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欺凌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23 16:41:0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防欺凌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防欺凌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防欺凌心得体会

防欺凌心得体会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的便捷和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交互的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防诈骗和防欺凌的问题。我近期参与了一场以“防诈骗防欺凌”为主题的观看活动,并在过程中收获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防止被骗是我们使用互联网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社交平台、购物软件、游戏平台等,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骗局,而且层出不穷,有时候不经意间就会受骗。因此,我们应当建立起一种警惕和觉察的意识,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轻信陌生人的钓鱼行为,维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如何防范诈骗?我们在活动中得到了一些具体的提示:首先,一定要查看链接的域名是否正确,是否有个性化的网址和商标标志;其次,可以利用搜索引擎,验证诈骗邮件、电话等具体的信息;再者,多关注官方的信息渠道,尽可能避免通过私人渠道和人际关系进行交易和沟通。

  在网络社交中,除了防范诈骗,防止欺凌也是一种必要的观念。尤其是在虚拟社群和游戏中,由于身份掩盖和隐蔽性,不少人会通过脏话、人身攻击等手段来欺凌他人。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整个社交平台形成负面影响。

  为了防范欺凌,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关注网上的社交规则和底线,在遇到粗口、人身攻击等情况时,可以采取屏蔽、黑名单、举报等行为。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对话框,直接和欺凌者沟通,向他们表达我们的不满和关注。

  通过参与“防诈骗防欺凌”观看活动,我设法获得了一些实际的方法和经验,建立起了对网络安全的执着关注和底线意识。但与此同时,网络的险恶和危机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对于网络欺凌和诈骗现象,我们需要大力倡导网络文明、优化网络环境、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我希望,任何一个网络公民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网络安全的理念,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份子。

防欺凌心得体会2

 据媒体报道,xx年至xx年,仅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严重暴力事件就多达60多起,其中不仅有暴力殴打,更有逼着衣服、喝尿、吃大便、塞垃圾箱,乃至造成死亡等等极端情形,一次次引起社会舆论哗然,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培育人的校园却屡屡发生如此事件?这到底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学校教育严重缺失,抑或是我们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xx年11月,教育部联合八部委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舆论一片赞誉,认为依靠这一“武器”来一次全面整治,就能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笔者身处教育一线,对校园欺凌的复杂性有着切身感受,破除校园欺凌的症结,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次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更需要遵循“人”的教育目撕凸媛桑检讨并改进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一整套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欺凌教育、预防、整治、善后等规章细则,并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文化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方能遏制校园欺凌势头的`上升蔓延。

  以《焦点访谈》披露的小华的遭遇为案例,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和反思呢?首先,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该如何界定?挪威学者丹奥威斯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同学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并非偶发事件。由此释义,校园欺凌一般是指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对他人实施的造成其身体或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小华在一年多时间中遭两个“小霸王”随时传唤购物、倒垃圾,并用烟头烧小华的枕巾,脏水倒被褥等。但“小霸王”并不认为存在“欺凌”,是和小华“闹着玩”,班主任、学校也不认为存在“欺凌”,因为小华身体并未受到暴力伤害。而事实却是,小华的心理因欺凌发生了畸形变化,最终走上“自残自杀”路,实际危害特别恶劣严重。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龙迪认为:小华长期处在人际暴力的环境中,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所以用自伤的行为来缓解情绪。这到底算不算欺凌?谁来界定欺凌?就目前而言,国家权威机构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对何为校园欺凌还未作出具有效力的界定,更没有制定出专门的法律和部门规章。当前,对于欺凌,往往看重的是被欺凌者身体外在的伤害以及造成的伤害后果,只看“结果”,忽略“过程”,因此小华的“欺凌者”不承认存在欺凌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社会呼吁“法律介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那么,怎样用法律武器介入?由谁来“介入”?如何“介入”?

防欺凌心得体会3

  打开网站,输入“校园暴力”几个字,一大拨视频蹦现在眼前:围殴打骂、被逼、狂扇耳光、强吞秽物……每一段视频都触目惊心。

  学校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当种种“恶霸”行为不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暴戾?将施暴视频公之于众有利还是有弊?到底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防治欺凌事件?

  一问施暴心理:为何暴力行为频频出现,施暴学生不以为意?

  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两名女生在宿舍内遭到多名女同学殴打,导致嘴角撕裂、身体多处受伤。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事发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警车和警察照片,并配发“已经对警车免疫”“这次几日游?”等调侃性的文字。

  在校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然。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场“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还有些孩子主动录制视频上传网络,将暴力行为当作一场“表演秀”……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大脑的前额叶还不成熟,加之荷尔蒙激增,所以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素质教育指导专家杨芷英认为:“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的根子在家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优越,认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长都可以摆平;或是家境恶劣,自己也有过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讲程序规则、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民主协商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储朝晖解释道:“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也就是说,当孩子接受了、习惯了暴力的环境,暴力对他们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二问网络传播:施暴视频是否应该公之于众,会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与过去相比,发生在网络时代的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有着更易传播、更易扩散的新特点。当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候,一起发生在校园角落里的暴力事件,很有可能在下一秒就会众人皆知。

