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描写的风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间游戏,使得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诗歌想象力丰富,将孩子们经常看到的景物描写得如诗如画。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情境教学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把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创设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启动契机,从而带动语言的训练,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我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2、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发现,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4、扩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金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主人公彼得弗雷特跟随众多淘金者到萨文河畔淘金未果,在即将离开时发现土地肥沃,适宜种花,就留下来辛勤地种花,通过种花、卖花,彼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教学中,我抓住彼得淘金失败和种花成功致富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在进行第二环节的教学时,我紧紧扣住“若有所悟”和“全部精力”来进行。彼得的“若有所悟”是根据眼前所看的那“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判断出土地肥沃,适宜种花,联想到人们买花装扮客厅,联想到成功……为了学生能感受到“若有所悟”,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学生们能说出草长得好、多,还有学生说草长得生机勃勃。理解了这里,即时让学生说一说彼得看着这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想到了哪些。学生不仅能说出书上的内容,还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来说。这一处联想不仅解决了“若有所悟”,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此时彼得越想越激动的心情,说一说,读一读,深入体会彼得对成功充满希望的心情。对于“全部精力的理解,三年级学生我没有多大把握,我做了几手准备:直接从这个词语入手,让学生来说一说想到了什么,课堂上有些冷场;我就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从图上看出了什么,学生能围绕勤劳来说;接着我就出示准备好的几个有关彼得辛勤劳作的填空,让学生说一说,再补充些自己还想到彼得做了些什么。多做的两手准备都派上了用场,效果还算可以。“全部精力”理解完后,紧接着就让学生进行第2小节和第4、5小节的对比阅读,想一想为什么淘金就失败了,而种花却取得了成功,让彼得获得了财富。可能是这个问题的指向不够明晰,学生没能抓住关键问题来回答,一开始有两个同学还抓住勤劳致富来谈,我就追问:这两次彼得都很勤劳,而结果却不一样啊!学生才回归到思考彼得淘金失败和种花成功的原因上来。
对于文中彼得最后的'那一句话,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了,但我感觉到学生理解的程度不一样,有人理解为真金就是劳动创造财富,有人理解为真金就是种花获得的财富,有人理解为真金就是发财致富的方法……最后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现在你知道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吗?学生都能说上个一二了。下课时,一个听课的老师跟我说,要再点一下题,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金子,这样就完整了。我想也是。其实,我们要学生找的“金子”就是思维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
听了两位老师上的《李时珍》第二课时后,颇有感触。两位老师自身素质都很好,课堂调控能力也都不错,也很注意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一位教师围绕课后思考题“为什么人们称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来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自由读书,勾画体现李时珍伟大的词语句子,思考,讨论,交流。可以说,给了学生较大的自学、讨论、思考的空间,但是在反馈时,明显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究其原因,是那个“伟大”限制了学生,把学生吓住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很难把握,学生很难把李时珍的一些具体行为马上与伟大联系起来,他们看到的是从小立志学医,处处留心学习、为了编书不畏艰辛,踏遍名山,访遍众人,亲口品尝药物的李时珍,而不是“伟大”这两个抽象的'字。老师却要他们把这些都归纳到“伟大”上来,真是难为了孩子们。因此,教师不得不费劲地把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牵到“伟大”上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慢慢地也被牵走了。
另一位老师的课没有把“伟大”提出来,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却处处感受到了李时珍的“伟大”。李时珍的伟大表现在他有一部伟大的巨著《本草纲目》,还表现在有一个伟大的编书历程。这些只能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上课开始,教师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关于《本草纲目》的有关知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线装本的《本草纲目》并简要介绍,那本古朴的年代久远的书和教师的介绍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正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恰到好处地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想不想去看看当年李时珍是怎样编这本书的?学生的学习欲望马上被调动起来。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反复读,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样的学习要求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便于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每个孩子在自己能力所及都会有所体验,有所感受,由于有情感的投入,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不论是自学还是小组讨论,学生都很投入。
反馈时,学生更是跃跃欲试,情绪高昂。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的句子,或引导对比,品析语言,或引导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李时珍的形象也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逐渐高大起来。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通过读书,上网了解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以及正走向世界,焕发青春的中国中医的有关知识。 这两节课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应顺应学生学的过程。第一节课漠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第二节课的教学,正是顺应了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并进行着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要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第一节课着重于认知性,第二节课则制造了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引导学生课内外了解《本草纲目》等正是积累文化,带领学生和李时珍一起去感受编书的历程就是积淀一种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5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这课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老汉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针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课时上完后,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 读、法、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了“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三、 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遗憾之处,教学设计只重视课文内容,没有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作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艺术。另外,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何多样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6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画。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7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当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8
