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19 16:38: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渔歌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1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并和学生一起进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 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 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 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 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我们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词的文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就能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渔歌子》教学反思2

  同多数古诗词一样,张志和的《渔歌子》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如何让学生积极想象画面、理解词的意境并且能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呢?我在梳理了“景物”之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什么垂钓的人不想回去呢?他留恋什么呢?请想象画面,用最美的.语言来回答,要加上合适的形容词。如“他留恋绵延不断的青山。他留恋洁白如雪自由飞翔的白鹭”。 首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们的想象和语言,接着指名说句子。 若干名学生说完后老师提醒:把你们的这些串起来不就是一首诗吗?“如诗如画”形容的就是这么优美的语言啊!一起来根据关键词(景物)吟出这首集体创作的诗吧! 最后小结:田园诗往往意境优美得像一幅山水画,刚才我们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对这首词理解得更好了,来,伴着音乐背一背吧!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创作诗歌”巩固课堂成果。

  从上课情况来看,学生们非常活跃,说出来的句子也很美,还说出来“他留恋美景中自己悠闲自得的心情”之类的句子,对诗的意境感悟得更加透彻了。用诗意阐述诗意,也许是更适合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也更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吧!

《渔歌子》教学反思3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1、创设情境,导学得法。《渔歌子》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2、借助想象,读出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4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首先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接着让同学们自读这首词,观察这首词跟前面两首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首词的3、4句字数跟1、2、5句不相等,而前面两首古诗的每一行字数相等。老师接着就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词的`标志,词中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词也叫长短句。渔歌子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名也决定长短句的字数。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但今天这个词牌名既是格式同时也是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因为这首词就是写垂钓的渔夫的。

  接着我让学生抓关键词体会,这首词描绘的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的景色。学生通过“桃花”、“西塞山前”知道了是春季,西塞山。然后我让学生找找这首词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也找出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我问青箬笠、绿蓑衣是景吗?学生回答这是渔夫的打扮,不是。接着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什么画面。学生就根据这些景物,概括说了我见到的画面有哪些景物,极其简略,描绘得不具体、不形象,没有美感。然后我就再引导学生讲讲,你心目中的这些景是什么样的?企图把景描述得具体、生动、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描述具体了一些,但跟我的想象和要求还差一截。于是我把我心目中的画面描绘了一下,学生听后,似乎有点感动,都面带微笑,露出喜悦的神色。

  经过这样的想象之后,我们就请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5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一、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学中,我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并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词中的画面。然后进一步引导“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必刻意讲解,学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学生对于词中每一句画面的描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老师,我没能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 “身临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二、反复朗读,品赏佳句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平,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可惜的是,学生朗读时,我没能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词的节奏。

  由于本人在教学机智不能随机应变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所以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事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6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教学反思7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的遗憾甚多:

  一、作为公开课,我准备得较为充分,但那天早上,临阵出了点状况,我没有时间调试好课件,导致该渲染气氛时的音乐,没能及时呈现,冷场尴尬,失趣不少。

  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个弊端,上课老是前松后紧,喜欢自由,未秉承章法。没有做到教而有法,导致延时。加之课间音乐的打扰,让人不堪其扰,学生也无心听课,教学效果欠佳。

  总之,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渔歌子》教学反思8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那么,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轻松愉悦学好古诗词,习得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这篇课文,觉得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1、音乐激趣。于是,《渔歌子》开课时,我就播放动听的《渔歌子》歌曲,让学生猜歌名,学生兴趣很浓,一下子就精神抖擞。联系背景领悟诗人悠闲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诵《渔歌子》的曲子,并带着他们一起悠闲地吟诵,他们无比欢快。

  2、故事激趣。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志和曾被皇帝赐官、赐名,后来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他钓鱼又不设饵,他哥哥写词劝他回家等等。这些资料老师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介绍,令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3、绘画激趣。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而《渔歌子》这首词更为明显。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我根据诗词内容在黑板上绘其景,引导学生轻松说其美,悟其意。

  在这堂古诗词教学中,我还采用“配诗乐”、诵读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俗话说:“笨妈妈教出聪明孩子”。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聪明的“笨妈妈”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主,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来越能干。同理,课堂上,聪明的老师应该是把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1、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诵读,有范读,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的初读,读准字音;带着节奏读,读出音乐美;然后读出韵脚“飞”、“肥”、“归”,读得有滋有味。诗词初步读懂了,接着在学生细细品味词的美丽画面时,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最后在联系作者张志和被贬后,干脆辞官整日泛舟垂钓的背景资料,感悟他的悠闲自得时,孩子们还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声声诵读中。不仅读得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读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此时,词中美丽如画的景、悠闲自在的人、兴奋舒畅的心都洋溢在那童声之中。

  2、把想和说的时间还给学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大胆表述,内化成自己的感悟。

  《渔歌子》通过短短27个字,描绘了一片色彩明丽、画面清新的诗情画意。在背景音乐里,我用那柔美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这宁静而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想象得更具体些,“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颜色?怎样的姿态?在斜风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着一番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纷纷述说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过形象再现,走进了这意境优美的春日中,走进了富有情趣的.词人心中。

