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略读),那天在舟山,特级老师赖正清说,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但是,黄河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来说,又是陌生的,他们根本没见过黄河的雄伟气魄,也没有看过泥沙翻卷的惊人气势。
怎样让孩子在熟悉课文背景的情况下自主地学习呢?虽然我知道学生家里一没有电脑,二没有课外书籍,他们不可能找到什么课外的资料,但为了让他们加深对黄河的了解,也只能试试了。于是我利用自己外出的这段时间,让孩子们去找有关黄河的信息。
没想到,学生能从作文书上找到一些我也要介绍的资料。于是这样也丰富了背景材料,又合理地让学生的交流代替老师的介绍,因为他们的资料不多,所以没有耽误多少上课的时间。
一、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具体感知,还是播放了一组黄河以前和后来变化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意境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丰富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围绕问题,引导学习
是略读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提问,再针对问题展开学习。所以在出示题目后,让孩子们提出问题。
总结归纳这么几个:1、黄河变化的原因;2、变化的前后有什么不同?3、怎样才能制止其变化?(治理方案)
提出问题后,就让他们根据问题初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问题自己选择学习。
三、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因为前面问题的提出,于是在教学时就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让他们选择问题的探究,他们有的选择黄河变化前后的模样,这样就理顺了黄河由“摇篮”变为“祸河”的两段语言,比较朗读,感悟变化之大。
有的选择黄河变化的原因,课文里面有俩,让学生在课文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读写结合,情感融入
知道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我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这样的危害的认识,就再次从课文中找出几组数据,读读、说说哪组让你惊心动魄?进一步的感受到了黄河变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
那么,面对这样、那样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加以治理吗?请你写下来。(小练笔)
学生在交流之后也是从植树、保护、宣传和管理上进行治理,但是没有写到兴修水利,老师补充帮助认识。
有了这样的交流,我再次让他们去读文本内容,孩子们发现:原来我们想的就是研究院的叔叔阿姨想的呀,孩子们兴奋了,朗读的劲头也足了。
我在最后就结合刚才的几种办法,让孩子们理解了“数管齐下”的意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2
老师:如果说《自然之道》告诉我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那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在预习的基础上测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测览后,教师先和学生总结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黄河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老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抓出本篇文章主要内容的?
学生:段意归纳法。我认为第一段是总说黄河在“变”;第三、四段分别向我们介绍是怎样变的;第五段是说变化的原因;第六段是说针对变化的原因设计治理方案。所以我将几段归纳概括为黄河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老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我认为他那种方法太慢了。我用的是题目分析法。老师说了有一些文章的题目就是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但语言变化一下就是了:“黄河是变化的”不用动,“怎样变化的”就是讲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要涉及变化的原因,读完一遍后果然有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认为题目分析法速度更快。
老师:很好,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是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下面请学生们默读课文,并自行完成练习题。
1、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依据课文内容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
3、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在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笔记,并进行补充纠正。如果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举手示意老师。(师生交流和点拨时,教师要把握住黄河变化原因的两大点)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3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叶圣陶先生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并标出提示的要求。很快学生就找到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引领全文学习的思考题:
1、这篇课文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出示屏幕: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在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并不难,而要真正理解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于是在感悟黄河是“摇篮”方面,我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曾经的美并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祸河”方面,引导他们理解“悬河”“沉积”等词语和抓住一系列数字感受到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在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二———人为原因方面,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形成恶性循环链加以理解;在讲“治理方案”时,我重点补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的认识,还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链接资料袋的内容以及与身边的珠江和火炉山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黄河的现状,知道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后结合说明文的特点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是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表达方法,说明这种写作方法的优点,以使今后学生在写说明文时也能够会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在某些环节还是放不开手,使学生无法尽情在课堂中展示自己。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4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网络探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黄河”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和对“黄河”变化这一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学习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
具体说来,整个系列探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搜集专题资料。师生在初步学习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以后,围绕“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变化的原因”、“如何治理黄河”、“黄河相关文化”等专题,课后多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第二阶段是建设专题网站。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一道,共同设计、开发、建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专题学习网站。其专题网包括:①黄河概况;②黄河变化的原因;③黄河治理;④黄河文化;⑤探究目标;⑥BBS论谈等板块。每个部分又包括图片、文本、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并经过筛选加工过的相关专题资料,供学生网上阅读了解。第三阶段是网络深化探究。这个阶段是网络主体探究阶段,其过程为:(一)激趣导入创境激情;(二)根据兴趣确定专题;(三)网上阅读自主探究;(四)汇报展示交流研讨;(五)自主反思深化探究;(六)学习小结课外延伸。经过这三个阶段探究学习,使学生对黄河的变化和黄河的治理等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拓展阅读、自主探究、搜集、处理、运用相关信息和学会与人合作的综合素养。
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系列探究学习过程之后,师生收获很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也不少。
