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羚羊木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
上完《羚羊木雕》一课后,感觉很不满意,主要的原因是感觉师生的交流过少,灌输的意味过浓。的确,在教学本文时感到心情有些沉重,因为这一篇文章尽管写于80年代,但在今天仍然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初做班主任时,最常听见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不愿和我们说话,老师说的话比我们管用”。实际上,我很不愿意听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的背后往往是家长把自己的责任完全推卸掉。但是,我又无奈地看到,学生确实很少与家长交流,因而双方造成的误解越来越深,使家长无法在教育中发挥应用的作用。而这篇文章的核心恰恰就是一家人之间缺乏交流所导致的悲剧。也许这就是我在准备这节课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所在,我就将之作为我教学的核心,但是我发现效果并不如人意。
我在教学中,第一课时我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掌握了插叙的作用,而后让学生明确了矛盾的焦点所在。我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归纳文中每个人物谈话的要点,从而弄清双方为什么发生矛盾。学生马上通过对比父母在第一段与第三段中的话,明确了父母强调的是木雕的“贵重”,而“我”则觉得与万芳的“友谊”最重要,而双方矛盾的焦点就在这里。同时我也提到了奶奶与父母的矛盾,指出了奶奶认为友谊重要,但无可奈何。不过我后来觉得这里还是应当强调奶奶尊重孩子,也希望父母能够尊重孩子,但却没有把话讲明,而且也没有说服父母的信心。第二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细读第一段,通过分析其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体会不同人物对待这一事件时的不同态度。在这里,学生看到了妈妈的着急与暴躁的性格,也能够看到爸爸虽然平静,但不容置疑的态度。我在这里补充了一点,羚羊木雕在八十年代的珍贵性,同样也附着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但是在文中爸爸妈妈却没有指出来,仅仅强调其“贵重”。因而使孩子觉得在父母心中木雕比友谊更重要,才使孩子觉得非常难过。由此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造成了这出家庭悲剧?学生显得有些茫然,最后还是我指出了“缺乏沟通”这一核心命题。而这也造成了整节课显得沉闷,后面我再继续分析“我”要回羚羊木雕的场景,就觉得学生的情绪不高,课堂的气氛沉闷。
课后我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回答不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再审视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发现首先我把第一、二课时之间的联系给割裂了。第一课时已经提出了矛盾的焦点,而第二课时却开始分析描写手法,这让学生有些糊涂,尽管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但是不如从矛盾发生的原因与激化这两个角度来写,由此引出对描写的分析,过程更顺畅。其次我忽略了学生的心态,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虽然比较浅显,但话题却很沉重,学生往往会在内心不愿深入思考这一话题,而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分析描写时并没有走下讲坛,看看学生究竟勾画了哪些语句,从而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分析、思考的过程,因而提出最后的问题时学生就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想好如何回答。而且我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仅仅补充了材料,没有讲清“我”的想法,最好把后文“我”去要回木雕时万芳的表现先讲解出来,才能把父母与万芳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会如此的伤心——好朋友能够理解、体谅“我”,但父母却一点儿也不体谅“我”,这时再让学生思考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就顺畅多了。
综上所述,我感觉这一篇文章我上得不好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因而使整个过程显得沉闷。对于这样一篇话题很沉重的课文,我的'描述也显得有些沉重了。我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你与父母交流过吗?”这使得许多学生沉默了,我在想我们是否还应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态,从而来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我又想起不久前进行的单元测验,我们选择的课内阅读为《绿色蝈蝈》,而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在汉译全本《昆虫记》的序言《昆虫的史诗》一文中如此评价法布尔:‘他要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法布尔的生命意义和乐趣就在发现昆虫世界的真相的过程之中。’从这里的选段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发现法布尔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昆虫世界?而他的“乐趣”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通过批改我发现学生对于“乐趣”如何体现还没有能够真正理解,更不能理解什么是他的“生命意义和乐趣”。由此可见,我们在出试卷时往往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应该记得,能够回答,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考模式,因而难以与学生取得思维上的交流。如果想要真正启发学生,可能还是要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真正地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2
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父母应该怎样尊重孩子的感情?孩子应怎样才能既尊敬父母,又能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进而向我们提出:金钱与友谊哪个更重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在成长的道路上,会碰到许多的选择,当我们无法决定时,应多与家人沟通,征求大人的意见。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思想感情,以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背投大电视,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
感受→朗读→探究→领悟→联想迁移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动画片《朋友》,以渲染气氛3分钟)
一、导入
主持人:刚刚升入中学的我们,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我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开场白之后,大屏幕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抹(mǒ)眼泪 攥(zuàn) 树杈(chà) 寒颤(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处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体感知 角色朗读