  而施暴视频到公共平台之后,由此带来的传播效果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人们会对受虐者产生同情、对施暴者加以谴责、提高保护自我意识、告诫自己不可施以暴力等等。效果也可能是消极的,施暴者的引以为傲、叫嚣者的更加嚣张、学生们的主动效仿,诸如此类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师裴涛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一些视频材料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直接把暴力现场展示在屏幕上,甚至过度渲染细节,这些都是应该严令禁止的。

  因为孩子们在观看欺凌暴力视频报道时,往往缺少家长或学校的合理引导,这就很容易让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观看者,成为欺凌暴力的间接受害者。另一方面,这些视频也很有可能造成‘观察学习’效应,引起一部分学生的模仿行为,成为校园暴力的反面教材。”

  “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视频的,目的在‘警示’,而关键在‘怎么说’。”杨芷英认为:“暴力事件可以报道,典型事件也应当通报,媒体可以做道德上的评价,行为上的指导,但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渲染细节,不要出现暴力打斗的具体场面,否则便可能适得其反。”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遭受欺凌暴力伤害后会进入心理创伤状态,安全感被破坏,各方面均不稳定,任何叠加的危险都可能导致更加难以挽回的伤害。因此,此时的隐私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裴涛说:“虽然施暴视频的传播具有警示意义,但我们不能期待尚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受害者都敢于暴露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对受害者而言,身心安全与合法权益的保护应该是放在首要位置的,特别是要防止网络传播导致的事态蔓延,避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

  三问解决之道:是惩罚不够还是教育不足,防治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何在?

  在诸多校园欺凌事件中,“我没成年”似乎成了施暴者有恃无恐的借口。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或已满14周岁故意伤害但没有致人重伤的,不能构成犯罪,这类行为均作为一般民事纠纷,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相对较低,如法国是13岁,荷兰、印度、加拿大、希腊、匈牙利、丹麦是12岁,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州是7岁。

  作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家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加大对校园暴力的惩戒力度。“法律的约束是防治校园欺凌不可或缺的一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同时,借鉴相关国家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对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监禁执行,强制其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此外,对未成年犯罪者的监护者也进行必要的惩戒,以强化其教育、监护之责。”

  但是,在我们对施暴者强烈谴责、严肃处理之余,也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有些施暴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受害者。这些孩子或是迷失在暴力的情境之中、或是得不到正确的情绪疏导、或是本身也是暴力的受害者。而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教育应当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

  “暴力行为的孩子,不要另眼相看,而应该用爱的教育,让孩子成为积极向上、充满友爱精神的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孙玉柱说:“此外,通过教育引导、事前疏导的方式,将暴力从源头上掐灭格外重要。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让学生懂规则、明事理、主动拒绝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则应以身作则,以建设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张口就骂,抬手就打。”

防欺凌心得体会4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各类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而校园欺凌现象也广泛存在。这些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学生们要及时引起重视,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和保护自己的工作。本文将就如何防止诈骗和防范欺凌提出一些建议和心得体会。

  首先,学生们要对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有所了解,以避免自己入坑。其次,要保持警惕,有疑问时应多多询问老师、家长或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另外,应定期更新自己的安全防护软件,避免点击可疑链接或下载来路不明的文件。再者,要学会辨认假冒的网站或APP,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后,要避免贪小便宜,时刻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以防网络陷阱。

  针对校园欺凌,学生们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应当将其忍气吞声。如果受到欺凌,要果断报告学校和家长,让相关人员介入处理。其次,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个人魅力,避免成为欺凌的对象。与此同时,要结交更多朋友,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自己也要尽量不进行对他人的欺负行为。最后,要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也能避免成为欺凌者的目标。

  防诈骗和防欺凌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要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学生要学会从心理上对抗欺凌,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在遇到问题或挫折时,要积极寻求成人的帮助,或者选择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心理辅导和培训活动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学生们要学会自我安慰,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将负面情绪化腐朽为自我提醒,增强自己的抵抗力。

  学生防诈骗和防欺凌工作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加强相关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们的防范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疏导,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家庭也是关键,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或社交中的状况,及时咨询学校或相关机构,与学校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之路。

  总结:学生们要保持警惕,了解防诈骗和防欺凌的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学校和家庭也需要加强教育宣传与合作,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防欺凌心得体会5

  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日益严重的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刻认识到防止校园欺凌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本文将从认识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学生教育、建立积极班级氛围、与家长沟通和寻求专业帮助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校园欺凌既严重影响了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整个班集体以及学校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作为班主任,我时刻保持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高度关注,并时刻提醒学生要保持尊重、友爱、公平的社交礼仪。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举办校园欺凌意识提高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不可接受性。

  其次,加强学生教育是防止校园欺凌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人性化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互相了解并尊重彼此的不同,以及设置合理的班级规则和纪律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班级教育等,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来增强学生间的互助和支持意识。

  第三,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对于防止校园欺凌至关重要。作为班主任,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此外,我们还非常重视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班集体。我们也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班级郊游、团队合作项目等,增强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友谊,从而降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

