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18 16:41:2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磨课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磨课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磨课心得体会

磨课心得体会1

  数学公开课是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水平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作为数学爱好者的我,非常喜欢参加各种数学公开课,以拓宽我的数学思维和提升我的数学能力。在参加过多次数学公开课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自己关于数学公开课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二、主体

  首先,我认为数学公开课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在公开课上,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这对我们自身的学习方式也会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同时,数学公开课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我们可以与那些优秀的数学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问题、解决疑惑。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其次,数学公开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应用。数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公开课上,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实际应用案例,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可以激发我们对数学应用的兴趣。通过了解数学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也能更好地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三,数学公开课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在公开课上,我们可以邀请到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来分享他们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这些人有的是优秀的数学老师,有的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他们的分享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自己的学科领域,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行业如何应用数学知识,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数学公开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考试挑战。在考试的时候,大家都会遇到很多难题,但是在公开课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解决难题的方法和技巧,这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应对考试挑战。同时,公开课中的模拟考试和讲解,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对考试做好更完善的准备。

  第五,数学公开课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数学、更有信心地学习数学。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学科,有时候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在公开课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优秀的数学教师分享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这可以激发我们更多地热爱数学、更加自信地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三、结论

  总之,数学公开课是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拓展自身视野、增强自信心和热爱数学等方面的非常好的途径。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我还会继续参加各种数学公开课,深入学习、研究、探索数学之美,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磨课心得体会2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我参加了一堂数学公开课,并在课程中获得了很多收获。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取了一些磨课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数学公开课中,教师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我通过这次公开课学会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路,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第三段:重视巩固基础知识。

  公开课中的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培养。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并巩固基本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也意识到,巩固基础知识是提高数学水平的关键,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建立在更高层次的知识之上。

  第四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了逻辑思维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在公开课中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我也在反思中认识到,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问题都非常重要。

  第五段:结语。

  通过参加数学公开课,我意识到了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也从中获取了一些磨课心得和体会。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学生也要重视巩固基础知识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学习和思考,我将更加用心地学习数学,并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磨课心得体会3

  昨天我们全体实验小学高语组教师听了三位年级主任的示范课,三位教师认真研究了教材,灵便地运用了导教学设计,为青年教师作了很好的示范,特别是赵老师的《莫高窟》让我感想颇深。

  一、依课型灵便运用导教学设计。

  赵老师在讲《莫高窟》时,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指导学生领

  悟壁画的特点,而且浸透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文章结构、语言特点等,教给了学生学法。在学习彩塑这一部分时,灵便地指导学生运用教学设计牢固练习,让学生依照教学设计自学,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创立情境,启示想象。

  赵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立必然的情境,把学生

  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启示想象,激起学生欢喜的情绪,开发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忧如被带到了敦煌莫高窟,亲眼看到了壁画,学生的想象完好获取了开发。

  三、朗读与解析结构相结合。

  在讲到第二段时,老师要修业生小组合作朗读,小组汇

  报朗读时自觉地依照句子结构做了角色划分,朗读收效很好,赵老师

  总之,这一节语文课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的岁月!学生在轻松友善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种历练,在评课议课中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是前段时间执教《黄鹤楼送别》时的深切感觉。

磨课心得体会4

  磨课,是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反复地推敲、认真地斟酌,让自己的教学趋于完善、完美的过程。磨课的对象不同,方式也迥异。有个人独立思考的“独磨”,有与同事共同探讨的“互磨”,有专家指导下“引磨”。按时间段来分,又可以分为课前磨、课中磨、课后磨。

  磨课,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自我反思,自我修炼的过程。教师磨课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善于发现敏于思考的灵感迸发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同样,没有发现、没有思考的教育人生也是毫无意义的。磨课,就是一种发现。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发现精彩、发现智慧,当然也可以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浅薄,在能力上的不足,也可以发现教育的规律,感悟到教育的真谛。每一次的发现,都是一次了不起的收获。

  发现来自于思考。扬州大学的的寇冬泉博士说:“思考犹如学习的星空中的‘北斗星’,有它存在,我们在学习的‘海洋’上永不会迷失方向。”磨课,离不开思考,而且需要更深度的思考。文本的价值,有时就像海底的珊瑚,只有潜下去,你才能发现它的美丽。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展现了南非儿童恩科西在艾滋病面前的勇敢与顽强。备课时,尽管我反复地研读,但总感觉课文思想性太强难以上出语文味。为此,我有幸请教了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于老师的引导下,我很快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特有的表达方式用联合国秘书长的话开头和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话结尾。这样的描写,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无论是在谋篇布局上,还是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上,都值得很好地品味学习。

  我佩服于老师慧眼独具的发现,我更佩服他能站在“学语言,用语言”的高度上深入地去思考,这种功力,也许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修炼。

  二勇于否定化蛹成蝶的美丽蜕变

  美丽的蝴蝶,需要经过一场蜕变,一场需要用耐心和努力去经历的蜕变。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磨课,就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蜕变。在这场蜕变中,我们要勇于否定原先的自己,和原先的旧思想、旧习惯。彻底决裂和剥离。

