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
3月7日,我和檀小所有老师一道,迎来了教研中心的教研员们的集体视导,心情有些紧张。王颖老师聆听了我的第一节课——《唯一的听众》。
时间已经过去几天了,可我还是没有从那节课的遗憾中解放出来,还在没有能处理好“问题传递”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的关系而纠结着!为自己没能深挖文本,让学生体悟人物的语言美而遗憾着!
其实,通过两次试讲,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已经确定了。也许是我太想展现学校的“问题传递”的特色了,课上便要求学生以“问题传递”的形式谈对老教授的充满诗意的语言的理解。在传递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些孩子的“力不从心”。教师的要求有些高了,如:老人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在学生“问题传递”的过程中,我过于相信学生,高估了他们的能力,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生活实际来深化他们对老人语言的理解。但由于人物语言的含义非常丰富,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但欣赏起来颇有难度。这是,如果我及时而果断地改变教学策略,把深陷迷茫之中的.孩子们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教师的帮助引领下前行,或许课堂会更活跃,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授课时的变通能力,对课堂的成败起了较大的影响!
课后,王颖老师针对我的课堂的表现进行的点评,并从“人物语言美”这个角度,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令我受益匪浅!王老师认为,本节课最难得一点是老人充满诗意的语言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就会有诗意的效果?通过了解老人的身份,再来揣摩老人的语言,就不难发现老人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高手!“诗一样的语言”,一定是情感充沛,让人的心为之颤动的语言!老人什么技巧也没交给作者,却赢得了作者的敬佩,他不愧为智者!
从写法的角度,老人的几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也各有不同!传递的形式不同,却得到了作者的由衷赞美!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凑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家的故事。
本课的写作思路很明晰,一是按作者的心理变化,二是按老人的语言和神态为主线。我在设计教案时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的。第一课时时我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动来体会作者内心从沮丧到懊丧,再重拾自信,取得成功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我主要想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细节描写,为习作打基础。因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简单的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学习一定的习作技巧可以让他们在习作练习中更加有的放矢。
我一共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抓细节,知人物;探秘密,悟情感;写故事,知感恩。第一个环节,我主要设置了两个大的问题,一个勾画有关老人外貌、神态、语言的语句,了解人物;一是交流老人为什么自称为“聋子”,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可是由于设置的问题太多,面面俱到,结果适得其反。零碎的细节削弱了重点问题处理的时间,引申的问题太多,把第二个问题遗忘了。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让学生在理解上直接跳跃到第二个环节的问题,思想跨度太大,所以理解的不深刻。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这次的.课堂中,对句的提炼、理解过于明显,从而削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第三个环节本来是要在本节课完成了,前面的环节耽误了时间,所以只好把这个环节作为作业布置下去。没有了这个环节的亮点,这节课就显得很平,没有体现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没能当堂完成这个环节是我这节课又一大失误。
我在本节课时间安排上也不合理,复习环节占用时间太多,是因为我选择的词语太多,如果只选择生字就可以为第三个环节节省时间。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多选了几个词语,效果不理想,要充分地相信学生。
还有这节课,我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不够,只是让学生齐读了课文,没有听学生个人的展示。如果想带领学生走得远,就得让学生读书深入。没有读,就不会看到思想与文本碰撞的火花。
因为本人对于这课文本研读的不够深入,没有把学生备到细,所以在课堂上失误连连,遗憾多多,给大家作了反而教材。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这节课,做出了如下修改:
1、把复习环节的词语删去一些,剩下“锯床腿、沮丧、蹑手蹑脚、诅咒、这辈子、甭想、全力以赴、天方夜谭”,既复习了课文生字,又可以很好地指引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
2、把第一个自学指导削减为:
(1)、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老人神态描写的句子,用曲线画出老人诗一样的语言,读一读,批一批。
(2)、小组内交流:老人为什么说自己是“聋子”?