(播放学生自拍自演的课本剧录像6分钟)
大屏幕投影: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后,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播放“情节示意图”并讲解)
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评价标准:重音 语气 语速……
角色: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十分严厉
妈妈的语气:咄咄逼人 坚定
孩子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一动不动
孩子的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哭着喊了起来
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学生评价时,主持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结: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展示个性。教师指导,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五、结束语
主持人总结:《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课后播放歌曲《朋友》,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下课)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自评】
自评指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教学后记】
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这很容易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并录制下来在课堂放映,更能让学生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采用这些活动形式,学生能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4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是一篇老课文,我所说的这个“老”,主要表现为:它曾被多次编辑在教材中,大凡有过几年教学经历的老师几乎都接触过这篇课文。而面对新课标、新大纲,新理念必须有新的教法。今天,我再次教学到这篇课文时,有了新的感悟,用一个字来概括──活。
教材处理“活”了。这堂课一开头,我就为同学抛出了一个这样的思考题:“从文中你读到了“羚羊木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品?”围绕这道题,学生自然读到“贵重”两字。作者传递这个信息,其意义非常之大,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信息展开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我有意错乱学生的直线思维,如果将“贵重”二字改为“普通、平常”,其效果会怎样呢?学生马上反映到,“贵重”两个字非常重要,不然就不会有下文中精彩的人物出场描写,也就不会有激烈的两对矛盾冲突,更不会激发学生对贵重物品与珍贵友谊的`思考。我认为:我这道争辩题出得非常活,由“贵重”两个字,带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教学目的“活”了。我在设计这堂课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避免传统教学模式过分看重中心思想、人物描写等方面的训练的教学,而是将学生引入到更高层次的思考──要求学生读完此文后,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你喜欢文中的万芳吗?”──教会学生怎样交友,怎么样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平时,我们将如何才能避免这些尴尬的发生?”──就是引导学生要及时与父母交流,不要自作主张。新课标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特别注重完整的人的教育。
学生思维“活”了。我在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语文片断活动:
请同学们仔细琢磨1~15个自然段,父母与“我”间的冲突,能否通过对话将人物的个性表演出来。为了更好地感悟人物的个性,学生必须仔细去阅读课文,其中有三位同学上台表演时,上台同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否表演到位,这就是他们思维能否到位的见证。座位上的同学也在三位同学表演完毕后,就三位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足以证明座位上的学生也在积极思维。
课堂气氛“活”了。新课标特别强调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教师首先必须摆正好自己的身份,以朋友式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一个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要求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理解才会开阔,不会给人单一之感。比如说,三位同学上台表演,座位上的同学则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说,就体现了合作、探究、自主三大特点。
整体来讲,这堂课活而有度,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其最大的成功就在一个“活”字。当然新课标,新教法,也只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也许求不到完善,还有待我们继续尝试!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始终是以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的,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研讨,目的是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使学生能够愿意与老师平等交流,敢说真话,愿意表达,这样就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始终洋溢着一种民主的'、轻松的、和谐的气氛,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教学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实,加上多媒体恰到好处的运用,课堂效果好。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6
这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再到“精读赏析”,直到最后的“对照梳理”“体验反思”都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应相辅相成,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与此同时,教师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化了教学过程,节省了时间,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7