  王兰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

  记得有一次,王老师指导一位姓秦的年轻老师备课,已经基本确定了教学流程和细节。第二天,当小秦老师将整理好的教案拿给王老师看。她认真地看了一遍后,目光停留在稿子的一处,看着她说:“这一处不能这么说,得改。”

  “什么?要改?”秦老师感到很疑惑,要知道昨天在这一处花了很多时间,最后还是王老师定下来的,现在又要改,这就意味着后面相应的某些环节也要改。

  秦老师委屈地说:“王老师,昨天,可是您这么处理的呀,怎么……”

  王老师先是一愣,接着笑了,“对呀,昨天我是这么决定的,没错。”

  “那您怎么还改啊?”秦老师小声嘀咕。

  “定下来的不一定就一直能站得住脚啊!”她说,“昨晚上到现在,我一直在思考这课的教学设计,发现我有几处设计得还不够到位。”

  “您一直都在想?昨天不都定下来了吗?”小秦老师觉得王老师是不是有点太较真儿了。

  “只有敢挑自己的刺,不断地怀疑否定自己,人啊,才能有长进啊!”她目光突然拉得很远。

  秦老师哭笑着脸问:“是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吗?”

  “对啊,”王老师笑了,她指了指对面她的大徒弟刘军老师的办公桌说,“《水乡歌》刘老师上过多少回了,上次你们听的那是她第四次重新备的课。”

  “第四次?”秦老师很吃惊。

  王老师点点头,认真地说:“是啊,一堂课要想一直经典下去得结合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推翻、打破某些陈旧的东西,有的是部分打碎,有的甚至是全部推翻呢。”她接着说,“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后来,这节公开课取得巨大的成功。

  否定自我,需要勇气;否定自我,需要底气;否定自我,就是对自我的一种伟大的超越。否定自我,这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也需要我们慢慢地修炼。

  三反复实践循序渐进的深度开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设计的好与坏,还需要实践来检验。最好的实践,就是试上。试上是最佳的磨课方式。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应当作为评判教学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试上的过程,既能检验出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又能锻炼自己对课堂的调控能力。

  磨课,不仅能磨出口才,更能磨出课的深度与厚度。第一次试上《钱学森》这一课,我把着眼点放在对人物的感悟上“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试上过后,我思考语文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当教给学习的方法。于是,第二次试上,我就把着眼点聚焦到人物的三次语言描写上,透过人物语言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试上之后,我又继续追问自己,课标要求的“学语言,用语言”的理念如何体现?第三次试上,我又增加了为钱学森归来写个欢迎词环节。

  师:经过漫长的等待,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来了。站在码头上,如果你当时就是欢迎人群中的一员,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为钱学森的归来写一段简短的欢迎词。你可以选用下列词语,也可以选用课文中一些话语来写:

  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条件、一刻也没有忘记、一刻也没有动摇……可是……

  师:把你写得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敬爱的钱学森博士:在优厚的待遇面前,你没有迷茫;在富裕的生活面前,你没有沉迷;在优越的工作条件面前,你一刻也没有忘记,一刻也没有忘记你是中国人,因为你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我们为您自豪,我们为您骄傲!(生鼓掌)

  师:老师也写了一段欢迎词,(出示)谁来帮老师读?

  ……

  就这样一边一边地试上,一次一次地打磨,我对语文内涵的理解深刻了,对语文规律的把握更接近了。好课,就是这样细细地磨出来的。实践智慧,也是这样修炼成功的。

  四坚守自我教育理想的价值追求

  在磨课的过程中,很容易迷失自己。我曾经的一个同事,教学能力不错,学校选派她参加省级的比赛课。备好课后,领导邀请了几个专家来帮她磨课。说实在的,试上的效果还很不错。课后,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同事边听边记,然后照此修改。没想到接下来的试上,越上越糟糕,急得她掉下了眼泪。其他人也不解。我告诉她,不要学《小猴子种果树》中那个没有主见的小猴子,你要学《雕凤凰》故事中的那位木匠,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坚守住自我。什么是最好的方法?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专家们的看法,都言之有理,你还要根据学情和自身的优势进行定夺。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也告诫他的弟子:“学我者死,似我者生。”教学是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作为教师在吸纳别人的经验时,还要坚守住自我,不要迷失了自己的本色。你可以学于永正老师的简约、厚重,你可以学贾志敏老师的严谨、扎实,你可以学窦桂梅老师的激情飞扬和灵动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攻玉要用心。盲目崇拜,磨不好课。人云亦云,也磨不好课。只有秉持“为我所用”的理念,正确吸纳别人的智慧,并借智发力,才能磨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磨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教育人生。

