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加数相加时,他们分辨不清是该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了。通过本节运用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结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时,他们有简便的意识,却对定律的辨析不够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骤。
如:在解决115+132+118+85这一题时,学生们都知道将115+85相加、另外两个加数相加,但是他们缺少这一交换和结合的步骤,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写道200+250,还有部分同学直接在横式上加括号。这一现象表明:学生们对于简便的计算方法、加法的运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简便的意识,但练习还缺少规范性。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又觉得有些矛盾: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而不是将重心盯在让学生辨别是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之上,我们都知道:会用才是目的'。但是没有规范的要求,他们仅将简便的过程藏在心里,无疑显露出他们对简便运算与定律掌握不太牢固,运用时缺少足够的信心,还未能理清晰计算过程,表现力尚为缺乏。所以学生们尚需走稳每一步,看似简单的内容也得扎实的理解、熟练地运用。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限个例证明让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根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本课的教学设计朴实,概括为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对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已熟练掌握,并能正确运用于加、减简便计算,根据这一认知和技能水平,教学中不以复习铺垫旧知来实现知识迁移,而直截了当引放新课的情境,提高了40分钟的课堂效率。
2、实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通过童话故事的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构建数学模型。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例题,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研讨目的是12月份的“新基础”现场活动的前期随堂课的性质,虽说是随堂课的性质,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不亚与平时的研讨课,因为本次听课的对象是华师大的吴亚萍教授。之前我好几次也洗耳恭听过她的几次评课,对我的启发和帮助是非常大的,因此对“新基础”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这次她能听我的随堂课,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正如学校领导所说的那样是对我的课堂教学的把脉与诊断。在《运算定律》这节课备课前拜读了吴教授的《小学数学新视野》,也试图想把新基础的教育理念能体现在这节课中,但是从课堂执行情况看,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是搬家这样的概念,学习新基础理论也不是一种即兴状态,要想把新基础理念运用到实践上还要*平时的“练功”,那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意识的转变。就目前每个教师已经形成的课堂习惯而言,这样的转变在起始阶段是艰难的。听了吴教授的评课我也了了解自己的上课状态。
一、对“从容”的重新认识
对“从容”一词的理解无非停留与遇到紧急的事情冷静、镇定不慌不忙。如果用在教学上,最多是在上课时遇到紧急的情况下也能泰然处之的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要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却是需要这样的“从容”,生怕慌乱情急之中乱了教学次序,然而已有近十年工作时间的我“从容”已不再是一向首要的教学指标了,把“拿什么来从容”应该是我的教学追求的目标。对这一词的理解已经不能停留在教师身体的层面,更应拓展到师生身心合一后的一种从容,是教师能处理各种教学意外后的`一种从容,从容的背后反映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对“激情”的再次认可
“激情”原本在我眼里那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上课状态,因为那是课文的需要,情感培养的需要,而在数学课上如果把“激情”放在首位的话,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所以几年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做作情绪本人一直处于不屑一顾的鄙视,长期下来在造成上课“平”的现象。在听了吴教授的评点之后,我非常赞同她提出的关键时刻释放“激情”,能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这节课中,引导学生对规律的验证时,应对突出一些重点的关键词,能帮助学生对规律的验证有一定的指向。只有教师本身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那么学生才有可能对你有一个“热情”的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的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的回应。
三、对“数学素养内涵”的拓展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师》第10期《教师应追回失落的数学素养》一文中谈到了有关数学教师的素养问题,这次吴教授也在评点中谈到了这个问题,看来面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非常关注的问题。数学教师应当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不仅要明了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与作用,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其中包含四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
2、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这些亮点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促进学生对新知理解和掌握。
3、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迁移,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进行合理的数学知识迁移,从而为新知的形成成为可能,变繁琐为简单数学知识学习,变枯燥为有趣数学知识学习。
4、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给学生带的绝不仅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而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目前作为教师的我只注重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时缺少思考的方面,数学学科质量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做”的过程,忽视了自身“思与行”的反思。
四、重新认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
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我眼中无非是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可以了。听了吴教授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阐述后,我觉得“人人都是教育者”这句话的真正理解。作为无论你是哪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因为这是每个教师共同的责任。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改革,从原来关注数学知识的层面向更深的层次开发。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至少还可以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语言系统;可以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可以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可以提供学生一种惟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就需要育人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来自:
1、以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作为育人资源
