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14:37: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这次学校教学能手评选,我第一次在这样的比赛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短短的5句话,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我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自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其中我插入了“高山流水”和“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等学习方法,我觉得这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已经足够了。

  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文字游戏”,我先说出一个词语:杨柳依依,随后让同学们先说出这事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自己尝试着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同时说出自己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结合同学们说的词语,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词语: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绵绵,清风徐徐,炊烟袅袅……

  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的演绎着文本丰富的信息。

  师:伯牙作为楚国一个著名的乐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

  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

  生:鸟语花香

  师:此时,子期必得什么?

  生:鸟语花香

  出示填空: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 )。

  生:伯牙所念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子期必得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

  生:伯牙所念潺潺流水,子期必得潺潺流水……

  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师生在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

  师:当伯牙的琴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情会怎样?

  生:寂寞无奈伤心

  师:此时他渴望什么?

  生:理解他的人 懂他的人知音……

  师:现在,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钟子期。请你想象俞伯牙会紧紧地握住子期的手说什么?

  有同学很自然地说出:“知我者,子期也!”

  让学生在思考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伯牙此时恰逢知音那激动不已的心境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它将他乡遇故知的激动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了每个孩子的.肺腑,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堂,因为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随后我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此时《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了钟子期的墓碑。

  此时伯牙心情沮丧,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同学们也一同随老师一起读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吟诵完这首短歌,伯牙起身把瑶琴摔碎。

  同来的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

  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我再次让学生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从同学们悲伤的语音中,我知道同学们理解了世上知音难觅。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随后我播放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田。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完美些。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

  《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

  (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

  (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习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3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备课时,就不必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它的古今异义。读着读着就可以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含义。例如课文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只要知道了“善”的意思,那么整句话的意思便豁然开朗。所以备课之际我重点是思考如何人学生深入了解,伯牙善的“终点”,伯牙善的'“目的地”,以及伯牙绝弦的真正原因。

  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从题入手,帮组学生从字到句的理解,也更好的联系问下注解去思考文言文。接着进入课文,我采用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从读中悟。在采用“停顿我做主”一环节中,更是让学生悟出停顿的妙处。从而更好的衔接好课文初读到精读的过度。小练笔之际我采用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若白玉。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若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若______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去活学活用该篇课文。可以说这是自己认为一堂比较“优质”的课。

  但是当学生完成语文作业本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优质课和家常课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学生面对着“解释带点字,并写出整句话的意思。”时,竟然大多数都是“丈二和尚莫不着脑袋”。此刻我才明白,原来课文读透了,可是让学生自己说说意思,是我这堂课上最致命的要害。学生只是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但是课文中从字到句,从句到段的内容都是迷迷糊糊的,一旦给他们一道细腻点的题目,他们便会无从下手。

  所以思考自己所谓的“优质课”和“家常课”的区别。我的“优质课”其实说白了就是教学过程流畅,课堂问答到位,学生气氛活跃,但是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听说读写的灵活转换。也就是一个“绣花枕头烂稻草。”而“家常课”便是少去华丽修饰的,实实在在读、悟、写的,让学生疲倦厌恶的语文课。望着这个结果我不经意间思索自己语文的教学,难道就一定要一字一句,平平淡淡的教,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学?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4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1.一曲《朋友》亲切导入

  2.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读正音——读好节奏——理解——读出感情——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范读到位,目标明确,层层提高,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三、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1.安排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2.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为谁而绝弦?伯牙为何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四、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还巧妙地进行了仿写、说话训练,又突破了难点。

  我通过本节课教学,还有两个环节以后要注意:

  1.我虽然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但学生还是没太读出感情,看来还得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

  2.安排了欣赏《高山流水》,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

  “朋友”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学生体会的就不够深刻了。这部分片断通过学生想、说以及仿写,了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熏陶的同时,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受“轻扣诗歌的大门”一单元的影响,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因此在仿写上显得比较容易。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拘谨,明显不如没有录相的课堂活跃,感觉有许多学生没有走进文本,进入情境。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教师方面,语言不够充满激情,学生的学习欲望没能充分挖掘出来;学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上课形式,在镜头面前放不开;教学环境方面,多媒体资源没有利用,整个情境创设得不够真实,一节课下来,感觉师生的.状态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绝弦》这样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课堂,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学到更多的语文的课堂,学生们能在文本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听、说、读、写。本节课的教学,离我期待的语文课堂还相去甚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再不断地实践探索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6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差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费时较多。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有思想,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因为时间的紧张,所以个别学生的发言被我打断。课后,有一学生跑上讲台,给我看他的课本,他写了很多感想,没来得及说。现在反思的时候,我想如果课堂上时间再充裕些,学生能把自己所感悟的当堂表达,才是他最渴望的吧。另外,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因为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提示要求记住课文,所以显得有些突兀。最大的遗憾是,做到了婉约,却不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缺乏行云流水之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7