  五珍视缺憾课堂探索的魅力所在

  教学,是门艺术。艺术,往往又是有缺憾的。维纳斯虽然没有双臂,但她仍然是那样的美丽、圣洁和迷人。有人说:“残缺也是一种美。春天,因没有果实才有了花的璀璨;夏天,因少了凉爽才有了火一般的热情;秋天,因少了绿色才有了红叶的灿烂;冬天,因少了生气才有了雪的洁白。”缺憾,往往给艺术家带来更多的创作热情和力量。

  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地在磨课,但每一次试上过后,我们仍感觉到留下了许多缺憾。教学设计,只是一种理论上构想。教育,更是一种实践的智慧。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生的基础也不尽相同。在课堂有限的时空里,让每一个的孩子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只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课堂的生成性有时又很难把控。这就给我们的课堂带来许多缺憾。我们在探索教学规律,我们正在努力地做着一步步接近真理的事情。

  有缺憾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要珍视教学的缺憾,因为缺憾让课堂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引导我们不懈地去探索和追寻。

  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需要在反复的打磨中深度修炼。磨课,让课堂异彩纷呈;磨课,让人生精彩无限。

磨课心得体会5

  9日、10日这两天是我们农安县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第三阶段研磨课阶段,9日那天早晨天空中飘着雪花,是我们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气温也骤然下降。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我们的心是火热的,因为进修两位教研员不畏严寒、不辞辛苦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乡镇小学,为我们推行大阅读进行指导,面对面地交流、指导,这是我从教十几年来所没有过的。回首这次磨课、研课经历,我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我经历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在研讨中,老师们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推行大阅读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在心中试讲过,每次上过之后,都会自己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需不需要问题引领,而是这一节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吧!怎么才能做到少问少将少干扰?语言是不是简洁?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地加以分析,进一步完善。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要有谱,也就是要明确课堂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磨课我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二、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这次磨课研课活动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老师们交流自己的见解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我,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这次磨课活动参与面广,人人都参与备课、上课、评课、议课、再上课的过程,对于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能深入备课、深度反思、深刻总结,听课教师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讲课老师虚心接受意见、极力改进不足,使整个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及有效使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编写学

  案一定要渗透学法指导,尤其是课前准备环节要有具体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课堂使用学案时要注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保持课堂的流畅。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研读更深入、对学生学情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学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性智慧得以发展。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的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研组中我自己有了很多收获,对课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的课堂,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具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教师的反应和应对能力。“预设”与“生成”之间怎样调整,怎样达到平衡,这方面教师应给与更多的思考。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

  回想这次磨课活动,大家辛苦并幸福着。希望这种活动能变成常态,我们分享智慧,经过磨砺,共同提高。

  在校本研修期间,本人是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完成这次任务的,我相信任何的收获都离不开辛勤的付出,校本研修是我们提升专业水平的平台,也是把知识转化为力量的平台,只有在校本研修中认真实践从培训院学到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进步才能与日俱增,我之所以去学习是因为我渴望进步,进步还需要在一步一步的扎实的教学实践中去实现,我很珍惜这次校本研修的机会,即使会遇到困难,也在所不辞,即使很辛苦,也不埋怨,不退缩。为确保研修任务的顺利进行,我一开始就制定了研修计划,在研修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来实施,不管是个人的任务还是小组的任务,我都积极参与其中,尽最大的能力去完成,从不因为私事而耽误研修的进展。

  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思想指引下,以学校的现代教育理念

  为方向,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立足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进取能力为重点,更新教师教育理念,积极抓住契机,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大胆进行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这一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教研组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相应的提高。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组织了磨课活动。通过活动我受益匪浅,汲取了老师们的精华也认识到上课中的不足。细细反思取得以下感悟: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标、分清主次。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通过本轮的磨课我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

  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执讲者要对自己本轮磨课进行反思,听课者进行讨论。我们组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找出本轮磨课中的教学“亮点”,认真分析,进一步完善,促进教师开课的信心和热情,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也可以让其他教师抱着“找刺”的心理,满腔热忱地帮助同仁指出毛病,良药苦口利于“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以促使执讲者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行动。执教者再次从上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吸取各方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练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丰富教学手段是上好课条件一节好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一票否决,这是毫无意义的。通过考查试教的效果,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存大的问题,进而为执教者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

  总之,磨课活动促进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个人业务水平,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磨课中去,不断地历练、完善自己!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课上的生动了,才能真正的吸引住学生眼球,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我要求自己不仅要教好,更要做好自我学习,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和教研水平。

  我充分体验到了网络交互式教学与交流的便捷,比如上网观看优质课,研读优秀著作与论文,积极与同事交流讨论,在线提问、发表评论。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化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可以说是一次心灵成长的历炼。期间,为自己充电,吸收新知识、新观点,新的教学方式。为了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我积极参加镇级、区级一系列公开课,理论指导实践,从中我得到了研修中获得了不少启发。另外,我还积极反思实践,积极撰写论文和案例。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我应加快步伐,跟随时代的脚步,让自己的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以上是我加入研修以来想法体会的总结,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研修茶座的指点下,取长补短,更新教学理念,累积教学经验,争取在科学教学领域可以有更长足的进步。

  我对“校本研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校本研修”的精髓所在,有以下收获:

  一、提高了对“校本研修”的认识、明确了“校本研修”的目的。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善的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保证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

  二、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是迫在眉捷的任务。

  目前,有一部分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现有的知识足已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得教师轻视学习,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抵制态度,因此,提高教师对学习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不断学习之人,来完善和提高自我。

  三、为教师提供最合适的培训管理模式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1)培训管理模式改革的具体目标。教师继续教育要在每一个教师需要的时候、方便的地点,以最好的方式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教师不失时机地获得所需要的东西。

  (2)采取协商式培训形式。这是指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训结果的分析与评估等方面由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协商进行、合作完成。协商式培训的基础在于:

  ①不同的人由于内在素质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区别于他人的个人和专业发展需要,最适合一个人专业发展的环境可能完全不适合另一个人的发展。为此,继续教育应鼓励教师采用自己偏爱的学习形式,来实现自我选择的目标。当教师养成了自定目标和自选实现目标的活动方式的习惯时,他们的教育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②教师具有自我教育能力。首先,他们能恰当选择学习目标。教师个体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能作出最适当的判断,他们有能力自我导向,并自主学习。其次,当教师开始并设计了自己的学习活动后,他们的使命感增强,因而学习的效率高。再次,教师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判断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因而,这种学习动机是最强烈的,对教师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今天研读《校本研修面对面》,谈到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关系,作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教师的行为习惯和工作方式。对于自觉学习的人,信息技术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库,善于利用,可以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四、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有以下作用和途径:

  1、教学设计与交流:分享教学设计;交流和讨论;反思和总结。

  2、网上学习与交流:学习理论,同伴互助,工求进步。

  3、书写教育博客: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总结,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在线交流。

  4、课堂实录与反思: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放在博客里,自己可随时随地进行观摩和反思,便于提高和总结。

  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不能等,不能看,不能靠。自己一定要主动出击,要实践。要变要我进步为我要进步。

  五、做个学者,使自己更加丰富;做个实践者,使自己快乐;做个研究者,使自己幸福。

  1、陈大伟教授的《校本研修面对面》这本书,让我们从思想上对校本研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作为追求和体现自己理想的一种实践,本书努力追求教师发展的“三维目标”,力争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从内容上看,本书既重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重点讨论成长的方法,讨论怎样反思、怎样研究、怎样促进同伴互动、怎样观课和讨论课、怎样与专家对话与交流等问题。

  3、读了陈大伟教授的《校本教研面对面》一书,感悟到教师素质提高的紧迫与深远的意义。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战线上,我渴望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期待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目前的现状: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僵化的思维方式,借鉴更新更好的手段和方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使自己由一杯水变为一桶水一缸水,专而能博,尽量让自己更优秀,教育教学更加左右逢源,应付裕如。以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高,切切实实“向40分钟要质量”,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4、陈教授在书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在每一个教师具体的行为模式中,都内隐着教师一定的理论和策略,并且承载着教师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取向。”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录音,选择一些声情并茂的画面等种种方法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乐学、想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从简单、实用、常见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学习,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的个性特色。

  5、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校本研修要有更务实的态度,教师要敢于自我解剖,要有不断自我提高的意识,要善于合作,善于反思,更要有一种随时学习的意识。我相信,只要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校本研修必将百花齐放。

  在今后的工作,我们将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以打造“学习型教师组织”为根本目标,促进我校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技精湛、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磨课心得体会6

  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三届“智慧杯”青年教师课堂评优比赛,也结合我在市级培训班中所要完成的一堂学员实践课,选择了一年级下册教材“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内容,我们一年级备课组齐心协力与我一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研课磨课活动。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虽然过程艰辛,可收获和成长也是满满的。在整个过程中,与组内的两位老师不断研磨课本内容、课堂表现,对于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也丰富了许多。

  第一次试教:博采众长未必好

  在接到上课任务之后,我选择了一年级下册“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课,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而对于几何实践内容来说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确定好教学目标和大致方向之后,我开始钻研教材、找寻成功课例,因为自己本身没有教授过该内容,所以希望能有所借鉴,在教材中提供了“学习小伙伴跳绳”、“比身高”、“比旗高”、“比长宽”以及“方格纸比长短”这五样素材,于是我将这五样素材放入教案中并结合一般教学设计中的引入、探究、练习部分,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组内的吴春花老师和我的师傅施建平老师听了第一次试教,听完之后的感觉是比较“散”,犹如写文章一样,框架有了,可是内容却还有待商榷。那该怎么办?大家决定坐下来一起仔仔细细地研课磨课。

  第二次试教: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次试教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研课磨课阶段。从引入部分开始,一步步地推敲。原本引入中我采用让小朋友来选择班中最高的同学去当运动会的旗手,企图在选择的时候让学生产生“比较”的认识需求,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在组内讨论中,师傅施老师给出了建议,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其实已经对长度比较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那么,需求如何产生?不妨将引入改成请一位学生与老师来比一比身高,由于高矮相差较多,学生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长度比较”的第一环节:比较方法一——用眼睛看,继而出示各种生活中用眼睛看一下子就能比出长度来的事物。