  第四,与家长的密切沟通是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环节。作为班主任,我们定期组织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表现的情况,并向家长传达校方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和要求。同时,我们也借此向家长普及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提醒家长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并配合学校的工作,一起共同关心和保护学生的安全。

  最后,当校园欺凌问题发生时,我们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我们班级建立了一个“校园安全小组”,其中包括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专业人员。当有学生遭受到欺凌时,心理咨询师会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辅导员会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生活指导,班主任会监督和协调学生的处置事宜。同时,我们还与学校保卫处和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确保能够及时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防止校园欺凌是我职责中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加强学生教育、建立积极班级氛围、与家长沟通和寻求专业帮助等措施,我努力将校园欺凌问题降到最低程度。但是,我也明白校园欺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努力来解决。只有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创造一个安全、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

防欺凌心得体会6

  近年来,诈骗猖獗,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作为学生,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自我防骗能力,防止自己成为骗子的受害者。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防诈骗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提高自我意识和警惕性是防范诈骗的第一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骗子们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诈骗,如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等,他们往往装扮成公安、银行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声称我们的账户出现问题,需要我们提供个人信息来解决。此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给陌生人。无论对方声称自己是谁,我们都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避免上当受骗。

  其次,了解不同诈骗手法和技巧是有效防范诈骗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骗子们不断改变手法,但他们的套路大致相似。比如,在电话诈骗中,他们常常利用急迫的语气和大额利益来吸引我们的注意,使我们掉进他们设下的陷阱。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媒体、学校或公安机关的宣传来了解不同诈骗手法和技巧,以便及时识破骗局。此外,我们还可以向身边的师长、亲友请教,多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学习他们的防骗经验。

  再次,保持冷静和理性是有效对抗诈骗的关键。在诈骗面前,内心的恐惧和忧虑往往容易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思考,避免被骗子利用情绪诱导的陷阱。在接到可疑电话或收到可疑信息时,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要匆忙行事,可以先跟身边的师长或亲友商量一下,听取他们的建议。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收集相关证据,以备向公安机关举报。只有保持冷静和理性,我们才能在骗子的欺诈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防止自己被骗。

  最后,加强自我知识和教育是提高自身防骗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所以,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育,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订阅专业的防诈骗网站,向专家请教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多参加一些防诈骗的培训和活动,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技巧。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加熟悉和了解骗子们的伎俩,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防骗能力。

  综上所述,防诈骗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运用我们所掌握的防范知识和技巧,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安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安全的网络和社会环境,助力社会诈骗现象的根除。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加强防范诈骗的意识和能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

防欺凌心得体会7

  一、学校、教师和有关机关对校园欺凌的法定职责

  《学校法》的预防校园欺凌制度适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所有学校。该法规定,学校经营者以及教职员工有义务防止学生遭受欺凌,学校经营者必须每年制订详细的《禁止校园欺凌计划》,规划第二年将着手实施的具体措施。在新的一年开始阶段,须对上一年度相关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实施效果进行说明。同样的要求是,教育部也必须定期对全国学校的校园欺凌预防和规制措施进行调查,评估实施效果,并分析各种措施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法》特别强化了教育机构的报告义务,规定教师以及其他员工发现欺凌现象时,有义务向校长报告,校长应当立即向学校经营者报告,收到报告的经营者必须及时进行事实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欺凌行为并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学校经营者防止和规制校园欺凌行为属于法定责任,但他们往往因缺乏获知欺凌行为的相关信息而难以采取措施,因此,立法上赋予了教师、校长等的通报义务。《学校法》还规定教师和学校经营者对协助事实调查的学生,或者对教师和校长违反通报义务而进行告发或提出申诉的学生不得实施报复行为。

  教师、校长、学校经营者违反报告以及事实调查义务,致使欺凌行为给学生造成损害的,学校经营者应当给予损害赔偿,损害赔偿额由法院根据损害程度进行认定;违反立法上的其他义务造成损害也应给予补偿,只有侵害是轻微的或者并未实施报复行为的才免于赔偿。在此类诉讼中,即使受害的学生败诉,只要当初时有合理的理由,也可无需承担胜诉者的诉讼费用,甚至法院还可以令学校经营者承担败诉者的诉讼费用。立法上减轻者的证明责任,者只需提出遭受了欺凌行为或者受到学校一方的报复这些大致事实即可,学校经营者则必须对不存在欺凌行为或报复行为负担举证责任。从《学校法》的规定来看,学校承担欺凌行为的损害赔偿责任遵循无过错原则,只要学校未能防止欺凌现象的发生就应承担责任,而不看是否采取了有关措施,学校方面不能以尽到管理职责为由进行抗辩。

  《学校法》对国家学校监督团在预防和规制校园欺凌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规定。国家学校监督团是独立于教育部的机构,其任务是对学校经营方面的效率以及教育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并进行评估,对小学至高中阶段的私立学校的建立作出许可[2]。该机构有权基于评估结果对学校经营者提出劝告和建议,令其修正有关问题。当学校经营者不按照要求修正错误时,该机构可以作出罚款的决定,甚至可以对私立学校给予取消办学资格的处罚。国家学校监督团设置幼儿及学生监督官(barn och elev ombudet),监督官主要职责是保护幼儿及学生的人权。监督官有权对学校发出防止校园欺凌的劝告,当发生欺凌事件时,可以提出应对欺凌行为的措施。监督官还与地方自治团体进行合作,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此外,监督官还有权受理关于校园欺凌的申告,并对此进行调查。在征得被欺凌者同意后,幼儿及学生监督官可以以学校经营者为被告代替学生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如果被欺凌者不满16岁,诉讼应征得其父母的同意。

