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蜜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蜜蜂》教学反思1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的开始,我请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形深入的学习,通过提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里,此时,列宁又是怎样想的?于是,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学生顺势就读出了“果然”,并在语境中理解了“果然”的意思。这样的方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然后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范读,自读,比赛读,等等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这节课采用了以生为主师为辅,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讲解,在处理重、难点自然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句,并利用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重点段,并能表达出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人的。然后再由组长或组员进行汇报,使学生们有了成功之感,在学习课文时就非常认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扎实了。
一节课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足,本节课上虽然学生的参与意识很高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也较好,但是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我注重了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却忘了学习较差的两名学生,如果我能利用信息技术,制做一组列宁找养蜂人的过程图,通过直观的演示效果将会更好一些。
另外,我认为本节课,我应该把列宁的生平做一个简介,让学生深层的了解一下列宁。同时应把花、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向学生进一步讲解。
《蜜蜂》教学反思2
本反思以《蜜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基点,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读文中的句子,并和同座一起合作完成板书。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袒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补充板书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跟同座讨论,等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动口的过程后,再指名回答,从而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
俗语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自读、轮读、引读、指名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感情朗读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体会,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最好的自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阳朔的《荔枝蜜》,力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蜜蜂》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明确,渗透范围广
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新课程最重要最突出的理念。因此教师在评课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树立发展的评课观念。在组织这节课中,我就从多方面因素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先是让学生开始动一动,调动了学生的音乐细胞,同时也照顾到一些舞蹈较好的学生,可以突出她们一面,然后播放有趣的动画场面,导入了课题,在学歌曲中,让学生直观的进行学习,播放有趣的动画,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最后,还拓展了,让学生们画画送给小蜜蜂。从中体现了多学科的渗透。
二,教学方法多样,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
在课堂中,老师弹,唱,跳融合一起,使学生更感趣的学习,先是和同学们跳一跳了,又把歌曲在感情的唱,一些不易节奏及时指导,让学生更易接受。最后还让学生跟着琴来,效果更好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全面发展,才能更好驾驭课堂。
总之,总的来说,这节课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在上课的.设计中考虑比较周全,照顾到了不同个性的学生,让会舞蹈的学生表演了,又让会唱歌的学生展示了,同时最后也让会画画的学生得以发挥了,所以整节课不单单只是像以前那样,只是唱歌就好了。
但同时也发现自己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评价语言太少,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只是说了些简单的,“你真棒!你真厉害”,已经跟不上了新课改的步伐,所以我要让自己的语言理更有艺术性,如何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同时,还有觉得在时间控制上还差那么一些,在最后拓展中叫学生画画送一朵漂亮的花给小蜜蜂时,没画好就下课了,说明自己刚刚在上课中把握还是差那么一点,所以,在后中,我要注意自己不足之处,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蜜蜂》教学反思4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识字、写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自主识字,注重重、难点字的书写指导。
阅读教学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相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像,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养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又弄请了方位,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蜜蜂》教学反思5
小学语文新课标人教版第四册《蜜蜂引路》,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学生认知和思维特点入手,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技能有机融汇在一齐。
因为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潜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在深读课文时,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为学习重点,提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找一找,读一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同时还让孩子们根据课文描述画出列宁在寻找的过程中的路线图。根据孩子们的思考、回答巧妙地利用板书归纳性展示: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决定: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引到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孩子们在完善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敏锐的决定力,明白自己要拥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本节课里做得较好的就是词汇教学。词汇教学的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才能够正确地去应用。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地体会。因而我在教授《蜜蜂引路》一课时,对“果然”一词的教学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列宁是怎样观察的读一读。
生:(读“他仔细------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样想呢
生:他会想:那里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他会想:这可能是养蜂人的家吧。
生:列宁看到园子的小房子会这样想:这房子必须是养蜂人大家。
师:为什么会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因为蜜蜂都飞到园子里去了。说明那里是蜜蜂的家。养蜂人必须住在附近,所以园子旁边那座小房子必须是养蜂人的家。
师: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
生:这所房子是养蜂人的家。
师:书上是怎样说的呢
生: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圣:对了。列宁想,这所小房子可能是养蜂的人的家。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事实和列宁想的完全一样。那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呢
生:果然。
这样去引导学生注重从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同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潜力。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蜜蜂》教学反思6
《蜜蜂引路》是一篇老课文了。现在来学习课文重点是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1、 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列宁是怎样找到哪个养蜂人的 。
2、标一标这一段有几句话。
3、教师引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心想:( )。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一见到他,列宁心想:( )。 理解“果然”并联系说话。
