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10-01 16:38:1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1

  盐城博物馆是江苏省标志性的文化场所之一,位于盐城市的中心地带。它不仅展示了盐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馆藏让人流连忘返。最近,我有幸参观了盐城博物馆,这次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了盐城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盐城博物馆的外观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物馆的建筑采用了现代与古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主楼四周是一片广场,绿树环绕,空气清新。博物馆的主楼是一个巨大的银色圆柱形,看起来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塔,极具现代感。站在博物馆门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闪耀的文化明珠。步入博物馆内部,我被陈列得井然有序且别具特色的展厅所吸引。

  其次,盐城博物馆的馆藏展示让我大开眼界。盐城博物馆将盐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进行了全面而精细的展示。在青铜器展区,我看到了盐城地区的古代青铜器,这些器物刻满了精美的图案,生动展现了古代盐城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在陶瓷展区,我欣赏到了盐城陶瓷的独特风格,那些精美的瓷器无一不体现了盐城的独特文化。而在书画展区,我看到了许多名家的作品,心中不禁对这些艺术家的才华与创造力深感敬佩。

  再次,盐城博物馆的互动体验丰富了我的参观体验。盐城博物馆注重观众参与,为观众提供了许多互动体验的机会。在工艺制作区,我亲身参与了制作陶瓷的过程,亲手体验了陶艺的乐趣。通过互动展示,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盐城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科技区,我还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参观了盐城古城,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美丽与神秘。

  最后,盐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笑容可掬,热情周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说,还主动帮助我们解答了疑惑。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盐城博物馆的历史和文化,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盐城。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致的服务让我倍感温暖,更增添了这次参观的愉悦。

  通过参观盐城博物馆,我对盐城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这次参观带给我许多思考,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盐城博物馆不仅是盐城的一张名片,更是一个见证着盐城繁荣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我相信,盐城博物馆将继续为盐城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盛宴,在推动盐城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期待着下一次有机会再次参观盐城博物馆,继续领略盐城的魅力。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2

  进入博物馆,墙壁上是用铜打造的镂空装饰,装饰上还有用彩铜依托的字铜呢!再抬头望去,是一盏重达两吨的铜射灯,极其壮观,走进展厅,里面是一个矿井的剖析图,我们能看见下的人们是怎么开采矿石的。向后转去,是三块矿石。讲解员介绍,那是一块纯绿的矿石,叫做自然铜。他和其他的矿不一样,它不用像铜矿石一样烧炼出铜,他自己本身的含铜度就非常非常高,所以不需要烧炼。这样的矿石是非常少见的。

  大家都听说过,“以史为鉴”这个成语吧,但你们知道“鉴”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它就是一个铜盆。古代没有镜子,普通老百姓就只能在井边用井水倒映出的像来照镜子。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可以用“鉴”。把“鉴”里装上清水,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图象了。

  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商代的'饕餮纹爵,他是一个饮酒器,但是却有一个蘑菇状的伞状帽子立在上面。讲解员说;“这个帽子,会在喝酒的时候抵住鼻梁,让人们不要一饮而尽。”

  没走多远,我们看见了铜渣,我很好奇:铜渣为什么会被展出?它不算已经没用了吗?我试着抱起一块铜渣,呀,好重呀!怎么会这么重?讲解员说:“远古时代的炼铜技术不发达,一块铜矿石,古人只把其中的百分之四五十的铜提炼出来,而剩下的大量稀有金属都在铜渣里。关于他它,还有一个小故事:新中国刚成立,日本人要买到我们的铜渣,周恩来总理说:“日本人要买到的一定是好东西,千万不能把铜渣购得他们。”因为总理的一句话,昨晚使铜渣留存到了冶炼技术发达的今天,制出了大量的稀有金属。

  每次游览博物馆,一种对祖先的崇敬之情,都会从心中油然而生。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3

  对于该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充分利用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暴龙,被这庞然大物不可思议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所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录入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精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拖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打探、获得知识。

  美术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降低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广州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下周一的博物馆的明晚一样会更好。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4

  今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去参观了自然博物馆。一进博物馆我们先参观了古干尸展厅,展厅里放了两具干尸的骨头,都是明朝的。一具干尸骨头已经发黄,还有一具干尸骨头竟然是黑色的。我看了觉得有点恐怖,所以我们很快就出来了。

  接着我们参观的是古动物展厅。一进展厅我就看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我根据这些化石的样子告诉妈妈这里的恐龙化石有剑龙,还有长颈龙。妈妈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其实我是在自然课上听老师说的。这次我看到了真的恐龙化石,觉得有些害怕。因为长颈龙的化石好高,头颈好长,头都快碰到屋顶了。我想如果它们没有灭绝一定会把人吃掉吧,它们简直是庞然大物,就连旁边的恐龙蛋化石也很大,我都看呆了。