放飞想像的翅膀,让文字开出灿烂的花朵
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工具,同时它兼有的文字美、语言美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古往今来,那些咏物抒情的文章,那些莺莺燕燕、桃红柳绿的诗词,陶冶着一代代热爱文学的人。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除了带领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教育学生做人以外,如何花一些功夫让学生爱上文学,爱上文字表达呢?通过一些实践的体会,我发现,以课文为蓝本,描摹发挥,充分想像,合理表达是使学生发现语言美,并乐于运用语言抒发情感的有效途经。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假如》一文时,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假如》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诗歌的体裁表达了小朋友的几个美好的愿望,他希望能用马良的神笔给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小树画上温暖的阳光和雨露;给饥恶的小鸟画上谷粒;给残疾的西西画上一双好腿,从课文中可以使学生受到帮助别人、同情弱小的思想教育。下面我将讲述我在本课实施的想像教学的几个步骤:
一、故事激趣,进入想像情境。
“神笔马良”是我们这一代人熟知的神话故事,但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还有点陌生。为了让学生了解神笔的神奇,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个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特别是这种情节曲折生动,说者表情丰富,能深深抓住心灵的故事。他们都听呆了,闪动的大眼睛完全进入了故事里的人物行为、思想的变化,随着主人公的遭遇不时变换着心情,为我将要进行的想像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补充故事,培养想像能力。
我并没有说出故事的结尾,当学生听到马良被贪心的皇帝逮捕并实施了威逼利诱等各种手段来让他画出金银财宝的时候,故事嘎然而止,孩子们受到好奇心的趋使想知道善良的马良怎么样了,可恶的皇帝有什么下场,这正是发挥孩子聪明才智的时候,这些跃跃欲试的小家伙们为马良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可以用神笔画一双翅膀飞走吧!”“画一个土行孙帮马良挖地洞,他就可以从地洞里逃走了。”“画一些天兵天将,或者孙悟空就可以打败皇帝的军队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如此丰富,我们当老师的就要抓住任何一个训练契机,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语言文字训练,创造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充满成就感。
三、结合课文,挖掘诗歌内容。
《假如》是一篇韵味十足的诗歌,短小精悍,要学习这样的诗歌必须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合理想像,编造情节,把诗歌学“厚”来。为此,我特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情境:清晨,小作者“我”看到了三样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或物,它们分别是小树、小鸟、西西,你们能想像一下它们正在遭受什么痛苦吗?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1、柔弱的小树被猛烈的狂风刮得东倒西歪,也没有水喝,快渴死了,它难受地说:“快救救我吧!”“我”会用马良的神笔给小树画上太阳和云朵,这样狂风就不会来了,云朵也会变成雨滴,小树就不会渴了。2、刚生下来的小鸟正在遭受着饥饿的折磨,鸟妈妈去很远的地方觅食了,大半天了都没回来,小鸟们被饿得喳喳地哭泣,并且还很担心鸟妈妈的安全,如果“我”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上谷粒,鸟妈妈就不用再到遥远的地方觅食了,小鸟们也会吃得饱饱的。3、坐在教室里的西西,由于腿残疾了,没有办法像同学们一样在课间的时候到操场上跳绳、跑步、踢球、做游戏,她只能静静地呆在教室里,心里却多么渴望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健步如飞地玩呀,无数次,她静静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暗暗流泪,无数次,她望着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发呆,她幻想着能有一双好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该多好啊!“我”要用马良的神笔为她实现这个愿望。通过情境的扩展,学生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能更好地深入文本,被文中的`思想感情所打动。
四、发散思维,拓展文本内涵。
学习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就不能局限于已知的范围,要学会迁移运用才能内化为更强有力的工具,从而举一反三,才能材思泉涌。在结课阶段,我让学生拿起马良的神笔,画出自己的愿望,凸显他们的善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生纷纷说出:“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我会给山区的贫困孩子画上学习用品,让他们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我会给老师画上一个机器人,让他帮助老师批改作业。”“我会给奶奶画上一瓶神奇的药水,只要一喷就能年轻十岁。”“我会给大沙漠画上乌云,让那里痛快地下几场大雨。”“我会画一个时间隧道,这样我们就可以去远古探险啦!”……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啊,只要我们能为学生创造平台,学生是会给我们惊喜的。
五、课后延伸,飞向广阔空间。
上完这一课后,我发现学生对想像充满浓厚的兴趣,“打蛇随棍上”,为何不对此进行一次习作训练的教学呢?以《假如我是……》为题,把自己想像成一种事物,运用优美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故事,体裁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虽然学生不明白什么是散文,我也并没有提出这个概念,而是出示了几篇例文,让学生仿写。二年级的学生水平还没有那么高,这种训练也只是维持在写话的范围内,学生可以就写几句话,只要能写出内心的感受就行。有些学生写道:如果我是一只鸟,我要飞遍世界各地,看看各地的美景。
如果我是一片云,我要变成一场雨,让花儿一看我就笑。
如果我是太阳,我要给寒冷的地方送去温暖的阳光。……
结束这一课的教学,我感受颇深,我们总是说,孩子们充满好奇心,充满想象力的思维被我们的教育一点点地磨损,最后消失殆尽,那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丧失学习的热情,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这类想像文章的学习情有独钟,归根到底是我们应该把创造留给孩子们,让他们拿起学习的武器,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最终掌握文字的使用方法,让文字随着想像开出灿烂的花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9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
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观念过于陈旧,这必然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死板,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另外,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想要短时间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2.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并且过于追求形式化的教学,没有从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导致理论与实际相分离,从而无法真正发挥教育的效果。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个性较强,小学语文教学若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手段陈旧单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
1.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亲和力
