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时间:2022-03-26 16:37:0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还说过,“无友不如己者”。初闻此言是在中学,当时就诧异,只交比自己强的朋友,如果人人如此,那世间没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岂不很势利?其实是我误会了。夫子的意思是,对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们都比自己做得好。亦如民国时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师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们轻率地误解了——甚至加以嘲讽。

  《论语》,我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上的荣耀,虽然被董仲舒篡改到朱熹注解统一思想……到当今的大师、教授、专家……拿它说事,人们大都不知其真实面目了。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国学大家们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我尊重每一位内心纯良的学者大师,没有他们对历史的悉心研究,哪里来的`社会进步?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亦步亦趋追随高人的脚步。今天是这个声音,我们顶礼膜拜,明天有人出来反对,我们又趋之若鹜,唯其马首是瞻。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从众、迷信权威是给自己内心的禁锢。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记录。作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离我们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真实的孔子不

  复存在,唯有思想流传百世。而对他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只能揣测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内心的判断。

  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东倒西歪的芦苇,可即使是芦苇,我们也要做有思想的芦苇。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研究心得,我顿时觉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滋味,体验了解读传统经典的别样乐趣,同时也豁然开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禁锢它,思维在碰撞中才能产生火。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2

  ——读学而第一之“学而有何乐”体会

  记得我闺女还在4岁多的时候,在她妈妈的不断灌输下就已经将《论语》整篇背过了。但是小家伙显然是不满足机械式的记忆,总是拿出一些《论语》中的语句问这问那,一探究竟。当然了,最开始的就是问学而第一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回想起当时给她的解释,不外乎就是:做学问要时常的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遥远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的想法,你也不去和别人生气,这不就是一个君子的行为吗?

  现在再看,真是大错特错了。

  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的.“学而有何乐”,发觉原来学而时习之是这样的意思,他并不是说做学问要时常的温习,做文字工作和形式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实习”,要去实践,要付诸于行动,这才是最难的事情。

  确实是这样啊,把学过的知识拿出来天天看,天天背,其实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用到指导平时待人接物和一言一行,这才是最难得的事情。就好比大家都能说几句《弟子规》里面的话,就例如第一句话“首孝悌、次谨信”,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做得到呢?看似朴素简单的道理,往往身体力行,从一而终则是难之又难。等女儿再大一点,我会推荐给她看一些权威的《论语》解读,例如南怀瑾老先生的书,可能会有很大帮助。毕竟,从孩子纯净的心灵中去慢慢渗入这些文化,也许能够在行为上取得一些好的影响。

  至于谈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恐怕世上少有君子了。记得另一门课程的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个笑话,说他一个美国的同学回国来上海找他们,总是让老师请客,自己总是各种理由和事情不买单,于是老师很是不爽,乃至还想出一个招数来令不愿买单的人掏钱。笑话听完也很觉有意思,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老师尚且如此,况学生呼,毕竟我们离圣人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的。但是,有朋自远方隔三差五的来,亦或是来了就不走,试问还乐得起来否?呵呵,也是玩笑。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3

  一听到《论语别裁》这个书名,就感觉是啰啰嗦嗦讲大道理的书。刚开始看确实感觉挺没有意思的,但后来渐渐地有意思起来了,先说了学习是最基本的,后来讲了许多的人生道理,中间还附带一些小故事,看完后感觉挺震撼的。

  我在以前认为古人都是比较蠢的,看慈禧太后那个老妖婆出行居然那么奢侈,还对侵华的外国使者毕恭毕敬的,那个时候没有想起古人创造了文字,创造了地动仪,也用中医治病等等“伟大事件”。

  读《论语别裁》看完每一章时都会感叹古人真的.特别聪明,他们懂得的比我们一些现代人多很多,而且,他们还有着一颗本心,一颗君子的心。这在现代社会中似乎是特别缺失的。

  《论语》中有很多讲人际关系的道理。如每个人都有缺点,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人与人之间必有所长也必有所短......

