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9 18:58:1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呢?我认为是语文教师的兴趣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兴趣是语文课的酵母”。古人云:“乐此不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人和客观事物的.爱和热忱中产生。”这些无疑都是“兴趣第一”的注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放在教学首位。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就愈有成效。有兴趣,内心活动包括情感和智慧是统一的、积极的、满意的;反之,内心是强求的、被动的、行动上是服从的但内心是厌恶的。长此以往,心理健康也必受影响。所以要把激发兴趣作为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创造出一个和谐、愉快、振奋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这已是也应该成为老师们的共识。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我想,在教学过程中,表述要准确,语言要生动,形式要活泼,重点要突出,思维要激活,教法要多样。总之,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生动活泼。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课文,六个阅读链接和六个综合学习,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诗的材料》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30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开拓教学的新天地。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今年又重回一年级教学了,虽然不是第一次,但还是感触颇多。一年级小朋友纪律差,课堂松散,每次走进课堂都是吵吵闹闹,让很多老师头疼,为此,想要让他们融入课堂,学会听讲,懂得守纪。

  我想给其他老师提点建议是:

  1、课始,针对某些小朋友还未进入状态时,可以用点名表扬个别孩子的方法激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课中,可以适时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竞争(小组比赛、几人合作、小组合作等等),不时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及时引导他们学会听讲,学会学习。

  3、个别特别顽固的孩子,也不妨采用“课后补习惯”的.方法来引领他学会如何听讲、如何守纪。

  总之,在一年级刚开始时,你就得给学生定一些规矩,比如:做好课前准备就安静坐好。你给一个信号,学生就坐好。你要求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包括老师讲课。对于做的好的小朋友,你要及时表扬。上课教知识,时刻不忘看小朋友是否都在听讲,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旁敲侧击,尽可能不点名批评。也可走过去暗示一下,还可利用课间,跟他个别谈话,让他觉得老师关心他,上课没有点名批评,给他留面子了。总之,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zh ch sh r》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会平舌音的基础上学习翘舌音,就以汉语拼音本身而言,内容比较枯燥,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新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这一因素设计了帮助学习声母的情境图和语境歌,把学习拼音字母寓于故事儿歌之中,寓学于乐,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作为一年级新教材中一个颇有创意的教学内容,给我们每位实验操作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命题。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最高处,接着,便利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由“吃”到ch,由“狮”到sh,由“日”到r的过程,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过程,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寓学于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联系表音表形图,探究字母的发音方法,并让学生互相说说,在发音时发现了些什么,让学生在体会发音的过程中探究发音的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去寻找新的未知点。在区别平翘舌音的发音时,我又设计了游戏“看谁听得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通过“找朋友”的方法来重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整体认读音节及它的四声。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在课的结尾处我把语境歌,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再一次读一读语境歌,唱一唱语境歌,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巧妙地运用“情境图”和“语境歌”体现了汉语拼音教学是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也使一堂课的内容首尾呼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进入新课教学,又在欢乐的歌声里结束一堂课的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

  《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一次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从文史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习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知,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今天上了三年级第一次次习作课,感觉真的很郁闷!不过,我相信通过我这样不断的实践、思考,应该会有进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课堂进行一次反思!

  本来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习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习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第二课时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习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来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对折,然后折,最后再折,就把被子折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没人帮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妈妈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吗?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平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第三课时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准备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个孩子的问题,包括其中的字、词等很小的细节。然后结合习作里要求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帮助修改。再用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文章的开头、中中间的清楚、结尾进行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指导,指导一个部分修改一个部分。}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习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教学案例]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让学生自己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教学案例]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

  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案例]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教学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四、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学生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探究,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1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体育委员李圆上语文课时总是趴在课桌上,显得很懒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却不是特别明显,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学困生。留心观察之后我发现:还有好多的学生听讲时的状态也不是很好,回答问题很被动。批阅学生的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进入高二以来,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些课文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想到出现的这些情况。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为什么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2

  十二三岁的年龄,本就是玩的时候,如果非要让七年级新生向高中生那般老成、稳重的坐在教室里静静的听老师讲课,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一点严酷。可以说,任何一种过于长久单调的活动对学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充分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调动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寓教于乐。什么是寓教于乐?就是在教师引导下,从情感教育入手,给学生爱与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愉快、主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苦学变为乐学。

  一、寓教于乐,将音乐引入语文课

  要想寓教于乐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必须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得以体现。教师的“乐”教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它是乐学的前提。为达到乐学,可将音乐引进课堂,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

  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学习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比如说,学习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1课《绿》时,教师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相关的幻灯图片,边感受朗诵时的情感起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朱自清笔下那醉人的绿,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用音乐配合,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轻柔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影子的善良、可爱;柔媚的音乐更能调动出盲孩子孤苦无一时学生的同情。音乐使学生感知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关爱。在进行美育和热爱自然的教育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角色表演,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乐中学习兴趣是人们工作和学习的驱动力,有兴趣才能引起大脑的兴奋、观察、思维、记忆等活动,才能最有成效,为帮助初一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情感,可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表演活动,进行乐中学习。如《羚羊木雕》一课,可请学生分别扮演“我”,父母,奶奶,万方及万方妈妈。在表演时,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通过这样直接的演示,同学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朗诵能力。

