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觉醒年代观后感1
我在青马班观影课堂的时候,对《觉醒年代》进行了观赏,可以说它是一部神剧。每位演员,每个事件,每次对话,每个场景,都值得慢慢欣赏和玩味。
特别是第11集,辜鸿铭在北大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句句经典,入木三分,直击人心。中国人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
精通9国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教授辜鸿铭,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
他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给洋人讲课,每人要收两块大洋的门票,而且坚决不给他们插话和提问题的机会。要知道,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当时,听梅兰芳的京戏也只需一元二角,而听辜鸿铭的讲演却要两个大洋。
他倒着读英文报纸,以此嘲笑英国人英语太简单,正着看没意思。
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和《大学》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他的著作被列为国外大学必读书目。
他一生致力于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深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拯救世界的良方。
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已不流行辫子。但操着满口洋文的他,却是一副满清遗老打扮,成为当时北大一道极为有趣的风景线。
面对众人的嘲笑,他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笑我头上这根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
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
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一百年前就能有着如此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我不得不佩服辜老先生的远见卓识,作为一个上学上了十四年的人,我自愧不如,觉得自己很羞愧,看到那时候的大学生,在看看自己,真的是毫无可比性,对于国家,贡献的事情,我没有做太多,觉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一毛,对于我的班委工作,我没有像张宇,潘晓宇等她们那些认真的态度,也没有像觉醒年代那青年之志气。那时候的青年,是真正的热血青年,现在的青年,大部分被短视频消耗了,被手机控制了,我们现在明明深处幸福之处,发达的互联网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正确的利用他,现在很少有人用互联网来专心看一场新闻联播了,我觉得虽是现在处于太平盛世,但是我们还是要关心国家大事,虽国家之屈辱已洗净,但是我们还是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今后会更加严格一点来要求自己,慢步也好,快步也好,只要是向前走就是正确的,要时刻谨记,觉醒年代,那个时候的有志青年,他们优秀的品质,可以帮助自己,走上更好的道路,在即将接近尾声的大学生活中,把班内同学服务好,分内之事,尽量做好,也希望,将来能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觉醒年代观后感2
《觉醒时代》这部剧第一次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作为主角呈现在银幕前,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给我们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感人肺腑的篇章。对于像我一样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人来说,整部剧总能看得我热泪盈眶,热血澎湃,如教科书一般,但又胜过教科书般的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变革,政治变革。
蔡元培先生的远大梦想和天下胸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李大钊先生的敢为天下先,毛泽东同志的少年热血,一朝朝,一幕幕,让目前正在享受他们用生命、用鲜血所换来的今天的我们,犹如身处那个时代,再一次感受了举国迷茫的时代,水深火热中国的时代,外族欺辱的时代,先辈们不畏强权、不畏艰辛、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了中国的未来用尽生命去谱写的篇章。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陈独秀先生的北大教授,就没有胡适先生、鲁迅先生、李大钊先生等的北大新青年,就没有北大的变革,文化的兴旺。同时,也不管当时的黎元洪大总统的`邀请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的初衷,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依然非常感谢他!没有他的初衷,就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文化兴旺的民国,也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影响深远的《新青年》,也可能不会有改变中国如此浩荡伟壮的五四爱国运动。
百年前的觉醒年代,革命先驱尚在凄风苦雨中为抨击旧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强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为传播新思想而奔走呼号;转眼间岁月轮替,我们在获得科学与民主以及全面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进入了“新觉醒年代”,站在一代一代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应将客观、辩证地再认识传统文化、历史作为己任,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中审视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在多元丰富的思想争鸣中回溯传统,收获海纳百川的心态和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志存高远,勇立鸿鹄浩志。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有了信念,人生才有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中国青年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与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始终树立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最高目标,确保党的事业灯烛辉煌,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当代青年当以史为鉴,牢记民生之重、国运之重、使命之重。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必须知道“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处于新时代,我们必须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知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而我们要面对的是变幻莫测与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肯打破常规,破开枷锁,稳中求进的同时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就一定可以在这个多彩的时代谋好新局,开好新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3