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体会列宁仔细观察并进行的思考,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悟。实际的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在这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复述课文,要加上人物的心理、表情及语言,学生说得很有条理,对于同学们这样的学习状态我是很满意的。
《蜜蜂》教学反思7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情节简单: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出示了课题,我引导学生理解“向导”的意思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走入了课文。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发现了哪些景物,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小组合作,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深刻地领悟到列宁凭着丰富的知识,靠勤于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在读中去感悟课文内容,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收获。
《蜜蜂》教学反思8
《蜜蜂引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教学中,我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知道: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它直接推动孩子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缺乏这种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在备课时,我己经想到:要让学生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这个问题,路线图应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采取:默读并划出“列宁住在哪?花丛在哪?园子在哪?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哪?”有关语句→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贴出路线图等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弄清了课文内容,而且也学会了思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正应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
《蜜蜂》教学反思9
设计意图:
新课程既要培养审美情感体验,还要重视双基的落实,音乐课教学反思《小蜜蜂》。本节课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音乐知识融入到学生所喜爱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并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
2. 认识、并能准确演唱do、re、mi、fa、sol五个音符的.唱名。
3. 能用自然、欢快、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小蜜蜂》。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小蜜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视唱乐谱能力 关键:音准节奏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呼吸与发声练习之后进行旧歌曲《音乐小屋》表演以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探究新知:
1、激情导入:教师请学生猜谜语,播放课件,揭示课题,
2、出示教学目标
3、聆听歌曲,教师表演学生欣赏,师:接下去,老师用歌声来为大家讲个故事?可得仔细听咯!教师自弹自唱完整地范唱唱这首歌学生拍手
师:你们想来唱一唱这个故事吗?跟着琴来唱吧!
师: 谁能学一学蜜蜂是怎样飞的,教育论文《音乐课教学反思《小蜜蜂》》。
4、教唱一遍歌曲,采用听唱法,
5、巩固练习,师生接龙 ;指名演唱;加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6、(课件展示1,2,3,4,5,6。 认识这几个唱名)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对了,它们在数学里是这么叫的,那在音乐里读什么呢?(DO,RE, MI )
师:大家都认识它们了,那谁来当一下DO (请学生戴上DO )
(呼叫游戏;DO DO 你在哪?DO DO 我在这)
3 4 5 3 │2 3 4 2 │认唱这些唱名
7、用唱名演唱歌曲
8、目标测试,学生综合表演计分
三、小结:师生一起总结本课,我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随着音乐,当一当小蜜蜂,飞出教室 。
教学反思:
音乐课,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可以更自由,更欢快地学习。
为了能让学生更快乐的学习,我选了这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小蜜蜂》。这是首简单的歌曲,学生自然学得很快,所以我对这首曲子进行了拓展——拓展角色、延伸情感,添加引子等。由于课堂对学生乐谱视唱训练得太少,唱名的音准还仍然没有明显提高。打击的表演进步也不够理想,
而且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让学生唱得太多了,特别是后半节课,这样不仅学生会感到乏味,对于我自己的时间掌握不够紧凑。想要进步,我想还需得细备、多想,多悟吧!既注意双基的落实,也要注意培养能力的方法。
《蜜蜂》教学反思10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通过实验,得到蜜蜂有识路的本能。讲完课,我心中倍感满意。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发言到位。把文章读短是阅读课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所以从孩子们升入三年级以来我就开始训练孩子在初读课文时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起来这个题目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把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实质是个难点。如《蜜蜂》这课,在孩子们自主学习以后,我让他们用一两句话讲讲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我连叫了两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按原文读一读句子,说了很多。我以为孩子们没有听清楚,于是又把要求说了一遍,这次可好,一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讲了蜜蜂的一件事。说让简短,一下子又短没了。无奈之下,我在黑板上出示:(谁)为了(什么)(干什么),结果(怎样)。没想到,学生顺着这座桥很快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个小题目,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个胖子。孩子们始终是一群正在学习中的孩子,有些的确不会,老师只着急是没有用的。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进行指导,让他们从不会到会,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
接着让孩子们围绕课后题“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学习课文,从而了解实验的步骤。孩子们小组讨论,激烈地争论着,做到了人人发言。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孩子们不仅说清了实验的步骤,还发现了一些重点词,例如:几乎、推测、也就是说……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达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蜜蜂》教学反思11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从整体上看,课文是以“试验的原因 —试验的经过—试验的结果”为线索来叙述的。我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结构 、重点词句来一步步把握课文内容,渗透写作知识的.。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结构。读完课文,我问同学们“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学生只能按原文回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法布尔要做实验的原因”。接着我让学生自主探究“第2自然段讲什么内容?可不可以和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合成一部分?”同学们很快就发现“不能,第二自然段写法布尔开始做实验了”。我随即问同学们“第二自然段既然不能和第一自然段合在一起,那么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应该是那些自然段?”同学们不难回答“是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我又问“哪些自然段在写“做试验”?同学们通过思考后说“2—5”自然段,我又问“哪些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内容呢?同学们不加思索地说“2—5”自然段,接着我再问“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学习好的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说“写了法布尔做实验的经过”,学习差的学生还在课文中找句子读呢。这时我就抓住关键词进行指导,帮助大家弄清“经过”。这样,同学们就自然而然把第6自然段归为第三部分。老师又提一个问题“第三部分讲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法布尔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把文章的框架装在了大脑里。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问同学们“课文有三部分内容,那部分是我们重点要学习的?”大家不难看出是第二部分。那么我们就来研究第二部分是怎样把事情写具体的,写了什么?同学们带着问题反复读第二部分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后,小组长汇报,学生订正,教师指导,总结出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捉蜜蜂—做记号—带远处—放蜜蜂—细观察—得结论”。接着我又提问从课文中我们能了解到“法布尔是怎样的一个人?”大家通过探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出“法布尔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作风。他遇到问题,实验求证,终于得到科学的结论”。