  三、美化板书,图文并茂

  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文章结构的屏幕,是教师教学使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每一堂课的眼睛,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有很大作用。一幅精彩的板书设计,往往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它集直观、形象、生动为一体,既将课文内容直观展示,又别具一格。如《看云识天气》一课,在教学时,用课件将板书和图片结合起来,图文兼备,学生一目了然。这就体现了初一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学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3

  21世纪是个革新的时代,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不断涌现的各式各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得以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机智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依据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常出现诸如精心备好的一节课,结果却因课堂上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一团糟的现象。究其原因,多半是由于教师缺乏课堂教学机智导致的。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机智的应用

  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有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教师与学生间、或学生与学生间暗藏着的矛盾。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意外事件,都需要教师对这些课堂意外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并妥善解决,以保证课堂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

  案例一:

  20xx届有一学生张,经常不好好完成作业,且脾气暴躁。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检查作业,发现张又没有做,我很生气,就责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我等待着张的回答,按照经验,他或者会惭愧地低下头,或者会小声给我一个解释,没想到张却头一横,眼一瞪,大声说:“我不想做你怎么着!”听到这句话,我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只感到血一阵一阵往脸上涌。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学生都深深埋下了头,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这尴尬的几分钟是如此漫长,但我终于还是定了定神,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发火。发了火又怎么样,骂,他嗓门比你大,打,你拖都拖不动他;他情绪反常,必定有其他原因。”于是,慢慢调整了一下自己急促的呼吸,我用平静的语调对张、对全班说:“老师看得出来,张今天心情不好,是吗?没关系,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老师也是。不过老师的经验是,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有一个办法,你想试一试吗?”张疑惑的看了我一眼,沉默片刻,点了点头。我顺势接着说:“一个人情绪不好时,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接下去我们正好要学新课文了,就请你静静心,给大家读一遍课文,怎么样?”张开始读课文了,虽然声音不大,但教室终于恢复了以往的平静。课后,我先后找了张和他的家长,了解张不完成作业和情绪反常的原因,又与张长谈了一次,终于顺利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案例二:

  一次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忽然李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当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不就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么!”李同学坐下去后,我发现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看来,由于时代的差异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学生对这样的作品还是有隔膜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顺着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诗人笔下的景物再平常不过了,可他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美好呢?哪位同学可以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这样的见解老师都没有贸然予以否定,学生说话的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思路也被打开了……

  之后,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这个原本上课有点沉闷的班级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也开始愿意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反思:

  在平时与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突如其来的事情,以上两例就是。那么,该如何应对呢,我的体会是:

  首先,切忌动怒。例如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若当场大发脾气,势必造成师生间的剑拔弩张之势,两个情绪失控的人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陷于瘫痪,并且还极有可能落下“后遗症”。因此,教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学会低调处理这类容易让人头脑发热的事。不急不燥,可以使我们在难堪的处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依然能做出冷静准确的判断,教育教学的智慧或许就会在这一瞬间闪现,这就为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赢得了主动。

  其次,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课堂教学是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经验阅历的不同,在分析问题与理解问题的能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思想碰撞产生不了火花也是常情;同时,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一个个彼此不同、异常活跃的个体,教师的教案再详细、再周密,也难以全面预见随时可能出现的思维变异和思维冷场。例如在案例二中,我事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大胆的提出这样一个令人咋舌的见解来,但当时如果给学生泼一盆冷水,无疑会极大的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且使一些学生成为教师的应声虫,从而折断其想象与创新的翅膀。因此,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机智的魅力也即在于此。

  三、那么如何拥有这样的素质呢

  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做出反应,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教师需要积累各方面知识,俗语说:“厚积才能薄发”。这就需要教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具有精深广博的学科知识。

  教师在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会经历困难、挫折、甚至失败。教师必须养成在遗憾中反思、在成功中总结的良好教学心态。随时把教学中的一孔之见,一思之得记录下来,在教学中的失误和疏漏记下来。教学艺术水平将会在不断纠正差错中得到迅速提高,天长日久会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日趋成熟。

  总之,教学机智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求教师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我,追寻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优秀教学机智它时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将课堂演绎成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风细雨,有凉风习习,有浪花点点,有激流澎湃,这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4

  这课的三个韵母是复韵母的最后一课了(严格的说,er不是复韵母,而是特殊韵母)。教学时相对第9、10两课要轻松一些。但er的发音确实又是最难的,两个课时下来,真正掌握的并不多。不过,孩子们还是学的很认真。

  在教学中“ie”的过程中,我请大家拼读dié,”你们会叠什么?以此引出句子“课后,大家一起叠飞机、做贴画、捏泥娃娃,有趣极了。”在这里我觉得把拼音、句子还有生字教学整合起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由叠飞机引出了飞机这两个生字的教学,我先问学生“你看见过飞机吗?