  接下去是新课探究环节,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吴老师和施老师都给我指出了很多教学细节上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给出的指令要清晰、引导要准确;在教学语言的处理上如何简洁精练等等。而在探究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也遇到了难题:由于该内容中一共有4个长度比较的方法要涉及——“用眼睛看”、“一端对齐、看另一端”、“长方形纸片比长宽(借助工具1)”、“方格纸上比长短(借助工具2)”,那么究竟是先完成所有探究内容后再一次性练习呢?还是在每个探究环节结束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商量下来,因为第一次试教所采用的就是先探后练,感觉效果不是最理想,所以吴老师和施老师建议我可以在第二次试教中尝试边探边练,让孩子对比较方法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和系统的认识。而对练习部分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得环节之间的衔接能够更顺畅。

  在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之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一次感觉上也顺畅了许多,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上也觉得扎实了许多。

  智慧杯比赛:好的基础成功的一半

  两次试教之后,终于要真枪实弹地上场比赛了,有组内两位老师为我全程保驾护航,对教学设计环节的担心基本没有了,但是对自己的临场发挥水平多少还是有点忐忑,比如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气氛的把握上,也是认识到了自身的这些不足,在第二次试教之后,吴老师和施老师开始为我进行教学语言的重组,细化到每一字每一句,让我真正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都不容小觑,老师的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晰明确,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懂得该如何思考该思考些什么。而在课堂上,老师的应变能力也非常的重要,我们的孩子有时候比我们更聪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和新颖的生成问题又该怎么去处理呢?我又学到了许多许多。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掌握了两个物体的长度比较方法后,按照课本素材让学生比较一张长方形纸长和宽的长度。因为长和宽是在同一个长方形上,而不像其他比较的两个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习题的难度高了一层。书上出现了这个习题原意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比较,在这里我们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谁的方法多。显

  然学生的潜力是老师们无法估量的,他们的想像和方法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想。 想出了折一折的办法,还利用各种工具:尺、铅笔、手等来“量一量”的方法,还有学生想出了同桌利用两张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纸,各取一长一宽直接比较。

  智慧杯比赛虽说不能算得上完美,但也是组内老师一起研磨出来的成果,在这基础上,我们又听取徐校长的建议进行改进,力求在培训班的实践课中可以表现得更好。

  培训班实践课: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徐校长的建议之下,我们又将教学设计中“学习小伙伴比跳绳长短”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在前两次试教中也发现,学生都关注在因为小胖人是最高的所以他的绳子是最长的,而不去关注比较三条绳子用怎样的方法去比较长短。没有动手体验的过程,小朋友很难将比较的方法说清楚,故而改成为每个小朋友提供三段毛线,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后自己概括出比较长度的基本方法。有了动手体验和感悟之后,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了,总结和概括起来也更加地“有话可说”。

  当然,几易其稿、几经磨练,培训班实践课虽然已是大家经验累积的精华,是各位老师倾心帮助的结晶,但我作为青年教师,身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比如: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求不够明确或者不详细等等。

  我们在一次次的试教、反思、修改、磨练中成熟起来,正是在“磨课”的困惑和痛苦,顿悟和快乐中,我们感受着成长。如何将“磨课”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继续研究、改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本次磨课活动,大家虽然辛苦但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令人回味无穷,磨课更是越磨越有内涵和内容。我想:一节课越研究越有内涵,越磨越有味道,越讲越有讲不完的内容和价值。

  此次活动不是终点站,今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磨课心得体会7

  研课磨课活动即将落下帷幕,两天的研课磨课任务集结了参训教师的辛劳与智慧,融合了团队成员的合理化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掀起了一场在“合作学习中成长,在研课磨课中提升”的教学热潮。回顾这次研课磨课的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引发了我许多的感悟和思考。

  一、研磨提升教学水平,研磨研出教研之风

  对于教科研,我们总是难以走上“正轨”、也有难以突破的焦虑和痛苦,正是研课磨课让我们逐渐清醒,教研之风正浓。同时研课磨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更激起了老师们的教研热情,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我们小组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做好下一轮磨课准备。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研修团队的每位成员毫无保留的指导主讲教师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再反复推敲,仔细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过渡语等),形成教案。通过研课磨课,主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研磨的过程体现了数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研相同的内容,磨不同的诠释

  相同的内容,每个教师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解读教材,才能诠释出更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有效的开展教学。我们团队的五位成员分别对主讲教师发表了各自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修改课件,以达到教学目标,使课堂的操作性更强。主讲教师虚心听取了建议,并进行了二次备课。重新观课后顿觉耳目一新,听到了学生理解领会的言说,听出了自己赞同的声音,也看到了团队成员思想的印迹,更感动于主讲老师积极向上提升自我的坚定与无言的付出。教师们交流着自己对两节课的看法,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加深对教材分析、课堂预设,课堂生成的理解与把握,每个环节我都是参与者、研究者和学习者。

