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10 16:38: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寓言》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寓言》教学反思15篇

《寓言》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寓言》教学反思2

  上次参加全镇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课型的比赛,现将教学反思归纳如下:

  (一)课型选择

  这次主题阅读课,我将课型选择为一系列的.寓言故事,从这些寓言故事中精选三个经典的寓言故事,然后找出其中的对比。相对于其他选手,我摒弃了精讲阅读课,因为我总是在尝试着:小学阅读课,到底是不是该换个模式了,能不能群文阅读?所以我抱着试试的想法选择了群文阅读。

  (二)教学流程

  本堂课,我分三个流程,一是引出对比,利用所学课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作为切入点,引出对比;二是找出对比,课外阅读《蚂蚁与屎壳郎》和《龟兔赛跑》进行对比阅读,再分别从人物、性格特点和结局这三方面展开对比,三是用对比,我自编了一个寓言故事的开头,请同学们帮忙结尾。这三个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中的不足

  ①在引出对比中,三年级学生根本不了解对比是什么。不同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肯定是有差别,这种情况,我已经做好了两种预设,但效果不明显。

  ②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在找对比和用对比环节,学生能写但是不敢说,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我的困惑

  小学语文阅读课该怎么讲,从哪里找切入点,怎样既保证课堂效率又有成效?

《寓言》教学反思3

  《寓言两则》包括两则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课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一、抓重点词句,读懂寓言故事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如何读懂寓言故事呢?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重点句: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三句话。这三个句子也是课后重点出现理解的重点句子。比如,我让学生读原句,然后再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两句话相比较,意思和原句到底有什么不同?大多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不同之处。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

  二、理解寓言的'寓意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很难理解,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寓言的寓意。然后,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总结进一步概括寓言的寓意。《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守株待兔》则告诉我们: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

  不足之处:课堂上,老师的处理不够灵活,比如,有的学生提出问题“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老师能够讲出科学道理,但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是到底应该如何讲解更好,值得思考。

《寓言》教学反思4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

  (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寓言》教学反思5

  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式文学作品这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乐专辑。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宋人揠苗》、《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寓言》教学反思6

  在这次教育督导中,我执教了《伊索寓言》一课。有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课文的类别与前三篇相似,都是通过故事,赞扬美好的东西,抨击丑恶的东西。课文涵盖了三个小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这三个小故事都非常的简短、浅显,课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节揭示,有利于学生把故事与寓意联系起来,与关键词句对应起来理解。

  一、寻求寓言的纽带

  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如何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且不去研究编者因何将这三个小故事放在一起,组成一篇文章。单从“用教材教”的角度来思考,我似乎觉得如要一则则的来教,则显得太过于生硬。因此,我反复的阅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渐渐地“谎言、假话”这些字眼逐渐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于是“谎言、假话”成了三则寓言故事的纽带。我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狼来了,狼来了!”“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让学生比较一下,发现三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三句话都是假话,骗人的话。进而让学生从三则寓言中去寻找故事中的牧童和两只狐狸为什么要说假话,以此为突破口,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

  二、填补文本的空白

  故事越短小,语言越精炼,留给读者的阅读空间也就越大。《狐狸和葡萄》中,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其实是中国式的阿q精神的典型诠释。狐狸的心理是欲得之而不得,因而自我安慰。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狐狸想尽了办法”中的“想尽了”来展开想象,通过交流,一只对葡萄垂涎三尺,丑态百出,但还死要面子的狐狸嘴脸跃然纸上。《牧童和狼》中写道:他好几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我引导重点想象他第一次大叫和最后一次大叫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牧童恶作剧的不同结局,体会牧童的行为其实是害人害己。《蝉和狐狸》中我引导学生读好狐狸的甜言蜜语,想象狐狸嘴上是这么说的,可心理是怎么想的呢?通过交流,一个口蜜腹剑的奸诈贪婪的狐狸嘴脸也就露了出来。

  三、拓展课堂的外延

  《狐狸和葡萄》,寓意是: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的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如果单是从文本来说,理解了这些也是仅是完成了教材的任务,但教材终归是个例子,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是更为重要的目标,因此我适时引入“我读书,我快乐”的阅读活动。乘热打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四、一点思考——辩证地看寓言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好像这样的人像狐狸一样“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学生们对于狐狸的表现都感到好笑。我请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有的事情真的能力达不到,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你觉得如何呢?

  牧童的谎言固然可恶,但谎言都是不好的吗?例如:医生对一位生病严重的病人隐瞒事情,以让他有良好的情绪面对病痛;老师让成绩不好的学生用举右手和举左手表示自己是否掌握知识想要发言,让别的学生认为这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很棒;妈妈做的饭明明不太好吃却告诉妈妈味道很好……这些都可以吗?

  《蝉和狐狸》中蝉非常聪明机智,但是这样的人固然聪明,但是会有什么不足呢?