  古动物展厅里的古人类发展陈列室也很吸引我。陈列室里的图片、模型介绍了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还有人的胚胎发育的过程。我看到很多实景模型,知道了人类是由猿人进化而来的,知道了猿人由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进步,还知道了古人类是怎么生活、捕猎的。其中有一个模型中有一群猿人用自己做的石器在杀一只鹿,我觉得太残忍了,不过妈妈说他们是为了生存才这样做的,不然他们会饿死的。

  后来我还参观了各种动物的展厅,看到了节肢动物、线形动物、鱼和两栖动物的标本,还有各种鸟、哺乳动物的模型。其实还有很多动物我有点忘了。不过今天我问了爸爸妈妈一个问题把他们考住了。你知道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吗?答案是蝙蝠。如果上自然课认真听的小朋友一定都知道这个答案。

  我今天的收获可真大啊!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5

  8月19日上午,班主任郭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行人来到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开展户外社会实践活动。那天天气十分炎热,远远就见参观者顶着烈日排着一条长龙,我们再沿着长龙队伍挨在最后一个。大家兴味盎然,一边聊着暑假的话题,一边脚步一点一点往前移,一点也不觉焦急。大约过了30多分钟我们就进馆了。

  刚一进馆,一阵名为历史的气息便迎面扑来。我们目不暇接的欣赏着馆内的文物,那一幅幅如行云流水般的字画;那一枚枚来自世界各地的钱币;那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青铜器;那一块块凝如羊脂似的玉石;那一身身带有民族风情的服饰……都无一不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如:走进绘画馆。我们立刻就从一幅幅图画中,感受到中国绘画所包涵的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我以前只知道国画最出名的是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参观了绘画馆之后,我才知道其实还有院体画、文人画、丹青、写意等。又如:在书法馆,从甲骨文看起,金文、秦小篆、隶书、草书、到楷书的书法。展出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字形态的演变过程,以及人们在记录书写这些文字时对美的探索。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二楼的中国古代陶瓷馆了。陶瓷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品之一。展馆从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从泥土制作的器物到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到东汉前期的青瓷、隋唐以后的白瓷、到13世纪的黑釉、青白釉和彩瓷,以及后来元代又有景德镇的成熟的青花瓷,再到了明、清景德镇不断有名品迭出成为举世公认的“瓷都”。那时景德镇是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制作了五光十色的各种彩色釉器。看了陶瓷的展览,我们不仅欣赏了古代各时期的珍品,还了解了一些原本不太知道的知识,如陶器的主要制作方法啊,瓷器与陶器的区别啊,唐三彩的工艺啊,还看到了整个烧窑过程的模型。从主要瓷器的品种简介和实物观赏,真的使自己获益匪浅。

  参观接近尾声,大家都十分留恋。走出上海博物馆,洒下的阳光映衬着大家的笑容,我们师生十人的身影则定格在了博物馆门前的那张合影上。大家心中却感慨无限:从捐赠墙上那一位位捐赠者的姓名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无数海内外华人的一片片爱国之心。那一刻,我们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6

  一直以来,我对博物馆中的文物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我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走进了市区的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我被眼前各式各样的展品所吸引。从古代的陶瓷到近代的书画,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在参观过程中,我被一件唐朝的瓷器所吸引,它那细腻的纹路和柔和的色彩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

  但这次参观不仅仅是欣赏。在参观过程中,我还发现,很多年轻人与我一同走进博物馆,他们或拍照留念,或认真记录。这让我感受到,博物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了解我国历史的决心。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它还隐藏在这些宝贵的文物中。我期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这些文物近距离接触,感受它们背后的故事。同时,我也希望博物馆能够举办更多这样的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我国的历史文化。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7

  伊通博物馆,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以满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最近我有幸参观了该博物馆,深深地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悠久。下文是我对这次参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伊通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它最初是伊通县的土地祠,后来改建成了南关公学。这里曾经一度作为电影院和商店使用。然而,在19xx年,经过修缮后,南关公学正式成为伊通博物馆。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积淀,使得伊通博物馆不仅自身具有历史价值,而且也成为了伊通地区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代表。

  伊通博物馆最主要的展览内容是有关满族文化的展示与解读。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满族文化的许多特点。首先,满族文化中强调的是“家族”,家族是满族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其次,满族文化重视礼仪和传统节日,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年画、年饽和新春祭祀等。再者,满族文化的传承并非靠学习,而是通过日常习惯和世俗风俗来完成。这些特点都在伊通博物馆的展品和资料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伊通博物馆的.展馆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记述伊通风貌”、“展示满族文化”和“孟达印刷史迹”。其中,“记述伊通风貌”主要介绍伊通县的历史渊源和自然地理环境。而“展示满族文化”则是博物馆主要的展览内容,分为“生产勤俭”、“家族之道”、“宗教信仰”、“衣饰风俗”等多个展区,展品包括器物、文物、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等。这些展品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引人入胜。