对于这样很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具有一定思想性的文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争论,去学习。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圈定好一个“战场”,然后挑动学生在这个规定的战场中为了争夺一个明确的“高低”展开激烈的斗争。如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开辟了三个战场“插叙战场”“语言描写战场”和“道德探究战场”,挑动学生就“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对应哪些段落?”“这是怎样的一家人?这家人平时和谐吗?”“羚羊木雕该送还是不该送”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交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热情被很好的激发了起来,从之后的练习和写作训练上来看,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这堂课还有一个可行的思路,即模仿《新老娘舅》之类的现场调节真人秀节目,由学生分别担任当事人、调解员和观众调解员。以理清事件、分析当事人性格、找出矛盾关键、调节矛盾的顺序学习这篇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些遗憾和不足。如在一个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讲解“插叙”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了,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插叙好还是倒叙好?之后我更进一步的片面强调了“插叙”比“顺序”使文章来得更精彩。在课堂上就有同学指出插叙和顺序各有各的好,应当针对不同的故事内容选择不同的叙事顺序。这位学生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为了加深同学的印象而“矫枉过正”,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应当注重教学必备的科学性、严谨性。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8
课文中父母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他们的话似乎也在理,但是他们根本不考虑尊重孩子的情感。奶奶就不同,她老人家懂得孩子的情感重于羚羊木雕,所以她对孩子父母的粗暴深为反感忍不住要说“这样多不好”。
当然,从课文所写的家庭事件中,我们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汲取教训。例如,小孩子做事应该同父母商量,假如“我”跟父母商量一下:“我想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行吗?”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又如,父亲把羚羊木雕送给女儿,也应该讲清楚这是一件怎样名贵的工艺品,要珍藏好,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至于发生。退一步讲,万芳妈妈发觉了,也会追问,也会奉还。再退一步讲,“我”的父母可以委婉地向万芳的妈妈讲一讲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事情也不至于让孩子如此伤心。学生可以从自己的主观出发,从作品中引出必要的教训。但是要感知课文的情感倾向,则必须从课文本身出发,课文本身显然是在告诫父母不要伤害孩子的.情感,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之间重感情正值得大人学习,对于孩子幼稚的行为应该妥善处理。
故事情节集中紧凑,“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插叙安排在爸爸讲的一片理由之后,含蓄地指责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是多么片面。课文写了六个人物,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都是同一类型的人,但是写得个性各异,六个人物形象都鲜明生动。“我”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尤其细腻入微、哀怨动人。六个人物年龄差异很大,人物描写又都符合年龄特征。
教学设想与依据:
1、教学设想:把课文制作成一个小品,在课堂上表演。每演至情节转折处时,便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对小品的情节进行猜测、期待、批判和反思。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并联系生活,领悟生活中各种社会关系该如何处理。通过编导新《羚羊木雕》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教学依据: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三大点教学建议第一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讲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第五条中又讲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文中表现出来的两代人之间的“孰是孰非”有正确的认识,能抓住文章关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实际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中应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懂得尊重他人,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设计的知识目标是: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教学重点与知识目标一致。当学生提出要理解本文 “描写人物方法”之后,我便指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这一写法,通过学生对话的形式,指导学生品味、揣摩,再配以创造性的朗读,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写法与写作的`关系,重点实实在在得到了落实。在师生、生生问题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与提高,能力目标也得到了落实。同时怎样看待友谊与礼物这一思想感情或隐或显地伴随在课堂教学始终,思想目标得到了延伸。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0
我认为不足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组织教学的语言不够严谨。
语文教师的语言常被人们认为是教学语言标准的范例,这节课中,我的教学组织语言有几分取巧,未从优美、流畅、规范上细加琢磨,而从轻松处着眼,虽看似有几分幽默,却难掩教学语言功夫下得不够的缺欠。
二、备课中重预设,课堂中轻机智。
备课中,思想上过分依赖各种可能的预设,精力上在此投入也最多。而课堂教学中即便学生引出了其它话题,也看似轻松地“折回”课堂。如学生回答中提到“大人之间不也互相送礼物么?”我心里担心此问题又引出“叉”来,便只蜻蜓点水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天我们先不评论它”,从而又回到预设问题中来,并未对这个偶发问题做出应有的分析评价来正确引导。明显是依赖预设有余,灵活机智不足。
三、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能力不强。
课件的恰当使用,会起到渲染情境,加深学生体验的良好作用。在此,受自身的长期认识和课件制作水平的限制,课件只起到了增加课堂容量的小黑板作用。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1
首先,朗读环节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朗读可以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但这节课由于朗读前的指导不到位,原本应该十分出彩的分角色朗读,学生的角色意识没有到位,自然读得也不够精彩。
其次,“品评人物”和“评判事件”两个环节,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几个问题的设计也比较有“嚼头”,但时间有些仓促,学生探究得显然不够。如果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充分一些,相信他们还会有更深入的探讨,更深刻的见解。之所以效果不尽人意,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还在于教师预设的内容太多,课堂设计的环节不够精炼,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所致。