  二、对欺凌行为实施者的规诫措施

  《学校法》规定,教师和校长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为了规制相关行为可采取符合法律规定的各种规诫措施,但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均应制作书面记录。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给予处罚并不是最终目的,规诫措施是为了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从有效的对策角度来看,与其把对学生的处罚作为主要手段,倒不如强化学校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基于这一理念,瑞典对欺凌行为实施者的规诫措施更为人性化。

  基础学校、萨米人学校、基础养护学校、特殊学校、高中学校、高等养护学校可以令在班级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退出教室,直至授课结束。上述学校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可以在学校监督下,令其放学后留在学校最长一个小时,或者提前一小时到校。经调查后确认存在欺凌行为的学生,校长可以提出书面警告,警告书中必须写明如果不停止欺凌行为将采取的措施,该警告内容必须告知学生的监护人。

  对于6岁生的学前班、萨米人学校、基础学校、基础养护学校、特殊学校、高中学校以及高等养护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采取有关措施未见效果、或者出于保护其他学生安全学习的需要,校长可以对其采取调换班级或者在该校其他场所授课之措施,并通知监护人。不过,这一措施实施的时间最长不超过4周。在前一措施无效或者无法实施前一措施时,校长可令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暂时转学,但必须与转入学校的校长进行商议并通知监护人,暂时转学措施最长不超过4周。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基础学校、特殊学校以及萨米人学校,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在符合以下条件时,校长可以作出暂时停学的决定:第一,出于保护其他学生安全学习的需要有必要给予停学处分;第二,学校在采取有关措施后仍然无法制止欺凌行为;第三,对停学的学生耽误的课程能够进行补课。停学处分的目的主要是在停学期间考虑要采取其他何种措施更为有效,因此,停学处分不得随意适用,并且一次不得超过1周,半年内不得实施2次以上。在作出停学决定前,必须为学生的监护人提供陈述意见的机会,若学生不满18岁,必须将决定通知社会福利委员会。停学期间学生的监护责任归于父母,不过,学校必须对停学学生的补课进行合理安排,不得耽误学生的学习。

  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学校、高等养护学校以及以移民为教育对象的瑞典语教育学校,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校长也可令其停学(停学决定应当立即生效),停学措施原则上不得超过2周,只有在停学时间短无法达到规制欺凌行为的目的,或出于其他需要应当延长的,才可延长停学时间,不过半年内停学不得超过3次。同样,这种停学需将有关决定通知监护人和社会福利委员会。

  三、学校实施的欺凌行为预防项目

  对校园暴力进行事先预防,将其制止于萌芽状态,远比事态发生后采取临时救济措施更为重要,这已被国外学者所公认[3]。1993年的校园欺凌立法要求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欺凌预防对策,以使校园欺凌法制得到有效落实。从1993年开始,瑞典逐渐在全国的学校实施教育部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该项目的实践性目标是:第一,提高欺凌行为的问题意识,积累应对知识;第二,构建学生的父母与教师之间积极且真挚的协作关系;第三,创制明确的欺凌行为预防规则;第四,强化对被害人的保护。基于上述目标,教育部要求学校从学校层面、班级层面、个人层面实施综合的对策。

  在学校层面,召开由校长、教师、心理学家、社会福祉学家、学生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全校会议,研讨校园欺凌问题,制订长期预防计划。学校完善课间和午休时的监督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度过休息时间,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发现欺凌现象立即采取措施。设置校园欺凌热线电话,为遭受欺凌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进行心理治疗,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由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研讨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教师之间结成预防和应对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班级层面,由学生制订班级规则,约定不实施欺凌行为,对遭受欺凌者提供帮助,关照容易被排挤的同学。班级每周召开一次班会,讨论如何维持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并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结成学习小组,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建立友好关系。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室内外活动,通过旅游、夏令营、舞会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召开由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参加的会议,讨论校园欺凌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

  在个人层面,教师一旦发现欺凌现象,立即与行为实施者和被欺凌者进行谈话,命令欺凌者不得实施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进行保护。如果欺凌事态比较严重,应邀请双方家长共同商讨对策,制订解决方案。借助有影响力学生的力量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解决欺凌问题,选任个别学生作为监视员,及时向教师报告欺凌行为。邀请欺凌行为实施者和被欺凌者的家长参加咨询会议,倾听专家的意见。

  瑞典教育部xx年1月28日公布了《校园欺凌方法的评价》报告书,这是在对全国部分学校实施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后形成的报告。报告书认为,学校导入的预防对策绝大部分发挥着有效作用,但是也有个别措施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逆效果,比如,选任学生作为监视者、经常召开全校的欺凌问题会议、强化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教师与加害者和受害者个别谈话等一些对策效果并不明显。此次评估活动,还进一步明确了导入欺凌行为预防项目时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学校的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对教师的培训以及明确的愿景和计划;学校选择项目以及评估实施效果时,缺乏从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项目的导入由校长和学校经营者单方面决定,缺乏听取教师的意见,因此,一些预防项目的内容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实际状况。

