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3 18:32: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们级组各成员发扬了互相帮忙,通力合作的精神,加强集体备课,组织“一人一课一议”及“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组织加强班等课外训练辅导,较好地按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考试反馈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1、学生对所学知识未能完全的了解,考试时出现知识盲点;

  2、对要求掌握的数学思想不能很好的理解;

  3、运算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去括号时的符号问题,乘法分配律的漏乘现象严重,运算法则不够熟练。

  4、数学思想、识图能力有待加强;

  5、答题的规范性需要加强。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

  (1)立足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卷中较多题目是根据课本的题目改编而来,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课本的题目掌握不理想,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书本的重视不够,过多地追求课外题目的训练,但忽略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课堂上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多机会给学生展示,表演,讲题,把思路和方法讲出来,使学生更清淅地理解题目,提升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多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例题示范教学,培养学生解题书写表达。

  (4)多一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少一些知识的生搬硬套。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系统地整理和归纳数学知识,并在课堂上清晰地展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纵向和横向的知识链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基础知识。

  (6)为了解决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课外作业的个性化布置。每个学生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课外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提高课外学习的效果,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差异,并努力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和关心中下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并主动参与学习。

  (7)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并提高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教材内容、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2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3

  3月25日,我有参加了xxx三中教师的听课活动,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基本功扎实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老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教学的多样和精彩。

  1、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

  甘谷三中的李金萍老师讲的数学课,在课堂刚开始,就展示了深厚的数学底蕴,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时李老师亲切大方的教态,标准的普通话,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

  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李老师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铿锵有力,让我们感受了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她的语言震撼了大家,使教师、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3、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 ,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到知识。李老师讲课时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学生不时的发自内心的笑,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了解到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世界,还有这么奇妙的一面,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发挥学生在学生中自主探索的能力。

  李老师讲的数学分析透彻,讲题思路清晰,整堂课,老师都在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制造矛盾,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解决矛盾。达到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认识和检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回忆和思考。只有对于自身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行成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反思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下要对课堂的讲述内容进行回顾和思索,这样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以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回忆是否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内容的讲授是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去进行知识的学习。我国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知识的思考和探索,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不采用直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展示一副三角板,对学生们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一共有三条边、三个角,你们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如果我们已知其中一些元素,可不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些元素?”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给每组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组内先互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解决本组成员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其次对领到的任务进行交流,在任务完成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讲述。这样,既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时常对数学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初中学生已具备了相当多的生活经验,越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越有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规律,巧妙地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引入生活实际感知,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买过彩票吗?如果有,那么你们一定能中奖吗?也就是说,可能中也可能不中。那么,你们知道这种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在数学中是怎样定义的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时机,顺势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比以往高涨,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

  采用传统的教学固定工具进行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厌倦感和抵触心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现代化教学工具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数学教学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繁琐、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做到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在学习《二次函数》中“二次函数的移动关系”时,如果仅靠口头语言对顶点移动进行讲解,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通过两个二次函数图像移动后可以重合,并在图中标出每个顶点的变化,学生就能生动、直观地观看二次函数的移动过程了,最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的观察重点得以突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并且对于反思的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高数学成绩,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5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同时促进他们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和发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通过教材作为中介来紧密联系起来。教材的编写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影响。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观念。旧教材在传统教育观念下编写,过于注重知识的呈现,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这让学生感到害怕。教师按照教材的指引,不断往学生脑袋里灌输知识,然后通过强化训练来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过去的统考中,学生的数学平均分都不合格,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按照新课标的观念,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需要善于发掘新教材的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我本人的教学,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真实地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本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并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为此,在数学教材的每一章开始时,都会引入一个典型的例子,以体现整章的核心内容;而在每节课开始时,也会安排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可以创设一个电影院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想办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示的座位位置。此时,学生们会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先确定座位的行号再确定座位的列号,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还需要考虑座位所在楼层(有些电影院是多层结构)。这个情景对于每位同学来说都非常熟悉,即使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陌生。这种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随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的“6”代表的意义有何不同。通过这种引导,新的数学知识就能得到引出。如果我们将“8排3号”简记为(8,3),那么“3排8号”应该如何表示呢?(5,6)代表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而无需老师费心地做详细讲解,只需要适当引导和总结,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又如,在学习旋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来理解旋转的概念。例如,我们可以观察钟表上的指针或者汽车上的方向盘。在它们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都没有发生改变。这样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旋转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理解,从而消除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所以,老师可以指出一些抽象的知识虽然看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如学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电线杆。电线杆是平行放置的,而电线则垂直地悬挂在电线杆上。根据几何学的原理,可以发现在任意两根平行的电线杆之间的垂线段长度是相等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常见的铁轨。铁轨也是平行放置的,而交叉在铁轨上的线路则是垂直于铁轨的。根据几何学的原理,任意两根平行的铁轨之间的垂线段长度也是相等的。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学生也可以举出更多不同的例子来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