一是网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搜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大多是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原始资料,具有多而杂,学生可读性不强之不足,因此,需要教师为专题网站的建设作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师参与,并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仅一个实验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来开发,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一批教师共同参与研制,尤其是提倡校际之间共同开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才是可行的。
二是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探究学习,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更高,已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特别是实现网络共享交流与自我展示功能在探究性学习中日益明显。原来学校所建的网络教室设备和网络资源难以满足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就急需要求更新设备和开发专题学习网站。
三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网络探究学习,特别要强调教师在专题网站建设和网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主研和导航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网络专业技术(包括网站设计、开发,网络技术运用和指导等)。然而,目前我们教师网上教学导航能力还非常有限,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等等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这样,教师才能在网络探究学习中起到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
四是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如文字输入、编辑制作演示文稿和通过BBS发贴子等),造成对网络探究学习有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使之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如。
五是走出过分强调网络探究学习作用的误区。网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但它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学习内容,更不能代替具体实验、社会实践体验和师生人格之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通过网络探究教学,使我们找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找到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途径,使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可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已为期不远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5
本课比较难理解,如果光靠课前预习是不够的,学生在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老师很难教学,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在教学前,我预想男孩子会比较感兴趣,女孩子可能积极性不高,所以我尽量设计更多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课本中。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下,学生大致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或句子,找出后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虽然对黄河比较陌生,可是如果能将学生身边的河湖以及生存条件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另外,本课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教师要准确理解,如: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过的所有地区)、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悬河(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挂在半空中)学生如果存在疑问,可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后,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6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这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文。
这三个问题是:
1、黄河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2、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3、怎样治理黄河呢?
学生们通过充分的阅读,认真的讨论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他们归纳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自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7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体裁的略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对于黄河还是比较陌生的,课文中关于河流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不容易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突出重难点,我精心设计了字词训练,选择了黄河昔日的图片及变化后的图片。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1.检查会认的生字时,可以直接去掉拼音读,然后注音。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检查词语理解时,可以挑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比如“流域、悬河”,没有必要出示所有的词语。
3.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逐段说,这样再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质疑课题,教师进行梳理,最后提出三个问题: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黄河?这样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可以略去,就可以省不少时间。
4.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变化时,让学生在指定的段落寻找句子,体会。学生不至于再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
5.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让学生分组学习,一个小组学习黄河发生的变化,一个小组学习黄河产生变化的原因,另一个小组学习科学家如何治理黄河,最后再汇报交流。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以后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本篇文章的教学,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大胆放手,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 ”,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9
推荐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属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根据教材特点和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我在教学本文时用如下步骤进行:
一、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
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 落实重点
顺势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顺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警醒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还可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0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图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
2、你能背诵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太宗
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亿万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但它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河,去看看她是怎么变化的。(板书课题:黄河是怎么变化的)
二、自读质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
三、探究交流
(一)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能用文中的词来说说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板书: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谁能找到文中描写黄河原来样子的句子?愿意读读吗?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出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黄河在近20xx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说明了什么?(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案吗?