  四、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瑞典通过立法强化校园欺凌的预防和规制,学校制订预防和规制计划,教育部定期检查各学校的实施计划,公开检查结果。对欺凌行为人尽管可以实施规诫措施,但目的并不是处罚学生,而是为了发挥教育作用,创造安全学习的环境。我国同样存在校园欺凌现象,且近几年来愈加严重,但目前尚未对预防和规制校园欺凌问题从国家层面构筑相关制度。我国有必要借鉴瑞典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预防机制。

  1.提高学校对预防校园欺凌意义的认识

  我国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忽视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规制,只有当学生之间发生明显的暴力行为时,学校才有可能介入,对其他类型的欺凌行为几乎疏于管理。学校和教师非常缺乏校园欺凌预防方面的意识,认为学校只要做好学科知识传授即可。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应当发挥保护学生基本人权、通过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基于此,我国有必要通过完善教育立法,强化学校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理念,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学校的社会性作用。

  2.将预防校园欺凌纳入经常性学校教育

  瑞典各学校根据立法规定实施校园欺凌预防项目,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验。我国可借鉴瑞典的经验,将预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编制通识性校园欺凌预防教材,并配合视频宣传资料,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向学生经常性地宣讲校园欺凌的危害及预防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还可以根据教材编写一些情境表演剧本,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过程中体验遭受欺凌者的心灵痛苦以及加害者的自责感。预防校园欺凌教育应当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学生自觉地不实施欺凌行为的意识。

  3.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瑞典在实施校园欺凌预防项目时,注重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成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的学校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或特别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社会关系教育、合作与交流能力教育不足。我国中小学校应当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认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学会与他人相处,正确处理发生的问题,掌握融入社会的基本常识和手段。

  4.提升教师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

  瑞典各学校在实施校园欺凌预防项目过程中,注重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相关能力。我国亦有必要利用适当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提升发现和处理欺凌行为的能力。教师的素养不仅仅在于具有良好的知识传授技巧,还在于能够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为班级或学校创造和谐环境,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若教师缺乏此能力,可能会造成学生间的矛盾激化、学生与教师情绪对立、学生厌学等现象,因此,提升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5.建立社会合力预防校园欺凌机制

  瑞典注重借助社会力量预防校园欺凌问题,甚至在制订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时邀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学生家长参加,共同商讨对策方案。在我国,杜绝或减少校园欺凌问题仅依赖学校是无法实现的,同样需要借助社会的各种力量。我国有必要研究如何建构一套学校与政府、社会、家长顺畅合作的机制,优化预防校园欺凌的大环境。

  6.研究校园欺凌的立法问题

  从瑞典经验来看,如果缺乏校园欺凌的立法,很难减少或杜绝校园欺凌现象。我国应当尽快启动校园欺凌立法工作,对立法模式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制订符合我国社会传统、经济发展情况的法律,保护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避免青少年因遭受校园欺凌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社会观,确保学校的教育能够培养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国家公民。

防欺凌心得体会8

  近年来,诈骗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作为学生,我们也成为了诈骗的重点对象。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强防范意识,培养一些防诈骗的技巧和心得体会,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首先,我们要提高防诈骗的意识,时刻保持警惕。诈骗犯常常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途径冒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触发我们的.恐惧心理,通过敏感信息诱骗我们上当。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不轻信陌生人的言语,不泄露个人信息,慎重对待来历不明的投资和交易,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其次,我们应该学习一些防诈骗的技巧,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诈骗案例,学习案例中受害人的经验教训,提高辨别诈骗手段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有关防诈骗的知识培训和讲座,学习专业技能,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预防措施。此外,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防诈骗组织或社群,与他人分享经验,互相帮助。

  当前,诈骗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有些诈骗犯利用网络技术犯罪,盗取他人的财物,有些利用关系网络信息诱骗受害人。在这背景下,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保护自己,还应该积极地进行诈骗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帮助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我们要了解公安机关的举报渠道,发现可疑信息或行为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做到小事不放过,避免更多的人受骗。

  综上所述,作为学生,我们要加强防诈骗意识,学习防诈骗的技巧,明确责任和义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才能有效预防诈骗犯罪的发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相信可以遏制诈骗犯罪的蔓延,建设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

防欺凌心得体会9

  欺凌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它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身体伤害。为了防止欺凌现象的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环境。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总结了一些防止欺凌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与大家分享。

  首先,建立友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善待,欣赏和尊重。因此,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宽容、友善、尊重的环境。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喜好,不要嘲笑和不理会他人的观点。不只是对朋友和同学,我们对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要保持友好和关爱,不给任何人带来伤害。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很多欺凌行为其实源于欺凌者对他人的不尊重和不了解。因此,当我们看到有人被欺凌时,我们应该主动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对于受欺凌的人来说,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和安全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的习惯不同而忽视他们。只有通过倾听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帮助他们。