整节课,我以问题贯穿始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语文课堂真正的变成了学生的课堂。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引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词句的用法、具体内容的把握,也就是有效的指导了学生对作文的写法。
《蜜蜂》教学反思12
《蜜蜂引路》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围绕“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主题。蜜蜂竟然能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这篇篇幅短小的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列宁的称赞,本文的教学要渗透的是“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透过读、说、找、画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贴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标出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再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当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笔画勾画路线图。(列宁的住处--——路边的花丛——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小房子——)。然后我再引导同学看黑板上的路线图,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潜力上,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必须能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样想的?”这样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透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做好教师的客体,给学生搭建好通往知识海洋的桥梁,这样既让学生简单愉快的获取了知识,教师又到达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蜜蜂》教学反思13
《蜜蜂引路》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篇幅虽短小,情节简单,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第三段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以问题“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引导学生说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并小组合作画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列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像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说些什么?读了课文同学们想说点什么?
在语境中加强词语积累。课后“读读想想”两个稳中有句子中加点的“常常”与“往常”两个词,我运用一个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区分词义,学会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出示词语卡片“往常经常常常时常平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加深理解。
(1)放学后,他(常常)到操场打球。
(2)班长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3)我们学校的校车(往常)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近却(时常)由一个女司机开。
(4)他(平常)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以教材为载体,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读中训练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蜜蜂》是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细心观察”。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篇课文的教学,意在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围绕上述几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从大家熟悉的蜜蜂入手,如很勤劳、会引路、采花粉、酿花蜜等。接着了解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加深对蜜蜂的了解,而后引出本课。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习生字,尤其纠正几个难读的字音。如:试验的“试”,有学生读成“实”,证明的“证”既是后鼻音,又是翘舌音,还有“阻、测”是平舌音。再有,课文有三个多音字,让学生找句子读,并给不同的读音找朋友,这样,学生就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多音字的读音了。三、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说了一项什么试验?首先要学生知道什么是默读,而后再实践。从这引出法布尔做试验的原因,为了证实自己的听说,让学生体会法布尔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的科学态度。四、找实验过程,体悟法布尔的周密细致。先让学生读,并划出试验步骤标上序号;接着再读这些步骤,思考: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不是都是必须的?为什么?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法布尔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的科学态度。比如:自家花园捉,为了便于观察;放入袋子,是让它看不到周围的环境;做记号,为了证实这是自己放飞的;让女儿等,是准确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走两里地放飞,是为了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通过读议,学生很快发现法布尔想的真周到,做事认真细致。五、写字指导。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读和观察,而后给大家提提建议,有学生说自己的记字好方法,有学生说写字时的注意点。在这过程中,学生所积累的记字方法:加一加、换偏旁、形近字比较等都用起来了,真不错!尤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减、袋、试”三个字联系起来记,印象会更深。本课中还有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概”,老师就范写,从结构入手,中间点别写错。
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学还算顺利。但是,在“默读课文,思考: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时,学生马上想到了试验怎么做的,不会概括。我想,如果直接问:法布尔为什么做这个试验?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楚。所以,问题的指向还得更加明确些。
《蜜蜂》教学反思14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中所学生字及词语,并练习书写“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3.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积累“附近、谈天”等词语,并练习运用。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5.练习看图说话。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学生状况分析
依照比赛要求这一课在八完小二年级四班完成教学。该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课堂中注意力较集中,所以尽管是低年级的教学也没有过多的进行组织教学,这为课堂赢得了充足的教学时间。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较强,在第二课时的生字检测环节中可以看到听写的出错率较低,因此课堂中对生字的教学用时较少。从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课文能力不差,但口语表达能力欠佳,所以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针对提高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该班男生发言较女生积极,课堂中虽进行了调动,但女生的发言状况还是不理想。希望今后该班的小朋友们能在老师的培养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四、教学过程(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板书课题)请大家来齐读课题。
生:《蜜蜂引路》。
师:课题中有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个生字“蜂”“引”。请大家和我一起写一下这两个字。
生:(空写“蜂”“引”两个生字。)
师:“引”字的第三笔是“竖折折勾”,和我一起写。
生:竖――折――折――勾――(空写)
师:这两个字记住了,其他生字记得怎么样呢?我想考考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好,你来。其他同学准备在本上听写生字。
师: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列宁――附近――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派人――谈天――
生:(听写生字)
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我们先看看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写的怎么样。
生:全对了!