  前两天看的有一条比较喜欢,贡子分享自己认为对的道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然后孔子告诉他完全这么做是不可能的。

  我一直也如子贡一样这样想,也从来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但这本书中让我认识到我错了。这是多么难得啊,在生活中让别人教会我们“这样是错的”,是很困难的,在教会的同时,我们也会付出许多的代价,这就是我认为这本书好的地方,它可以以一种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读书中教导我们平时做错了什么,怎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4

  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阿尔文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实际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在我以前的概念中,“读书就是学问”,有学问的人都是那些有文化的人,也都是那些学识渊博的学者。我从《论语别裁》书中读到,并找到了答案,前面所说的是错误的。至于那些学识渊博的人,应该说,只能是他们“见闻广博”;至于那些文章写的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不能说他有学问。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对,绝对的好,这就是学问。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入则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则孝”,若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则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则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则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假如一 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 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孔子告诉了我们应该追求富有,这是非常符合我们现实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贫穷,社会怎么发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挣到钱,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们应该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线。该挣的钱我们理直气壮地挣,心里塌实,当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现实中,确实有这种现象,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笔钱,可以让我们变得富有,生活上一个层次,在这个时候,一定认识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线。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人与社会》,一个农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果卖了的话,那么家里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几个青铜器可以卖上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把青铜器上交了国家。孔子话和这个小故事中我觉得对富有的认识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说起来容易,真地做起来很难的。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有一定的修养。随着对教育事业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工资也是不断增长,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正确、清醒地面对自己的职业和金钱的关系,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这也许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呢,也要把握好这个度,虽然孩子们小,但也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想想。当你要求孩子们做某件事时,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吗?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谓“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 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部分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十月,在《论语别裁》上篇中黯然逝去。接触到南怀瑾大师的作品纯属意外。中旬一个周末,在三乐文创书店无故乱翻书。偶然翻看到一本由南师后代记录其家族三代人生经历的`传记《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可惜后半部没有看完,前半部着实吸人。南师从幼便熟读经史,家族读书学习氛围浓厚。很多基础知识都是在少年时期完成,真的感慨其父亲的远见卓识。正合了老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看过一半此书后,便对南先生颇感兴趣。

  遂买了此书《论语别裁》,以作闲暇读书之用。花了大半月时间,粗略看完上篇。仅以此公众号作为读书笔记的记录载体,与诸君共勉。

  先小小作此介绍,后续会陆续更新相关心得。以论语《学而》篇中曾子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也与本公众号最初创立的初衷相呼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6

  “天下”和“World”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国的观念,它不是以谁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包融一体;“World”是西方的哲学,是有大小有边际的,它强调不同的立场,有明确的划分。就像“World View”一词,不同人有分别的有立场的观念(View)。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中国——1840,中国人开始从“天下”走向“World”(世界),开始走向西方。

  1919, “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六十多年过去了,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国学大师们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南怀瑾老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多新奇解、智慧语,见地高妙,不同凡响。

  我不断地反思——不仅反思文化,而且反思自己。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

  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门类众多,经史子集,卷帙浩繁;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更何况,从小受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这代的很多人有足够深厚的积累。

  感慨生不逢时终归于事无补,无论生在何世,都应有正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为之。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凭人力,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由此也更加说明,有意义的是正确的方向和行动,并以此提高自身的修为、智慧和境界。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诸”是兼词,“之于”的意思。也正如讲座时老师所说的那样,真正重要的,是只可内求而不可外逐的。很多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道理是贯通的、是不二的,很多文字、语言、经历所昭示的,其实是一样的——就像上面的那些想法,不还是一回事么?难怪孔子会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样的例子要说起来不知有多少。读《论语别裁》,总让我有这样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满心欢喜,信受奉行。

  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西方人沿着“World”的概念外拓出庞大的体系,中国人向“天下”里探出无尽的内涵。两个角度,两种道路,本无所谓对错高下;固执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扬他,都没有道理。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发言权。不过,对于中国的古典文

  化,往往愈是了解,愈发觉它魅力无穷,哪里还有大动干戈的必要。何况,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比如四书五经,我们觉得它过时,加以嘲讽甚至批判的内容,有时真的是我们自己的误解。比如,孔夫子说过,“无友不如己者”。我初闻此言是在小学,当时就想,只交比自己强的朋友,那世间没有谁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岂不很“迂”?其实是我误会了。夫子的意思是,对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们都比自己做得好。亦如印光大师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轻率地误解了——甚至加以嘲讽。对此我觉得非常惭愧,也愈加觉得前路漫漫了。更加难得的是,南老师的《论语别裁》绝不仅是就书论书、泥于章句。《别裁》中常涉及《老子》、《庄子》、《礼记》、《大学》、《周易》等书的内容,南师的引用让我得以管窥古籍的魅力,蠡测中国智慧的宽广与深厚。

  任何的发展、创造都需要有它的根基;一个好的根基能让我们走的更远、更坚定。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意味悠远,倘以此为根基,抱定宗旨,一门深入,岂不善哉!

【《论语别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10-06

《论语》读书笔记08-25

读书笔记《论语》03-26

论语读书笔记11-29

论语读书笔记15篇03-22

《论语》教学设计05-05

《论语》教学反思08-11

《别董大》教学设计12-02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