《觉醒时代》这部剧以1915年起始,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读物,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继而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历史事件。以陈独秀、李大钊等爱国救国人士为第一视角,更加真切的突出了一百年前,被政府压迫的人民的艰苦和当时受辱的旧中国,内有政府的不作为,外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入侵,这时就体现出了陈独秀等爱国人士,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大义,也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是在危难中凝聚而成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在危急的时刻一批批的爱国人士将生死置之度外前赴后继的希望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经过了一系列的探索,在俄国的`十月革命过后,给了中国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于是乎中国共产党高举以马克思主义道路发展的旗帜,用以气势磅礴的力量,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巨龙,经过党的一百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事实上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是唯一也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一条道路,也是一项需要时间发展的长期任务,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的人民永不言弃的努力奋斗,在当今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建党10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从刚开始的一青二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都是在一代代像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领导者的带领与努力下,一步步完成的,在政治方面,我们的港澳回归,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互赢,成为常任理事国等等,在科技方面,我们从靠外国进口到自主研发,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的望远镜,北斗卫星,再到登月,这都是一代代先驱者的努力才让我们可以生活的如此平静祥和,就拿这次的疫情来讲,我们国家严阵以待,我们的党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颁布一系列的利民政策,以人民为中心,与他国形成强烈对比,我们努力控制,严加防范,响应党的号召积极采取防范,医护人员也日以继夜的研制疫苗,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领导和国家的强大。
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要将爱国铭记于心,国就像是肥沃的土壤,我们就像花朵一样,若是离开了国,就像是失去了土地的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更要智存高远,努力奋斗,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所以只有现在努力奋斗,才会在以后国家需要的时候奉献出自己最大的能量,而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一声叹息。祖国的强大,就依靠我们青年一代。我们不能像有的人那样混水摸鱼,浑浑噩噩的度过我们的漫长岁月,而是应该像陈独秀、李大钊那样为了祖国,为了未来,为了我们的美好时候而努力奋斗,挥洒青春和汗水,以后的你会感谢现在努力的你自己。前辈吃过的苦我们可能没体会过,那是什么样艰难险阻的滋味,但我们能竭尽全力去为国家人民乃至自己的事一定不可以懈怠。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永远存于我们心中,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也是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觉醒年代观后感4
对于百年前的历史,除去历史书上那些晦涩难记的考点,你还知道多少呢?鲁迅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出那些让我们现在“背诵全文”的文章?“新文化运动总司令”陈独秀会被亲生儿子骂“伪君子”?毛泽东在看到《新青年》时,是怎样的心情?这些书本鲜少提及的,或许才是那个年代人们为信念奋战的真实一生。
《觉醒年代》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年代,带我们走进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奋战的一生。
“天发杀机,战云四飞,倭族趁机,逼我夏宇,留日学子,羁身异域,回望神州,仰天悲愤”。这是李大钊在日留学时听闻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振臂高呼。此时的他迫切的想为中国寻求一条出路,想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幕,是“他从雨中走来”,青年毛泽东在雨巷中奔跑,他一路跑来,所看到的一幕幕,镜头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正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雨巷中,有策马狂奔的军阀,有在小轿车里吃着面包看着雨中小巷的富家子弟,有在街边卖女儿的妇女,也有在雨中捡食物狼吞虎咽的乞丐。他从雨中走来,从人民的疾苦中走来。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疾苦,激励了革命的先辈们他们不忍心看到自己所热爱的国家沦陷,他们迫切的想为国家寻求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一路跌跌撞撞,可他们从未放弃,使他们如此坚定的只有他们的信仰——爱国!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我们站在历史后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深重的多,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而他们在牺牲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在牺牲之时所能依赖的只有满怀的信念,曾经我一度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要当汉奸,后来有一天和人聊起这个话题,他说,他们又不知道中国能否扛过去,在那样的背景下最终胜利更像痴人说梦。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当坏人的人想不到会有今天,而成为英雄的那些人大约也想不到。到那一天我才突然明白,原来那些人说着“我们一定会获得最终胜利”时,并不真正知道他们真的能成功,原来他们前赴后继牺牲的时候也并不真正的确定。他们的牺牲时表示能换来想要的结果原来坚定地信仰是这个意思,原来我一直知道他们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陈延年说:“作为长子,我可能不能为父母尽孝,不能为弟弟妹妹尽责,因为我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他在29岁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他的弟弟陈乔年26岁时被国民党杀害。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信念献身为了理想献身,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献身。
看完这部剧之后,以前只是一个个名字的先烈突然鲜活了,以前只是历史课死记硬背的任务评价历史意义在某一刻突然懂了,原来在《情深深雨濛濛》的那个年代并不只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醉生梦死,更是哀鸿遍野,饿殍累累的乱世。真的有人吃人血馒头救命有人为国家一夜白头。
作为后辈我在享受着先烈带来的盛世时,也更要铭记,要心怀感恩,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信念,以一腔热血,报先烈之恩,创盛世华夏!