师:她哪一个字写得好?
生:“列、派”。
师:是的,这两个字写的不错,还有“谈天”的“谈”字也不错,她注意到把上边的“火”字最后一笔写成点,你注意到了吗?
生:注意到了。
师:和黑板上的生字对一对,看看你都写对了吗?有错要改过来。
生:(对照,纠正并改错)
师:老师刚才考的生字都出自哪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注意这三个词:(板书)“附近、常常、谈天”,它们也都出第一自然段,你来读一读!
生:(读词)
师:大家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注意它们,一会儿我们要用它们练习说话。
生:(读文)
师:现在谁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用上“附近、常常、谈天”这三个词语说几句话?
师:用其中的两个词也可以。
生:我家附近就是学校,我常常自己上学。
生:小明常常和我谈天。
生:住在我家附近的邻居常常来找爸爸谈天。
生:我常常去我家附近的那间冰激凌店买好吃的冰激凌,还喜欢和那个卖货的姐姐谈天。
师:说得真不错!在课文中,列宁常常和住在附近的养蜂人谈天。有一天,他又想找养蜂人来谈天,可是却遇到了问题,是什么?
生: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住在哪,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师: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生:(读文)
师:“往常”是什么意思?它和“常常”的意思一样吗?(在“常常”旁边板书“往常”)
生:不一样!
生:“往常”就是以前。
生:“往常”就是以前常常做一件事,可现在不能做了。
师:正确!谁能用它说一句话?
生:往常我七点起床,可今天起晚了。
师:那可要迟到了。
生:我往常去的那家店关门了。
生:往常我星期天都要去奶奶家,可今天去不成了。
师:往常都是刘老师为大家上课,今天却是……
生:白老师来上课!
师:往常我们多是在教室里学习,可今天……
生:我们在电教室里学习!
师:大家的“往常”用的真好!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住在哪,列宁现在只好……
生:亲自去找!
师:可是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呢?课文哪一部分正是讲的这个内容呢?
生:第三自然段。
师:请你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列宁一路看到的景物画下来。
生:(读文,画词句。)
师:谁来汇报?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到了花丛中的蜜蜂,还有园子,还有小房子。
师:(随机板书:花丛中的蜜蜂、园子、小房子。)你画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一次读完之后请你来画一画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能画好吗?
生:能!
师:好先读课文。
生:(读文,画路线图)
师:请两个同学上黑板来画。
师:哪位同学先画完,就先照着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练习说话。)
师:先请这个同学说一说。
生:列宁从家出来,下了山,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花丛中飞着许多蜜蜂,他又看见蜜蜂飞进一个园子,就跟着蜜蜂来到园子跟前,他有发现园子附近有一间小房子,他去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他这两个“发现”用的真好!通过这两个“发现”我们就看出列宁的什么优点?
生:细心观察!
师:请这个同学也来看着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最好把列宁思考的过程也说出来。
生:列宁从家出来,下了山,他在路边发现花丛中飞着许多蜜蜂,他想:这些蜜蜂也许是养蜂人养的吧!我就跟着蜜蜂走吧!他看见蜜蜂采了蜜都飞进一个园子里,他想:这里一定是蜜蜂的家了,养蜂的人应该住的不远。当他看见园子附近的小房子,他想:这里一定就是养蜂的人的家了。于是他去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说得好极了!“果然”一词说明列宁所想的和最后所看到的结果……
生:一样!
师:看来列宁还有一个优点是……
生:爱动脑筋!
