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所讲的是七年级数学第七章《三角形》第2课时,即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折纸、画图等操作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结合图形,会用几何语言表述。
2、会用工具准确地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二)经历的教学思考:
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结合图形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所揭示的数量关系,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是:重点: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2、难点:
(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
(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中,我首先以白雪公主给七个小矮人分煎饼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要帮助白雪公主所以带着任务自学完成导学案。自学完成后由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在发现学生们自学中的问题后,我在实物投影中展示了学生的问题所在,由学生走上前来指出错误的地方并且改正,体现了生生互动,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断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下作出三角形的高线,互相改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本节课我用图形展示了钝角三角形的高相交在三角形的外部,加深了印象
本节课中三角形中线和角平分线都很容易掌握,但三角形高线的画法中,钝角三角形的高是学生掌握起来非常困难的一个知识点。部分学生已经形成思维定式,认为高线应该始终在三角形的内部,所以画出的高无法构成垂直。这一点还有待课后多加强调,多加练习
《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非常重要的线段,学生已经学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等知识,是学习本节新知识的基础,所以我在复习提问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说出上述概念的文字语言,还要求学生说出符号语言,为后面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几何语言做好铺垫。同时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觉得很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在后面又作为例题进行讲解,既解决了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又填补了例题的空缺,同时应用三角形的高、 中线知识进行解决,得出三角形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结论。
本节重点是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难点是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准确理解、作图与正确运用,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运用好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画图入手,获得三种线段的直观形象,进一步架起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每一种线段的获得我都设计了动手操作,尤其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学生在作图上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但最终学生还是很好的画出了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虽然在教学中,课程基本内容讲解完毕,也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由于课堂容量大,而且有难点不好突破,所以在时间控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前松后紧了,前边如果能挤出3到5分钟,这节课将很顺利的完成。
《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3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后,我没有按照传统方式直接介绍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然后进行辨析应用。
这样的高的概念是老师建立起来的,是老师在忙着包装。这样的过程只能产生知识的累加,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老师替代了学生经历过程,学生难以内化。总之,这种替代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数学思维方式。
从知识结构上分析三角形高的形成过程:三角形的高是怎么定义的?它与谁有关?我们就着重研究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几条边?我们先来研究其中的一条边Bc,让学生经历了Bc边的研究过程,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其他边了。今天研究和Bc边相交的线,以后要研究和Bc边平行的线。
让学生一起画一画和Bc边相交的线,数量要多。
教学中教师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教师要起到引领的作用,概念的教学就是从乱到不乱的过程,学生玩清楚了,就形成了概念。
学生画出了通过Bc边的很多条线。让学生找找这些线有什么特点?能否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分出了与Bc边垂直和斜交的斜线两类。
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着重研究和AB、Bc、cA垂直的线,研究方法掌握了,以后就可以研究和各边斜交的线了。
这就是教思维方法、学习方法。
和Bc边垂直的线有那么多,能否再分分类?哪些位置的垂线太一般了,就不研究了;哪些位置比较重要,我们要重点研究。
学生分出:有在边上的,有过顶点的,有不过顶点的。
留下通过顶点的三条垂线,这三条垂线哪些可以度量,哪些不可以度量?
可以度量的是垂线段。其他两条边上有这样的垂线段吗?
学生说:每条边上都有。
你能把刚才分类的过程说一说吗?
