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8 13:03: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家庭的亲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中的第一个主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激发对父母和长辈养育自己的感激之情。教育学生能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对父母和长辈表示感激;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知道应该尊敬、关心、孝敬父母长辈,知道感激父母和长辈,懂得怎样去关爱家人。昨天,和邯山小学的孩子们一同感受了亲情的魅力。在这节课中,我感受了自己的成长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太多父母的宠爱,却往往不能够真正从心灵上体会这一份份关爱。如何唤起他们的爱心,培养他们爱的情感呢?我就试图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情感要素,引领学生进入情感的世界,洞悉和感受包含在活动中的情感要素。我向他们讲述老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亲情故事,激发他们也在回忆寻找他们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在课堂中,我的故事起到了创设亲情氛围的作用,但是学生在讲述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时,显得仍然还是那么表面,那么苍白。没有更深一步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我觉得这里面有老师的引导的经验不足。例如:当一个孩子说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从外地赶回来给自己过生日时,我给予了肯定。但接着后面的几个孩子还是停留在这样的.故事中时,我却没有成功地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出去,所以在谈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时,显得有些千篇一律。

  其次,生活是任何品德与社会活动的源泉所在,脱离生活本体的课堂活动是没有意义的。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本课设计中的几个活动把学生的生活与课堂勾连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我课前发放了调查表,调查自己的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做了哪些事?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年龄,体会家人这么多年如一日为我们无私的付出与奉献。然后有开展了“亲情大比拼”的活动,激活了学生心底曾经被忽视或漠视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了对父母的爱。活动从生活中来—真实,到生活中去—有效。当生活的珍珠用情感的丝线串联起来,爱的光芒便温暖了每一颗心灵。但是在“亲情大比拼”活动中,有些学生对于父母的业余爱好这几个字不太理解,而我在课堂中只是关注到了学生对于父母的了解有多少,而忽略了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学生是否清楚明白。所以有部分学生回答的不太准确。

  最后,我设计了真情连线的活动,因为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拿出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让学生在这节课与家人进行一次“真情连线”。让孩子在这节课中所感受到家人对自己关爱的感情,在连线的活动中抒发出来。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一句:“爸爸,您辛苦了!”已经说明了一切。

  曾经,有人这样概括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我想说,课堂还应该是真情荡漾的幸福的港湾。说实在的,这也是我追求的方向。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我在这堂课设计中,主要以课本为依据,依托学生的生活,力求创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尽可能地做到无痕活动,使课堂有目标有吸力。

  一、延展课堂,向课前课后要效果

  首先,在课前要极大地调动、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使其知识更加地丰富充实。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生活和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学习方法。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确立了调查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观察和感受了解身边熟悉的城市交通状况,引发其主动探究的意识,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学生们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社会生活,去感受、体验和提升生活,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在课前创设的调查目标,用回归生活的社会活动,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可以利用学生学习小组的合作,发现更多新的教学资源,充实课堂。在课后,我给学习小组设计了新的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了新的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很愿意利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就不是孤立的,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

  二、让课堂互动起来,创设生活化的平等课堂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作为成长主体的地位。当我设计这节课时,我尽量让他们自己在活动中都感到快乐和成就感。这节课,我将简单的教学转化成轻松的聊天,创设老师与孩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不再是一味地教,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机械地学,而是在开心聊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了新知识,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观点,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

  在课的'开始,我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以及课前调查项目的难易程度设计了收集作业,这正好符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感受。我还专门设计了生活测试目标,尽可能地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既考察了学生课前调查的效果,同时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竞争,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参与到了活动里。之后,我设计课堂现场小调查,充分地发挥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学生对不同交通方式的喜好。在教学的最后,我依旧以生活聊天的方式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与孩子尽可能地拉近距离,使课堂生活化,学生在轻松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尽可能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丰富充实课堂

  一堂课要想更充实,知识更丰富,作为老师就必须尽可能地多开发教学资源。新课程教学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可以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改进、补充教材资源,也可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媒体包括设计的活动都会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在点滴中进行渗透。另外,现代化技术教育的手段也为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如:武汉市和上海市优美风光资料片、小组合作中那优美的音乐等等。当然,在本课的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等问题都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我讲授了《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孩子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游戏、童话永远是小学生喜欢的话题。因此我在上《平安回家》一课时让天天和学生相伴的人物小刚引领学生走进交通王国,通过生动的录像把人们在常用的交通标志下的活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把静态的图片和文字活动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交通标志的作用,而丰富的内容又给下文的画交通标志、知道交警的基本手势等作了铺垫。

  对于天天接触红绿灯、十字路口的城市学生来说,认识常用的交通标志不是难事,可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在教学常用的交通标志时,我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连线,又让学生进行抢答练习,及时对交通标记进行识记,使知识得到巩固。而小芳的话则把画面和现实生活连接了起来,并且巧妙地告诉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标志知识,而且在抢答时情绪活跃,兴趣盎然,深深吸引了学生的参与。