2、以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
3、以数学发明的人和历史作为育人资源
4、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作为育人资源
5、以开放的问题设计提升数学教学的育人质量。
一堂短短的35分钟的课,在专家眼里可以发现许多问题,看来作为教师不应该停下学习的脚步,时代的需求远远超过你想象的速度。学习的态度也不能忙于求成,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对内容的本质的理解。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2、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的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所以我们还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题材与方法来教学加法结合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充分备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为大家奉献了一节实效又实用的课堂。教师能根据旧知与新知的结合点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教学中,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抽象出异同。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在总结时不能简单说说收获,可以提一个思维拓展的问题。如: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还会想到什么呢?学生猜测后思绪会飞扬起来,甚至会问老师,亲自动手实践。只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6
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1、口算竞赛。
目的:检查同学的计算情况,同时从中引出定律,为新课作铺垫。同学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时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同学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同学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同学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同学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课堂练习。教师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背景,出示三组学具,分别有三件、四件、五件,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总价。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同学的掌握情况。
4.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同学学完新知,让同学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同学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拓展练习。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同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同学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同学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同学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同学都得到发展。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7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是四年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道与生活有关的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的题。首先,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这道题,大部分同学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就对我说,袁老师,这道题太容易了,我们学过的。“是啊,我们是学过,不就是连加类型的题嘛,但是你们要从中发现问题,要能够看出今天这节课到底通过这道题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知识……”这时,我让同学们交流想法,老师及时板书,让学生从众多算式中来发现:原来这节课,这一解决问题题是为了让我们用简便运算。
我趁热打铁,布置了几个连加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观察后回答:加法交换律只是二个加数位置的交换,和不变,而结合律中,有时要把后二个加数相加,有时把后二个数相交,有时根据需要还需要先交换位置然后再利用加法结合律相加,我发现在上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然而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
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探索时,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算法。于是我在教学中强调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分类:在教学中我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尤其对于乘法分配律进行详细归类和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发现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例如:201×87=(200+1)×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54×43+54×56+54=34×(43+56+1)=34×100=3400(乘法分配律添项法)
2.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悟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不同。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比较区分,可学生还是多次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尤其是对乘法分配律的算理还是不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让学生知道如何一下就能凑整。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多观察数据,用选数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训学生,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简便运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注重生活练习实际,将简算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易于学生接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本单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在计算中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学习要善于分析和总结,选择合理、方便、简单的方法更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以致用的道理。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8
运算定律是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必须让学生理解并能在解题中运用。首先是理解,交换律和结合律,根据字面的意思学生还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乘法分配率对学生来说就有点难度了。部分学生把“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两个数的积与一个数相乘”混淆。这个现象在学生练习时经常遇到。
如(15×8)×5=15×5×8×5,这在纠错中一定要强调,而且乘法分配率要多练习。
其二,在练习中要把握几种类型的题。如:6×(8—5);26—7—3;60—(35—15);60—(35﹢15);90÷3÷3;等几种类型。
其三: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了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化。在计算时要学会灵活运用。
