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少年闰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我们的教学过程也要体现这样的特点。“教案设计一”在如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由扶到放: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通过提问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
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了解闰土的特点。悟出方法后,自己学习理解捕鸟、拾贝壳、看跳鱼儿三件事,在读、想、评、议的主动学习实践中领悟并得到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思想内容,体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训练过程。
2、启发想象: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
3、体会感情:
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读写结合:
课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简洁而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上最有特征的方面去体会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写人文章的写作规律。并带动思考·练习4的`指导,做到读写结合。
5、课后拓展:
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达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点都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完成得很好;教学难点也得到很好的突破。但整堂课存在以下不足:
1、顾及教学目标是否如愿完成,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也读得不够精彩。
2、教学过程中略平铺直叙,精彩地方不够精彩,正如小说中得高潮部分还未能呈现出来一样。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突破的。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
上午进修来指导,匆匆赶往教室上第四节时学生已在齐读课文。于是,等待,于是,顺势而学。第一课时《少年闰土》充实愉悦,还是上课的感觉好!
顺着读书“发问”,读着这篇文章,不难看出少年闰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你的生活中,哪个伙伴给你留下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呢,你的脑海里顿时出现的画面是什么,说说?(为“仿写”作一铺垫)
顺着人物“导学”,从文中走出来,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初识鲁迅”;了解本单元的“主人公”;了解本单元“任务”展开学习。
顺学而导,解开疑惑。本课最有收获莫过于此。呈现了学生几个精彩的画面:一是关于整体感知,关于分段,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头尾分,中间一部分的三部分式;一种是中间再分为两段的四部分式;还有一种就是中间再分的五部分式。我不急于告知,继续发问,具体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四件,梳理,不难)藏在课文的哪些段落(6——16),单列会不会好点,有的学生点头了; 于是就剩下四部分和五部分的纠结了。至于介绍背景要不要单列,看看题目,写背景为的是写我和闰土的相识,合在一起为好。全体同学释然。导学成功!
二是关于第一自然的学习,这个“凤头”,学生学出了味道,倒叙的手法,一看便知,怎么写的内容值得品味,于是带着学生“找寻”,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人,写得真好,读,再读!直接再切入第五自然段,外貌的描写,又能读出什么信息(健康可爱、家里的宝贝、作者抓了特点)说得真好,读,再读!
三是关于背景的介绍,删除会有什么后果?让学生还是读、找。很多信息就得以呈现,“我”的身份是“少爷”;“大祭司值年”的“郑重”;“忙月”的意思。
学贵有疑,喜在释然。几个环节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小说”这一文体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3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4
颜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来了无尽的思索与诸多的收获。她所上的这一堂课,是一堂实实在在却又充满智慧与激情的高年级语文阅读课。我觉得,这堂课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我外貌入手,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一上课,颜老师就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通过“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明晃晃的银项圈”等词句了解少年闰土的外貌,并初步感受他的形象特点,为理解全文奠定了基础。
二、读中品悟,有声有色。
琅琅书声贯穿课堂始终,且形式多样。学生们一句句、一行行、一遍遍地读着,读着,仿佛一位天真、朴实、勇敢、机灵的农村少年就在我的身边,仿佛闰土那逼真生动的话语就在我耳旁……我相信学生们这样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更会沉醉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抓住中心句,体会人物特点。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句话既是文章内容的'枢纽,又是“我”情感的枢纽。颜老师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探幽览胜,渐入佳境。她从“希奇”入手,引导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四件希奇事,再提出哪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从中你知道了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就这样,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品析词句,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我”的形象文章并未用语言文字直接说明,但“我”暗中却无时不在和闰土进行着比较。颜老师因此精心设计了一次小练笔:写一写“我”的样子。这不仅填补了学生认识上的空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做到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写法,提高写作水平。
然而,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可能由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对“我”的思想波动以及个别重点句子的理解似乎还不够,比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总之,这堂课体现了崔峦老师所提倡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读思议练重实践”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为我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
今天又一次聆听了特级教师熊老师的精彩教学,虽然是课堂实录,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要是这样几点:
一、情趣盎然,爱由境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熊老师教学时,在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形象、全身心投入的朗读去感受和体验课文的优美意境,并从中充分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天真可爱、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特点。
这样,学生既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课堂学习,又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了形象的表情、声音、身姿运动,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体的语文素养。
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应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着力营造为学生喜爱的、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追求诵读,字句关情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加之文章有许多儿童化的语言,能带给学生许多美的享受。如何让学生理解美,体验美,并表达这种美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熊老师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前,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学生的情感、思维之河缓缓流淌,师生的情感同作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相互沟通,相互交融。