  在教学三个基本的指挥交通手势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我采用了观察、模仿、表演三步曲,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了表演的难度,使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表演,切身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不仅如此,学生表演后让他们谈体会,适当补充其他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交通知识,使新课标所要求的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实到实处。

  接着生动的课件把没有安全标志的岔路口人车混杂,横穿马路的危险情境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故引起自身的警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后告诉学生把他们设计的安全用语交给警察不是哄骗学生,而是让学生们感到自己的设计是有用的,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应该是新的教育活动的开始和延伸,因此在活动结束时,让学生利用交通标志牌继续学习,使课堂教育继续向课外延伸。最后的过马路活动使全班的学生都动起来,再一次切身体会怎样正确过马路,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极自然地点明了课题,使本课的教学活动前后呼应,余音袅袅。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由于本课时涉及面很广,蕴含着大量的社会历史信息,所以,教师能借助教材、相关图片、视频、网页及课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社会文化历史内容,梳理清楚生活和历史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脉络,进而形成较为明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理解和看待一个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历程。

  教师能做到学生的兴趣点与问题紧密联系。让学生找资料、说感受,积极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在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传统与变迁中认识和判断生活和历史的.关系。

  生活就是学习。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动手,我理解了。”所以,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反映了儿童的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案例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为目的。教师坚持“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的原则。实施“学生已有的经验“、”伙伴间的合作分享”、“家长提供的信息”、“课堂生成的现象”、“街头现成的场景”……”等都成为了促进孩子学习、帮助孩子成功学习的资源。做到台上台下、校外校内互动起来了。

  在这课时里,透过服饰看社会,感受服饰文化的博大,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是本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是新思品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性”教学原则,也是本课例的一大亮点。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老师展示才艺的平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自始至终施行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总结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拥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一个主题。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中选取学习材料、引发真情实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正确对待烦恼。针对书上的案例,让学生为来当当医生,为李萌解除烦恼开个“药方” , 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力图在课堂中体现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我在这节课中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心理调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消除烦恼和给别人带去快乐的行为习惯。

  《拥有好心情》是孩子们和我非常喜欢的一节课,通过真正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体验到了新教材给我带来的欢乐,它不仅让我转变观念,而且品德与生活与心理辅导进行整合后,更感到其内容上的魅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变烦恼为快乐,拥有好心情,我想和孩子们一起放飞心情。课堂来源于前期大量的调查,使我们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中说真话,达到对孩子生活有真正帮助的效果。我认为这堂课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成为指导学生生活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教学以来,感受颇丰。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德中渗透生活,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科书中图画比较多,语言较少,让学生从图画中来受教育。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我试着将品德与语文、品德与网络相联系,收效较好。

  一、思品与语文相结合

  本科教材图片较多,学生看教材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片内容,从中明白了什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师适当引导,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品德教学,不是语文看图说话,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图画内容。授课完成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或采取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课外阅读或讲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本课内容,故事所说的道理一定不能脱离本课重难点)。学过一课后,可适当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学生印象。

  二、思品与网络相结合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可以休闲娱乐。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为教学服务。课前,我利用网络来找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世界各地的学校,学生看的很认真,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如果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变得爱学思品了。

  综上所述,思品从表面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着联系的,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爱学思品,真正从思品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之十一。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的结论,而是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完整、准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能多角度地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或者在现有生活范围内,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所以在“联合国”一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经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广泛整理各方面的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对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维和部队取得了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以下几点是教学本课的反思:

  一、让《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在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以儿童原有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回归生活为最终目的,让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终生发展。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搜查有关战争和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谈谈社会上不安全的现象,也让学生写写今后面对不安全的现象怎么办,这样吧课文与社会生活上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与生活》就是在记载在我们身边的事,把学到的知识也运用到生活当中。

  二、潜序渐进,清晰、完整的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题是关于“和平与安全”,为了突显主题,让学生对和平与安全产生强烈的念想,我从战争的话题入手,谈谈战争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无形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接着从联合国说起,让学生通过搜索有关联合国的资料,体会联合国组织的规模之大,跨越国家之多,跨越地域之广,影响力之远;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宪,章》的内容,明确联合国的权力和义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之十一》。再谈谈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庄严肃穆和发挥的作用,在此之上了解中国参加国际维和部队的杰出成就,让学生对维和部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维和部队的光荣使命和至上荣誉产生敬畏之情。最后,谈谈身边不安全的现象,明确虽然生活在没有战争的社会但也受到不安全的威胁,如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健康的安全等等,从而让学生产生消除安全隐患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学生思想行为上得熏陶。整个教学环节潜序渐进,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突显教学主题达到教学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世界大事的了解很少,尽管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了联合国的相关内容,但是经历了一个寒假,很多已经淡忘。如果在课堂仅仅靠口头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查有关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维和部队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联合国,了解维和部队的资料,对和平产生新的共鸣,让课堂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看教材,并用铅笔进行勾画,这样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理课前收集的资料,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2.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在教学本课是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搜查有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搜查有关联合国的资料。在课堂上也采用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小组交流学习课文内容后的收获等。如此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让学生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做到人人都发言,人人都参与,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五、关注学生的活动,熏陶学生的思想行为。