把原先三个点减少两个点,还要在学生汇报的环节减少单纯的课文分析,把重点引导到第二个问题上来。再在第七张幻灯片后加张,把自学指导一重新出示,就不会遗漏问题了。
3、第三个环节一定要当堂完成,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具体指导细节的描写方法。
4、作业改成:摘抄文中细节描写精彩的句子,积累下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3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走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内涵。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美感。首先,我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其次,要求学生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三是仔细品位,争取做到声情并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升华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恰当的诵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体验。本文故事性强,又涉及音乐,通过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中,表演课本剧,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演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本课例以“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串起了读、品、悟、说、写的心智活动,教师富含激励、赞赏的语言,将文本中的因激励、赞赏而走向成功的故事演绎得异彩纷呈;将40分钟的课堂演绎得个性飞扬。
一、这是一节“生本”的课
整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学而教。课堂中,教师几乎没提什么理解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真正体现生本的.理念,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读”方面,让学生自主读,自由读,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读得有效果。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美读、赏读后,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享受。
二、这是一节“生动”的课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本节课上,教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
情感熏陶、自主感悟、自由表达”的语文学科个性。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热情洋溢的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谈得津津有味。教学中,适度适时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运用,美妙的音乐也为课堂增色不少。教师活化教材,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使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三、这是一节“生态”的课
“生态”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本节课上,“生态”性体现在多方面:
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课堂上,教师除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在关键处点拨,问题之间过渡,重点之处强调,思路阻塞处沟通。如引导对老教授的语言的品析;对“我”心理活动变化的体会等。
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课堂中,师与生,生与生互相欣赏,真挚的情感始终在课堂间自然流淌。整节课笑声贯穿始终,老师语言幽默、亲切,如“谁还想当老教授?”“你这老教授怎么撒谎了?”“咱们握握手!”学生乐了,思维也就活了。
读、悟、议、写的同构共建:整节课,学生读书、感悟、议论、表达与结尾处的写格言,浑然一体,处理得张弛有度、舒卷自如,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又感悟到了道理,提高了认识。
四、这是一节“生成”的课
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教师没有预设唯一的答案,而是相机依据学生的学路来推进。这样,课堂教学就显得自由、自如、自在,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开放的话题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习得,“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前一个同学的发言……”等等,都是自然生成的。
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1、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引导学生感悟内容、体验情感的同时,应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训练。对重点词要扣,要品,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2、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始终给予欣赏、鼓励,这很好,但让学生之间评价就少了,应将评价权适度地让学生行使。
3、应重视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课堂有前松后紧之感,对感悟“心路”纠缠太久,而让学生写格言谈格言安排时间太少,仅一位学生在匆忙地谈自己的格言。
当然,瑕不掩瑜,何况至今还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十全十美的。陈老师的《唯一的听众》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希望她的课拥有越来越多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在教学的思路上、方法上给了我启发。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逐词逐句分析,多少节课也不够。在和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我抓住文中的主线:“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展开研究,学生既能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又能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就使整个教学不琐碎,较为完整,也有利于保持文章的完整性,也能培养学生从全局上把握文章,分清主次、重点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避免了把教学内容肢解得破碎不堪,使学生形成只抓细、抓小的意识,而没有整体意识,不利于学生今后形成较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是学生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很好素材。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研读老人的语言、眼神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作为教学的重点开展教学。上完了这节公开课,听了市教研员王亚芸老师给我的精辟点评,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反思我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能紧扣本单元及本课课后练习中的重点内容展开教学,重视了领悟写法的指导,课堂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如在课堂上多次抓住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神态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等。
二、注重披文入情,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内化情感。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同桌互读、师生互读、评价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读书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了预期的读书效果。
三、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了多种语言训练内容,如引号的用法,转述句转换为引述句,想象说话等,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了我的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开放性不够,教师牵引得比较紧。