  再次,我们要教育人们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沟通是解决问题和化解纷争的关键。很多欺凌行为其实源于沟通不畅和理解不到位。为了避免欺凌行为的发生,我们应该教育人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且努力去理解他人。我们要鼓励人们去沟通,要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避免使用冲突和攻击性的语言。通过良好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争端,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其次,我们要加强法律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尽管我们希望通过亲善和良好的教育来防止欺凌行为的发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法律和道德的作用。针对欺凌行为,我们应该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欺凌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道德教育,让每个人明白欺凌的严重性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只有通过法律和道德教育的双重力量,我们才能真正根除欺凌行为。

  最后,我们要鼓励人们勇敢地站出来。面对欺凌行为,我们不能选择沉默。无论是亲身经历欺凌还是目睹他人遭受欺凌,我们都要勇敢地站出来,支持受害者,向欺凌者表示不满。我们要告诉欺凌者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当每个人都勇敢地站出来,我们才能对抗欺凌现象,保护每个人的尊严和权益。

  总之,防止欺凌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通过建立友好的氛围、倾听他人、教育人们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法律和道德教育以及鼓励人们勇敢地站出来,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环境,防止欺凌现象的发生。让我们每个人都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个共同的目标中,为实现一个没有欺凌的社会而努力。

防欺凌心得体会10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欺凌教育对于学生的危害性以及防范和化解欺凌事件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在欺凌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识欺凌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我十分认识到欺凌教育的重要性。欺凌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影响被欺凌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会对其人际关系、学习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将欺凌教育做好,让每个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

  其次,我们需要积极开展欺凌教育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欺凌、欺凌对被害者和施害者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欺凌事件等知识,我们可以组织如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针对性活动,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

  第三段:重视家长的参与。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重视家长的参与。家庭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欺凌教育活动,甚至开展网络文化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等综合性教育,以提高家长的意识和参与度。

  第四段: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

  此外,我们还需要借助学校文化来推动欺凌教育。学校作为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组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作为根本任务。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学走欧洲、礼走世界”等主题来营造健康的学校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尊、自信和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五段:加强预防与应对措施。

  最后,我们还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应对措施。无论是针对欺凌的预防还是应对,我们都需要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比如在学校和班级中设置监督和举报机制,配合学生会和班委会开展倡议活动,增强学校和学生的防范和化解欺凌事件的能力。

  综上所述,欺凌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校园环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欺凌教育,督促每位学生养成健康而自信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防欺凌心得体会11

  最近一段时刻关于有关“学校欺压”作业的报导适当多,手法及其凶恶,行为及其恶劣,画面触目惊心,大多都是未成年的孩子,让人感觉社会的漆黑好像不会由于这些处在杰出环境下的“太子”与“公主”们有所改善。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一本不该产生的作业呢?越来越多的悲惨剧产生在咱们的身边,好像不会因小小的新闻报导所根绝,是什么样的环境让这本该单纯仁慈的孩子如此猖獗,一个声称具有“5000年优异传统美德的泱泱大国”,居然无法阻止如此恶劣的行为,好像父辈的成果多么显着都仅仅白费,没有承继,也没有才能发扬,有点可悲吧!

  按理说,在第一次的学校欺压产生时,必定引起轩然大波,也定会引起家长与教师的警惕,与教育研究人员的反思。可是作业好像没有想像的那么完美与简略,反而将这种暴力颜色笼罩在育贤才、为师表的学校,一些充溢江湖暴力、哥们义气的`思维压力,让更多的学子心有余悸,把喧嚣、调和的学府弄的糟糕、洄荡!为什么人们没有从中得到经验呢?为什么让这种习尚持续延续下去?试问:究竟要产生多少事例才可以引起咱们的注重,究竟让多少祖国的花朵香消玉损才后悔莫及呢?如果说,祖国的展开必定要献身许多忘我的贡献者,教育的展开要以孩子之间的彼此糟蹋作为价值,好像这个价值有点贵重。

  学校欺压问题引出一个问题,便是人生处处是挑选。挑选,一次生命的慎重许诺。人生是一次挑选,挑选犹如一条飞跃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一往无前,前途似锦;而逆流的航船只能是举步困难,欲步不前,乃至被猛浪或漩涡永久打翻而深重海底。挑选,是一次对人生的不断完美。

  慎重做出每一个挑选,让咱们的芳华之花绽放得愈加艳丽绚烂。

  学校欺压是指产生在学校学校,由教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力施行的,到达某种严峻程度的损害行为。依据北京市未成年人维护委员会、北京团市委、中国科学院心思研究所历时一年时刻进行的查询标明:来自校外人员施行的欺压最多,占%,而来自本校教师和办理人员的损害只占%。施行学校欺压最多的是校外人员,其次是本校高年级学生,终究是本校教师和办理人员。

  微小、短少限制及其他

  关于学校欺压的原因,有各式各样的说法。

  首要原因便是由于受害者微小。为什么在大学学校以及周边地区很少产生针对学生的欺压行为呢?为什么学校欺压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学的学生呢?简略来说便是由于大学生具有了满足的反抗才能,而中小学生在身体上与成年人比较处于显着的下风,使他们成为欺压行为的首选方针。