觉醒年代观后感5
100年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得以实践,在那些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手中奋斗出新的曙光,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昂扬向上、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从腐朽、压迫到自由、民主,从封建迷信,三纲五常,到崇尚科学,尊重人权。从跪着当奴隶到爬起来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是谁主宰了这个觉醒时代的命运?最终的答案是人民自己。是人民自己觉醒了!
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青年,我感慨那是一个多么不平凡的年代。是一辈接一辈的共产党人用信仰之头颅,用信念之躯体构筑起的热血沸腾、熊熊燃烧的中国之魂、中国之脊梁。20xx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表彰了42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其颁授勋章奖章,他强调:“向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寻求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功臣,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是的,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之魂魄,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
斯人已去,世界飞速日新月异,中国已不是昨日之中国。然历史一直在提醒我们:勿忘来路。信仰如火炬,开始在人民心中燃烧,点亮着人性之光,给社会,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无限的希冀与温暖。
信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仰之于国家,犹如土地孕育着希望,难以想象一个无信仰之国将会如何慢慢消沉于安溺,国民如行尸走肉一般死寂沉沉,毫无希望。信仰之于个人,犹如甘泉滋润着生命,无甘泉徐徐流淌,生命将干渴而殆。我们都不能缺失自己的信仰。
回顾历史,总是有意外收获。回顾中国共产党这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党从无到有,每一步的攀登、进步都是多少人用整个青春,整个生命奋斗而来。又牺牲了多少家庭,多少子女,多少父母的安逸与幸福。成功总是需要以牺牲作为代价来交换,甚至付出是比生命还昂贵的东西。“振兴中华”这句口号让多少仁人志士,爱国人士前仆后继,多少鲜活的背影让人泪湿满衫。英雄如东去之涛涛大江,层出不穷,连绵不绝。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放弃了本该享受的安逸生活,选择为国家而战,为信仰而战。这不仅源于对自身命运的不甘,更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让深处囹圄之中的他们却甘之如饴?答案是信仰。那是一种超乎于个人本身,将祖国命运与自身命运紧密相连的境界。那更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精神追求与人生价值信仰。
你若问我,何为信仰?坚信,笃定,不迷失。可否再具体?—乃心中有敬畏,脚下有泥土。四海之地,天高海阔凭鱼跃,有信仰之人方能于庸庸之才之中脱颖而出,实现梦想,成一方事业,成伟大人生。岁月漫长,历史浩荡送走了无数的人却记住了一些人的名字。岁月失语,为史能言,并将流传于世世代代,永不间断。前路崎岖,身负伟大梦想,我辈自当自立自强,并以此自勉,奋之青春,心有所信,心有所望,心中有海,眼里有浪,脚下有光。看万里之江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6
在看完《觉醒年代》之后,一段评论令我哽咽:今天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历史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课本里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些背了又背令我们“厌烦”的名字,仿佛活了一般,他们不再是课本里的寥寥几句话,不再只是时代的伟人亦或者革命家这样的标签式人物。他们活生生的就在那里,在那个满是沉疴旧疾的,危急存亡之际的,破败飘摇的,封建压迫,愚民看客的国家里。他们不是课本上白纸黑墨的“纸片人”,不是冷冰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有着比常人更加热枕的七情六欲,他们是那么无比的鲜活,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爱人,父母,子女,朋友,也爱吃烤花生,和朋友小酌互相调侃,爱看雪景,他们是那么热爱生活。
然而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他们是粉身碎骨都要救国救民的中国人。有的人放弃了在日留学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国;有的人弃医从文想要唤醒愚钝麻木的国人;有的人冒死演讲想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这群人啊,在迷茫和黑暗中苦苦追求真理与光明,只凭借一腔热血与孤勇,呕心沥血趟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去承担开创者的使命,他们不信什么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只坚信舍我其谁!那份精神与信仰、对人民的怜悯、对真理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的赤子之心,如何不叫人动容!“我们怀揣火种走过黑暗长夜,跨过战友的遗骸,踏过荆棘和深渊,最终在累累尸骨上重新点燃了种族延续的火炬。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不需要历史来记载功勋,也无谓那些空虚华美的称颂;只要山川河流、千万英灵,见证过我们前仆后继的跋涉,和永不放弃的努力。”