  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现代的数学教材不同于传统的教材,它们更注重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再产生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现在的教材提供了很多实际的例子,学生在看题或学习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九年级下册中有一节内容是讲解“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这节课利用了三角函数知识来计算航线或物体的高度,这本来是一项难度较大且枯燥无味的内容。但由于教材提供了实际应用的例子,学生对这些知识非常感兴趣。此外,配合美丽的实物图,也激发了学生的感官,他们对学习变得更加有动力。因此,教师无需费心将知识“形象化”,相对而言,教师的授课时间减少了,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成为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工具。这种改变让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愿意更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数学,而不再感到迷茫和无趣。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些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些则是介绍知识的背景或由来,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情感。例如,在矩形和正方形这一节课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密探密码通信游戏”的活动,利用正方形的性质来进行游戏,让学生在乐趣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活动非常有趣,可以激发学生自学和阅读的情感和兴趣。如果学生对游戏规则有疑惑,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并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发展。

  新教材具有许多优点和潜力可供利用,我们可以慢慢发现并应用它们。然而,正如索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既然太阳上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不可能没有缺陷。”因此,新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挑选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糠渣,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新教材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6

  本学期已过了一段阶段了,作为初三毕业班的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目前,对于初三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在学生的学习中还出现以下学习的情况:

  多数情况下,也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自问自答,急于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就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计划,干脆采取回避、压制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

  对问题的坡度设置的不够,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下阶段准备采取的措施:

  1.对过多的题,进行适当的筛选。

  2.还给学生一片思维空间,让学生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学生有不同想法单独与教师交谈,好的`想法给予鼓励并加以推广;不对的想法,给予单独的指正。这样,学生即可以大胆放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学中漏洞补上。

  4.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课堂节奏,尽量让中下游的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不仅是老师完成任务,还要学生完成任务。

  相信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一定会不断取得进步!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7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初中第四次会议于xxxx年4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课题组安排了四节观摩课,其中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张韬老师所做的《抽样调查》一节课带给我许多启迪与思考。本文结合这节课的几个片段和笔者自己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反思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学生良好的认知基础将是教师最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是高效率学习活动的关键。

  首先我们看这节课的引入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的问题情境: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然后,教师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如下回答:

  问题1: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式。

  问题2:不合适,因为所有的火柴都划光了,这个调查没有意义了。

  问题3:可以选择一些火柴划一下。

  虽然上述问题情境有夸张的成分,但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明白,在某些调查中,全面调查方法并不可行,从而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必要性。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的认同没有认知上的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并参与问题解答的过程,而其能够很顺利地回答以上问题。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审视这些经验,使之升华为新的.数学知识,而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93%的学生凭现有的生活经验足以举出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例子,包括总体很大或抽样具有破坏性的;56。4%的学生具备了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并能说出1至2种抽样的方式,比如,在有些问题中,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性别、年龄、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上述调查结果再一次说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大多数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确定圆的条件》。在教学设计上,我采取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探究经过平面上几个点能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先回顾复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几点确定一条直线”等知识,为下面寻找做圆的方法做好铺垫。由类比的数学思想得到探究经过平面上一点、两个点、及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方法,整个探究过程我坚持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得到“不在同一直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定理后,概括得到三角形的外接圆、外心等概念和外心的性质。

  优点:

  1、本节课中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探究经过平面上几点作圆的方法,层次分明,学生理解起来简单明了。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在作法上,让学生经历了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即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发现:经过平面上一个点可以画无数个圆(因为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都不确定,故有无数个);经过平面上两个已知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因为圆心分布在连接两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个位置,故不唯一);经过平面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因为圆心的位置是唯一的且半径的大小也是唯一的.故能确定一个圆)。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画图能力及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目标。