  其次,依据查询数据,咱们知道学校欺压的施行者主要是校外人员,那么关于校外人员的办理以及怎么避免他们损伤在校学生便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单纯依托学校的力气明显不行,学校周边经营场所的办理是工商行政办理部分的责任,而关于避免学生遭到严峻违法损害是公安机关不行推脱的责任。可以说,学校周边环境的紊乱以及公安机关关于学校周边环境办理不力就成为产生学校欺压的另一主要原因。

  第三,社会欺压文明引发了更多的学校欺压行为。近几年来社会欺压文明的众多明显成为引发青少年施行学校欺压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电视节目不光宣传哥儿们义气,并且有过多的殴斗局面,这些局面影响了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欺压的心思,使人生观、价值观尚不老练的青少年沉溺于经过损害在校学生来显现本身力气的错误观念傍边。这些青少年成为这种欺压文明的直接受害者,而在校学生又成为这种欺压文明的直接受害者。

  第四,法令没有被充沛认可也导致了学校欺压的一再产生。损害弱者是人类的天分,而社会道德的演化和法令的完善会限制、弱化这种以强凌弱的人类天分,使人类得以逐步发明一个调和、相等的社会。在这一进程中,法令明显由于其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具有更强的效果。但关于咱们这个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来说,遍及法令,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认可法令关于实际社会来说仍是严重的应战。许多人还短少法令观念以及根本的法令知识,包含施行损害的青少年、教师和遭到损伤的学生。而这种社会布景就导致微小的在校学生成为短少限制的欺压行为的受害者。

防欺凌心得体会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欺凌行为在幼儿园中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幼儿园的防欺凌工作,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园的防欺凌政策,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引导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下面我将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分享几点关于幼儿园防欺凌的家长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幼儿园的防欺凌政策非常重要。幼儿园应该制定明确的防欺凌政策和措施,家长要仔细了解并积极配合。我曾经参与过我们幼儿园的家长会,了解到幼儿园对于防欺凌的态度非常严肃,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并定期组织防欺凌宣传活动。同时,幼儿园还建立了积极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和幼儿园管理层的交流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并提供帮助。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执行对于预防和解决欺凌问题非常有效。

  其次,良好的家校沟通是防范欺凌的关键。家长要时刻保持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的表现。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信任,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家长会组织了一次防欺凌主题的家长讲座,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和引导,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通过这次讲座,我们家长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在遇到欺凌时可能的表现和行为,更加清楚了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再次,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欺凌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教育孩子明确自己的观点和底线,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痛苦。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不要触犯他人,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家庭活动等途径,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欺凌,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通过与孩子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游戏中让孩子模拟欺凌行为的情景,学习如何应对和防范。

  最后,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价值观是防范欺凌的基础。我们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培养爱心和同理心。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示范和教育,让孩子了解他人的感受并及时表达关心,每天和孩子交流一些关于友谊和互助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友好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在面对欺凌时能够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园防欺凌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问题,家长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了解幼儿园的防欺凌政策,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欺凌问题,并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防欺凌心得体会13

  连日来,经网络爆出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社会关注。截至目前,尽管已有包括涉事学校、海淀区教委、北京市教委等多方面的回应,但事情真相究竟如何,仍有诸多不明之处。

  北京名校上演“校园霸凌”?

  12月8日晚,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刷屏。

  文章作者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一名10岁男孩的妈妈。她在文中表示,孩子在学校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后,出现失眠、厌食、恐惧上学等症状,后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据称,这名男孩在学校长期遭到同学欺凌,从三年级开始就被骂“侮辱性外号”。

  文章作者还表示,她向学校及海淀区教委反映此事,恶作剧的两个孩子供认不讳。但一名对方家长觉得“就是孩子淘气”,拒绝道歉。老师定性此事为“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并让她放弃“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等四点诉求。

  这位母亲还表示,在与校领导、班主任等的面谈中,一位校领导对其态度粗暴,认为“孩子在学校受伤就该学校管,家长不可以有意见”。

  “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只要求学校处理和道歉,为什么要被如此对待?”她在文中发问。

  记者注意到,目前,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达10万+,点赞数4万多,9500余人进行了“赞赏”。

  涉事学校: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

  上述文章经广泛传播引发关注后,10日,中关村二小通过官方微博及微信首度发声。

  声明称:近期,一起发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级学生、家长之间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从事发到现在,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协调,客观、公正地处理几方家长间的相关诉求和矛盾纠纷。本着保护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事件中提到的受伤害的未成年人原则,学校还将做持续努力,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

  上述声明强调: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我校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

  中关村二小在这份声明中呼吁,“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

  北京市教委:要教育好身边的孩子

  10日夜间,北京市教委首次回应,称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呼吁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疏导;要教育好身边的孩子,不做有害他人的事情。

  海淀区教委:确保不再发生校园伤害事件

  11日晚,海淀区教委就此事予以回应:近期,中关村第二小学发生学生受伤害事件,给当事学生及家长造成了伤害,对此感同身受,深表痛心。

  据媒体披露,海淀区教委表示,将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依法依规,积极指导,妥善做好当事孩子的心理疏导和全体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在这份回应中,海淀区教委表示,该区教育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确保不再发生校园伤害事件,确保每一名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海淀区教委透露,下一步,将与专业部门合作研究制定海淀区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防范工作方案,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培训与指导。

  追踪:涉事家长有没有散布不实言论?