陈氏两兄弟哪怕活得如此辛苦了却不忍心看百姓的疾苦,毅然加入革命的队伍,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牺牲,用他们短暂却热血的一生点燃星星之火;郭心刚先生在听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一夜白了头,抱着“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决心,最终在五四运动中病情加重呕血而亡;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召集学生工人运动,陈独秀先生在李大钊先生问:“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时,慷慨激昂,呕心沥血的说:“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力,人的快乐,人的尊严,我愿奋斗终生!”,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个年代学生们老师们打招呼均是相互鞠躬,哪怕是对立的两个学派争起来面红耳赤,离开时也会相互鞠躬,这实在难得……正如剧中所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觉醒年代观后感7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共同组织策划创作了《觉醒年代》。该剧作为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以1915年《青年杂志》诞生为起点,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时间线,全景式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
有了信念,人生才有航向
继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之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倒行逆施的历史丑剧,使得革命先驱们意识到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不只是清帝国的封建势力,更有思想文化上的保守陈旧与孔家儒学的束缚羁绊。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信仰,热切的民族期望,炙热的爱国之心,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唤醒了国民麻木的内心,号召大家奋起反抗,坚持真理。
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两国失败落幕。在近代历史上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在人民满怀期待欢迎青岛回归之际却得知美英法与日本同流合污,竟将中国领土转让日本,并爆出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难当头,陈独秀、李大钊等迅速发文抨击时政。5月4日,北京大学3000多名学生联合其他各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示威游行和街头演讲,主张科学与民主,呼喊着驱除反动军阀,抗议政府丧权辱国的行为,要求拒签巴黎和约。在全国各地学生、工人运动的支持下,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绝在合约签字,人民爱国运动取得胜利。
有了信仰,青春才会发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一群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开启了青春之旅,一腔热血激起了国民的爱国心,一身正气记录在中国革命史里。迄今为止,五四精神仍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志存高远,勇立鸿鹄浩志。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让我们志存高远,让我们砥砺前行,让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不止。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可我们不能忘记这都是上一辈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将这份信仰传承下去,将民族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将爱国主义镌刻在自己的心里。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这样才不枉英雄先辈的舍身付出,这样才是对五四精神最好的弘扬。
觉醒年代观后感8
作为一部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开局不可谓不低调。中生代的主演,再加上红色的剧名,本应不受年轻的人追捧,但其却在年轻人聚集的某评分网站上得到了9。3的高分。
该剧主要讲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几大重要的历史事件。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的消息轰动了全国,并传播到了国外。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海外的爱国青年受此刺激纷纷回国。为了唤醒国人思想觉悟,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进而,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一大批进步人士前赴后继,力求国人思想之觉醒。在经历了新旧文化之争、五四运动并在深入学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之后,中国有志之士的思想也愈发成熟,最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该剧讲述的历史在教科书中仅仅三五页,而在近代史历程中也仅仅不过十年。但其中涌现了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做了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剧中对各类人物的描写是整部剧的`灵魂。该剧不局限于表现正面人物的光彩照人,也将一些小人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外,个人认为更难能可贵的是剧中抛弃了“脸谱化”的人物描写方式,对几乎每个重要人物都进行了客观立体的刻画。例如,提到辜鸿铭、刘师培和黄坎等人,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顽固派、旧思想。但编剧没有片面化地展现,而是将这些人做的事,说的话整体呈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评判。