  飞机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大家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有时候,教师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但可以使教学环节出彩,更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听见感兴趣的问题,立刻会回过神听老师同学讲课,这也是教师备课特别要备的提问问题之一。接着我请大家自己到课本上找,小朋友除了叠飞机,还做了什么?

  在找的过程中其实在培养孩子自己阅读句子的能力,这里我只是请大家自己读,其实可以大家合作讨论一下再读。接着我们做了猜一猜的游戏,学生拼老师出示的音节,然后把动作做出来,在做动作时,其实就是结合了课中操,满足了孩子动一动的愿望。我提示的这些活动也为后面做了铺垫。后面我设计的是句子的改写,“课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趣极了。”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一下子请学生说,他们不能说出三个活动那么多,有的句子也不能说完整。

  这就是教学要拔高学生就要设计有剃度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先自己说说课后还有哪些活动,然后四人小组说说,来填填这个句子。这样事先分层次的学习了,后面再请大家说句子效果会理想得多。由于前面的时间太长了,er的教学虽然引入的不错,但学生已经没有精神来学习了,感觉学习er比较匆忙,学生写得不怎么扎实。我还引入了儿话等的说法,请孩子自己说儿话音,这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

  今天总体我觉得过度衔接比较自然,但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再作适当调整,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新拼音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5

  连续两天的听课,我深深地为各位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和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折服。而课后的点评,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语文意识”这个词。对这个词,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不经意间常常会与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终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触却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浅薄理解,语文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读语文、品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将之于日常教学之中实践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欣赏语文的美,并自觉地运用美的语文。

  这次的观摩课,在语文意识这方面都有比较出彩的表现。如词语的精准及其情感的体会、朗读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渗透和练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针对这几节课,结合我所教过的低中年级,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读

  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课文都是比较短的,初教学时,常常会有一种课文太简单、不知从何下手的烦恼。而读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石,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个环节。

  这次观摩课,老师都十分重视教材的解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级教材《船长》的课堂。张老师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两种描写手法: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并有意识地将之融入教学之中。先找关键词句,小结出行动描写的手法;再点出语言描写的手法,围绕语言描写寻找关键词句。虽然只是顺序换了一下,却使课堂很好地连贯了起来,不刻意不呆板。从小的细节来说,张老师对于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解读十分到位。如对“吼”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声音大而已,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吼”字除了船长要让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有一种“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力量,一种奠定自己威严以冷静指挥人们逃生的作用。诸如此类,对“整个人群”“命令”“够了”等词语的理解,再加上教师极为丰富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慌张和船长的威严、冷静,从而较好地指导了学生朗读。

  听课后我翻看教材,发现在本课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次感叹号,可以说感叹号占了很大的分量。我认为每一个感叹号都表达了船长不同的感情、表现了船长不同的语气,教学时不妨也借助一下这些感叹号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朗读。关于杜老师评课时说到的省略提示语读书的问题,由于刚教过三年级孩子习作中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听课时我也产生了这个疑问,能够忽略提示语吗?(当时看不清屏幕,没有思考太多)诚然,课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所以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没有一句提示语,只在前面提了个“威严”,可我觉得如果后面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继续为了体现“简洁有力”而没有提示语的话,可能船长“喊”的那一声奥克勒大副就“听不到”了。后面放在说话中间的“船长说”也是为区分意思而设,前一句是针对“20分钟”所说,后一句则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语区分一下意思更明确,而且过多的没有提示语的对话也容易让读者产生混乱,甚至没有思考的空间去体会当时船长的心情。其实,后面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洁了,完全不会影响总体上的“简洁有力”。至于此点要不要在课堂上体现,又是另外一说,毕竟一堂课是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归根结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人物的感情和个性,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本次观摩课上,老师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优美的语言描绘,特定的情境创设,字词的情感引导,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有许多出彩的朗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纬三路小学的孩子。还拿《船长》做例,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发生灾难时的危急,学生的语速、语调等阅读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此时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学生竟然还不满意,认为自己读得还不够“危急”,于是再次试读。后面的对话朗读,老师采用了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于对课文理解比较到位,最后的朗读学生完全读出了对话的“简洁有力”。

  不过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地方让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想尽办法去引导学生,可是,读得好的学生还是读得好,读得不好的也还是读得不好,甚至无论读得好与否,教学前后的朗读差别都不是很大。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出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想来,大概是平时训练不够,引导的方法还是不恰当吧。

  3、资料拓展

  不得不说,老师们为了上好一节观摩课,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且进行了恰当整合,展示给学生,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郑和远航》一课,老师搜集了相当多的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在教学到相应环节时出示,让学生去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和重要意义等课文内容,学生也被这些资料吸引,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不过我有一个疑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三年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了,为什么高年级的孩子反而是直接越过过程享受成果了呢?我没有高年级教学的经验,不太确定究竟能不能放手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呢?

  以上,是我听完课之后的一点点反思。我的教学经验不多,许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写得也比较浅显,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5篇01-28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04-16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2-06

课堂教学反思15篇01-23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04-15

搭石课堂教学反思10-12

语文组课堂教学总结04-13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12-02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