主要体现在整个过程都是老师逐层抛出问题,一步一步领着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先理解老人的三次话语,再理解老人的眼神的含义,每个环节都完全在老师的牵引下完成,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好。而且,对于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如“我”和老人怎样相识的就不用再讲解,要敢于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建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使课堂更高效。
针对这样的问题,如果再上这节课,我将进行以下的修改:以一个大问题总领全文: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让学生主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我再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有关句子和段落重点点拨,进行朗读指导,体会老教授的关爱和鼓励是“我”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最后总结写作方法――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这样的设计更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帮扶作用也得到体现,学生情感更加容易激发,对于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板书设计欠严谨,没有体现主要人物。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关爱
鼓励
真正的小提琴手
语言
神态
沮丧
自信
这样的板书让学生误以为课文的主人公是“我”,而实际上本课的主人公应该是老教授,因此,这样的板书是不严谨的。根据王老师的建议,板书应做如下的修改:
唯一的听众
关爱
鼓励
老人
我
语言
神态
“耳聋”
白痴
沮丧
最有声望的教授
小提琴手
自信
修改后的板书更能体现文章的写作思路,主要人物的品质得到更好的体现。
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这番话道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精髓。我想,每一次的反思就是让我们老师成为更出色的引领人,让学生在攀登“高山”过程中更快更轻松。我将不断反思,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6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二、重点交流
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通过研读使学生明白: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而我也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再让学生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
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⑴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⑵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⑶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
⑴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
联系《我看见了大海》,因为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⑵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当最后总结时,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老师也希望六⑴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7
虽说之前已经上了一些课,但是这篇课文《唯一的听众》算是我第一次上的课本课文内容,所以在之前我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所以这篇课文上得也算是比较顺利,但是问题也有很多。跟老师讨论的时候老师指出了我的问题,就是我自己说得太多,学生讲得太少,因为课堂是以学生主体,老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有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不应该着急,不要抢在学生面前将答案说出来,如果他们不能回答,就要做适当的引导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课上的朗读环节比较少。实际上朗读的作用要比我想象中的要大。我一直都以为朗读不过是一个拖延时间或者酝酿情感的环节和方式而已,非常无聊。实际上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和我想象的相反,朗读的效果和作用要大得多。它可以让学生领会课文情感的同时获取课文信息,从而能够得到回答问题的思路。
要不要专门设置一个朗读的环节呢?老师说涉及朗读环节并不需要太刻意,相反,优秀的老师会将朗读环节穿插在课堂的细节之中,使得朗读能够更加好的`和课堂融为一体,滴水不漏,可以将朗读课文的环节放在同学回答完问题之后,这既是一次朗读的机会,同时又是对刚刚思考过程的一种巩固和反思,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在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刘辉同学(班上的一位后进生)将一个问句读得颇有意味,我就下意识表扬了他。老师在课后也跟我说这个表扬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你表扬了他之后可以让他单独再读一遍,可以让同学们向他学习,从而让这个偶尔的闪光点效果达到最大化,而且被表扬的学生的自豪感也会得到满足。事实上我在第一课时表扬了他之后,他居然在第二课时主动回答了一个问题,这着实让我惊讶,也验证了我的猜想和老师的观点。或许一个表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是如果可以让一个学生对一节课或者是一篇课文产生持续的关注和专注,那么表扬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
“问题可以少一点,解题的过程可以长一点。”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总是担心撑不满40分钟,老师就给了我这个建议。实际上课堂没有必要安排得行程满满,同一个问题可以多问几次,或者换着法子去问,问了优生之后再问后进生,如果后进生答不出来,我可以让他模仿优生的方法将问题再回答一遍,因为上课是以全班为对象的,而不仅仅是那么几个人。我问这样的话学生们不会觉得很无聊吗,老师说对于优生我们可以在课后给予他们额外的一些关注,毕竟课堂要面对的是全班人,而不是个别人。
我自己也反思了一下,或许语文的学习也可以参考我自己外语学习的方法,就是锻炼自己“听说读写思”的能力,那么在课堂上也可以分为这几个板块,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几个点去训练他们的能力。而我的这次课堂安排可以在分析老人的话语的时候训练他们的“读”和“说”,分析神态的时候训练他们的“写”的能力,至于“听”,就是他们在课堂上听同学们说、听老师说的时候的课堂吸收了。总之课堂环节的设计可以是多样的。
这次正式的上课给了我非常多新鲜而且宝贵的体验,既然踏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步,我也衷心希望下次的课堂、下一次的自己能够更加出色。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对老夫人的语言的体会理解上,所以老夫人的教育技巧是本课的亮点,应让学生好好体会。
我是这样来设计思路的:
1、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我在检查完学生的朗读以后,就让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感情:
本课我主要运用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这几种朗读形式的交替,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反思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以后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9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中我以读画想问和讨论相结合,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要求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画—想—交流”,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我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深藏在她的话语中,每句话的内容都是有指向性的,都是针对“我”不同情况而讲的,所以在教学中深入理解老人说的话就成为了这节课的重点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悟结合来明白这些问题,在明白了老人的话意后,再师生共读来进一步感悟课文中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读中感悟老人四次说的话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正是在老人的帮助下“我”的琴声,“我”的心情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眼神伴随着“我”的琴技发生了变化,正是看到“我”的进步,老人的欣赏的神态也就随之改变,这种不露声色的细节若没有引导学生去注意,学生是比较难找到的。经过我这么一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教学中我设计从老人的眼神中学生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心、帮助、鼓励,老人此时留给学生将是更深刻的.更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他们的感知系统中已经领悟到老人的心。所以学生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这次磨课中,我针对听课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次次修改教案,尽力去完善课堂语言、教态。在一次次的修改教案,一次次出现的课堂生成问题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教学时放手还不够,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导语、过渡语、课堂提问、评价语等,几乎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同时六年级后发现每个班的孩子都不爱积极发言,我觉得这四节课上的我好被动,好尴尬。
二、抓住重点,不面面俱到。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要想在课堂上在抓住所有的精彩点是不可能的。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算是一堂好课。第一堂课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各环节不够深入。这就是舍不得删减惹得祸,文章的重点句子是很多,挖掘的内容也很多,但我们不能把重点都塞在一堂课中。要合理分配,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今后还要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三、表扬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随时观察学生,大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准确及时的表扬,方能活跃课堂气氛,方能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四、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觉得上好一堂课真是不容易。
四节课下来,真是感觉问题多多,这都需要我在以后的常态课上不断地磨炼。也恳请各位同仁能毫无保留,多提宝贵意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抓老教授的特点外,还要分析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较注重对“我”成功原因的理解,而忽略文章整体把握,课堂教学形成“挤牙膏式”,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
通过教研,特别是校长讲《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备课要深: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2.课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句。
3.培养学生情感生活的体验。把对生活的体验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表达的清楚准确,语句通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性。
4.组织教学要力求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学生是可点燃的火把,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者,而不是苦学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1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王燕骅老师在评课时也指出,解读文本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先要对课文有感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老师在备课时,要问问自己“什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老师的“问程”问题引起我的.思考。“‘问程’越长,空间越大;‘问程’越短,空间越小。”是呀,课堂上,一个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考的价值教学问题,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走向,能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主性,会使课堂思维集中、深入,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第一课时,问题可以精简,如:1、“唯一的听众”是一位怎样的听众?(理解型——表达是叙述性的)2、为什么要装成“耳聋”?(思考型——表达是说明性的)3、课文写了他的语言和行为,哪一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发散型——表达是创造性的)第二课时也可以迁移。这样,问题一焦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王老师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能得到王老师的点评是我的荣幸。她就像《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用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鼓励着我,引领着我。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给人勇气,给人动力。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2
1、在我校“同课异构”主题教研如火如荼地拉开序幕之际,我们六年段确立了《唯一的听众》作为研究课题,并展开集体备课,深入讨论。这种形式的教研,我们都有同感,既能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又能发扬个性发现亮点。在对比中,我们的收获是累累的。现就自己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反思。
这篇课文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琴艺糟糕、丧失自信到成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是什么力量使他成才?我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
首先,直奔首尾段,对照变化,探究原因,设置悬念。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
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丧,
生:后来,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
生:后来,他成功的变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就带着强烈探究欲望进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精读重点段落,潜心研读,品味语境,体验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渐进的鼓励,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老人的四处语言描写和三处神态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鼓励“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励学生体会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还设计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1)当“我”拉出像在锯床腿的声音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3)当“我”渐渐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同是“平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思路理清了,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更加深刻了。
此外,课文的语言如诗一般美,为了培养语感,我除了让学生同桌合作读书、小组赛读、配乐朗读外,还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兴趣大增,有的想当“唯一的听众”,有的想当“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现文本,声情并茂地表演,入情入境,升华情感。