  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具体些,更生动些,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了远处苍翠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近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着的轻轻江水,淡黄色的肥美鳜鱼,更近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一幅美景就这样呈现于眼前,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看着、想着、说着,学得是那么主动,学得是那么积极。

  3、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敢问是创见的蓓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于是,在自学《渔歌子》诗意环节,我要学生拿出笔,静静地默读这首词,参照注释、插图,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地方画个“!”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画个“?”。刚开始时,大家都不敢提问,没人举手。我不慌不忙,面带微笑,积极鼓励、暗示:“学问,学问,就是要善于提问。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好。”在我反复的激励之下,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了,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简单提问渐渐到 “渔翁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写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问题了。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敢于提出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和探索提供开放性的空间。在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时同时也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三、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不断渗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借助书中注释。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书中注释来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借助书中插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首古诗都配以彩色的图画。如果能正确观察图画,了解图画的意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大意就能达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边读边想象。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读,升华情感。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在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层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了解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知道了他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里的美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

  不过,反思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所以出现问题不能很灵活的处理。如开课初,学生不知道词的特点,“塞”的几个读音也不清楚,纠结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堂还有一个环节没时间了。再者,在让学生自学时,老师有开放性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放任学生,但是没有很好的梳理、提炼。如果在此处很好的铺垫的话,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的环节应该会更精彩。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我应该在遗憾中反思、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9

  师:作者把春天的哪些景物写进这首诗了呢?

  生:桃花,白鹭。

  生:鳜鱼。

  生:人。

  师:能把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描述下来吗?

  在几个人的描述之后,渔翁在风雨中钓鱼的情景也很清了。我又抛出一些问题:他为什麽如此专心的钓鱼呢?

  生:因为鳜鱼肥。

  生: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生:因为春天来了,这里的风景更美了。

  师:能说说各种景物怎麽美吗?

  生:山请了,水绿了。

  生:桃花开了,鳜鱼长肥了。

  生:桃花红了。

  师:“开”与“红”哪个更好?

  生:“红”比“开”更准确。即说明花开了,又说明开的'很好看。……

  总体来说,对于体会词的意境。我认为还是步步深入,引导到位。进行顺利,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当然不足之处还是很多,如总是我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自悟出来那会更好。

《渔歌子》教学反思10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于这首词学生早已熟读成诵,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所以在课堂上我着力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怀。我让学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出的画面,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最后,我让学生说说渔翁为什么“不须归”,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渔翁已经陶醉在了春天的美景中,有的说雨小不用回去,还有的认为这是钓鱼的最佳时间,舍不得回去……这样的品读,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所塑造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以及作者所透露出的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遗憾的是少数学生课上不够积极,对画面的描述语言不够优美,看来以后在课堂上要对这些学生多加引导,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渔歌子》教学反思11

  今天进行了第九课《词两首》的教学,我是两首词同时进行教学的,大致的思路和诗一样,在教学完第一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后,让同学们进一步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同桌交流理解的字、词。

  2、不理解的查资料或问老师。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词的主要意思。

  4、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随后,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同桌自学《渔歌子》。

  ……

  几分钟后,

  师:好!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

  ……

  师:同学们,这首词中,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许多的景物,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白露、桃花、流水、鳜鱼、风、雨。

  生蠢蠢欲动。

  师:还有?(还有)

  生2:还有一个钓鱼的老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青箬笠、绿蓑衣,还有文章的插图。

  师:你真会学习,观察得很仔细,课文的插图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感受。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着优美的古乐,心中默默地背一背这首词,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播放古曲渲染气氛。)

  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一位同学举手了。又不一会,两三个同学举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手渐渐多了起来。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姹紫嫣红的桃花开放了,河里的鱼儿在欢快的游动着……

  生3: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4: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生5:我仿佛看到了连绵的西塞山前点点白鹭在漫天飞舞,和煦的风吹在人脸上很舒服,老翁看到这样的美景,有些陶醉了。

  ……

  孩子们的发言越发让我激动。

  师:同学们,如此美丽的画面,诗一般的美妙,将你看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好吗?

  点头。

  不一会工夫,便有同学举手。

  从他们声情并茂地交流中,我感觉很知足。

  学生对于古诗词很熟悉,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弄懂古诗词的大意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没有任何问题。

  这时如果将剩下的时间用来让孩子们感受、体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优美境界,让同学们在感受充盈之时一泄于笔尖,那将是多么畅快的事。

《渔歌子》教学反思12

  今天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渔歌子》一词。这是一首唐代张志和写的寄情山水,抒发热爱自然的作品。全词格调清新,色彩鲜明,读来画面感十足,无比享受。

  我通过四读来完成本词的教学。

  一读:读通词句。第一遍朗读,我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词句。然后请学生起来朗读,注意读准塞、鳜等易错的字词。