(这么多方法“数管齐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四、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但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将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母亲河)
过去————摇篮(自然环境好)
后来————忧患(变化————含沙量,大水灾,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气温转寒,暴雨;保护母亲河
人为:人口增多,砍伐)保护环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为主,保护资源,人人有责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与自学能力。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课堂上只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语的理解不作为要求。课堂上要进一步放手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联系自己查找的资料独立完成“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等内容的梳理,充分体现了略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篇文章的教学,虽然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教学中,虽然给学生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随机应变,老是想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线路上来。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所以课堂上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一个问题重复讲的现象。课文内容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词句,只有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点水”,如在教学黄河是一条祸河时,只抓住了一些数字,而没有抓住“决口”“改道”等词语,在讲解悬河时,虽然用了课件,但没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危害性。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内容,还要让学生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本节课教学忽略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语文就在生活当中。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很多,成功之处甚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多像别人请教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语文课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运用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1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语文最后一篇选学文章,自古以来,黄河具有“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之称,然而,本文却一字未提它的益处,反而将其在近两千年间的“祸害”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在文中(如“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为什么呢?文章以此为切口,展开分析,查找原因,最终得出是人们的乱垦滥伐使得黄河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其意无非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水土、爱惜家园,同时,也以此来鞭策学生,使他们从小懂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边,本人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以及文章小结等方面进行说课:
目标方面:
针对本文的内容实际,本人以“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治理黄河的方案——培养学生从小懂得珍惜水土资源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为主线作出目标教学,此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目标展示,明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
教法方面:
对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即:课前先给出教学目标,继而按所定目标进行逐步渐进;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说理文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小懂得盲目开荒毁林给水土资源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影响,以此熏陶学生,使他们从小产生保护水土、保护大自然、保护家园的意识,根据这一主题,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学生上台抽名称卡,将所抽到的卡片介绍给大家,这几位同学介绍得真棒,大家掌声送给他们,下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河近期以来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进行目标教学:
(一)让学生上台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指导(更正);
(二)引领学生学习重点段落:
1、带着“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是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
2、带着“科学家如何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七自然段;
3、拓展引申:从“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案”中我们懂得了要保护水土、保护( )、保护( )、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 ),
在学校里,我们要爱护( )、爱护( )、爱护( )……一句话:要爱护我们的校园。
三、小结本课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文章,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文主要讲的是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方案,两个方面原因分别指的是:第一个原因是( )、第二个原因是( );治理方案是( )。
四、相关作业布置:
1、从图书室中看看有关写黄河变化这方面的书;
2、用一两段话写写如何爱护我们的校园和家园。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2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阅读独立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度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抓整体、抓关键,每一步教学都以问题开路,每一步教学都应以读为基础,做到读、思、练相结合。
其课堂核心:师生交融体现活力,体现学习内容与师生的生命力
其教学特点:粗放结合,以读引读,以读促思
其课堂教学理念:以读促思
其课堂教学模式:独立阅读 合作交流 互动评价 拓展升华
其教学策略运用:生成型教学策略大于替代型教学策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略读阅读课文,从上述略读阅读教学的要求,对照教师的课堂实践,作如下思考:
一、激发学习情感,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
开课,老师简要陈述: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位于我国的中部,全长( )千米,始于( ),经过( ),流入( )海面。同学们,你了解它吗?
二、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阅读的必要
你知道很早很早以前(昔日)的黄河是怎样的?促进学生阅读(非读课文不可),从而解决问题。
后来的黄河又怎样呢?(再读不可)了解“变化”。
这样的黄河怎么来的?这样的黄河给人民生活带来什么?(再读才行)深入了解“变化。