  3、学生小组交流活动积极有序,讨论热烈。

  4、学生点评积极大胆,准确到位,起到了小老师的示范作用。

  本节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建议有如下几点:

  1、时间分配方面不够合理,出现前松后紧。

  2、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很纠结反证法要不要讲,很多老师认为最后的反证法可以不讲,因为时间有限,也很难讲清楚,在自习辅导时另做处理。

  3、处理“外心”在三角形的什么位置时可以采用几何画板来动态演示,更加形象、直观,又可以节省时间。对此,我认为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9

  在我读初中时,数学一直是我最不喜欢的学科,因为我总是弄不懂那些公式和题目,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它们。不过,后来我得到了一些免费的数学教学资源,才逐渐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那些和我曾经一样的初中生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我发现数学不应该被视为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相反,它其实可以非常简单。只要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本质,就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很多初中生一遇到有些难题就退缩了。

  其次,学习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死板地背公式,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只有理解了这些背后的原理,我们才能够更广泛地把它们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掌握公式。实际上,掌握好公式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这种掌握应该是建立在对公式原理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

  最后,我的建议是多花时间练习。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的学科,如果我们不多做题,就难以理解问题的本质,更不可能掌握好公式和原理。当然,在练习时我们也要注意及时订正自己的错误,因为过多的'错误会让我们失去信心。

  总之,初中数学的学习体会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对于那些有些担心数学的同学来说,只要要有耐心和毅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顺利度过初中的学习阶段。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教师新课程的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作者从对于新教材的认识、教师应采取的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粗略谈了谈自己的体会:新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了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新课程标准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教学反思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人教版新教材,给我的具体的.感觉是:新教材从学科体系到编排形式都进行了重大改革,给人耳目一新,脱胎换骨之感觉。

  一、对于新教材的认识:

  这套数学教材,最显著的变化是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且符合新课标中的“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即把教材的中心价值转移到了学生怎样使用教材上,而且赋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更多的价值观,以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和 经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1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也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何谓“教学反思”?概而言之,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这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魏书生有一句话“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宽”。改造自我的最好方法就是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努力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要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只有在明确反思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反思的作用。下面,我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阐述教学反思的内容。

  1、课前反思。

  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这里所谓的“功在课前”就是指课前反思。我认为课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再次明确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即将进行的教学设计编写,或者编写中的教学设计,反思以往的同类教学设计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这个教学设计方案再次查缺补漏,重新审视这个新教学设计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二,“备”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花很大力气在课前精心备课,可真正在课堂上却并没有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其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很好地“备”学生。“习惯性”的做法让很多教师长久地忽略了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等。课前针对“学情”的分析,要从最基本的入手。例如,教学数学中有关利息和利息税的问题时,可以设计几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提前到生产生活中去调查。通过实践,学生有了知识储备,知道了利息和利息税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新课程实施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教学,以增强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主人,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课程资源,教材内容并不等于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1)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2)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教知识吗?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3)这一课到底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

  (4)这节课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

  (5)怎样达成教学目标?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学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课堂情境的严峻性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有课堂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应变技巧,因人而异,因事制定,灵活应变,调动身心潜能,以便超常发挥。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中反思:

  第一,反思课堂教学活动创设的有效性。要坚持“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使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并适合学生;活动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真正反映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活动的品质要高,要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支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动脑思考。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动手用“折纸法”剪枫叶,学生不但从操作中思考、感悟,体验乐趣,又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二,反思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慢慢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领者,但“师道尊严”的架子一直没放下,“习惯”让孩子敬而畏之。我们应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表现,既进行认知的交流,又进行情感的交流,既通过语言交流,也通过表情、动作来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等可能情形下的概率计算》时,让学生分组做“抛硬币”实验,我观察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中。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了解到学生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对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这样,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的伙伴,愿意与其交流。

  第三,将课堂教学反思与课堂应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培养,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存在着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存在各种“意外”的发生,往往一堂苦心设计的课,因此而可能搅得一塌糊涂,一堂枯燥无味的课也可能因偶发事件带来意外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讲授中的疏漏,板书的错误,学生的违纪或偶发事件,外界的突然干扰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关系着一堂课教学的成功,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标志,它可以反映出老师应变艺术的水准。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例题时,由于板书有误导致最终答案不符。我意识到出了差错,于是,我不慌不忙地问了一句:“同学们,这个答案合理吗?”学生回答“不合理”,我又追问:“错在哪里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俩字,同学们还以为我是在进行错解分析。这样,我就避免了因我的失误而陷入窘境。