  伊通博物馆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文化,也是为了保护满族文化。博物馆不断搜集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珍贵遗产,文物鉴定、保护和恢复也是博物馆的重要任务。而且,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校园讲座和书法大赛等,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和了解满族文化的机会。

  参观伊通博物馆,让我对满族文化和历史更加了解和认识。在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展示内容中,我看到了珍贵的文物宝藏和历史沉淀,也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参观期间,在馆内寻宝、互动体验,更能让我深入了解了满族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次参观,我发现了满族文化的魅力和历史价值,也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8

  今天,我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9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国家首批4A旅游景点,馆内,从远古社会到清代各种文物一应俱全,充分地反映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由于为了增加人们的爱国精神,博物馆开展了免费参观活动,领票窗口前排起了两条长队,每队至少有300米长,我们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拿到票。爸爸说:“要不是今日天气热,排队的人还要多一倍。”看来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热忱的确很高。

  进了馆,在进门处不远是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器和骨器,做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当然有些粗糙,但看的出来特别好用。再往前,有年龄战国时期的礼器、武器。各朝代的金银珠宝首饰,弯弓利剑长矛,还有直径一米多的大鼎……始终到清代的青花瓷器。物品奇多,内容丰富。

  今日我参观了一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就仿佛从猿人时代动身始终走,走过历史,到了现在,知道了各朝代的`礼节,懂得了一些千姿百态的物品的用处……

  当时的人们,用自己聪慧造就出了一个个创举,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们、新时代的我们,是不是应当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呢?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为给世界作出贡献打好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10

  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殿堂”。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的当下,发生在“文化殿堂”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也日益引起关注。

  博物馆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桥梁”,以珍藏的实物记录传播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与文字记录相比,博物馆的实物更能直观体现历史、表现文明,在公共文化传播和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相关措施的不断出台和完善,博物馆蓬勃发展,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也是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表现。然而,博物馆硬件再“高大上”,没有文明的参观环境,参观者在享受“文化大餐”时就会像吞下了苍蝇。

  一些参观者把博物馆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观光点,以逛景点的心态走进博物馆,呼朋唤友、高声喧哗、随地坐卧、随意拍照、乱摸乱碰,不顾别人感受和馆内禁令随意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却忽视了保护博物馆内应有的静雅和秩序。甚至发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极端低级”的不文明行为。

  一个博物馆不管大小,往往浓缩了一座城市、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每次参观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触摸”,一次进入“文化殿堂”的精神洗礼。然而,精神的洗礼需要文明细节的滋润。博物馆里的不文明现象,既说明部分参观者的文明素养不足,也表明部分博物馆管理者考虑不周。一些博物馆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尤其对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的参观人群,缺乏有效的.疏导和管理,往往会在参观高峰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失控”。改善博物馆内的参观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除参观者个人自觉外,管理责任尤其重要。当前,旅游部门实施的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故宫等热门景区在高峰期的限流方案等,都可以在各种博物馆的管理中借鉴、使用。只有细化管理,才能引导公众形成文明的参观习惯,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打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殿堂”。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11

  5月23日,风和日丽,我们学院高党15组学员第一次组织一起参观参观了上海博物馆,我们都异常兴奋,历时一个上午,勉强看完,但现在依然意犹未尽。

  上海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南侧,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高29.5米,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整幢建筑外观蛮扎眼的,圆鼎状框架结构,寓意传统中国的“天圆地方”。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一走进博物馆,仿佛与熙熙攘攘的喧嚣市井隔绝,置身一个寂静文化艺术世界。观众非常多,并且很多是外国游客。

  博物馆就像一部丰富的历史文化书,它记载着中国的历史是光荣,伟大,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和品质。在整个博物馆,到处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佳绩,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他们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精深的艺术涵养带给我们的震撼力。每一件文物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在所有的展品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清代“桃花双绶图轴”的画。这幅长132厘米宽50厘米赋有中国传统和独特民族风格的画,是以毛笔、墨和绢纸为主要工具由人工绘制而成的。

  画中一对小鸟一上一下站立在桃花枝上,互相唱着悦耳的歌谣,它的嘴显橘黄色,头的正上方有一戳羽毛微微向上翘起,显天蓝色,肚子是白色的,背部的羽毛呈淡淡的咖啡色,最与众不同的是它还有两根长长的类似孔雀的羽毛长在尾部,可想而知那鸟儿飞起时它的羽毛在后面飘动的样子一定很美。你再看那画中的桃花白中显现出淡淡的粉红色,仿佛在微风中偏偏起舞,怪不得两只鸟也忍不住要停留在桃花枝上呢……