  此事经网络传播后,引发较大争议,褒贬不一。

  一些支持者表示,孩子如何与人为善、如何正确玩耍、如何面对逆境,均需要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不能简单以“开玩笑”定性,对“熊孩子”不管不教。

  一些反对者,诸如自称中关村二小学生家长的网友SunFuJie认为,要以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处理事件,不要把孩子推向风口浪尖。

  在媒体报道中,另有“中关村二小其他学生家长”等爆料称,发帖的“被欺凌”学生家长“夸大事实、借题发挥”。

  针对网络上的各种声音,“被欺凌”学生家长11日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有些明显是捏造事实甚至人身攻击的,明显地并不关心这件事本身,只是一味攻击母亲攻击孩子。比如所谓爆料作者妈妈是东北人这样涉嫌地域歧视的言论。”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该家长在文中对中关村二小声明中的“不实言论”也进行了回应,她写道,“对于是否有不实言论,我们只能说:谁主张谁举证。如果能明确提出哪句或哪段是不实言论,我们完全可以质证。”

  不过截至目前,绝大部分信息是爆料者单方面的叙述,涉嫌欺负同学的学生家长尚无直接说法,因此目前还无法确认事情真相。

  背景:什么是校园欺凌事件?

  近年来,中小学生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根据教育部统计,今年5-8月,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

  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也引发了官方的关注。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在这份通知中,官方明确了“校园欺凌事件”的范畴: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等多个要求。

防欺凌心得体会14

  一、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

  1.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地要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xx年修订)》,引导全体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xx年修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加强对孩子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

  2.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各地要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集中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要强化学生校规校纪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班团队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参观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研制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教职工有效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要加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防综合基地和人才建设,为开展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3.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要加强师生联系,密切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对发现的欺凌和暴力事件线索和苗头要认真核实、准确研判,对早期发现的轻微欺凌事件,实施必要的教育、惩戒。

  4.强化学校周边综合治理。各级综治组织要加大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在基层综治中心的深度融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校园周边地区安全防范工作。要依托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整合各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发挥青少年犯罪信息数据库作用,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动态研判。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加大视频图像集成应用力度,实现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预测预警、实时监控、轨迹追踪及动态管控。把学校周边作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重点,加强组织部署和检查考核。要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权制等方式进行综治领导责任督导和追究。公安机关要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密切与学校的沟通协作,积极配合学校排查发现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苗头,并及时预防处置。要加强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及时干预,震慑犯罪。

  二、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5.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身心安全。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报告时相关人员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学校、家长、公安机关及媒体应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以及知情学生的身心安全,严格保护学生隐私,防止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信息。特别要防止网络传播等因素导致事态蔓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

  6.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件发生。各级公安、检察、审判机关要依法办理学生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做好相关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诉讼监督、审判和犯罪预防工作。

  7.施科学有效的追踪辅导。欺凌和暴力事件妥善处置后,学校要持续对当事学生追踪观察和辅导教育。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其行为动机和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给予其改过机会,避免歧视性对待。对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及其家人提供帮助,及时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树立自信,恢复正常学习生活。对确实难以回归本校本班学习的当事学生,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妥善做好班级调整和转学工作。要认真做好学生欺凌和暴力典型事件通报工作,既要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又要注意不过分渲染事件细节。

  三、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

  8.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各地要把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教育、综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民政、司法、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应成立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职责,完善防治办法,加强考核检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9.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管教孩子是家长的法定监护职责。引导广大家长要增强法治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尽量多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和思想状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自觉发挥榜样作用,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要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防欺凌心得体会15

  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学生遵纪守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xx年11月16日下午,我们四年级年级举行了“严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活动。

  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此类案件不仅给被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违法犯罪的歧途,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活动中,同学们收看了关于校园欺凌的专题教育片,深刻体会到了校园欺凌行为对同学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伤害。让学生知道当好朋友受人欺负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方法帮助他(向老师、家长、警察求助),不能教唆别人抢劫,实行打击报复,否则,就会构成犯罪,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列举了小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乱花钱、讲哥们义气等,提醒大家要及时改正,防止犯罪;教育学生要听老师、父母的话,不要到游戏厅、吧等娱乐场所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主题班会结束后,学生自发办了防校园欺凌手抄报。同学们把自己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学习心得以手抄报的形式加以巩固,效果良好。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牢固树立了“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思想,增强了同学们反欺凌的意识,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敲响了预防的警钟,学会了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仅明白了知法、懂法、守法,而且让法律知识在全体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应对校园欺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校应严肃校规校纪,携全体教师共同规范学生行为,想方设法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防欺凌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防欺凌反暴力讲座心得体会范文通用09-23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04-08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10篇04-28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10篇)04-28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9篇)04-25

预防校园欺凌心得体会9篇04-25

防溺水心得体会12-07

防诈骗心得体会05-28

防电信诈骗心得体会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