  3、课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不断的反思也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我们可以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反思:

  第一,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后要反思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在具体落实中,是否对重点知识没有重点解决或误将“难点”知识当成了“重点”;是否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得到提升;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要反思的重点。

  第二,反思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管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是到了课堂上,很难做到一节课都是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学生在课堂上会生成很多东西。每节课后,我们可以这样反思:这节课学生表现出色的在何处?我最感到得意的是什么?哪些环节处理得不够理想,为什么?新课程理念在哪些地方落实了?哪些地方没有兑现?哪些教法对学生不适应?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怎样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第三,反思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记录师生互动、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高潮和亮点;记录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感触;记录课堂预设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记录改进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等。另外,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略,对今后的再教学也能积累深层次经验。例如,我们可以反思以下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

  二、教学反思的几种研究方式。

  1、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就是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做、所见、所闻,以及教学中的得与失,达到总结教学成败、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写教育教学随笔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一双慧眼。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首先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学生的每一次倾心交谈,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2)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

  思想从何而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文章切忌平平淡淡、重复别人,要让别人读你的文章时,能欣赏到你真感情的抒发中凸显出来的独特个性,能触摸到你真见识的议论中激荡着的深刻的思想脉律,这样的文章才好看、耐看、经看!如果我们能时时留意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细节与现象而不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不管万籁俱寂无论更深露重,也总不忘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教育规律?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轻易被人家左右?时间一长,你就会在无意中惊异地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却也包含着深意!

  (3)要坚持勤写随笔,有感而发。

  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随笔长短不限,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比如:“今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择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虽然只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符合实际。所以随笔的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则长无时间则短。文章也是由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果有时间了,如果有了更多的感悟,就是不断地修改随笔和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内容: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这样使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不就形成了一篇好文章了吗?

  (4)要注意创新。

  “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教育随笔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思想,离开了新意,一味地模仿甚至“复制”别人的东西,那么再好的教育随笔也是一张失血的脸,苍白无力;再高深的文章也如一副无血无肉的骨架,味同嚼蜡!创新才能点燃教育的激情,创新才能使教育随笔充盈着灵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然有了奇妙的想法也要及时记下,因为它是稍纵即逝的,一不小心就会飘然远去,难觅踪影!

  (5)让书香滋养底气和灵气。

  写作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提高则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方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腹有诗书气自华”,工作之余读一点书,比如含义深邃的哲理小品、文笔犀利的'杂文短论,以及教育类的书刊杂志,以及众多教育大家的教育专著,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你的见解和视野也才因此而更加开阔。读书滋养了你的底气和灵气,撰写教育随笔时也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我们常常感叹学者们的著作等身、学富五车,我们每每钦羡名师们的妙语连珠、智若泉涌,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鲜花的娇艳,却常常忽略了孕育过程的漫长与艰辛。诚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表示惊讶只需一分钟,要做出惊人的事业却要许多年”。教育亦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如是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你收获成功的欢乐记下来吧,把你百思不解的困惑记下来吧,把你苦苦思索后的灵光一闪记下来吧,把你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记下来吧……

  只要从这一件件小事做起,只要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会写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随笔。若干年后,我们也可以成为“大师”!

  2、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学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学反思。写教学叙事时的需要注意:

  (1)“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学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

  (4)每个“教学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 “教学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述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要体现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学事件时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3、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认为,要想写好教学案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

  只要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特别是我们一线教师,每天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其中就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案例。我们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从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写起,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把自己课堂中的“精彩”记录下来。

  (2)学会发现。

  我们的教学日记、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教学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教学案例所选择实例应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这也是教学案例的生命。

  (3)学会写作。

  案例的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的情节;叙述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和记叙文的写作不同的,案例中要加入分析或反思,分析或反思是案例的重点部分,分析或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最重要点,引申开来,深入挖掘。

  (4)学会学习。

  有理论素养,才有案例的质量。写好教学案例,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往往就难于发现和抓住有价值的事例;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对一些教学事例的归因往往缺少理论的支撑。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使自己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擦出问题的火花,对发生的教学问题能作出深刻的反思,对事例中启示的道理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会撰写教学案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多思、多记,及时抓住灵感。