  上海博物馆见证了我们华夏民族是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但我们千万不要拿祖先给我们留给我们的“辉煌”沾沾自喜,我们现在更应该做是现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12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xx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13

  今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妈妈们带着我们几个到了普陀博物馆去参观。那是一个非常偏僻有窄小的地方,而且外面的造型特别老式,让人感觉有点茫然。可是当你跨进大门就会让你大吃一惊,似乎来到了渔民的皇宫一样。这是一幢二层中国古式的仿造建筑,栏杆上精雕细刻,房子前的空旷地都是用石板铺成。在里面让我们回味了前的沈家门渔村风貌,渔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里面保藏了渔民老前辈们用过的最古老的各种船,有大捕船,双拖船等……似乎只要我们一刺眼,就能回到过去,看到渔民们使用各种各样的捕鱼工具,如箩筐,鱼叉等…在透亮的玻璃柜中,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人物、风光。在一旁的墙壁,还有一首有意义的打鱼词:“吃吃雨淘饭,困困湿舱板,裤脚缚草绳,风沙当背心。冬打天暴夏张网,秋柯大捕无没空,柯得鱼虾满舱板,剩下只有一竹篮。篙子一甩,上岸讨饭”。把过去的人捕鱼的`辛苦和沈家门渔港做得有声有色。

  来到其次层,走进了大厅就是四德堂,迎面的八仙桌上放着猪头和鸡鸭鱼肉等供品,妈妈告知这是我们舟山人的习俗,每逢过年时都要祭祀菩萨。在旁边还有龙椅,龙櫈,和古老的电话机,真是庄重气派。往里走去,里面还有古代人用的煤油灯,古代人穿的衣服、生活用品、取暖的暖炉等。在墙壁上还有清代名人留下名句。

  参观完了这些宝贵的物品,我的脑海里印出古时候的老百姓怎样生活,渔民们怎样捕生。虽然历史在前进,但我们肯定要永久记住古人的辛勤付出。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14

  博物馆,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触摸时代脉搏的重要场所。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观了本地的博物馆,这次的`体验让我收获颇丰。

  博物馆内陈列着各种珍贵文物,从古代的陶瓷、玉器,到近代的书画、兵器,每一件都讲述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故事。我特别被一件明代的花瓶所吸引,瓶身的图案生动,线条流畅,反映了当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比如古代的礼仪制度、生活习俗等。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敬畏前人的智慧和才能。

  除了学习知识外,博物馆之行也让我体会到了宁静与庄重。在这里,人们可以静下心来,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融。这种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努力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15

  包头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化单位之一,位于包头市昆区,是包头市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包头博物馆,通过对展品的仔细观察和解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包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下面我将就此分享我的参观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走进包头博物馆的大门,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广阔的大厅内,摆放着各种历史文物和重要遗址的复制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包头的古老和繁华。我首先观看了包头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展览分为地质展区和历史展区两部分,深入了解了包头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比如,在地质展区,我了解到包头地区是多矿的产地,富集了大量的煤炭、铁矿石和红土等矿产资源,这也为包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段:沉浸在历史展区中,我感受到了包头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的飞速发展。展区中展示的文物和图片让人感慨万分。例如,我在其中看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包头的军工设备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这是包头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的缩影。此外,还有展示包头纺织业、电力工业和化工工业等的文物和图片,让人深刻体会到包头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段: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包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历史展区的展品中,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在这里,我了解到包头是著名的步云楼建筑的发源地,步云楼的独特造型和精细雕刻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还有展示包头传统乐器、绘画和书法等艺术表达形式的文物和图片,让我对包头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四段:除了观看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外,我还参观了一些临时展览。临时展览展示了包头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包头当地民间文化的传承。这些作品以多样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充分展示了包头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民间文化展示区里的手工艺品和传统技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珍惜和传承包头的民俗文化。

  第五段:参观包头博物馆的过程不仅仅是一次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更是一次思考自身发展的机会。在包头博物馆,我看到了包头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和进步,这让我深感包头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时,我也明白包头的发展要依靠每一个包头人共同的努力和奉献,只有以包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推动包头的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总结起来,参观包头博物馆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通过对地质和历史展区的参观,我对包头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临时展览中的当代艺术和民间文化也让我体会到包头的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仅是参观,更是对包头的思考和认识,这将对我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07-30

大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方案10-12

参观故宫心得体会06-18

参观酒店心得体会11-22

参观小学心得体会06-25

参观银行心得体会范文07-24

参观幼儿园心得体会04-13

参观园博园的心得体会07-23

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心得体会11-25

参观陶瓷工厂心得体会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