  三、研后不断审视自我,磨后不断反思不足

  用这样的流程进行磨课操作,虽然这个过程需要牵扯我们太多的精力,虽然我们要克服很多困难去完成每个任务,但是,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丰。我们用心思考后的非常有价值的备课研讨;根据自己的观课维度用心记录、认真分析积极思考的态度;课后评议的真知灼见等等。这对于每位教师的锤炼,对于教师的成长,无疑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我们收获着互动带来的成绩,更感受着集体成就完美的力量。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相信每位参训教师都在研课磨课活动中受益匪浅,愿我们乘着这双收获的隐形翅膀,在未来更好的教育上空展翅翱翔……

磨课心得体会8

  一堂好课是怎样诞生的?经历过前段时间分宜一小数学工作室的课例打磨活动,我有了深切地体会:好课是“磨”出来的。尤其是跟随着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名师指点、团队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下,在“磨课”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次我们工作室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真正理解。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分数的意义》。

  最初,我们的思路是引领学生在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出分数的意义,并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可是,在第一次试课之后,我们发现,学生虽然能清晰地说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感到困难重重。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正如李水莲老师所说的那样:学生会背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句话,或者会依样画葫芦地说出有关一个分数的一句话,是否意味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是重在体会分数的意义,还是重在体会分数形式化的“概念”?

  毋庸置疑,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在前者。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设计思路:先从生活中找能用1表示的物体,再体会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用“1”表示。然后从平均分不同的物体中形成直观表象;再创设自由创造分数的情境,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下来创设了如下情境:根据班上男女生的人数用分数说句话,调查班上视力不达标的孩子有多少个?你能联想到哪个分数?创设分糖游戏环节,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分一分的过程中,由部分想整体,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在不断变换的情境中,体会到情境虽然变换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实质不变。这时候,板书不板书出分数的意义的形式化的概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对分数意义已有了深刻地理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次磨课,我再次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我们要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想“当然”而为之,应该把“备学生”落到实处。

  在最初,我们把本节课的重点设定在:对“单位1”的认识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双重任务上。因此,确定了我们的思路是:以问题带动,在不断变换分物体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丰富对整体“1”的认识,引入“单位‘1’”的概念;接下来仍然以问带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阐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再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揭示分数的意义。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就会沿着我们为他们铺设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本节课的重难点就会得以轻松突破。这样的设计,我们认为是“时刻在为学生着想”。可是,在接下来的第一、二次磨课中,却发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其实,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他们是有生活基础的,如一包薯片、一盒铅笔、一个小组等等,只是没有给他们冠之以“单位1”的名称而已。于是,又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把“单位1”当做教学重点处理,只是帮助他们把散落在脑海中有关一个整体的零星表象汇集提升,引导学生用“单位1”的概念来表示一个整体的内涵。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说”早已会说。但“做”,在很多时候只是“想当然”,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学生应该是这样的。他们到底已经理解了什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这还需要我们在备课前要真正地去了解、去研究。

  再次,在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肤浅。

  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分数的意义应该涉及到的知识,如分数的产生、分数符号的历史发展、分数单位、量与率的比较等内容都非常重要,极想有在一节课中就倾其所有而告之之势。这是我在备战公开课时经常会犯的痼疾,还好有其他老师头脑清醒,做事果断,大刀阔斧,修枝剪叶,才令得本节课不蔓不枝,主干分明。

  但是对 “量”与“率”比较,终难割舍,大家在第一、二次的试课中都作为重点关注点之一。后来在工作室成员的研讨下删减一部分内容,把重点放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她们让我懂得设计教学不能因为求全而面面俱到,不能因为求新而花样百出,一定要把握准重点,懂得取舍。

  俗话说,好事多磨。其实,“课”也是要经过多番磨砺才有可能变成经典。“磨课”带给我的不单单是一节好课,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团队中的老师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带给我更多地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去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没有团队的情况下如何“磨课”,要养成一种思考习惯。经过此番磨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做得更好。

磨课心得体会9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校在暑假期间开展了“研课、磨课大赛”。

  我校的教师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不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水平。

  本学期以教研为平台,通过开展教学沙龙活动,以及对教师的业务学习进行了相关的培训。通过本次活动,使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快地成长起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本年度我校开展了一次全校的公开课活动,我们通过开展课前的说课,课后的评课活动,使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学期教研组内的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李静怡。

  为了提高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我们还组织了各种业务学习。如: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各种先进经验文章,撰写一些学体会、反思等文章,通过学习,大家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有的老师还不能及时写出一份教学反思,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加以改进。

  在本期,我们的教师还要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培训活动。本学期我校的老师还参加了市级以上的.教研,还有的老师还参加了市级的教研活动,通过学习,使教师的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们的学校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我们还是要继续发扬优良的传统,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做得更好。