小学阶段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陌生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而教师懂得运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就会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柔和。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语言尽量采用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引导教学,使用优美的、亲和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学习中来,进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如在进行《小小的船》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先用这样的语言开始:“我们大家都知道船,在电视里也都见过船,那么同学们有谁坐过船呢?谁能告诉我,船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回答“坐过”,有的回答“没有坐过”,这个时候,教师选择其中坐过船的学生来描述船的特点,他们大部分都会说“船是窄窄的,两头尖尖的”等,教师继而引入月亮与船联系:“同学们,生活中什么事物与船的外形一样或者相似呢?”学生纷纷回答,在讨论之后,他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就应该出示多媒体课件,板书“小小的船”。这个案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因为了解这一事物,所以学生回答十分踊跃,也有力地调动了没有接触过船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语言特性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高效与高质。
2.转变教学思路,引入创新意识
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教学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如在小学语文《与象共舞》这节课中,教师分别用两种思路、两种教法给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上了同一篇课文。一种教学意图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一种教学意图是“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这两节课,都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同的构思,同样的精彩,都激发了学生满腔的学习热情,赢得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3.引入信息化技术,增加课堂趣味性
识字就是低年级的重要教学任务。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们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认字的兴趣,注重让学生学会认字方法,同时找到识字途径,坚持把识字和写字结合,做到让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认识汉字,自主学习汉字,在写好汉字的同时提高他们审美情趣。教师通过正确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认字学习更富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进行“座”与“坐”这两个字的教学时,就可通过播放动画片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小人坐在一座小山上,这样可以看到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样形象的表达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还有些生字写字的笔顺不好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出示字的笔画,着重强调易错的部位,通过生动的画面加深学习的印象。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激发起学生模仿练习的欲望,这样就能让他们用心地书写好每个汉字。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运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注意转变教学思想,实现教学创新,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0
课文的开头有这样段话明确指出这篇课文的设置目的:希望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自觉地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帮助他人完全解决问题,也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因此,本人将这个思想教育作为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帮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种敬佩和赞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学生在今后能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同时,在二年级阶段的学习中,生字教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希望这次的.课能够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新要求、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
本堂课在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力争能使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始终爱读、爱说、爱想象,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由此,本人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采取轻松的、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从童趣的角度切入。比如:在对果树和泉水对话的想象上,本人问:“泉水,你想对梨树说什么?”,“苹果树,你想读泉水说什么?”等,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他们就是果树、就是泉水。由此扩展到对“泉水还会经过,哪里帮助谁?”的想象说话时,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说得合情合理。另外,在认读新词语的时候,本人和学生件实行了一场竞赛:比比谁读得好。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非常踊跃。这样,本人从学生的角度运用了童趣的语言,和学生亲切地交流,成功地实现了让学生愿意读,愿意想的目的。
新课程对学生的通过学习掌握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地重视,强调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求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一小见大。所以在在第一课时,主要是从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侧重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而将训练学生能力这个方面放在第二课时。对于学生来说,在第一课时,他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第二课时本人的安排是要学生对这则故事编一个小小的课本剧,加深他们对课文的要义的理解,对无私帮助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希望通过表演能使他们在无形中背会课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之后,插入课外的一篇文章,同样是童话的形式,但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了帮助人的崇高精神,又使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词句。最后,将课文中所要体现的精神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求学生能给自己的同桌写一句话,说说他曾经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好事,并对他加以表扬。
当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朗读时对教学方法的处理还不到位,显得呆板,重复,“朗读要体现层次”这个原则还没有做好。即使和过去比已经有所进步,但仍要不懈地努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快地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
《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对于“检阅”三年级的孩子了解的并不多,为此在上本课之前,杨老师让学生看了“50周年国庆的大阅兵”的视频,让学生对检阅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而且很巧妙地引入本课的学习。杨老师的重点是检阅前,但她的思路却有点乱,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太多的思考问题。