辜鸿铭几乎就是封建、保守和迂腐代名词,并且自始至终留着清朝的辫子。但辜鸿铭讲“中国人的精神”这一情节,直观地展现了其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深,理解之透。说明其虽然是守旧派,但却是国学大师。并且在后面的剧情中也展现出其人具有文学风骨。面对与新文化的分歧,辜鸿铭不屑剧中小人的作派,而是以学术文章正面斗争。另外,新文化倡导者们也在与其斗争中慢慢成长,鲁迅就在这期间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章。但另一方面,其支持张勋复辟,在历史浪潮中没有把握好方向,没有坚定地站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方。最终解放中国的历史使命没有落到他身上,人民也不可能选择他。这又表明,一个人的立场和原则远比其学术造诣更重要。
还有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一夜白头的易白沙,微笑从容奔赴法场的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等等,往往一两个镜头,就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或光正伟岸,或朝气蓬发,或傲然风骨,或阴险狡诈,顽固迂腐。在这部剧中,在这动荡的历史中没有绝对的主角。
翻阅人物事迹就是在翻看一页页的历史。“奋进百年路,起航新征程”,只有了解党的百年历史才能看清未来的路线。正是诸多先贤勇当时代先锋,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换来了新中国。最后以国际歌中个人最喜欢的一句歌词与诸君共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觉醒年代观后感9
觉醒年代从辛亥革命彻底失败开始讲述。1911年陈独秀因为不支持临时大总统逃亡日本。在日本的一个大学里,一群中国留学生正在热烈争论着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的良药到底是西方多国尝试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只有美国一国尝试的共和体制。他们讨论热血沸腾,把餐食忘在了一边。
一个流浪者经过这里,看到了碗里的白馒头停了下来。从容不迫地把馒头放到嘴边,一口两口,再扒两口咸菜,冷漠的看着闹事的学生。他脸色蜡黄,头发像落寞的雄狮,棕色粗布的长褂上爬满了虱子。一位长相端庄的学生发现了他,邀请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便是陈独秀开场的样子。
他经历了革命的失败,早已不同于这些满腔报国热血的青年,可想而知当他说出中国目前没有良药时学生情绪高涨。质问、责骂、甚至有些人动起手来了。随后不久陈独秀便和朋友回到了上海,在那里,他开始办《新青年》并且立下了他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誓言。
庭院里的蒹葭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窗框上的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北大的新校长蔡元培找到了陈独秀邀请他去北大做新闻学的学长。在蔡校长三顾茅庐后陈独秀终于同意去做北大的“陈学长”。和他一起去北大的还有他的《新青年》杂志,就这样它与《京报》一同坐拥了北大的神潭。
北京大学不仅仅是当时中国最厉害的高级学府汇聚了中西各流派、各信仰、各国家的人才还同时孕育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年轻的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玫瑰与荆棘不可分割,有支持新文化的积极青年就一定会有保守派的守旧师生,他们不谋而合,对陈独秀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导人下了道道无声的战书。
一开始,陈独秀对外界的声音不予以理会,但时间长了以后他便不再甘愿忍气吞声,一战结束后为了整顿北大师生的品德,维护新文化运动的实施,陈独秀破了他仅仅几年前立的规矩,新青年开始发行与政治有关的文章,在众多救国方案中有守旧的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有许多人认可但没有实践机会和前人经验的无政府主义,有刚刚失败的俄国苏维埃革命。这些都成为青年关注的话题。
陈独秀有的两个很有主见的儿子——长子延年、次子乔年。
他们的祖父母去世时父亲没有回家因此两个儿子与陈独秀关系十分不好。他们二人一开始在码头打工,勤工俭学打算去法国留学。为了表示他们对父亲的不满,他们决定不收父亲一分钱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帮助。陈独秀也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恼火,相反他认为自己的儿子的这种行为是有骨气的.表现。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们多吃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当高君曼告诉陈独秀,延年、乔年在码头出苦力扛大包时,陈独秀不是心疼,而是骄傲地说:“人世间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帝,只能靠自己。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强大起来。
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给两个儿子最好的教育磨砺。几年后,两个儿子都在这个血雨腥风的昏暗时代,为了中国的觉醒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他们青春的生命定格在奔赴刑场时那回眸一笑,那么灿烂!那么惊艳!那回眸告诉了我们,他们看见了曙光,看见了不久将来新中国的样子。
作为泱泱华夏的传承人,我们感谢前辈为党、为新中国的建设受的刑、流的血。当他们知道如今的中华无不沐浴在璀璨的五星星光下,他们该有多么欣慰……
觉醒年代观后感10
《觉醒年代》是我在寒假看的一部剧,让人感慨万分,特别是一些文人,比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等等。《觉醒年代》无疑是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其盛大的“历史盛宴”,清晰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现出了那个时代文人们不畏牺牲,追求真理,令人欣佩不已!