磨课心得体会10

  磨课心得体会我参加工作,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六年有余。从我开始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刚刚开始教数学真是摸不着头脑,一点经验也没有。经常为了准备一节课,追着这个问,追着那个问,恐怕自己有哪一个知识点讲解不到位,害怕误人子弟。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中,渐渐的摸到了一点门路,有了点点的经验,但是跟有经验的数学老师比起来,我深知自己的差距,我还要加倍努力,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摸索。今年我们学校开展了“全员磨课,人人亮课”的磨课活动。这对于像我这样年轻的、没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在磨课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说实话,刚开始以上磨课就头疼,发愁,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尽管如此,我还是积极的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准备教具,磨课前我都虚心的向别的老师请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节磨课。课后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修改教案,及时写出教后反思,以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多次的磨课和听课中,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当然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现将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总结如下:1、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操作计算机,学习使用课件和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2、深入的钻研教材,更加充分的准备备课和课件。 3、经常外出听课,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争取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磨课心得体会11

  进入20xx年9月下旬,参与第一次远程研修的小学语文教师进入磨课活动,由张老师执教低年级段阅读教学课《北京》。接到通知后,研修组的全体老师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对张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进行了课堂观摩、评课议课。在一次次思考交流碰撞中,大家收获颇多。

  一、总体感觉:

  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研修指导教师、教研组长制定完善了磨课计划。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执教人认真完成了三次备课(基于个人经验、基于同伴互助、基于教学反思)的教案;针对两次打磨情况,老师们整理出个人反思;两次打磨后,进行了上课,并上传教学实录。全组教师认真参与研课打磨、观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评课,合作完成观课报告,并已上传;磨课即将结束,教师已完成1篇反思和一份总结。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提高了研修组全体成员的教研水平。其中具体的磨课过程最为重要,需要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反复打磨。

  二、关于听课、评课环节。

  目的在于共同感受课堂的“精彩”和“困惑”,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听课时观课分工要明确,设计观察量表。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更要指出不足建议。不要顾及面子,张不开口。

  三、关于磨课。

  磨课是指教师与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需要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懂得教育心理学,有敬业的精神,让教师实实在在体会到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大家通过反复磨课后,教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四、通过研修成员集体备课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课文从天安门广场的四周和中央的建筑,北京的柏油马路和立交桥的特点,介绍了这座文明中外的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课文选取了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柏油马路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交通,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通过以上几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语言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我们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情况确立了以识字为中心,朗读为理解,写字为提升的总体目标。紧接着,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写。第二部分是二、三、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北京的美。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总写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五、教学反思。

  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等。

  反思是反盛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有效性和目的性。

磨课心得体会12

  作为一名教师,“磨课”和“赛课”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提及的话题,这两种方式的实施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磨课赛课对于促进自身教学成长的重要性,现在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吧。

  首先,磨课赛课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通过在备课、讲课、评课等环节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能够有目的地进行信息的归纳、整理、转化和提升,进而达到丰富知识结构、增强应变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持续的成长意识,通过磨课赛课不断发现和弥补自身的缺陷,不断扩展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其次,磨课赛课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磨课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在教材、教法、案例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整合,发掘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此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赛课则鼓励教师进行教改和教研,通过对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和改进来提高教学效果。它提高了教师的`意识和责任感,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深层次的学习,最终创新出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磨课赛课还能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磨课赛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探讨,互相帮助及向其他老师寻求帮助,形成一个共同的学习和成长的团队;而评课环节则可以加深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各自的成长和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在磨课和赛课的过程中,教师之间互相发扬优点,共同发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为构建更加优秀的教育体系助力。

  总之,“磨课赛课”这种教育发展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培养教师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教育体验。我们应该认识到,磨课和赛课不仅仅是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推动教育进步、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拥抱“磨课赛课”,认真实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磨课心得体会13

  磨课心得体会

  在打磨中提升在历练中成长

  晋华小学李亚娜

  本学期,我们学校要承担榆次区的开放活动。很荣幸被学校推选在这次活动中进行公开示范课。这对于刚刚踏上音乐教学不足一年的我来说,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挑战。为了圆满的完成学校交给的这项任务,不辜负领导们对我的期望,从年前我就已经开始了精心的准备。从选课、备课、制作课件到最后一轮又一轮的磨课,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堂“好课”真的是来之不易呀!教学设计写了有十几份,为了设计好一个教学环节,我写了改,改了写,一晚上的坐在书桌前反复思考,经常加班至深夜。这里面的苦与乐只有自己知道。虽然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但它将会成长我教学生涯中不可磨灭的一份珍贵的记忆。

  我执教的是湘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的《我是草原小骑手》。这个内容我试讲了八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真正体会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来源于同组老师们的帮助,每一次上完课后,大家都会凑在一起,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同时还要感谢来自于我们网络工作室中的各位同行朋友。地域的差距没有割断我们探求知识的热情,小小的网络又将我们凝聚在了一起。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一起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甚至细到每一个音该如何处理更加合理,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这让我受益匪浅。