  在教学前对文本我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做有意义的拓展,善于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开课学生首先交流自己已经了解的关于联合国的知识,接着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联合国是有哪些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有哪些维护人类和平的行动?”等。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教材和收集到的资料,探讨并解决问题。我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引导讲解。

  随着教学环节的推动,从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到了解维和部队发挥的作用,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再谈谈社会的不安全现象,让学生产生对安全的渴望,在此基础上面对不安全的现象,让学生写写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自己又决定怎么做?无形中在熏陶学生的思想,也规范今后的行为,这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的之处。最后,全班起立携手呼喊: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为了和平与安全,携起手来!让学生为和平与安全迈出第一步,给学生行为行动的鼓励,又突显本课教学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处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真因为遗憾才让自己一次次进步,因为遗憾才能更完善自我,因为遗憾在教学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学习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以成为他们的关注对象,通过教学使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不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尊重,再为他们喝彩的同时,给予关爱。学生通过搜集和了解弱势人群顽强奋争、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们每一点成绩的来之不易,激发敬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喝彩。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品社课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品社课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知识、兴趣的重要课堂。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外,我也会结合时事,如神七的发射等,及时地向学生作介绍,学生也很喜欢听,也很认真地听。

  在讲家乡的`时候,我有时也给学生讲讲自己旅游的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趣事。但我发现,品社课上我讲的多,学生总是处于听的位置,我觉得这样不好,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这样才真正锻炼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听我讲而了解多一些事。

  此外,既然品社课可以上得灵活一些,那就应该丰富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形式的教学,如分组、进行比赛等。轻松之余又有收获。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这节课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教学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从教材图片导入,介绍住房的起源。在通过图文对照、学生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某种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效果不错。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对少数学生要降低学习难度。加强教师的引导。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最后一课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在备课环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华人距离学生现实生活实在很远,如何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真切地感受到海外华人对祖国母亲浓烈的思乡情结和真挚的爱国之心。帮助学生了解海外华人华侨身在他乡,在为所在国家作贡献的同时却有着割不断的祖国情结,与华人华侨体会同是炎黄子孙浓浓的爱国情怀,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何来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来突破,教师先创设一个轻松和协的气氛,在此环境下,引导学生倾听海外华人的心声播放张明敏的心声,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我又想到通过让学生搜集一些表达海外赤子浓浓爱国情的具体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海外华人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于是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事例并合作研究自己的汇报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感悟爱国情怀。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与海外华人真心对话,延伸爱国情感,并以我们的《大中国》结束教学,使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就在这个档口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以“龙的传人”主题延伸活动,让孩子们在课下通过展示海外华人对世界的贡献,展示学生课外收集大量的资料加以说明、评选的结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又拓展了社会课堂空间,延伸到课外,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

  这节课的教学,很好地给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相信在他们有效的心里,会留下“爱国”的印记,虽然课下的活动不是很尽如人意,我也要坚持去做。我想,引导孩子们参与的过程很重要,只要参与,只要经历,孩子们就会有收获。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执教《多彩的节日》一课,我遵循了新课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在小组展示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整合起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等。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想说、敢说。

  课一开始,我由谈话直接引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这学期度过了哪几个节日,然后说一说哪些是传统节日,另外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样导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为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打好了基础。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愿意上台来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哪怕只是给大家背诵一首古诗。这一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激发出来。

  2、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学习、展示的空间。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们结合收集的资料以及生活经验,按照学习提示进行交流,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空间,又拓展了学习内容。同时,在课堂中,我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给予适时的指导补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

  教材中的内容不够全面,仅仅依靠课文中提供的.材料,不足够让学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我让学生课下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并做整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生的资料有一部分是在父母的指导下,从网上收集来的,同时收集了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如粽子图、赛龙舟通过U盘交给我。我在制作课件时,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并在课堂的小组展示环节,让学生一边口头介绍一边点击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便要“退居二线”,成为指导者,而非主导者。要充分开发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整合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的创新、合作学习、探究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

  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

  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扬的春天乐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和种植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赞美春天,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

  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四)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我首先重视学生与学生合作:如让学生找好朋友说说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百宝箱;小组合作制作送给春姑娘的礼物等环节,鼓励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在小组合作中,还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时刻提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会合作,也把活动的机会提供给每个小学生。同时,还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倡导了一种师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06-0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04-14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篇12-01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6-16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2-14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4-14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5-16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6-20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5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