这部剧主要叙述了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别以及周恩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和赵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故事。
在剧头,我们了解到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在中国的扩张。在此前后,自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被迫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依然没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地步,军阀混乱、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
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志之士奋起抗战。陈独秀同志认为中国有出路而不是老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摸索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看完这部剧,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顶梁柱。我们应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
青春梦想和青春奋斗是一个青年的“精气神”所在。青春,因梦想而绚丽多彩;青春,因奋斗而动人心弦。回首1919年那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是千万青年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青春梦想聚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是千万青年不畏祸难、不畏艰险的青年奋斗掀起当代中国飞速发展进步的时代浪潮。站在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更应接过百年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
青春奋斗,是青春梦想的靓丽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拼搏的人生精彩纷呈。青春梦想,是青春奋斗的目标航向。知之深则行之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梦想。100年前,北京大学等三千余名青年学生怀揣救亡图存的青春梦想,在民族存续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振臂高呼,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广大青年用源源不断的生力书写了一幅“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时代画卷。细数那些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倾听那些砥砺奋进的`负重足音,重拾那些奋发图强的青春梦想,猛然发现,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五四青年为民族复兴的青春梦想已经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身上。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做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追梦人,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觉醒年代观后感11
解好时代“疑难题”争当优秀“答卷人”
去年,中组部印发的《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合格的领导干部,不仅要能够妥善处理好日常的常规工作,更是要有发现难题、直面难题和解决难题的能力。为此,广大党员干部当以《通知》的精神为“航向标”,从工作中的“硬骨头”和“痼疾”中着手,力戒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主动向重点和难题发出挑战,竞相争当优秀的时代“答卷人”。
力戒“耳目闭塞”,炼就洞察秋毫“火眼金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新变化新发展,需要领导干部们坚持好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问题导向”,深刻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方能对症下药。为此,党员干部既要准确识别国内外大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又要深刻认识基层各项工作推进中的复杂问题和民生难题,做好化危为机的准备;同时,也要时常照镜自省,对照优秀楷模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加以重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转变以往对问题视而不见、对难题置之不理的处事方法,以敏锐眼光洞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最为棘手的难点痛点,倾听好时代的呼声。
力戒“避重就轻”,铸成迎难而上“铁肩膀”。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攻坚深水期,面临的阻碍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值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际,党员干部本该一鼓作气冲锋向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干部却被畏难情绪束缚住了干事创业的脚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敷衍心态有之,“战战兢兢畏首畏尾”的.犹豫不决亦有之。李大钊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党员干部当时刻谨记自己的初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远大的理想信念激扬超越功过的担当精神,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少一分个人得失的算计,多一分舍我其谁、攻坚克难的拼搏奋发,扛起使命,知难而进,百折不回。