  我想:寓言故事的内容是大致不会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迁移,我们也不能墨守陈规,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寓言。

《寓言》教学反思7

  本节课力求抓住第一课时的特点,完成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学习第一则寓言。

  学习中,我采用我们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出示三个教学目标,接着告诉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将进行三次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依次出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学习,检测时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尽量请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时,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完成的相当好。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说一说身边有没有类似于狐狸这样的人,一开始只有几个同学举手,于是我让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孩子们在交流中打开了话匣子,举了不少“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事例,充分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没有再读课文,缺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其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加强自己评价语的“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去钻研,才能使这种缺憾降低到最小限度。

《寓言》教学反思8

  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质疑字词,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并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寓意,最终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归结出三个:

  (1)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2)他可笑在哪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你会怎样提醒他?

  (3)总结出什么道理?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走进文本,很快的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孩子们回答问题很积极踊跃!一小的孩子真的很棒!比预设的效果要好!

  作为英语本科毕业,教着数学学科,出一节语文课的我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这一节课下来,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如果换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来上这节课,相信这节课一定会完成的.更好!因为孩子们配合的真的太好了,我都被他们带到了那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啦!美中不足,我觉得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缺少评价性的语言

  不能够适时的给学生评价,课上有好几个孩子问题答的都很准确,很精彩,我都没有给予鼓励

  二、课堂应变能力差

  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可以很好的驾驭课堂,无论发生什么突发情况都能游刃有余的应对!这是我要锻炼的,也是要学习的!

  三、没有语文味

  这些天备课,一直有个词出现在脑子里,“语文味”!虽然对这个词还不够理解,但是我觉得我的课堂上缺少语文味!我觉得一名语文老师课堂用语应该丰富多彩!每句话,每个问题都应该恰到好处!这也是我要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这节语文课让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该努力的方向!学无止境……

《寓言》教学反思9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就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寓言》教学反思10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会以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更多的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虽然这则寓言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回答得还不够完整,这时我并没有急于打断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式的语言让他们完善答案,比如:你说的还能再具体些吗?你还有需要补充的吗???这样的语句来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在这节课的伊始,我设计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环节。第一个举手站起来的学生是我们班平时不太敢举手的同学,当她流利的读完课文时,我以赞扬的语气鼓励了她,并且给了她一个满意的微笑,从而让这位同学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并且鼓励她今后更要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这样也会鼓励其他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寓言》教学反思11

  本课是两则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都很熟悉。大多数学生能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课前本人也鼓励学生自查工具书,理解文中词句的关键字意与词意,这也是本课的关键教学,其次也要注意朗读训练,理解朗读角色,角色性朗读,在读中悟寓意。

  学完本课,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与其说是教学还不如说是学生自已完成的,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这对三年级学生不是难点,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能读懂一个寓言故事。加上寓言故事趣味性强,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这是文本本身的特点。本人在本文中却是注重了人物的语言训练。语言是人物心理,品质、性情的直观再现,几句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往往对突出人物特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南辕北辙》一文中就用了四次对话揭示了故事内容以及去楚国的人不听劝告,执意而行的性格特点。那么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呢?在这个环节,我将习作与阅读同步了,出示了习作训练“——的'妈妈”。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写作题材较为丰富“唠叨的妈妈”“倔强的妈妈”“漂亮的妈妈”“自私的妈妈”等。在学生习作中能准确使用提示语与内容部分的标点“引号、冒号“。有孩子写”妈妈的唠叨“时就选择了妈妈平时说得最多的话来写,如”走在路上别东张西望,要靠右边走”吃饭时“你正在长身体,多吃点不要挑食,多吃蔬菜,多吃水果。”“今天天气有点凉,快去加件外套,把扣子扣好”等。这些现象都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也符合儿童口语的,这样既能再现了妈妈的唠叨,又突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爱。

  具体选了学生习作,根据学生习作讲评要领,引出语文知识点,从阅读中悟出写作方法。(学生习作略)。从学生习作中能体现一种习作中的美——标点。比起平时在标点上规范多了,而且人物语言也符合人物身分,不能夸大其词,不能胡乱编造,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真实性,就没意义。然后在写一事件中,也许人物语言描写较多,特别是对话,这得围绕文章的中心,精选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来写,无关紧要的可以不写,从而做到干净利落,精练紧凑。

  从而也点拨了寓言的表现手法。从表现手法来看,寓言更多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方法和手段,说古论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引导学生在感知寓言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生活实例,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

  这个环节本花了时间作了一些最基本的修辞常识的运用点拨。写寓言时怎样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夸张,它首先注意的是夸张的适用主体。尤其是广告中最需要是一定的艺术性,而要体现艺术性就得适当地夸张。有一则化妆品的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显然是有夸张成分的,但并失真,因此使用了化妆品,给人的感觉年轻是可能的。如果说成是“今年二十,明年十一”这就有些违背艺术的真实性。同样写寓言,童话等使用夸张也有其特定的效应与要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夸张不是吹牛皮,不能无目的地乱夸张,也就是要适度。还要合理。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是笑话了,因此夸张不能随意,不能不顾事实的现实基础。违背了现实就是“夸而不当”。比如“稻粒赛玉米,黄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赶南瓜”“树皮变棉花”等这都是“夸而不当”同时夸张也也要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习惯。如“他的鞋子像只船”这是符合人们的口语习惯的。如果说他的鞋子太大,只得用箱子当鞋穿,这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了。当然在夸张中感情色彩也很重要,也就是说,夸张要有新意,要给人以新的感觉。这作为语文老师还是可以提示学生了解一定的修辞运用,修辞在语文中是很重要的,“没有修辞的文章不算文章。”这是叶老先生说的。没有修辞的奠基也算不上文学艺术。