多灾多难的黄河,我们该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不读不行)设法思考“如何改变。
如今的黄河你知道是怎样的?(怎么读也不行)资料拓展,诱发学生阅读思考的愿景,体会“母亲河”的'美丽而富饶,文明和伟大。从而达到“写”的目的。
三、阅读交流评价,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独立阅读,了解黄河“变化”的过程。人类发祥地、摇篮——灾难不断、祸河——设法治理——美丽富饶、旅游圣地、母亲河。达到:“读中感悟”。
交流评价,萌发学生对黄河“变化”的情感。达到:“读中升华”。
拓展升华,一是资料介绍;二是以“如今的黄河、我心中的黄河”为题,让学生诉说衷肠,并把所思、所想写下来。
以上思考,基于略读阅读的教学要求,基于生命学习的需要,基于课堂教学建模而思考的。这样,也许活力课堂、魅力课堂与生命课堂就能诞生。
“马后炮”之言,权当交流。目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3
毫无疑问这节课讲的很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总结如下。
首先是在课件的制作上,经历了很多波折也让老师很费心。对于一篇略读课文,课件是要很复杂的,因为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不是很高,所给的也只是一课时而已,学生所要做到的就是了解。显然我对这一点把握不够深。所以我自己课件制作的很复杂,内容很多,虽然有一条主线但是内容太多导致有点琐碎。老师也给我提过,也许是因为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对时间没什么概念,再或许就是自己有点固执,到最后才稍微减的少了一点。
这次最大的失误就是对课程结构划分的那一阶段,虽然我的那种划分方式有其合理之处,当然也是自己找的资料加自己的'思考。但是对于同学们来说,和全解上一样才是对的。且不说这样一种认知对不对,至少我自己没有说服同学来按照我的分类方法,这是能力上的失误。如果说只有一类分类方式或者说只能按全解的话,那么我的失误就是没有好好参考教参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算是重大失误了,因为在这里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还没能及时挽回,哎,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情绪的感染力,话语的调动性我认为在我这里很成问题。没有这些东西,与孩子们的互动就很难做好,今天上课的时候与孩子们的互动就很尴尬。因为我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煽情的人,让我说一些激情澎湃,蕴含各种感情各种语调的话我着实需要加强。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是靠老师的语言调动引导的。在这一方面我深感亚历山大。
孩子们是十来岁的孩子,太理性的话真的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我需要加强的地方。
对于课堂来讲,是孩子们的课堂,在这堂课上我无疑是篡权了,自己说的很多,而且语速很快,这不是一个小学教师的风格。要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让他们去发现、思考、总结,我需要好好学习。
在时间把握上我简直就是忘了看时间,下课铃一响我就闷了,下课了?还没讲完呢!哎,最后讲的比较仓促,几句带过之后就下课了。虽然有下午的补救但是也不知道效果如何,有没有补救成功。在时间的安排上自己应有个整体的把握,这点我需要加强。
还有一些关于细节的问题,比方说,上课之前没有喊“上课”;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的正面性鼓励性评价不够。还有说话句式太单一,都是什么什么吧,哎,自己听着都头疼。
当然还有许多我没意识到的小问题,还希望同学老师多多批评指正,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宽容。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4
选择这一课,是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挑战。面对枯燥乏味、以数据为主的说明文,怎么把它讲好,怎么让学生从感情色彩单薄的文字中,读出自己的感悟,我在设计教案时犯了难。课堂三维目标,我一向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也同样如此,将教学重点之一定为“通过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并用日常行为来践行。”我试图通过“想象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生活的画面”渲染黄河“摇篮”的形象,通过黄河泛滥的.数据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黄河作为“祸河”的具体表现,再通过马尔代夫图文并茂来深刻感知人们破坏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用心营造氛围,以感性为渠道,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但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则着重体现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学生的能力训练未能很好地实现。课堂强化了“人文感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环保教育,说明方法的训练淡化了,在工具性的落实方面没能得到强化。略读课在“应用”方面的作用在课堂上没能体现出来。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来追求人文性,那只能是缘木求鱼。
语文再现生活,即使是说明文,也同样以感性存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单纯地以感性去感悟课文,而应该以理性掌握,用工具性的方式去感知人文性的内容。反观我的课堂虽然花大量时间营造了 “人文”的氛围,但却无法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整堂课过于强化价值观教育,思品课味道过浓,学生看似感悟到位,实则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初衷,致使课堂不够扎实。如果能增加说明方法的小练笔环节,使言语训练有机地揉合于课堂教学中,这样更能突出“语文”的“本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讲完。课前,小刘把教案拿给我,一切都按我要求的步骤——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详细地写出来了。教学过程缜密,重点难点突出,一定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可能是研究得太透彻了吧,教学内容比较多。课文越读越长,教案越写越短,这就是备课的境界吧。我把教案和课件进行了修改并告诉她怎样把握重点、如何上好这堂课等等。小刘第二次上课了,领会得很快,讲课也没有了紧张感,课堂上表现得更优秀。
本堂课值得借鉴的优点:
1.每一次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有任务,展示在课件上,使学生有目标的.去自主学习。例如: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这点做的很好,可以看出学生刻意去改变自己的读书姿势了。
2.对学生评价及时,更有针对性。在以后评价的时候可以更加具体的针对:“你读书这么好一定下了很大功夫。”如果学生说:“老师,我才读了一遍。”老师可以说:“才读一遍就这么好了,说明你很有基础,可见平时做的很好,下了很大功夫,也是很值得赞扬的。”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自信,从而会更加努力。
3.把需要注意的生字生词标亮,比较醒目,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4.无论什么时候,在上课前都说一声“上课”,这样做会使学生尽快从课堂外走进课堂内,集中注意力上课;上课前主动和学生们互动交流,夸学生们有精神,精气神很足等使得学生会更加充满精神。
5.本堂课的生字生词处理得较好,能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教学,对难理解的字多加学习和重复,运用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词并在课件上用田字格呈现生字,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字的结构等。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08-20
《变化》教学反思05-10
《黄河颂》教学反思02-20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反思03-08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04-05
《黄河颂》教学设计07-21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09-30
经典《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12-21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07-28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