力戒“庸碌无能”,锻造披荆斩棘“金刚钻”。在各种各样的难题面前,领导干部不仅要敢于担当,更要能够担当。能够担当,便是要求坚持在与前进道路上各种重难点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提高战斗本领,不被轻易打败。正所谓“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领导干部身在其位,肩负国家与人民的期望,与“位”相匹配的“为”必不可少。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有待去攻克,克服“本领恐慌”、提高战斗能力刻不容缓。唯有在攻坚克难中多经历几遍“风吹浪打”、多捧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不断砥砺治理能力、动员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补短板、扬优势,才能切实做到手中有招、心中有数,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用确定性战胜不确定性,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满分“答卷”。
觉醒年代观后感12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在央视开播,看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剧集,让我近距离的看到了他们本身。该剧讲述了从《青年杂志》办立,到中共一大召开,中间太多人物震撼我心。我看到仲甫先生鲜活的人格魅力,守常先生关心大众疾苦,二人甘为革命牺牲自我的决绝;蔡公一代北大校长的风姿,让人肃然起敬;年轻的延年,乔年,世炎,仲懈,心刚…一群青年人的一颗爱国之心。
该剧带给我的感动太多,让我每每为年轻的生命心痛不已,感慨他们如此的风华正好,却被迫害致死。他们一定是死得其所,为信仰不惜所有。他们不是几个人,是一众革命先人的缩影,他们年纪轻轻就为这个国家付出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剧中毛泽东的出场是两分钟的奔跑,他穿过长沙街头,怀中紧抱着《青年杂志》,雨中的长沙所呈现的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整个画面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的隐喻。
该剧明确写清楚了在明清帝国覆灭后,无论是通过科举还是功荫都无法进一步完成社会身份构建的一批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它体现了民国初年通过科举获得政治身份的人的自傲与胆怯和没能参加科举青年的冲动和执着。
年轻时,陈独秀劝谏其想当县长的朋友孟邹说过:“在这年头,当官是最高危最短命的职业,那说完蛋就完蛋,不如开一书社,一能谋生,二能为革命筹集资金。”这里也充分体现着明清社会结构并不足够本质,看起来可以以士人身份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士人身份是虚假的,阶级地位是晃动的。换言之如果满足于此,那等待的结果只有慢性死亡。在当时分配资源系统不足以支撑社会发展下,五四运动给明清青年士人以古典的方式登上舞台,我党和国民党均提供了这个渠道。看《觉醒年代》让我们学会要真正理解社会生产,构建与当下甚至未来的社会生产相对应的社会身份。
当时的陈独秀们的阶层到今天还需要觉醒来打破,打破的不是经济阶层而是思想阶层。当今社会是因为在落后的地区,在贫穷的地区,很多人的思想和心智依然得不到教育资源的启蒙和人脉资源的开眼界。所以即使陈独秀觉醒年代一百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人因为落后,思想和心智还是沉睡着的。然而今天的社会又发展太快,快得让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贫富差距而不是思想差距,看到的是纸醉金迷,看不到的是思想贫乏和心智不成熟。所以很多人都心态浮躁,爱攀比,活得不开心,抱怨社会,抱怨起点低,仇富。所以有了更多防不胜防的诱惑和骗局。
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的脊梁又该何去何从?私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就要修身。善良和爱永远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东西,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愿当代青年能够仰望星空,秉承先辈爱国之精神奋勇前行,激励自己:祖国需强大,吾辈当自强。
觉醒年代观后感13
这几天,我废寝忘食地观看完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剧中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和陈独秀从1917年在北京大学作文吧任教开始,他俩就不约而同地去寻求一条路:一条可以真正挽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一条从根本上革除旧社会弊病的光明道路,一条可以觉醒人们创造新世界的胜利道路。
电视剧一开始,陈独秀、李大钊两人只是在推动新文化的发展,并未真正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了李大钊先生一个新的方向,他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1919年为抵制中国代表在巴黎合约上签字,陈、李两位先生领导了一场从北京崛起进而蔓延到全国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学生发起使全国人民参加并支持示威游行的运动,它发出了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怒吼。这一刻,无论是学生,是工人,是农民,还是商人,他们都纷纷加入起来,场面宏大,前所未有。而这场运动,让陈、李等人也都意识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这个组织来进行暴力革命,推翻旧社会。后来李大钊先生留在北京,陈独秀先生前往上海,形成了南陈北李的'局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各位革命先烈开始了与旧社会的搏斗与较量。如果没有他们的拼搏与奋斗,流血与牺牲,哪有现在的岁月静好。李大钊先生曾说过,“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球的世界!”
这部电视剧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了解,刷新了我以前的认知。我以前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靠某场战争轻易建立起来的政党,看完电视剧后,我才知道,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无数人民支持拥戴才建立起来的政党!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发现了许多细节性的画面,刻画的很好。如在灯光如豆的胡同里,李大钊和陈独秀先生撑着油纸伞,边走边讨论讨论如何寻找拯救中国时,脚下所走的乃是泥泞的道路,暗示了以后拯救中国的道路必然艰辛,充满坎坷。后来陈、李两位先生与胡适先生意见主张不同,陈、李两位先生主张暴力革命给中国下一剂猛药,而胡适先生,则主张温和改良这个社会,这才有了后面这一幕:在十字路口,陈、李两位先生走一边,胡适先生走了另一边。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二人壮烈牺牲的场面。兄弟二人头发凌乱,脸色苍白,浑身带血,但他们的眼神坚定,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一身正气,一步一个脚印,大无畏地向刑场走去,只为了心中的那个坚定信念。
在我的家乡合肥,有三条路:延乔路、集贤路、繁华大道。站在延乔路牌下,我也深情告白:延乔路短,集贤路长,但都通向了繁华大道!