  4、教学课例。

  简而言之,教学课例就是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从教学规律上得出一些有教者个性色彩的结论。具体而言,就是写给教师同行看的自己是如何上这节课的,它是以教学设计者为叙述者,把自己上这节课的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平实的加以描绘和反思,让观者一起体验教者的成功和和不足,达到产生借鉴和启发的作用。教学课例撰写的过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即使是事后回忆也要尽量向真实的“课堂场景”靠拢,不能自己编撰细节。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反思深刻、真实才能让人思考和借鉴。

  (2)必须有些细节的描述,师生的对话片段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白描方式,让“对话”贴近真实少些教师的主观色彩。

  (3)要敢于面对教学设计的不同声音,勇于解剖自己的教学问题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况且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敢于坚持自己的设计,只要是站得住脚就行。

  5、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实际投入教学行动的研究形式,它是教师在自然、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采用的一种研究方式;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2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注重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得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让我重新思考了这一理念。19世纪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相关的学科。”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三大部分之一,数与代数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是经典内容,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活动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进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数的概念,而这些概念本身都是相当抽象的。然而,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联系起来,比如了解一百万有多大,估计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等等。在课程标准中,我们强调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我们试图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自主思考和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帮助他们运用数学思维来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数学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上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过去的教师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笔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而学生却缺乏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比笔算更为广泛地应用。我们经常需要估计去学校或上班所需的时间,估计完成某项任务(如煮饭、购物、做作业等)所需的时间,估计写一篇文章所需的纸张数量,冰箱放置所需的空间大小,估计一次旅行所需的费用等等。因此,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新的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加强估算,减少对笔算的依赖。

  (二)“数与代数”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情感的数学。

  在推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今天,将这一理念付诸于中学阶段,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方式、习惯、情感和态度对于他们未来创造生活的潜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数与代数”作为基础部分,在其中我们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情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数学。请使用中文回答。

  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历史上,人们从古时候的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开始,逐渐发展出算盘、计算器,再到现代大型计算机和微机的普及,这一系列的变革都彰显了创新的价值。因此,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世界。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解题策略多样化上。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思考问题,在多个方面解释事物,在多种方式表达对象,在一个问题上找到多种不同的解法。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弊端日渐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整体看来,教师的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方法落后,以教代学、以讲代学,以细代精,以灌代导。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主动性差,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学习盲目性大,缺少计划总结和反思。数学的教学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教学谈谈自己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课前做好预习与检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就要做好预习与检查,使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预习就是教师根据第二天的教学内容设计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内容分为三部分:学习目标、预习指导、预习检测。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本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预习指导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习新知识。预习指导要明确预习时间,即要求学生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进行预习,也就是说要限定预习时间。预习检测就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练习让自己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找到自己预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二次根式的乘除、加减运算,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比较感兴趣,但是不太理解;对学过的整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比较熟悉,但是不感兴趣。因此在编写自学提纲时我就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计自学提纲,这样可以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学习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和乘法公式在运算中的应用。

  二、教学中加强交流与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展示与交流,包括一对一交流指导、组内交流或指导、组间交流指导。这样不仅解决学生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暴露学生预习后存在的疑、难和错等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了交流与合作;而且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点拨与提升具有针对性。

  在交流中坚持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交流、学生没有充分思考不交流、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思维障碍不交流、组内能解决的不进行组间交流。在展示中坚持做到:展示的参与度要大,要合理将教室内的黑板分割,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板演;要充分暴露学生预习中的错误问题、共性问题,不做表面文章,不掩饰矛盾;展示后的结果要及时点评、及时表扬。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我先利用组长检查汇总学生的错误之处,上课时让做错的学生进行板演,在板演中暴漏出学生的错误之处,然后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更正,在错误的学生理解之后出示类似问题进行板演,不会的学生再次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就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

