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观后感

时间:2024-01-20 13:20:1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他乡的童年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1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探寻的旅途上,轶君同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经历了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旅程。

  今天看了第一集,日本篇,纪录片选取了三个幼儿园,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突出特色。有的鼓励小朋友大声喊出来,每天大量时间在户外运动。有的训练孩子的秩序感和集体感。有个在园内设计各种圆形,鼓励孩子玩,通过设置一些障碍,给孩子养成做事情做彻底的习惯。

  节目的后面着重介绍了一个催泪活动,因为日本人过于考虑他人的感受,长期压抑自己,给孩子不能流眼泪的心理暗示,所以很多成年人流不出眼泪,一个催泪老师根据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催泪方案,鼓励大家流眼泪,释放自我。

  我对日本人的生活很好奇,好奇他们怎么做到那么干净,把室内室外都弄的那么干净,应该是比较花时间的,比如一个房间,即使很注意的维护,还是容易弄脏变乱。也好奇日本人的坚持忍耐精神。在家庭和工作中,都有极强的忍耐力,精益求精。

  我以前做过专利的工作,即使是一篇低质量的专利,写一篇也很费脑细胞,而日本人的专利质量全球第一,图片做的特别细致,里面的那么多图,单是一个图片,就能让我很头疼。所以对他们的工作状态充满好奇。

  日本人的克制,忍耐和坚持,是从小培养的,家里和学校都是刻意去培养这种特质,但是这些精神都是反自我的,都是有点压抑的,人在完全舒展的情况下长大的话,就像自由生长的树,姿态是千姿百态有美有丑的,日本的教育有点削弱孩子的个性,隐藏真实的自我。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人,虽然外表整洁,做事一丝不苟,但是内心不容易获得幸福感。计较极端的情况是出现一些报复性反弹,即家里弄的极度脏乱不堪,也有人为了保持自己最舒服的姿态,选择宅在家里不社交不工作。

  甘蔗没有两头甜,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日本的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合适的人才,但是在人性方面被压制了。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2

  《他乡的童年》是一部关于童年与成长的纪录片,周轶君将走进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等国家的课堂、校园、家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老师、家长亲密接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做一个深刻思考。最后回到中国,探寻我们中国人对于成长的认知与追求,为中国家庭提供世界的教育智慧。

  《他乡的童年》第一期带我们走进了邻国日本。纪录片从采访一户普通的日本家庭开始,以他们的女儿若松花果的视角切入,展现了莲花幼儿园的一系列日常。在幼儿园里,老师先是组织了一场晨练,带领小朋友们在院子中奔跑嬉戏,一起燃烧能量,感受身体中生命的苏醒。接下来是剑道练习,老师一边让孩子进行腹式呼吸,一边要求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喊出洪亮的声音。虽然有的小朋友蹲马步时摇摇晃晃,可是看到周围还在努力坚持的伙伴就咬牙坚持下来。这群小朋友已经完全脱离了我印象中幼儿园小朋友吵吵闹闹、只知道玩闹的样子,反而给人以训练有素的感觉。由此可见,日本的确奉行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但根据园长的解释,这与我们臆想中的集体主义有着微妙不同,它更强调集体的“共振”。它并非想完全扼杀个性,而是要求每个人都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定位,顺从集体号召,从而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回响”。除了要学会自觉地与集体“共振”以及遵循集体的步调之外,小朋友还需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谅解和换位思考,学会如何与集体中的他人相处。

  另外一家幼儿园是藤幼儿园,这家幼儿园更注重原生态和自由的教育理念,鼓励园内的.小朋友接近大自然、注重幼儿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园内还有很多独到的设计,比如极其符合日式美学的环形建筑,为了让孩子们大胆地去爬树而放置的绳网,不平整的草坪,园长办公室前的洋葱和昆虫。这家幼儿园的推拉门特意做成一次性无法关闭,必须第二次才能严丝合缝,用这种设计能确保每个孩子最后进屋要随手关门。但是这种规矩的设计并没有让孩子们感觉到不适,相反他们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体会到了集体的意义。