教学三角形的高关键不是高这个名称,而是形成过程。学生说分类的过程就是三角形高的形成过程。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丰富的、内涵的三角形的高。
这样为将来学生学习中线、角平分线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在相同中找不同——分类,在不同种找相同——聚类。
整个过程是学生在经历三角形的高的形成过程,不是老师经历的替代。
《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4
今天,我上了三角形的高。前面深受杨桃老师的启发,我也在出示人字梁后,让学生找出人字梁的高,当学生说出中间那条时,我让学生说说人字梁的高与底边有什么关系时,引导学生用手边的工具去量一量,说出是垂直关系后,我又提出和人字梁垂直的线段有3条,为什么另外两条不是高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三角形高的概念。
学生对从三角形的顶点出发来画印象很深刻。但有些学生对作垂直线段的方法不准确,我又重点地指导了作高的方法。并提出用虚线画高,标上直角标记等。
在锐角三角形中,我让学生作出其它两条底的'高,这样进一步熟悉了画高的方法。并让学生观察了三条高的关系,发现相交于同一点。让不相交于一点的同学重新检查哪里不对。我又让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中找出三条高,发现三条高交一直角处。这样,对于想想做做的第1题画出底边上的高,同学们准确率比较高。
《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5
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其知识基础是四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掌握的都不错,因此课前,我估计学生对于画锐角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应该问题不大,第七册《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于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再示范画高,告诉学生,在三角形内,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画的时候,用虚线,标上直角标记。
练习时,对于教材中做一做1中的题目,学生也能应付自如,基本没有错误,然而,在做“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时,错误就多了,尤其是底边在上面或斜着的,错的学生更多,而且错误类型也很多,有的没有从对应顶点出发,有的没有画指定对边的高,更多的是没有垂直却还好好的'画着直角标记,气人!还想着把知识点拓展一下,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看来,难!!找来几个画错的学生,让他当面订正,却发现学生手拿着三角尺不停的转动,就是不知道怎么摆,“画哪条底边上的高?”学生很快的指了一下,教学反思《第七册《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那就画啊,把三角尺的一条边靠在指定底边上,从对应顶点开始,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学生转动着三角尺,紧张的摆弄着,还是不对,不是找错对应顶角,就是没有和指定底边垂直。“应该和这条底边垂直!”我禁不住提高了声音,抓起手边的直尺指向指定底边,还是不行,没办法,我一边帮他把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一边让他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就这样,一摆,一移,一画,一条漂亮的“高”画成了。“再画这条边上的高。”我一边把尺塞到孩子手里,一边教他,“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再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移动到对应顶点后画。”很快的,一条高又画好了。
原来如此,学生看到了指定“底边”,却没有真正感受到,而只有把直尺放到了指定底边上,直尺与三角尺直角边真正的“亲密接触”了,学生才真正的感受到了。
看来,对于孩子来说,看到了,不等于就感受到了,作为教师,备课时,应该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想当然的以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6
画三角形的高其实就是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的过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作准备,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仍有个别学生对于对应的底和高不理解。特别是当底在上面的时候,他仍然按照习惯,往下来画的'。所以还需个别辅导一下。
生活是数学的基础,有些学生观察不细心或生活经验少,所以举例不多,我们还应该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是让学生通过6个三角形分类数角来认识三角形的分类,我尝试用吴版的教学方法,在课上更侧重于让学生通过画三种三角形来认识分类。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画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但对画锐角三角形就缺少信心了。这个正好能说明三种三角形各角的特点。在说判断理由的时候,同学们很自然地想到要根据最大的角来判断。在看一看、画一画、连一连、折一折的活动中,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课堂氛围较好。
画三角形的高其实就是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的过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作准备,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仍有个别学生对于对应的底和高不理解。特别是当底在上面的时候,他仍然按照习惯,往下来画的。所以还需个别辅导一下。
《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7
三角形的高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在七年级下册又出现了三角形的高,这两部分有什么不同呢?
小学学习了三角形高的画法,所以在七年级时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不再是重点内容,但由于时间隔得比较长,有些学生还不会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所以,我设计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知道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能判断各边上的`高。难点是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画三角形的高上了,所以整节课的重点发生了偏差。在备课时,一定要细化课标,分析一节课的目标,才能上好一节课。
新授知识需要教师的精雕细琢,对于课后题更需要认真剖析。
课后有一道题:
一个缺角的三角形残片如图所示,不恢复这个缺角,请你画出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你是怎么画的?为什么?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看清“不恢复这个缺角”,“画AB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学生将两条边延长,补全了第三个角,然后画出了AB边上的高。我提醒学生再审题,自己思考所画的图是否满足题意,学生审题后恍然大悟,进入了深度思考。结果有些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画出了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然而这道题还没有结束,我又追问:在不恢复缺角的前提下,AB边上的高线能否画出?为什么?学生又陷入了深思。
一道题让学生两次陷入深思,将学生的易错点通过对比追问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