其四:要把握运算定律在应用题中的运用。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情况,要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五: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所以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学习数学。
总之,通过不断的练习,通过在练习中不断运用运算定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的魅力所在。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9
1、挖掘教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导入部份用一组整数乘法算式让学生进行简便算法,然后,在整数数字中点上小数点,摇身一变成小数乘法,让学生说怎么算?学生直接用上了简便算法,教者提出问题:对于小数乘法,能应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吗?让学生明白,猜想不一定是对的还需验证,然后让学生验证。
这一设计,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把猜想验证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恰当的运用到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收获了一种思想,同时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学生的验证,有的是通过计算两个式子的结果得出的,有的是根据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验证的,有的是根据小数的性质来验证的,老师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
2、注重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感受成功。
教者整个课堂感情充沛,处处都闪烁着教者的教学智慧,板书的习题,如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巧,一个快字和巧字,体现了教者的用心,快乐填一填,巧手算一算,运气题、眼光题这些习题,无不体现教材对情感的投入;教者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个画在黑板上的笑脸,加上恰当的评价语言,整堂课,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点点关注,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愉悦。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0
《网络教学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上周我结束了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教学,通过研读教师用书,我制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每节课我都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学设计做成课件给同学们上课,线上授课每节课只有20分钟左右,而且同学们只能通过连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网不好,连麦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只能几位同学连麦,其它同学老师是听不到他们想法的,所以我会在课前设计一些预习任务,让同学们对本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不耽误时间,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和回看自己的教学视频,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以下是对本单元教学的一些反思。
1: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在课上,同学们能举出一些相应的例子,还能根据这些例子总结相应的定律,同时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同学们的作业也都完成的很好。加、乘法结合律理解起来也不算困难,同学们能在学习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运算定律,利用情境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总结出定律的内容。这几节课,虽然是网络授课,但同学们仍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2:较难理解的是乘法分配律。通过回看视频我发现同学们在课上能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并能说出用每种方法的原因,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发现,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得出等式,归纳出乘法分配律。由于网课的局限性,只有几位同学说了他们的想法,不能听到更同学的想法。通过做题,我才发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能达到应用自如。部分学生对规律只是浅表认识,不能深刻理解其意义及作用。比如(ab)×c=a×cb×c,左边表示ab个c,右边是a个c加b个c,这样左右存在相等关系。在课上虽然我也是用这种方法讲解的,但有部分同学不太理解。在课上我也没有让同学们举例,只是我在说。这也是导致部分同学不理解的原因。在我以后的授课中我应注意这样的问题。
课上只通过例题得出乘法分配律,但应用起来乘法分配律的变型题目太多。比如:102×15.需要把102变成1002的形式;而99×46需要把99变成100-1的形式;89×4545需要把45变成45×1的形式;28×225—8×225减法这样的形式:还有根据字母表达式直接应用,或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应用等等。这些应用技能不是学生短时间内灵活掌握的`。由于题型太多,有少部分学生在应用时又回到原点,白费力气。比如105×16,明明拆成1005了。下一步不去分别乘括号外边的数,而是又得到105。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总之,没有特效办法来解决,只能靠多讲多练。在实践中体会规律之奥妙,体会规律的应用确实能使计算简便。教材的安排意图也很明显,每学完一种规律,紧接着都安排了应用规律可使计算简便的题目。现在由于是网络授课,学生不能自律,没有达到及时和适量的训练,老师通过作业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后,讲解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导致现在效果不是我期望的那么理想。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1
满校园都洋溢着愚人节的气氛,权且满足了学生这兴奋的心情吧!
到今天为止,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从昨天的测试来看,大部分孩子们对于基础的简便运算题已经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算了,但是情况也不能太乐观,这期间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对于变形后的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例如昨天的一道考题:777*9+111*37。题目中已经提示要将777转化为111*7了,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不开阔,想不出下一步该怎么算。今天用最后一节课对于整个单元进行了一个回顾与整理,顺便将昨天的题作为一个重点题目讲了一下,从孩子们的反应中看得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这种先变型后计算的方法了,但那几个学困生仍然是无从下手。
这节课设计的亮点就是先给学生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再让学生仿照例题做“模拟训练”。收效还不错,讲解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该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怎样通过转化能将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可以进行口算的例子。孩子们在真正的理解了运算定律之后才着手练习,因此,正确率就相应的跟着提上来了,今后的练习课,当然是跟计算有关的.练习还可以继续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要点,从而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为今后学习的方法。
然而,课总是不那么十全十美,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将这种检查的工作贯穿整节课,课上肯定仍然有“浑水摸鱼”的孩子,看表情是已经听的很明白、很清晰了,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比如说讲完第一个例子之后,随之就出了一个模拟训练题:666*9+222*73这个题,有5名同学居然又要将666和222都要转化成111再进行简便运算了,殊不知本题就是要将加号两边的算式变出相同的因数来就可以了,孩子们却在大费周章的进行“照猫画虎”!哎!还是在学习的举一反三和逐类旁通方面没有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引导啊!
