同等重要,就会对儿童对两性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女孩产生“男性钦羡”或对自身性别的不认同。其次,如果一方在教育中缺席,那么就会对儿童的合作能力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会在日后融入社会产生各种问题和困难。
论述了家庭的影响之后又着重讨论了学校的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的重要性。认为现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存在很大的缺失。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专业的心理指导的干涉都微乎其微,特别是在一些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庭之中,对于专业的心理指导避如蛇蝎。
我认为,这都是因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认识度存在很大的盲区。没有认识到,一个人最重要的观念的形成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精心呵护,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求助专业的指导。在中国社会,这—问题存在更大的隐患,特别是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会在一个人的早期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更可能对后期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
作为一一个社会人,应该对性格的产生和行为背后的含义有所学习和了解,这将更加有利于处理自身的人际关系。从本书中,我们就可以明确一点,家庭确实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根本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在骨子里的,虽然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改变,但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不能抱有盲目的自信。特别是对于在恋爱关系中,要明白性格的顽固,通过个人心理学的帮助,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个人的行为,都可以更敏锐的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组成,帮助我们规避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同时,本书还对恋爱和婚姻做出论述,明确了坦诚的平等合作的重要性,两个人的合作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尝试,这之中的复杂程度包括了两个人的所有的因素,每个人都应该对此有详细而明确的认识,才能逐渐磨合,这绝不是一—次想退就提的游戏。
每一个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对心理学,起码是在社会心理学和个人心理学方面有—定的了解和认识,这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学会如何去合作,如何对待一些人表现出来的性格,能够更好的学会换位思考,在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帮助别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最起码,不会成为那个在别人伤口上撒盐的人。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去改变别人的能力,但有改变自己和选择生活的能力。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4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但是明显自己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有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以在有适合自己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
《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专著,其中许多观点,如对梦的解析、对性的认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差异较大。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有目标导向的完整体,个体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其生活方式找到源头,解决之道在于增强个体的社会兴趣或社会合作。
摘录三段:
人生有三大任务:从事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或工作、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和实现一个人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即职业、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
如果个体不合作,对他人不感兴趣,对集体没有贡献,他们的生命就是浪费,他们从地球上消失后不能留下丝毫印记。
我们虽无法保证以正确态度度过一生的人一定能获得成功,但能保证他们一定不会失去勇气和自尊。
觉得本书的原名《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更好,附录的导图是亮点!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19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04
学生的读书笔记11-14
教育读书笔记09-21
荀子读书笔记09-29
人生读书笔记11-01
《牛顿》读书笔记01-23
优秀读书笔记05-15
名著的读书笔记05-27
《项链》读书笔记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