成老师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了教学词语上,注重词语的音形义,学得很扎实。我认为让学生把词语读出感情来这个环节很好,但是学生读的效果不太好,我觉得问题出现在教师的范读词语上,如果教师范读得好,学生也会模仿得好,而不是这个环节的要求太高。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成老师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成老师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平时走楼梯都很困难,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出去踢球”……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2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残疾小女孩英子因为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自卑的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的故事。课文经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课文资料极具有感染力,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却是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让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是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文以“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两次掌声来展开教学。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推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总是”、“默默”来体会英子的自卑及孤独,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创设了情景引读,“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英子总是------”,“课下,同学们在操场上欢乐地玩耍时,英子总是-----”。学生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来谈谈自我的体会,再把这种体会带入朗读中,自然就读出了感情。在教学“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经过抓关键词“犹豫”、“慢吞吞”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再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在想些什么?”然后随机采访“英子”的感受,让学生真正把自我当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内心活动。之后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要主动地学会去关心、鼓励他人。
之后让学生说说,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关心?我点了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他没有回答出来,此时,还不待我讲话,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声。我想,这掌声远比我这节课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时也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掌声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3
在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大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喜欢作文课。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将是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每次作文课上课前,学生都流露出厌烦情绪,叹声一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写不好,无事可写。试想,每次作文,学生都能潇洒行文,轻轻松松写出一篇好文章的,作文教学自是一件易事。
解决这一难题,须从根源上找原因。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空洞无物,缺乏创新;
二、没有真情实感,空喊口号;
三、语言乏力,品之无味。
四、字数达不到要求。
找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兴趣,搜集材料
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缘于学生知识面窄,可写之物太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是较难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发生在身边的事,网上的新闻告诉他们,让他们说出来,交流后在写,并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2、善于发现,勤于思考
其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还是很多的,只是学生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老师的一个眼神,父母的一句叮嘱,同学的一个灿烂的.微笑以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是学生写作的题材。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善于思考。教学中我会就某一件事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3、欣赏美文,品味语言
常于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找一些精美的文章,从写作手法,修辞,感情色彩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怎样遣词造句才使语言富有表现力。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品味能力。
通过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对作文有了很大的兴趣。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4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
“特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材中的一个开放的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何较好地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现教学目标,教材的主体画——中国地图提示了我。于是在课前,我和学生们一起收集资料。通过上网、读书等途径,我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特产资料,设计成集图、文信息于一体,以中国地图为主体,将相关的特产资源链接到各省名称上,通过对各地区名称或特产名称等多种超级链接,制作成幻灯片,将信息呈现多样化,使网络资源真正体现出多媒体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开放单元的学习,就应该改变过去的老路子,采用开放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当“导演”,学生是演员,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特产。我也随机参与交流,适当做以补充,适时用点击课件的形式进行解说。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绽放。学生一个比一个说得具体,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不知不觉中学生认识了我国的特产,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现代信息技术中开放的教学环境,成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为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途径。更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使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收获,这也是我这节课所至力追求的目标。
但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有不足之处。第一、形式单一。如果大胆放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介绍,资料共享,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旅游”的进程会快一些,了解到的特产也会增多。如果让学生上台边操纵鼠标边讲解,我想,效果会更好。第二,课时总结不够深刻。本节课快结束时,太慌张,总结简单,缺少“点睛”之语。
我的感受主要就是以上这些。学无止境,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我将虚心接受,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09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学反思01-2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华]07-05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07-24
【优】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5-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6-22
语文的教学反思12-2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12-05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25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