现在,请允许我,一个13岁的少年,骄傲地告慰先贤们:盛世繁华,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也请相信我们无数青少年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铿锵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觉醒年代观后感14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去年,一段名为《后浪》的视频演讲刷爆各大媒体网站。视频中展现的是对青年一代的肯定,更是对“后浪”们的期待。
风起潮涌,自当扬帆远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青年党员干部作为党员中的佼佼者,作为新时代的'一股“后浪”,作为国家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当立下“青云志”、涵养“硬功夫”、练就“宽肩膀”、勇挑“千斤担”,惟有如此,方能勇立潮头、建功立业。
守初心、强信念,立下“青云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陈独秀36岁创办新青年,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李大钊27岁撰写《青春》,他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毛泽东27岁主编《湘江评论》,他说“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回首过去,无数仁人志士用成功经历启示着我们,只有在青年时期树起远大理想、立下青云之志,才能于时代浪潮里实现个人价值、改变祖国命运。如今,青年基层干部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应始终坚守为国为民的初心,要立大志、做大事,成为新时代有志向的追梦人。
善学习、钻业务,涵养“硬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层工作繁琐复杂、牵涉面广,考验的是基层干部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从干部直播出镜带货到防控疫情复工复产,从基层网格化管理到扶贫到户政策落实,从做好群众工作到深入走访调研……每一项基层工作的“小细节”都蕴含着“大智慧”,需要青年干部不断去学习、去钻研、去提升。因此,青年干部作为基层“后浪”,在面对面对新挑战、新困难、新业务时,必须要上好“基础课”,工作中多向同事、领导悉心请教;要练好“基本功”,在问题中善于自我总结,不断进步;打好“持久战”,在繁琐中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要切实将精神落到实处、想法落到高处、工作落到细处,从而确保中央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站排头、敢作为,勇挑“千斤担”。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担当作为是青年干部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倘若遇到困难就要退缩、碰到挫折就想放弃,那么就注定要被这个伟大时代淘汰。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无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在大事、难事中历经磨练,才能长才干、壮筋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伟大事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党员干部基层工作经历浅、阅历少,因此更要以足够的勇气、坚定的决心去面对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和环境,真正做到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
办实事、惠民生,练就“宽肩膀”。枝叶总关情,点滴见初心。在基层的广阔舞台上,干部干事创业的根本立足点就是为百姓解难题、办实事。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为民解忧的使命扛在肩上,在一件件实事中练就能为民所依、为民所靠的“宽肩膀”。如关注百姓民生,了解庄稼长势、生活必需品价格等;做好精准扶贫,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政策落实;谋划产业发展,以当地特色带动经济发展。从民生“小事”出发,做好为民服务“大事”,从而不负时代重托,勇做奔涌的基层“后浪”。
觉醒年代观后感15
观时代风骨,立鸿图之志,追吾辈之号召。
故事的背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启蒙,不同思想流派在寻求救国之路中纷呈互映、相惜相争,展现了革命英雄的使命担当与俊朗风骨。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从《青年杂志》创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伟大的历史进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中国寻找出路,进行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革命、信仰、理想不单单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在荒乱年间,一切都是不稳定的,但是只要有信念,就永远不会被打倒!那个年代的青年,都有着伟大的信念。他们一腔热血要救中国,可能他们知识储备不足,但那些领头人却是有着伟大的使命担当。一群好儿郎,心系着国家的命运,他们有着更远的眼界,他们知道未来的走向。在一切都不稳定的年代,他们尝试的每一条道路都是救国的方法,或许最终未必走得通,但是他们敢于尝试,敢于挑起大梁,由于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才能找到最适合的道路。如今,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那个模糊且未知年代,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又是何等的艰辛啊!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立志创造一批新时代、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人,从根本上救中国。虽然得到普遍认同,但仍然不乏一些顽固派的阻挠,他们固步自封,坚持拥护孔子的三纲五常,不接受一切新的事物,他们这群新思想的学者虽然跟保守派对立,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古代的优秀文化及思想;而相比顽固派,他们却不辨好坏,一味的求古,不分糟粕,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那个时代的“大家们”,都称得上英雄,他们不仅有先进的'思想、丰富的知识,更是有信仰和理想的革命英雄。
前辈摸着石头过河,如履薄冰,后辈也要紧跟其后,不惧艰辛。我辈青年虽不需在战乱中扛起国家大旗,但我们仍需要学习先辈的精神。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任务,在当今和平的中国不需要我们青年扛枪上战场杀敌护国,但是我们有着同样的任务——强国。但国家最需要的不是空有一腔热血的青年而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我们国家飞速发展,在某些方面已是强国,但却不是全面的,在这个靠才能的时代,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科技强国。我们虽然不能像钟南山、袁隆平、钱学森他们那样伟大,但时代选择了我们,培养了我们,为了获得时代的认可,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短短几十年,新中国迅速发展起来,那些中流砥柱的老前辈已退下,我们充满着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即将登上舞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们要感应时代号召,担起少年之责,实现强国之梦。让我们用青春之我铸就青春中国,把小我梦想融入大我情怀,将个人奋斗的前进动力凝聚为民族复兴的时代经纬,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乐章!
【觉醒年代观后感】相关文章:
《认知觉醒》读后感05-29
观后感暖春观后感07-15
《雷锋》观后感06-21
读书观后感07-17
西柏坡观后感07-25
《后天》观后感08-30
风暴观后感02-23
《无名》观后感11-16
《天道》观后感05-17
深海观后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