  再看我们中国的家长或者幼儿园,给孩子定了各种各样的规矩,我觉得这些规矩更多地是为了我们大人自己可以更好地“管理”孩子,比如说我们会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可以说话、不可以交谈,我们会要求孩子一定要按我们设定好的游戏规则去玩,我们会要求孩子在课堂上不可以东张西望,可是孩子们并不理解这些规定有什么意义。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该制定什么样的规矩,怎样去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样让幼儿亲近自然……对于教育,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3

  传统是现代的童年。在我看来,中国传统历经千年,得以流传,是非常珍贵,值得人们珍惜的。但它并不稀缺,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留痕。

  纪录片的开始,这周轶君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熊亮老师的课堂,熊亮的代表作都是讲的中国的传统的故事。当周轶君老师见到这些作品,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它完全是用一种现代的语言,并且传统的和现代的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熊亮用绘本给学生们讲解《春江花月夜》,熊亮与普通中学老师的讲解不同,他亲身经历了春江花月夜的情景,他在夜晚行走江边,穿过树林,最后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出他的所见所想,当学生在听讲时,才能够真正的身临其境。对于传统,熊亮认为,只要在创作中发现,不断探索世界,传统永远是鲜活的。

  造字是中国一项很远古,很传统的工程。中国汉字,横折撇捺间,流露着无法言喻的魅力。

  在徐冰看来,中国古代的写字,有很大的成分都是视觉的,其实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它决定了这个词性或者确切的意义。这一点让中国文字变得很特殊。每个字里都有故事,它非常的立体,它的视觉性其实也在传达着一部分特殊的信息,这是其他的文字没有的。

  西安,一座历史重叠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群孩子实践着解读历史的方法。童行书院的孩子们正在做一个批判性思维相关的练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区分事实与观点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思维比较发散,没有特别强的逻辑感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八岁左右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了相关的秦国历史,参观了青铜器,兵马俑,老师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在得到孩子们的`观点后,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去寻找论据,证明观点。

  安徽的一所学校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极传统又很现代的方法,吸收知识,理解生活。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很特别的。在这里,天文地理,左右旁通。老师将知识以主题式的连结,教给孩子。在这里,老师很重视中国传统,但也不会轻视外国的成就。老师的教育方式是针对现在已知的生活,和孩子沟通,和各种知识做连结,帮助孩子学到更广阔的世界。老师认为,孩子们需要的是有更多能够把知识融合在一起,能够真正活用知识的老师,把经验传承给他,教会他使用新时代的工具。

  纪录片的最后,周轶君老师这样总结,旅程的开始在芬兰,经历不同国家,回到中国历史。她发现传统不是书上如何写,而是今天的人仍然能去感受,去生活。传统的真正面貌,需要我们回到本源重新认识,需要用理性不断追问与探索。它将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中国的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骼与血液里,需要我们静心去感受,领会传统的魅力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4

  谈起日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自律和做事严谨。纪录片的第一期讲的是日本的教育,导演走访了日本人家庭和幼儿园,全面的展示了他们对教育的模式和理念。其中有几个是我印象深刻的:

  1、从小培养整理习惯

  导演走访的第一个日本家庭,妈妈在孩子两岁的时候为他做了一个迷你厨房,图片可以看到小厨房里整整齐齐的,所以玩具餐具都用收纳篮装好。当爸爸对孩子说,“我们今天要出门哦,请收拾一下你的玩具”。孩子立马起身把手上的玩具车放到旁边的收纳盒里,在我惊讶于孩子的懂事时,爸爸又来了一句,“你的回答呢?你要说好的”。后来就是妈妈爸爸陪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当孩子调皮的把皮球丢进收纳盒里时,妈妈温柔的说,“不要扔,走过去放进去”,孩子可能get到好玩的点,连续把剩余玩具丢进收纳盒里。这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耐心的妈妈,妈妈抱着孩子捡起他乱丢的玩具放在他手上,让孩子重新轻放玩具。(暗戳戳记笔记,将来我也会陪孩子一起收拾玩具的!)