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不少,如教师激励性语言不多,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多,今后,我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
2、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而且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顽症,在3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谓是“带着锁链跳舞”。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3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人说的话,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等等,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
语文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方法。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成功之处,例如:
1、课的伊始,没有很好的拽住学生的质疑,当学生提问到“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而导入第二环节的学习,这样就使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在处理老人与“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一问题时出现故障,课后分析原因应该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准确,如果提问“我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与老人相遇的?”然后让学生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学生对课文有一个了解之后就很容易回答了。或者是老师用一句过渡语直接引出“我”沮丧的心情。这样就能省一点时间。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教师的提示问题不恰当,课堂上我才猛然间感到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说不出什么,所以在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时教师又增加了新的问题,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如果问:“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为什么要说这些话?我听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可能就不会出现教师过多提问学生满头雾水的现象了,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谈了。不至于出现教师苦苦的追问也出不来自己想要的答案。其次,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深入的读课文,我感觉把语言单拿出来体会效果不好,应该放置语段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过程中要穿插读的训练,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老人的用意。在处理老人的神态描写环节也同样犯了这一个毛病,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三个不平静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虽然补白训练比较新颖,但是学生说的不是很恰当,主要原因在于分析得不透彻。
4、课结尾处,表达方法的总结效果不好,我觉得原因在于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点拨的不及时,强调得不明显,也可能这个总结放在这一环节就不合理?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4
第一次读完课文,我很感动。第二次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再设计,授课完毕后,我很震动。第三次在区教研活动中听完附小的周老师授课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第一次读完课文后,老教授那美好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我,可学生会被打动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想让学生通过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去体会老教授美好的心灵。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五年多的阅读习惯,一定能找到文中的语句进行勾画和批注,接着在朗读中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可是在上课的头一天晚上,我的想法被我否定了,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老教授的激励,一条是我的变化,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否定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呢?再说跑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去找找、勾勾、画画、读读学生就能体会到吗?不!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晚上坐在电脑面前,查阅了不少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尽信书,不如无书”。走出别人教学设计的框子,要有自己的思考!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在我的脑海里诞生。我为什么不抓住“唯一的听众”中的“唯一”这个关键词入手让学生去字里行间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把老教授称为“唯一的听众”呢?第二个分解的问题应运而生:老教授用什么来影响着我?学生顺理成章的便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了描写老教授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语句,同时结合文中对小伙子的描写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理解,这时候学生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上了,还有对文中小男孩对音乐的执着的爱的感悟上。上完课后,我很庆幸,庆幸自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再次解读教材。我被学生的解读能力深深的'震撼了!
不久以后,区里组织了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幸观看了周老师的一节录像课,课文的细枝末叶我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在做课文小结的时候,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词语:德艺双馨。这个“德”应该是老人善良美好的品德吧!而“艺”不仅仅是高超的音乐造诣,更是发现人才,鼓励人才的艺术吧!具有这样品德的人难道不让人深深地敬佩吗?“德艺双馨”这个在教参上找不到的简单的词语背后一定包含了周老师不知一次两次的深入解读吧!汉语言的独特语感,我们必须精读,细读,来回读,读到文字的骨头里面去,基于此,感情、思想等一切才能从儿童的心中长出来。我们才能成为像老妇人那样“德艺双馨”的语文教师。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
核心提示:《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够,学生没能体会到当时作者找到一处练琴的好景致而兴奋的心情。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4-12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4-12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2-12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2-09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1-16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5篇06-20
六年级《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9-20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04-28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04-28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