  或许本人的教学导向根本就是违背小学生年段目标与需求。但本人认为我的学生知道的东西还是不少的。虽说是在年级学生,但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习作中知道怎样去组织文字或修辞,引用等写作方法。

  总之,在本人的教学中每篇例文我都会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与用途,以及作者的意愿,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师,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去认真研究语文,总会发现自己该教给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又该去完善些什么……

《寓言》教学反思12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

《寓言》教学反思13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以及《蝉和狐狸》。

  上完课觉得今天的课前半节上得很顺利,也就是《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很顺。而第二则故事稍微逊色一点。主要是感觉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丝不融洽。反思一下,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设计。

  第一篇故事的教学,采用顺着课文的叙述顺序来进行。一段一段导读下来,重点的地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指导好朗读。寓意的理解随着故事的结束自然领悟。这样教学的好处是顺文而导,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和接受得较好!而且整个感受文本的过程,是随着作者的叙述,学生饶有兴致地读下来,学生学得有兴趣,感受收获颇多!

  第二则故事的教学,我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首先揭示表述寓意的一句话,“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让学生默读全文去找一找,文中的“蝉”从哪些人的灾难中吸取了教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对于寓意的理解也基本上结束了。但在反馈环节中,我却明显感受觉到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反思一下,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只是在寻找答案,缺少了品位语言的过程,没有了完整感悟文章的过程,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况且这些答案学生一读文章也能很快地知道了,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同时,由于打乱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也不是特别明了。由此看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直奔主题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想:今后对于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文章,采用顺文而导的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

  授课是为了引起学习者的知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还是为了教学环节的花哨,过程的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思考.

  无论什么,过程总是最美。有时直奔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学,还有为了一些目标而一大步浮躁的踏过生活。在寻找人生明亮的位置时,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一路最美的风景。美丽的,就在眼前,就在我们稍稍侧目的那一瞥里。

《寓言》教学反思14

  昨天上了《伊索寓言》这一课,课前对于三个故事怎么安排?怎么教?是一课时教一个故事,还是一课时教三个故事,有点犹豫不决。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反复研读教材,最终还是决定一课时教三个故事。三则寓言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浅显的,可以说是一读就懂。那么,针对这三个故事,在课堂上可以教些什么呢?难道仅仅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或把故事读好,说好,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吗?阅读了魏星老师的教学实录和知足常乐吧的教学设计发现,这三个故事还是很有内容可教的。关键在于教者想让学生得到什么!由于故事比较易懂,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上。如:教《狐狸和葡萄》时,让学生想象:狐狸可能想了哪些办法?让学生以“狐狸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

  儿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的句式进行说话;假如这时一只麻雀飞来,吃了一颗葡萄,对狐狸说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场面,狐狸可能会怎么说?教《蝉和狐狸》时让学生想象:假如《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碰到《蝉和狐狸》中的蝉,他们俩可能会说些什么? 一堂课如果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抓手。这样,一堂课就能够很好地整合,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伊索寓言》一课可以抓住哪个主要问题来展开教学呢?研读三则故事可以发现不管是葡萄架下的狐狸,还是牧羊的孩子、大树下的狐狸都在说谎、说假话!为此,我决定以“他们为什么要说谎?”来统领整课的教学。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安排,教得时候,更容易统筹。 课虽然上完了,但问题多多:

  一、教师的评价语言苍白,不足以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二、细节不细,点到为止,没能在精、细、深上下功夫,整堂课浮光掠影;

  三、精彩的课堂还需教师自身内在的涵养作支撑,平时还要多阅读、多吸收。

《寓言》教学反思15

  《塞翁失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寓言四则》的最后一则,选自《淮南子》。

  在教学时,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这则课文的'理解。

  这则课文的内容不是很晦涩,学生可以通过课本注释,自行翻译。只有一句 “此何遽不为福(祸)乎?”较难翻译,教师可以通过解释“何遽”,使学生能自行翻译这句。

  在翻译课文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将“其父”翻译错,“其父”指的是“善术者”,而不是“善术者”的父亲。

  在讲解这课时,我采取的是和学生合作一起翻译课文,学生翻译有困难时,先互相帮助尝试着翻译,出现问题时,教师纠正。可是,在最后一点翻译时,还是陷入了教师为主这个泥潭,出现了失误。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寓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反思10-28

寓言四则教学反思10-05

《寓言》教学设计12-15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10

教学的反思12-21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