这个单元到此就结束了,不可以再花太长的时间练习了,否则后面的课就要出问题了。但是可以讲深化练习放在自习课的时间去开展,定要将简便运算的方法渗透给每一位力求上进的孩子们!让简便运算不再是个解不开的谜藏在孩子们中间。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2
《加法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经过讨论,观察推断,发现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小组合作探究,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是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合作,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3、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理解和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运算定律(字母表达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良好。
4、因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有些欠缺,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因为学生展示、学生讨论,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就显得不够合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3
[建议]: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学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整个“引导——学练——堂堂清”教学模式的形式的一切一切,照搬过来,可以说,您的收获一定大不了,甚至会出现退步,可能要出现成语中“鸡飞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遵循的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强化,但千万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动作过大,否则学生、老师都吃不消,循序渐进,使这些方法和制度逐渐加强。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这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扔掉原来的不好的方法和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但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已不讲讲,学生不会,不自己讲讲,学生总结不全面,这就错了。如果学生总结的深度不够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师“引导”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需要我们在“引导”的内容上下功夫。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可能比老师想得全面。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工作量是特别繁重的。课前预习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一下,即使在上课时的设计和实际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认真设计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课上的巡回指导和提问会使感到劳累。课下的辅导和作业更需要的细心和奉献。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自己预习过课本、从没有自己总结过知识点、从没有自己讲过课、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那在开始时就要有个思想准备: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败,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落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的学风训练,执行好学习常规。
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能是教师只学模式的形式,不研究教学实质,第二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定要走下去,不管在学习、教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阻力和挫折,只有执着地追求、探索,就一定会成功。如果能正确地分析学习中的各个环节,并把已经成功的`目标教学、创新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去,成绩肯定比现在还要好,课堂教学水平肯定有质的飞跃。
[反思]: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我们主要采取利用讲学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1、简便计算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它更是一种优化思想,这种优化思想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的事,它不能灌输,更不能速成,它需要一个长期感悟的过程。
2、简便计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
3、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4、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同时,加强变式、逆向的练习,提高学生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的能力。
5、简便计算的意识还要渗透于解决问题中,在没有“简便计算”这样的显性要求下,学生也能考虑简便计算。
6、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简算的兴趣,逐渐掌握简算的依据,逐渐领会简算的技巧,真正具备简算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三个层次:
①、进行简算应该由一定的运算定律、性质作为依据;
②、必须正确、适当地运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③、应该根据数据特征灵活选用运算定律、性质。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4
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前面刚学习了整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习整数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习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25+36=36+25(17+28)+72=17+(28+72)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然后告诉学生: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是一些小数计算更简便。
然后出示0.6+7.91+3.4+0.09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加强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的乐趣。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平时计算习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5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教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初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本节课,我利用三代导学案进行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学导读单在前一天晚上自学本节课的内容,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表达方法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们就直接同桌交流自学导读单内容,老师只巡视,不讲评。在交流完自学导读单之后,我们就开始完成分层训练的第一题,这道题是根据已知的等式,写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并展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所以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其实分层训练第一题的处理,承载着教学新知的任务,只不过这个新知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课堂上只是一个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点拨。分层训练的第二题,是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填空,对运算定律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分层训练的第三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题,所以就安排学生先做第一题,并让两个学生演板,一个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个学生是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因为后两个数正好能凑成整百的数。这样,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哪一种方法简便,并且知道了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放在一起相加。接着,让学生完成后两道题,这时,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我看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发现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通过今天的作业来看,今天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加强练习,不断提高运算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交流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还不能做到完成后就自觉交流。全班的交流也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而不是每道题都交流,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重难点的内容加以练习和点拨。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是找出算式中哪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课堂上应该把这个方法告诉学生,比如看两个数个位上的数能否凑成整十数。还有学生的做题格式,还需老师的示范。
总之,本节课看似流程齐全,学生活动积极,但是细节处理还不够得当,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3-03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8-28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09-20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23
《数的运算》教学反思04-15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09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反思10-16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