这里,熊老师并没有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式的指令,也没有简单浅层的指导,有的只是在学生自我历练、蓄情待发的基础上,让其尽情发挥,这是学生兴致所至时的一种激情的喷发,是文本语言的`创造性表达。其间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其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诵读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创意表达,焕发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和理解教材。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文本,挖掘文中蕴含着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
熊老师巧妙地利用课文省略了我的许多心理和对话的特点,抓住学生个性飞扬、兴致勃发的时机,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独辟蹊径,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大胆处理教材,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文章的空白点,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其亲历了创造文本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次良机,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独特视角和理解的有效手段。
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并创造性地学习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6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以课堂为依托,以文本为突破口,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7
本课是一课经典老课文,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自己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教材特点和语言目标的“积累运用”的指向。突现课文第一自然段在重要作用。以第一节导入,教学过程中,再次呈现第一节的情景,再后迁移运用第一节写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美好设想,在面对五年级的学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跳跃性太高,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有点唐突。
2、整堂课的容量安排显得有点大,因为容量过大,导致教学气候不到位。
3、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不够到位,导致以后的教学出现不必须的分歧。
专家徐晓鸣老师听了课以后,发表许多精辟的教学观点,很值得包括和在内的`许多教师借鉴。
1、要牢牢记住语文的本体,那就是语言,不能“得意忘言”。组织阅读教学一定要紧扣文本。
2、目前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状况是大目标有了,就是实现目标方法不多,很多时候是运用的不太合理。
3、好课必定的明确的年段目标。脱离年级目标的课肯定要出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思考?
1、面对上课时候有学生发言很长,不着边际怎么办?
2、老师已经讲了,但学生不一定能够体会得到?
3、识字教学不能脱离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8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以“我”与少年闰土相识、相知、分别为序,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解读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猹’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得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对这一个过渡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要进行平等对话。
三、不足之处
教师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课件——闰月出生,五行缺土。简介“五行”,根据五行起名也是一种文化。接着自读课文,概括从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提炼出四组词,整体感知。然后合作探究,聊聊闰土。概括闰土所讲的四件事,扎实训练概括能力。出示“()的闰土”,找一些关键词填上,并根据课文内容说明理由。谈话:假如你是闰土,你眼中的作者是什么样子?最后疑点争鸣,精读点拨:
(1)以“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文中的‘我’”为话题,让学生分正反方来辩论;
(2)对“四角的天空”的理解;
(3)写人叙事的方法总结。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9
11月初,我给六(3)的学生讲授了《少年闰土》这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初识鲁迅”,共选取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作者写鲁迅的作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了解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等。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主要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课文先是描绘了“我”脑海里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了我与闰土相识相知的过程,主要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了我们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讲授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鲁迅的照片,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的人物是谁,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有学生说是鲁迅,我给予肯定,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张照片,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鲁迅的外貌(能说多少算多少),之后一起翻开书本第75页,看看书本是怎样描写鲁迅的,全班一起读一读,再让学生将文字与鲁迅的照片进行比照,加深学生的印象,我相机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接着一起画出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初识鲁迅,对鲁迅不太了解,所以我让学生翻到书本第80页,一起读一读“资料袋”,画出相关语句,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过渡到课文的学习(鲁迅先生的身份之一是一位文学家,那么他的文章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少年闰土》),展示课题,齐读课题。提醒学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是《少年闰土》的导入部分,我的想法是学生对鲁迅先生了解很少,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设计了一些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先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上完课以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课堂氛围挺活跃的,教学目标也有落实,就是觉得这个导入花的时间有点多,是不是要简短一点呢?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小结说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描绘出我的外貌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我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同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让没有见到我班同学的人,也能通过同学的描写认识他!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结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1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就是一句话,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经验需要的课堂设计,放手让学生主导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只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新课改倡导小组合作。在《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学习4-16自然段,初步了解闰土给我讲了那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上一个合适的标题。
2.小组合作,分析理解小组内最感兴趣的实例,通过学过的借助语言、动作写作方法,分析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对于重点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3.通过对闰土特点的分析,来对比“我”这个深居大院的少爷,感受“我”对闰土的喜欢与羡慕,也衬托出“我”孤陋寡闻。
通过本节课的教授,我发现以下问题需要提升:
1.学生能力的.发挥没有达到极致,这说明我们教师要积极的通过各种方法,来训练、锻炼学生的能力。