当然,由朗读文本到品析语言,再到品评人物和探讨主旨的教学思路比较明晰,也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但不得不承认,在一节课内处理这些任务还是比较勉强,仅仅是学生的两遍课文朗读就占据了不少的时间,如果把其中一遍放在课前预习中,效果可能就好多了。课堂的生成相对较少以及缺乏学生的质疑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明显缺憾。下次教学中,我会努力尝试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以学生的质疑促进课堂生成,并将老师的预设内容巧妙地隐藏、融入其中,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东西,也发挥了老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努力实践“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2
我觉得课堂上最大的亮点,从老师方面看,教师的.亲和力,加之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学生方面看,学生敢于敞开心扉,谈出自己的观点,纯朴可爱,参与意识强。课堂师生互动,理解探究达到了最佳效果。
不足点:由于自己在摸索着进行课改,还是尝试阶段,所以课型的设计及一些问题的提出还有待于完善。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3
《羚羊木雕》一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围绕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写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讲述的是“我”把父母从非洲带回的贵重工艺品──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硬逼“我”要回来,“我”出于无奈,只得要回了木雕,并对自己的反悔感到很伤心。
出现这样不愉快的事情,父母、子女谁是谁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父母心目中特别珍视的羚羊木雕,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不是很充分,不够尊重孩子友谊,在利与友谊的天平上出现了倾斜,孩子不得不服从父母的安排,心灵却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作为子女来讲,也有有教训可吸取的。从小不懂事,事先不征求父母的意见,凡事不与父母商量,擅作主张,做法毕竟也有欠考虑和不周全之处,也是造成这一不愉快事件的因素。
那么,此事如何才能左右兼顾呢,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畅所欲言,在导入时,让学生从人际交往的矛盾冲突谈起,启发思考化解矛盾方法,引出课中的话题,学生有的谈和父母的矛盾,也有说老师和同学的矛盾,很真实,学生能够产生共鸣,兴趣浓厚。
在解决本文矛盾冲突中,让学生分组合作,开展辩论活动“到底谁做错了”,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合作讨论,对课文整体把握,体会作者情感,然后由学生随便选择分组,在父母、万芳、“我”三个角度来讨论问题(课堂实录)。
1、父母错了!
⑴ 父母重财轻义,只是看到了钱,没看到比钱还重要的“情”。
⑵ 对子女教育方法太独断,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形成心理障碍。
2、我”错了!
⑴ 没有征求父母意见,私自送人,不对。
⑵ 做事情前,考虑不全面,弄得不可收拾。
⑶ 太软弱,不和父母据理力争,没个性。
⑷ 要回“羚羊木雕”伤害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3、万芳错了!
⑴ 应该理解好朋友的难处。
⑵ 应和“我”妈妈计道理。
⑶ 不应收这样贵重的礼物。
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奶奶也错了,做为一个长辈,有发言权,她应该调解好这件事情。学生讨论很激烈,善于从对方观点中发现不充分的`地方反问,如,王龙问辛力涛:你会把你妈妈的金项链送给你最好的朋友吗,我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指引,告诉他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当怎么样支处理,使学生从文中有所感悟,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合作、探究这一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惧资料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也使整个课堂变得有趣、热烈,学生在体会着成为学习主人的快乐的同时,有所收获,试想,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坚持做到这些,那么,上课也会成为一种精神享受的。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4
课文《羚羊木雕》采用批注式阅读法教学,目的是教会孩子孩子们学习一种自学方法,语文课标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决定交给孩子们批注式阅读法。
首先,由点石成金的故事导入,讲解为什么教给他们这种方法。
第二,讲解批注式阅读法的层次:
1、批字词。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符号用○
2、批美词佳句。赏析词语和句式,可从修辞、句型、写作方法等角度考虑。符号用﹍
3、批疑惑。可以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对别人的质疑。
4、批感悟。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5、批联想。联想自身经历或同类题材的`作品。
第三,做示范,每个层次举一例。
第四,牛刀初试,学生练习。
作为第一次接触这种教学法,好多孩子做的不错,尤其是批疑惑环节,通过你问我答,互问互答的形式,孩子们表现火热,积极踊跃,课堂气氛十分火热。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含义大概就是这批注式阅读的雏形。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5
缺乏语言赏析。这是本次讲课最为欠缺的一步。讨论多了,就没有顾不上语言赏析了。其实,本文成功运用了多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传神地体现了人物性格,应当引导学生仔细赏析。这一点我做得不好。
另外,如果在赏析的基础上再用几分钟让学生练笔,描写某个特定场景中的`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那就能更体现语文的特色了。还有,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续写一个结尾,“我”回家了,父母会怎么样呢?写完后,与家长进行交流、探讨,并把与家长的共识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体验再次得到升华,实现了学生的有意识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是我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下次我会努力改进的。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2-21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08-16
羚羊木雕读后感04-29
《羚羊木雕》读后感04-28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21
教学反思06-30
教学的反思03-14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