  二读:读出韵味。在读通词句的'基础上,在安排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这时,我让孩子读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问问孩子发现了什么?思博同学发现这些字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i。于是我告诉孩子,这就叫押韵。为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呢,就是因为诗歌讲究韵律美。于是,我带着孩子妹妹地朗读这首词,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词的韵味。

  三读:读出节奏。诗歌不仅有韵律,而且还讲究节奏。每句诗歌的停顿可能都有所不同。于是,我把这首词的节奏停顿用竖线标出来,让孩子们再读。不停的停顿,相同的韵味,孩子们再一起朗读,整个教室里有了美美的韵味。

  四读:读出意境。总所周知,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有让人陶醉不已。于是,我让孩子再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孩子说自己读出了词中桃花粉红,流水潺潺,白鹭展翅,青山隐隐……于是,我趁机告诉孩子,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再这四读的过程中,我让孩子再次背诵这首词,大家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整首词的背诵。

  其实诗词教学不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美,让孩子因为觉得其美不可言才会喜欢上诗词,才会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扩展到课外,坚持学习。

《渔歌子》教学反思13

  20xx年3月31日,多媒体教室,校级创优课如约而至。曾经想过拖延,再好好准备一下,但是,既定好了日子,如果可以,也不想再改变。

  上课之前,去了一趟多媒体教室,试了试课件,自己试着讲了一遍,理了理思路。带学生,准备上课,一切按部就班。对于自己准备比较充分的课,上起来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随着导入、揭题,课程一步步步入正轨。学生们的朗读尤其让我惊喜,很多学生已经跨过了生字生词,基本掌握了节奏和韵律。本以为会成为难点的“读出自己的味道”,没想到初步就成功了。但是,有的同学是一开始就掌握的不错的,也有的同学,还需要老师的指点。好在,大部分同学,在这堂课上的朗读,能够有所进步。

  在入情入境部分,我设计了教师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诗境,想象画面。由于感冒的缘故,我十分担心自己能否读好,这关系到孩子们是否能进入情境。好在,声音还算可以让人接受,加之配乐比较优美,即兴发挥了一下,学生们还倒算乐在其中。之后,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同学们的所见比较丰富,甚至有的还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鸣,这课堂中的'生成令人惊喜。期间穿插了“白鹭”这一意象的介绍,本以为会不好理解,没想到李言蹊和陈聪两个人帮了我的“大忙”,一个说出了一身洁白,志向高洁;一个说出了自由自在之感,为我节省了时间。随后,教师揭示,相信很多同学都应该理解了白鹭的意义。“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张志和眼前只看到白鹭,没有看到其他的鸟儿,就表明了作者的志向,此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就说出来了,好在,学生也理解的差不多。桃花流水节奏的划分是课始一个学生在朗读时无意暴露出的,我借此埋下伏笔,现在揭示正是时候。同学们想了一会,就明白了桃花随流水的意境。但是,鳜鱼的讲解中似乎有些打破了课堂的美感。因为知道学生们可能很多都没吃过鳜鱼,难以产生对鳜鱼的喜爱,所以,我就找了几幅鳜鱼做成的名菜图片,告诉大家鳜鱼的味道,以期让学生们喜爱上肥美的鳜鱼。此时,再回头让学生读一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应是别有一番滋味。

  接下来就是角色进入了,我直接说“此刻,你就是那个渔翁,下起了斜风细雨,你回不回去?”学生们不假思索“不回”,为什么?本以为学生会回答喜爱鳜鱼,但是,学生们没让我失望,他们回答的是喜爱这美景,享受这斜风细雨,当然,也有不在一个频道的回答“觉得这样做很特别”,那个学生总是不深入思考就回答问题,积极倒是积极,只可惜总是答偏了。好吧,这也算他的独特感悟,没有太多言语,找几个在频道上的救救场吧!

  为了让学生对词的感悟更深,我安排了诗人介绍和《渔歌子》另四首。难度可能有些高了,我该再多解释几句,也许就更好了,但是,学生们也是聪明的,他们的回答基本令人满意。最后,课堂在唱词声中美美地结束了,我喜欢安排这样的结尾,有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今后,在难度的设置上更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随着与学生的更多接触,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心理,将会让课程设置的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更快的找准切入点,攻克难点,学生学习的也更加愉快。长路漫漫,其修远矣。

《渔歌子》教学反思14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赛课,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习,以求更上一层楼!

《渔歌子》教学反思15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文《渔歌子》,整个教学十分顺畅,无论是学生的诗句理解,还是对诗句的背诵,都让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厚。在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品味这首词的时候,外面下起了蒙蒙细雨。突然间我发现了外面的雨很符合《渔歌子》的诗歌意境:斜风细雨!于是乎我马上组织学生静静地走到窗前观察外面的小雨,学生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我发现了现在的情景可以用到古诗里的词句!”我及时的提问说是什么呢?他们纷纷答到:“斜风细雨!”看来只要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领悟力是很高的。所以当我们再一起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感情释放得非常到位!

【《渔歌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渔歌子》教学设计06-25

渔歌子教学设计01-24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10

教学的反思12-21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27

衔接教学教学反思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