2.小组内个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了这个小组的表现力,这需要教师和各个小组长同心协力,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经验,适时地进行引导与鼓励,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小组。
3.课前预习的指导,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小组长的参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二夕的事情。
4.课改是一个大的方向,一下子达成困难重重。我们可以分解目标,阶段性达成,既让学生有一个能力养成的过程,又可以一步步逼近这个伟大的方向。
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请同行多多指教。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2
《少年闰土》是一篇比较难的课文。课文中许多词句学生不易理解,但学生还是认真细心学,在教与学中感想颇多。
1、课前预习显得重要:
在课前我意识到课文有难度。因此在上课以前我布置学生充分预习,紧紧围绕课文后面问题,自己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上课感知课文内容时顺手多了,理清课文事件中,学生就能很快说出闰土儿时对“我”说的4件事。看来,在上新课之前,课前预习不可少。
2、从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形象: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幽雅的'环境,要不断通过有感情朗读才能感悟。朗读的前提理解。因此,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学生初知课文内容后,学生用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感悟文中机敏、勇敢的少年。
3、创设教学环节,给学生动笔的机会:
努力创设教学环节,多给学生动笔的机会。本文开头部分写得较美,精彩,因此,在课文的结束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劳动场面。从反馈来看,写得不错,学生题材广泛。场面中有主要事件,人物突出,只是部分学生环境描写欠缺。
不足之处:
指导朗读欠缺。开头环境描写部分没有读好。特别“幽静”的感觉未读出来,那些重点词也没有读好。朗读时,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逐句读好,然后再整体读,也许效果更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3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我曾经参加过课堂教学竞赛,但是那时教的是五年级的学生,现在的教材把这篇课文编排到了六年级。这篇课文也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一组课文的的重要内容就是“走近鲁迅先生”。《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
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很熟悉,几乎会背了。这次再读的时候,我有了不同的感受,以前一直认为鲁迅先生的文字生涩难懂,但是这次读来,却没有那样的感觉。除了文中有少数生僻词之外,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还是容易把握的,那些生僻词学生完全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而且,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读来很有趣,也很有味道。
于是,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的时候,我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去展开教学,学生最感兴趣的无非是闰土为“我”讲述的乡下生活的趣事。于是,我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自学闰土为“我”讲述的故事,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其次要从中去体会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交流。
先学习闰土的外貌,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一个特点去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并展开了一个小练笔的练笔,在小练笔中我发现学生能抓住特点去写,但是学生的语言比较贫乏,心明笔不明,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去读更多的书,并且还要读有所获。
然后去体会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那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由于学生充分体会了闰土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理解起来没有任何苦难,他们很轻松地理解到了“我”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大少爷”生活的不满。同时我在这里引导孩子们展开想象,大少爷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并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城里大少爷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我”的生活和闰土的生活各自有哪些缺憾?有哪些可取之处,从而告诉孩子们我们既要会学习又要会生活,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来自自然来自生活里的知识,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鲁迅先生毕竟是大师,以前我对教材里收录这课觉得有点不可理解,但是,再次解读课文后才知道那些误解是由于自己的浅薄引起的。这些课文的教学,需要教材多费心,多用点心思,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4
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参考使用了下面这段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雪地捕鸟这一段请你们自己来学习,要求象老师平时那样设计好板书,并能说明理由。
(生默读课文,静静思考,陆续完成。)
生:我的板书是支缚拉罩。
师: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这些是捕鸟的动词,连起来就是捕鸟的经过。
师:抓住主要动词来板书,是个好办法。
生:我板书的是匾缚秕谷鹁鸪。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是同学们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我板书出来,提醒大家,就不会错了。
师:很有必要。通过板书让同学们学记易错字。
生:我的板书是大雪竹匾远远什么都有师(很纳闷,看不懂他板书的理由):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这捕鸟必须在大雪天,用大竹匾容易罩住,人必须远远地藏起来,不然会被鸟儿发现。这些是捉鸟的条件,结果是什么鸟都有。
师:你考虑问题很周到,确实缺一不可。接下来教师根据生的板书指导复述,根据一生的板书指导写字,根据另一生的板书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考虑全面。
这一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开放板书,巧妙地引领全员进入文本,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了学生。在学生眼里板书是教师的`专权,而现在权力下放,就积极调动了他们的情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探究时,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操练,而是充分唤醒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去饶有兴趣地朗读、发现、思辨、归纳,写出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板书,结果自然就多元化、个性化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经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并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下头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本事。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层面丰富填空资料,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资料,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进取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欢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
(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
(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
(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
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经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资料,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十分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资料,反思之后,经过再设计,我感觉下头的设计更好,能够更全面的展示给学生,脉络更清晰,主题也更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