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在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又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2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 “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习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这样,即满足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
4、学生习惯养成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习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3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沟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至关重要。
一、成功之处
1.恰当铺垫,有利于分散难点。
为有效地分散算理,教学中设置的教学情境,以比较简单的题目形式分层呈现,比如: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将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在该环节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操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4,也都是1/4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一些数据较小题目的出示作为铺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2.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在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解决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的问题时,由于问题难度增加了,所以我就请他们四人一小组想办法,进行动手操作尝试,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样两次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为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鼓励发现,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1÷3=1/3?? 3÷4=3/4这两道算式,鼓励他们想一想: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以问题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义。
二、改进之处
1.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没有理解透彻。
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剩下的时间比较仓促,只能由我帮助引导学生总结出两者的区别,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这部分内容下一节课应予以强调。
2.小组操作参差不齐。
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并没有领会3/4块是怎么得到的,3个1/4块是3/4块,3块的1/4是3/4块,分数的这两种意义个别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针对本课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进一步弥补,期待学生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牢固。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4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扩展到除法意义而产生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仍然按照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去分析,从而发现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关系,列方程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算术法解?思路是怎样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到用除法解题思维是分数乘法解题的逆思路。从而让学生把两种类型的应用题有机的统一在一个知识点上。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受到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数乘法应用题理解除法应用题。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教学中,我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接着放手让他们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这类应用题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能解决问题。
2、鼓励方法多样,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改变以往过早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我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种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5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第一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按面积平均分成三块不同的区域,每块区域占地多少公顷?题目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9/10÷3,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相出了好几种方法。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后,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平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6
本单元是对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前面分散学习的知识加以梳理,整出头绪,加以归纳,提出要点。
成功之处:
1.在复习概念方面,主要复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通过式子b×3/4=a,明确b的3/4等于a,由b×3/4=a得出a÷3/4= b; a÷b=3/4,a与b的比是3:4,使学生更清晰地感悟乘法与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复习计算方面,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0除外)还是分数,都可以把除转化为乘,即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在复习比的化简方面,通过让学生说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化简比的依据,然后完成第3题,结合题目对常用化简方法加以概括总结。
前后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 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整数比 最简单整数比
小数比 前后项的小数点右移动相同位数
重点强调了化简比和比值的区别:化简比是以比的形式出现,而比值是一个数。
4.在复习比的应用方面,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变换条件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乘除法形变神不变的内涵。
六年级有男生60人,( ),女生有多少人?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3
(4)男生人数比女生少2/3
(5)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3
(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3
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掌握住数量关系,就能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复习中只注重了基本的练习,但是题型千变万化,学生灵活解题能力欠缺。
2.对于实际数量和分率的区别,学生容易出现混淆。
再教设计: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夯实数量关系的分析,用“单位1”已知和未知来进行乘除法的检验和验证。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
“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
“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
“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8
分数应用题是六年级下期的内容,它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
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在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又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9
《分数除法3》是一步计算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读题,从中获得信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中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用方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用方程解决分数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并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与肯定,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思,体会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优越性。使学生体会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式。在练习应用题时,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寻求多种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0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分数除法
例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归纳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2 :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归纳总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并且这一节课的学习将要为后面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等。本单元的内容和学生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实际上,这也是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算法,进而掌握算法。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1
为了更好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分数除法应用题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因而在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转化,使学生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迁移、类推、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及解题规律。
一、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是因为大多数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自己省心、学生省力,往往避重就轻,草草带过,舍不得把时间用在过程中,总是急不可待,直奔知识的技能目标,究其根由,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我缺乏必要的耐心。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此在今年整体的教学中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本节课上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发展。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水到渠成的完成求“1”的量用方程做或算术法做,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属性。
四、不仅巩固知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不同的教学作用,又能为归纳求“1”的量的应用题的方法奠定基础。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2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发现这类型的应用题的特点和解答的规律。
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的概括,对比。复习题与新知,新知与新知的对比,从乘法应用题改成一道除法应用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新课中,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本课应用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方法,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会数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给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
同时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学会分析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多角度分析问题,明确解答这类应用题的两种方法的特点,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
从练习的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的方法,数量关系正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不会深究其为什么,数量关系也不太清晰,这样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问题就会显露得更多,正确率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更加糟糕。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数量关系的训练不能有一丝懈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数学自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许多知识是由学生自学得出的结论。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3
观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时,我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1)分母能不能为0?(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观察发现中答达成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驳,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教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辩非常激烈,点燃了课堂学习的热情,有学生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的关系中,非常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学生从教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中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意见,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辩,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意义,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二、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4
在本次校举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高年级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过这节课后。
我认为优点体现在:
一、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参与的力度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罗嗦,练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一个饼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个饼的四分之一,这个环节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前面耽误的时间过长,致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学生没有理解透彻,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从刘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作为数学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切实理解所学内容?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去深思:
一、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改风风火火进行了这么多年,而且一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做引导者,可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完全还是过去老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教师恐怕学生学不会,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就;2、耽误教学进度;3、教师还没有形成意识……
二、如何“还”?
很大一部分教师,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如何“还”?完全放手行吗?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如果“收、还”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只有“收、还”得当,才会事半功倍。
说起容易做起难,要做到以上两点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更要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几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5-18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5-20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7-20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8-26
分数与除法的应用教学反思01-01
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04-11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04-17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04-20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5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