师:(板书: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细心体会一下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生:(读文)
师:列宁通过细心观察,认真的思考,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难题,现在他找到养蜂的人了,它们见了面会所些什么呢?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文)
师:看大家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那么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养蜂人,女生读列宁的话。
师:(范读)
师:(随机指导:“惊讶”的语气和“笑着说”)
生:(分角色读文)
师:他们的交谈到这儿还没完,翻过下一页,仔细看图观察一下,再想一想,他们还会说什么?
生:养蜂的人说:“蜜蜂怎么会当向导呢?”列宁说:“真是这样的。”
生:养蜂的人说:“蜜蜂怎么会引路呢?”列宁说:“我观察到蜜蜂飞到这里,就跟来了。”
生:列宁说:“你没想到吧!”养蜂的人说:“是啊!”
师:我猜养蜂的人可能还会夸一夸列宁呢,你来说说。
生:养蜂的'人说:“你真聪明!会思考问题!”
生:养蜂的人说:“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真了不起!”
师:我猜呀,养蜂人可能会这样说:“列宁同志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看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你!”你能学着老师的话说一说吗?
生:(练习说话)
师:今后我们小朋友们遇到困难会怎样做呢?
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字怎样能写好?出示“近”字。(范写)
生:(练习写字)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多,好下课!
五、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就如同在夜晚走一条走过的路。虽然你可能早已熟悉路上的每一处景物,但永远不确定在一团漆黑之中会不会突然冒出什么意外来。所以总是要求你一边走一边摸索,发现意料之外的东西,并绕过它,避免一路上的磕磕绊绊。
原本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也会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蜜蜂引路》这一课我准备的教学设计不能不说已是十分的精心了,但尽管如此,在教学真正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做了许多的改动。
其中一处出现在阅读教学中,对第一自然段里的三个难点词语“附近、常常、谈天” 的处理上。原本设计用三个词语说一段连贯的话。可是在要求提出之后明显发觉学生有遇难情绪,积极响应者几乎没有。随机根据学生原有的说话水平适当的降低了要求,即用其中的两个词语也可。这一要求的改变既在学生用一个词造句的水平上有所提升,又降低了学生达不到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训练的效果。
还有一处在处理重点段内容理解的问题上。在教学设计上,我计划先读文,在再说一说列宁思考的过程,然后再画路线图。可是在处理这段教学的过程中,发觉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比我预想的要深入,所有就临时决定只引导学生把相应的重要词语找到,就放手让学生画路线图,然后再看着路线图说说列宁寻找养蜂人及一路思考的过程,这样增加了原来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训练难度,让包含在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更深入。
其它的一些小的改动还有许多,在这里不一一详述。虽然随着教学的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不少的调整,但教学之后再看仍旧不是尽善尽美,尤其是对于学生说话训练提升不到位,要是再多花些精力和时间,多做一些细致的引导,学生的说话水平应在这一课的训练中有更大的进步。
《蜜蜂》教学反思15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相较其他课文算是少的,但要完成教学目标也不容易。
在我所教的第一课时中,我是想以认字和分析课文为主的。认生字已有了自己的套路,和学生亦配合的相当默契了,是以本人觉得驾轻就熟,而课文的分析我是想以第三自然段为重点。因为难点“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和重点“体会列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都集中反映在这一自然段。问题也恰恰出在了这里。按照我的预想当我要学生读遍课文后讲了一件什么事?”就可以引出并板书出文中两位人物“列宁”和“养蜂人”。紧接着“他们之前认识吗?”即可引出第1.2自然段,并完成课后的两个词语“往常”和“常常”的理解。这些都还算在本人的掌握之中。
当我抛出“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后,问题就出来了。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抽象也太大了,有些学生划出一个就不动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明白我的意图就是要他们画出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图。因为在此卡了壳,致使后来的线路图及本课的中心基本上都变成了我代劳。且到下课时来不及有感情地朗读及拓展了。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让我再上一次,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让他们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步找到养蜂人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路图,再让学生回答:列宁是个怎样的`人?由此引出本文的重点即学习列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最后再分角色读第四自然段,并再次回顾板书,巩固重难点。拓展可以是列宁的介绍,或你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或你想对列宁说什么?。课后作业顺势布置学生课外读列宁的故事。
总之,一堂课的设计只有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才能渐趋完善,相信如果有机会再教这篇课文,认识和感知又会有不同,但我想只会是越来越好。
【《蜜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蜜蜂教学反思04-18
《蜜蜂》教学反思09-19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02-23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09-18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04-16
语文《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2-06
《蜜蜂》教学反思(15篇)08-06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15篇09-19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01-09
三年级蜜蜂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