  一、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所以在备课时,设计本节课的切入点非常重要。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问题怎么设计,怎么问,学生才能理解,才能根据提问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的解决。在每设计一个问题时,就要问一下自己,通过这一问题要让学生解决什么,达到什么,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在《赛马》的旋律中,做骑马的动作走进教室。这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听到歌曲旋律,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气息;用骑马这个动作表现蒙古族歌舞热烈欢快的'氛围,为后面的表演作铺垫。紧接着问学生:“蒙古族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简单地说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谈对蒙古族的了解。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了特定的情境中,为后面掌握歌曲的情感基调埋下了伏笔。

  二、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活动

  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的表现力和小组中的团结协作能力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活动环节中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学会歌曲后我问学生:“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现这首歌曲呢?请在小组内自编自导自演,我们期待一个个精彩节目的诞生。”学生马上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小组活动中。在这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惊人的。他们的特长在这一刻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堂课也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是很好,如: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形式还比较单一,对歌曲的情感处理应再细腻点,怎样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一次非同寻常的“磨课”经历,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让我初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跃迁,增长了教学技能。没有“磨课”过程中的痛苦,便很难体会上课成功后的幸福。是啊,刀越磨会越亮,课越磨会越精,这节课不管上的成功与否,但这次“磨课”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是不能“浮”的,也不能“虚”的,它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预设,智慧地反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还会继续努力,在教书育人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磨课心得体会14

  磨课赛课是教师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旨在通过磨练和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有机会尝试了磨课和赛课的教学方法,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磨课和赛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会感到无聊和疲倦,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而磨课和赛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增加新鲜的元素,如游戏的形式、互动的环节等,可以让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磨课和赛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式,磨练和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和应考能力。

  在磨练和比赛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导式、教师指导式教育。因此,在细节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设置挑战性更高的游戏和题目;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注意分配适合他们学习能力的任务,并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第二,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游戏和竞赛环节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发言的机会,同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例如,可以设立比赛名次和奖励计划,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得到认可。

  第三,要注意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无论是赛课还是磨课,都需要反思每个环节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调整下一次的教学。同时,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思,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问题。

  总之,磨课赛课是一种非常实用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磨课心得体会15

  专家老师们集思广益,深思熟虑制定出本次研究课例 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

  2.如何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

  在经过两次备课之后,丁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有集体诵读、自由诵读、个人诵读等几个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出色达成了“反复诵读、多角度品读文本意蕴效果”的目标。

  二、依据情景导入——整体感知——赏析品味——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由浅入深,整个流程,师生倾情投入,层层品读,边读边品,以读带品,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收到了读者与文本共鸣的'效果,达成了“感受作者微妙心境”的教学目标。如:在丁老师多次集体诵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抓住关键词“解衣”、“ 欣然”,体会作者“清闲”。品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诵读,小声齐读,再加速齐读,最后,慢慢地齐读“相与步于中庭”,加深了学生对“悠闲”的认识,读出了“安闲”之意。在丁老师的点拨下,运用重点字重读、快读、慢读、大声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出作者苏轼的清闲、悠闲、安闲,促进学生对“闲人”的解读。

  三、最后,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丁老师投放一些资料,又安排了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读深读透,获取资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就这样,结合背景资料学生体会到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本节课丁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感受到了月夜景色之美,品味出文章语言之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旷达闲适的思想情感之美,出色达成了“反复诵读、多角度品读文本意蕴效果”的目标。

  针对这堂课,我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情景导入,用青岛的月亮导入,并投放了照片,说实话,那图片上,毫无特色的居民楼上空一轮空洞又无光泽的圆月,单调又无趣,与文本中美好的意境相差甚远,再说,月亮美不美,与赏月的心情 有关,心情好,在对的时间与对的人一起 , 自然就美, 反之,就不然。所以,导语可否换一下,从苏轼的作品、成就切入,不行吗?

  其次,这节课在“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方面,丁老师从实词积累、虚词积累、句式积累、名句积累、背景积累等多方面入手,

  教学生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在这一积累过程中, 如果能穿插一些形式灵活的小测验,如:重点字词句的解释,写景名句的小填空,背诵时双人合作,一人背诵,另一人翻译等等,那样积累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再次,在解读“闲”字时,面对稚嫩的学生,我们如何让他们感受一种正能量,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世人苦被“名利”累,多少“忙人”沉醉于“案牍之劳形”不能自拔。只有正直、淡泊的人才有此心境,自己与张怀民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人生能有一知己,随时相与中庭,共赏一轮明月,无声胜有声,这又是一件怎样的幸事啊。

  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苏轼的悲苦与无奈上,我们可以在作者豁达乐观上,做以引导。比如,可以从美丽的月色引发到博大的胸怀。可以从欣然、悠然赏月引领到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从他“谁到人生无再少”“大江东去”领略他的豁达豪放。在人生低谷,在挫折逆境中,他的从容坦荡,怎不令人动容?

【磨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磨课教学反思11-11

游泳课心得体会08-14

保健课的心得体会06-22

研讨课心得体会09-01

劳动课的心得体会07-13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05-24

科学课的心得体会06-01

示范课心得体会01-23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