  三、适时进行精读点拨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预习检查、学生交流展示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找出错因、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想、做、说,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上升为经验或方法,指导运用。这一环节既是面向问题,又是讨论问题;既要解决问题,又要指点方法;既面向全体,又分层提高;既要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又要通过分层训练,使中等以上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使更多的学生能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备课时对需要点拨的问题进行预设,把握相关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对交流展示时生成的新问题及时分析归类,引导学生解决。在点拨讲解中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核心问题必讲、解题思路数学方法必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必讲;"三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能解决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发现学生错误的原因一是计算时思路不清晰,二是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不透彻。我在点拨就重点强调解题的思路和如何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上,这样就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四、做到及时的巩固检测

  每节课利用10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题要典型紧扣当堂课的知识点,要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或拓展题。测试题由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点后进生学生完成检测题。教师可以组织组长交换检查批阅,教师抽取部分后进生和中等生进行批阅,对批阅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对完成较好的和学习有突破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了解检测题完成情况为课后辅导和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总之,在上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的进行精读点拨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的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4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动力。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现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调整教法,增强教学的适应性,任何优秀教师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逐步成长起来的,作为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要有勇气正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常审视自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要求,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对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1.经常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紧跟数学发展的最新形势,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明确教学反思是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不断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资料和现象进行优劣比较、价值判断或提出改进意见。

  2.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小结,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模式,努力完善数学教学。

  3.善于与同行交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把成果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根据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通过不断学习,顺利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进教学实践,使自身素质逐步提高并向高层次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自我检查中修正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实践中根据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

  摘 要:实践探索是教育教学的必要环节,只有经过实践探索,才能验证各种教学设想,只有经过实践探索,才能促使教育教学不断地发展。不过这些实践经验怎样才能积累下来呢?就需要使另一个关键环节发生作用,那就是教学反思环节。事实上,教学反思是鉴别所得、积累经验的主要途径。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该怎样进行反思才能促使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呢?笔者就此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老百姓有一句话就是教的曲唱不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这一句话也意义非凡。每一位教师在参加工作之前,都经过专业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教师经过学习,就具有了教学能力。在新毕业教师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育部门也经常组织他们学习,但是并不是这样就会实现期望的借鉴目标。真正提升教师自身能力还需要经过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

  一、意义解读

  (1)转变观念为行动。观念指挥行动,但是在初中数学课堂里,教师观念指挥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都还需要一个转变过程。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自我教学意识、进行必要的自我批评。让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逐步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选择,同时,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经过实践考验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研究数学教学反思,解决教师难以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寻找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纽带。把经过反思得到的理论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实现理论的进一步提升。

  (3)学会分享。不断反思就会不断有所得,而有所得就会有分享的基础和分享的欲望。教学反思既可以指向个人也可以指向团体。通过团体教学经验的交流,每一个人独特的教学经验都可以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经验。多种教学经验进行交流与比较,可以引起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最终使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反思策略

  (1)正视自身。反思思考的是什么?首先应该对教师的教学观进行反思,教学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进行认知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领会到数学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学会把数学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多想教法。初中学生已经有了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的是灵活多变的课堂。再有,新课改在中国不断地推行,对培养学生的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实现了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这一切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在把新的教学方法引进现代课堂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方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教师难以实现灵活运用,使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奏效。教师要想很好的把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于课堂,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把自己视为课堂的主角,要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角,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学生课堂情绪的变化,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把握好课堂上学生的节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角色转变。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构成中,一个是教师,另一个就是学生。新课程标准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倡,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教学理念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

  (4)随课反思。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但是,在重复的过程中却总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就要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反思,抽出时间将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进行回顾,对知识之间的规律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检查自己在知识点上是否有欠缺或新的发现。教师尤其要对自己对学生的启迪是否恰当进行反思。教师不仅要积极的进行反思,更要从反思中得到的启示进行总结,最好能够做出具体的记录,认真进行总结,并做出适当的归类。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也要进行认真的反思,特别是在教师刚刚批改完作业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很多具体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此时教师如果能进行很好的反思,效果是最好的,将学生作业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都进行归纳总结,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5)引导学生共同反思。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的就是学生纠错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人不仅要进行有效的反思,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以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时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指导学生简单的对数学学习进行回顾,不能很好的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情况下,学生所得甚少,很快学生就会对教师这样的做法产生厌恶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的思考产生好的效果,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思考。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不断地进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一个不断成功的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数学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学科,实现其高效学习是促使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是关键环节之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形成了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快乐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9-25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实用]07-09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3-28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07-01

人教版初中数学相交线教学反思02-19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11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06-18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12-23

数学教学反思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