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9 08:23: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我就直切主题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马上就有学生“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我就追问他们,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我出示了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学生很惊讶,啊,是这样的啊,他们发现原来除法的竖式是与乘、加减有区别的、是特别的.。学生产生了疑问,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也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我觉得在一开始直接给出了横式和竖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竖式,了解竖式,便于学生分析、发现知识规律,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教师适时引导,让其探究。

  在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现象,如在写竖式时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有些同学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有的同学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既对新知巩固练习,加深了同学的印象,又起到同学互相帮助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二年级现在在上10000以内数的认识,其中有几个问题我有点反思和疑问。

  题目:

  (1)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2)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10个100就是1000。

  遇到这样的题目,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都会问老师,要写语文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写哪种数字问题不是很大,主要懂就行了。但是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写语文数字和写阿拉伯数字是一定要区分的'。所以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她的意思是最好给低年级的学生统一写怎么书写,即使这个问题不大,但是书写规范对于低段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后来我给学生们规范了下写法,数数的,以及数字的写法用阿拉伯数字,计数单位、数字的读法用语文数字。做了个规范之后,学生们的作业明显有了进步,做题书写都规范多了。但其实我有点疑问,为什么写哪种形式的数字不重要还要给学生们规定呢,到后来高年级时又要给他们的已有认识进行修改,何必多此一举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前几天和教师们一起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讲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教师一起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对这位教师的这节课给了较好的评价。诚然,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等,我也认可。但是就一点我提出了不同意见。那就是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发现知识的规律。

  这位教师讲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问:对于平行四边形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这一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教师所设计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时就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用以学的长方形知识解决,这是多好的建议呀。而这位教师只是给以表扬,并没有鼓励学生去探讨、去研究,一味按教案进行。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幅带方格的.图形,意在引导学生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逐步过度到拆补求面积。可学生并没有按其意图发展,而是直接就拆补。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设计。

  我想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另外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强,方法不灵活,更重要的是不相信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如果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教师及时鼓励,并激励学生去探讨。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方法真好,你就根据你的想法去研究、去探讨,你会得到答案。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会更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基本稳定。但也有少数几个学困生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蕴藏真理: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摧残。正因为如此“减负”的警钟一直长鸣!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习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课件,积极征求老师意见,虚心向同行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本册教材9个小单元教学,基本上是数与代数的知识,其中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要求学生每天花3-5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乘法口诀和做20几道口算题,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中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本学期,我们班每天的数学作业,中等学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钟完成(期末复习时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轻松地独立完成。在作业批改中,集体性错误较少。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学习越来越轻松,上学期遇到他们学习上出现问题进行辅导时,总是费尽唇舌,启而不发,本学期基本上都是一点就通,学困生辅导一般都在课间几分钟内完成,很少留到放学后。

  (三)班上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学习状态稳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一)继续坚持并优化本学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课后只做适当的巩固,控制好课后作业分量;

  (二)做好家校之间的联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更多的支持,致力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一定会和新课标同行,用新课标来指引前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通过教学“认识平均分”这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没有认真去钻研教材,导致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去把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表面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情况都较活跃,但是有很多问题在本节课都没有落到实处。下面我就本节课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作认真反思。

  首先,我给同学们创设“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时,大家在这一环节上都表现得很不错。先是让学生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样多这样的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懂得对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

  接下来让学生给小猫分鱼时,虽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是缺乏了让学生们交流分鱼的过程,所以从这一环节上就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的过程。

  在练习题上,特别是“分筷子、分铅笔”,我总是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画圈)去完成,没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还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法都可以。

  通过分气球的活动,学生体会在每个人分到气球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一个气球是剩余的。但是在最后做完了这道题时,我都没有问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很显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时还有剩余的现象。

  第33页最后一个题目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飞走了一半后,还剩8只。但是学生对“一半”的意识弄懂了吗?这一环节其实应该让学生将16只蜜蜂用16根小棒代替,平均分成2份,知道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飞走了一半,还剩另外一半,这不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吗?

  虽然这一节课有很大不足的地方,但是通过我课前认真的准备,课上认真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认识“分”到“分到同样多”,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后面学习除法知识夯实基础。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多钻研教材,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学习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课堂,做一名勤勤恳恳、教学工作扎实的好教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买球》这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在1——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已有经验上理解8、9的乘法口诀,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课堂实践,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识记”,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自主化,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主学习”。