  爸爸说在日本社会团体行动很重要,为了培养孩子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从小开始,大人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引导。

  除了在家培养整理习惯,幼儿园也有,班级门口的地面印有鞋子的图案。每位小朋友进教室之前需要脱鞋,然后把鞋子摆在图案上。

  2、学会在意和照顾

  教室的`自动门不能自动关紧,需要人为手动关紧。导演一开始以为是自动门坏了呢,结果校长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并深感佩服。校长说,这是故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在意和照顾他人。因为冬天的时候离这个门近的孩子会觉得冷,进来的孩子会把门关严,如果没有关严实,离门近的孩子可能会冻感冒了。还有另一个目的是,教育孩子从小做事要做彻底,要严谨,要把最后一步做到完整。如果没有做完整,可能会影响到他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做事严谨且漂亮的国家。

  3、更强的生活感

  在幼儿园的一角有马棚,里面养了一些马,导演都震惊了。因为在城市里,一般孩子很少能看到和接触动物(除了去动物园)。幼儿园里养了马,孩子可以给小马喂草,更幸福的是,当天过生日的孩子可以骑马坐一圈,当做生日礼物,哈哈这个我着实羡慕ing。校长说这是为了给孩子更强的生活感,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东西,就能够学的更多。

  幼儿园的门口和办公室都有摆放一些洋葱或昆虫等各种各样的东西,甚至会让孩子亲自种洋葱,然后挂成一排,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什么在幼儿园摆放这些东西呢?因为希望孩子能对大自然有更多的想法,刚开始孩子看到这些有的会拿起来,有的会咬一口,这都是他们体验自然的过程。先看然后触摸然后再感觉,再去想,最后再去问,这是一个循环,也是孩子们的体会。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5

  在《日本集体式教育从小做起》中,周轶君老师以日本女孩若松花果为观察中心,从她一日幼儿园生活的开始到结束,主要针对日本的集体性教育进行了解说。

  日本的民族特性中最为突出的是集体性,巨大的凝聚力和对细节的完美追求来源于幼年规训。观看这个纪录片,我才明白了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成果。

  纪录片开始,是花果起床洗漱,用早餐到上学的场景,十分真实。在这里,就能看出日本家长对孩子自立性的培养,4岁的女孩,能够非常顺利的洗脸,整理毛巾,叠衣服…花果的母亲说:“即使有时候孩子不愿配合,也不必勉强,用类似游戏的语言方式和她沟通,虽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孩子会努力做到最好。”

  跟随周轶君老师的视角,我看到了日本的幼儿园。整洁的环境,热情的老师,是我最深刻的印象。

  幼儿园的一天,从喧嚣的.晨练开始。通过园长的讲解,我也更理论的理解早间活动的重要性。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热烈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调整身体节奏,感受身体生命的苏醒。观看了日本独特的剑道训练,我一方面惊异于学习者的年龄之小,一方面也震撼于儿童的潜力。我还明白了身体活动能带动自我的表达,洪亮的声音有利于表达自我的情绪和意识。

  纪录片中还展示了一所建筑独具特色的幼儿园——藤幼儿园。它以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远近,空间中没有隔离,可以让孩子自由出入各个教室。建筑者这样讲述他的建筑理念:圆形接近禅,禅的理念就是空无,这有利于孩子感受自由,随心所欲。而且孩子喜欢圆形,圆形的空间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距离。藤幼儿园园长在孩子一日生活中,也进行了许多讲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园长在孩子午餐时与孩子们的互动。即使是用餐,也能对孩子进行精神品质的教育。孩子要明白食物是需要自己保护的,以此培养自立的意识,但学会分享也非常重要。

  我还学习到日本幼师的教学方式,快速而富有节奏的课堂让我印象深刻。幼师要时刻注意不能忘记表情,展露笑容。注重言行举止,身体姿态,为幼儿做好榜样。当幼儿表达不同意见时,要满足幼儿的表达需求。在柴谷美穗老师看来,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一颗时刻能为他人着想的内心。

  日本集体式教育的目的是认同每个人的差异的同时,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氛围和回响。教育不分国界,从日本的教育中,我受益匪浅。

【他乡的童年观后感】相关文章:

美丽童年观后感11-06

童年趣事08-13

童年趣事作文03-22

回味童年作文03-25

童年小学作文02-05

《童年》小学音乐教案06-09

童年趣事初中作文07-11

童年初中作文05-04

我的童年小学作文05-09

《童年乐趣》教学反思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