  在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找出8、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学生找到了表面的'规律,如:9的口诀前后2句相差9、十位依次增加1、个位依次减少1等等,同时我根据课本的安排,出示一组图片,有几个同学发现了9的口诀的其他比较特殊的规律如:1个9比10少1、5个9比50少5;有的学生还能根据之前所学内容,说出5×9=2×9+3×9=6×9-9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为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我设计了抢答游戏、开火车、对口诀、玩手指游戏(用手指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等游戏,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了枯燥的口诀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四、《表内乘法(一)》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五、《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总之,《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六、《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7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8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这节课上,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编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多种形式练习,促进对口诀的理解与掌握。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之间对口令,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统计》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了用"正"字统计方法后,我组织了一次教学实践活动,调查听课教师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在调查活动中,虽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但在调查过程中,语言含糊不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还不会使用礼貌用语,态度不大方,使的课堂气氛很尴尬。于是,我随即组织了"最佳调查员"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懂得了怎样成功的与人交流,完成自己的任务。课后,我又组织学生调查老师的生日。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亲自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了同学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八、《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简单的排列组合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重点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在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灵活处理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整节课以在数学广角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以明明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为线索,设计了"密码锁"、"密码门"、"握手游戏"、"穿衣搭配"、"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以帮东东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乘法口诀的学习是比较简单而枯燥的,本节课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将探索的空间留给孩子们,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事实上也证明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巨大的,在本节课中,教师讲的比较少,学生靠自己的力量编制出了7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1)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也就是以旧导新。

  (2)能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学习新的知识,运用新知识。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设计的`练习题中都来自生活,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4)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语言丰富,能够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意低年级的课堂教学组织。

  不足之处。

  (1)学生在探索出7的乘法口诀后,没有让学生展示编写的成果,这样学生编的如何,大家不知道。

  (2)课本74页的表格没有运用好,可以让学生由此得出运用口诀计算最快最好,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口诀的重要性。

  (3)教师的提问有时不是那么明确,引导语言还不够。

  (4)给学生记忆口诀的时间比较少,进行游戏的面不够广,这样学生对口诀记得是否熟练就值得怀疑。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课时是在学生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除法的计算方法(用除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注重创设情境贯彻整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本课开始,通过创设“小熊开店”情境,小动物来购物遇到的'问题,引出:

  1)买4辆坦克需要多少元;

  2)20元可以买几辆坦克。

  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能顺利用乘法算式解决,马上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积,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未能顺利解决。

  2、自主学习,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解决关键性问题“20元能买几辆坦克?”时,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用数学的语言来说说,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编出除法问题,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等。如何在课堂上做到既照顾个别差异,又能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索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一、导入设计朴实新颖,有效性

  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引入了一个游戏,是这样的:比两人出数(手指数)谁比谁出的数多几?先由老师指名两个学生做一组,在心里想好自己将要出几,想好后,老师叫一声令下,两个学生同时出数,再让观众观察,说出谁比谁多几?如,李杰出4,王林出9,9比4大5。学生对这个游戏感到新奇,兴趣很浓,参与积极性高,做观众的学生看得很认真,并很好地说一句完整的谁比谁多几的表述。这个游戏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分析理解题意,帮助学生,耐心引导,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教学例题时,发现老师教学中没有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只有个别的学生能说出解题的思路。教学难点,有部分学生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理解感到困惑。如一班卫生评比得12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小红旗,二班得多少面旗?三班比一班少12面小红旗三班得多少面旗?。文字抽象枯燥,不好理解,虽然老师告诉学生运用画图的策略,并做了示范,如:

  一班:●●●●●●●●●●●●

  二班:●●●(多的部分)

  虽然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运用,明白如何解答,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个学习难点理解不透,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相同的一部分与多出的一部分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回想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就调整了教学思路,指着教室里的图书角,直接用图书角的书柜来编一道相关同类的数学题,实实在在是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再一次引导学生对此问题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及理解能力,我以文字形式出示了题目,学生自己看题理解题意,后来看到学生对于这样的文字表述,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读得懂,题目是这样编的——教室图书角的书柜的“第二层有36本书,第三层比第二层少13本,第三层有多少本书?”由于直观可视,学生讲出了解题的思路,并能够运用多种解题的方法进行解答,比用课本上的例题讲课顺利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课堂巡视检查发现还是有学生理解解答错误:

  36+13=49(本)

  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问题,老师又耐心再做进一步的讲解,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掌握知识。我边指着书柜边用手势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向学生解释,边解释我也边观察之前做错的几个孩子,我发现他们听老师的讲解后突然发现自己做错了,立刻改过来。我的心中满意地感觉到:老师要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补救。

  本节课的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但通过前测学生对于角这个图形只有3个学生知道,有3个学生认为是直角,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过摆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叙述找到的角时,由于自己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怎么来表述找到的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指的都是一个点。

  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过练习判断角让学生巩固对角特征的认识。

  在画角环节中,我先提醒学生画角用到的工具,还有是要画清哪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只不过自己不放心,可以放开让学生同桌交流画角的方法后自主画角,在电脑演示画角的正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去画和第一个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指两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学生印象中的哪个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知识点,自己在教材处理上超过了教材本身的难点,所以在设计中自己只要点到数学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没必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从正方形上剪下一个角,让学生去选择会是哪个角,在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还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角,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口诀编写的重点不是如何编出口诀内容是什么,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明白3的口诀是意义感悟口诀的变化规律,加强学生学以制用的应用能力更加的重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5-23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5

小学《通分》数学教学反思04-0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03-0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06-24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0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13

数学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