  一直对上《伯牙绝弦》这课充满了期待。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课,特别是去年听的这堂课仍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深。两位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导了学生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钟子期死后断琴绝弦的哀痛中,从而领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远含义。

  借鉴成功者的教学方法,我也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把文言文朗读正确,生字读准,断句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分组学习,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后解读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还算流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是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很高,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从入课到最后都没有读出那种味道,读的时候感觉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去的;其次是有个句子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好,他们也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断句,但是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谓世”两个字连在一起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你给她纠正多少遍都没用。课后我想,造成这样朗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学生的语感的欠缺所导致的吧。

  另外在教学中显得不足的是学生在领悟知音内涵的时候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知音难得”,“知音难求”,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他们难以理解这种“难”的程度,更难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内心的满足,欣喜,特别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种绝望与凄凉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记得我看过一位教师的执教的这节课后我曾产生了这样的恍惚“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非老师,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个知音。他在给人们再现高山流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他是导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引导一班孩子一起为大家深情演绎。”这样的教学意境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教学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8

  一、教材说明: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语感。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2、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

  3、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2)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 (播放音乐)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这位知音,他内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现实常常是那样残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会说——志在流水时,也再没有人会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已归,伯牙来到墓前,以琴声悼念子期。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写道: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闻:听]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万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话——(板书:子期已归,悲哉!)

  (播放广播剧剪辑)反复感情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激发学生情感。

  四、回味诵读。

  随着那一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

  八、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在逐层深入的读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

  2.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老师的导语、评价语充满古韵与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语言也富有诗意起来。

  3.合理运用课外资源。无论是音乐、绘画、广播剧,还是拓展阅读的课外文本,都极为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死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文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展开思考,理解课题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三、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其知音之情令古往今来多少人唏嘘感叹。两位主人公成为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带着对这个美好故事的向往,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上完课后,觉得有点心得,于是记录下来,以备他日之需。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1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的确,使用“这把剑”时如能做到适度、适时、得法,就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反之,则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在本案例中,教师多次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每一次的使用均恰到好处。如“合作探究感悟知音”这个环节,师补充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衣着、国籍和身份,有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反差,产生困惑,从而产生探究课文的`欲望。又如,引导学生理解“俞伯牙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时,又适时出示相关故事,加上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如,结尾处引出小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对帮助学生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最后的课外拓展,相信“知音”文化一定会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总之,本文语言精练,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但正因为语言精练,却阻隔了学生对“知音情”的体会和感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是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的。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2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充分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作了教学课件。在其中插入了“高山流水”的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就要求学生轻声自由的读课文,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每次的朗读都是让学生在理解中品读,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我指导学生要读出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读出长江黄河的那份广大。

  三、关注过程、注重时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四、拓展深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更完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3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重点,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4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

  上完了第三次研究课,我们五、六年级组的全体语文老师和王玲主任、赖天惠主任、外聘专家祝传武老师围坐在一起又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探讨。祝老师说:“小学生学古文是当今提倡经典诵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重大意义自不待说。问题是今天的语文教师应当如何进行小古文的有效教学,是完全承传传统的串讲法,走“师本”路线,还是以坚守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生本”路线为主,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做出的选择,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杨老师的一些引导策略,如读为首法、突破重点、新旧联系、古今沟通、温故知新、有效拓展、资源链接、学生实践等,都为践行效果所证明是极可宝贵的探索。”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朗读的方法传授贯穿始终。

  教师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并且指导无痕:师生合作读,男女对读,想画面读,走进故事背景体会情感读等,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理解了文本。学生朗读的水平也在渐渐提高。

  二、资料补充,增强趣味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增强了故事的趣味,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变得比第一次浓厚了。

  三、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教师没有针对本节课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指导,但对现代儿童来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这个必要吗?是不是走了思想的极端?伯牙琴弹得这么好,还会有新的知音,倘若就此放弃了自己的终生追求,值得吗?可否让儿童“劝劝伯牙”也写上一段话呢?教师若能引导儿童解放思想,启发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当是今天语文教学的追求。所以针对这一话题,准备在下一次教学中得以尝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语文教学反思01-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3-24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2-0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8-26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优07-30

伯牙绝弦微课教学设计12-29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03-28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05-09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05-26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6-1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这次学校教学能手评选,我第一次在这样的比赛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短短的5句话,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我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自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其中我插入了“高山流水”和“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等学习方法,我觉得这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已经足够了。

  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文字游戏”,我先说出一个词语:杨柳依依,随后让同学们先说出这事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自己尝试着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同时说出自己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结合同学们说的词语,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词语: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绵绵,清风徐徐,炊烟袅袅……

  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的演绎着文本丰富的信息。

  师:伯牙作为楚国一个著名的乐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

  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

  生:鸟语花香

  师:此时,子期必得什么?

  生:鸟语花香

  出示填空: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 )。

  生:伯牙所念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子期必得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

  生:伯牙所念潺潺流水,子期必得潺潺流水……

  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师生在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

  师:当伯牙的琴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情会怎样?

  生:寂寞无奈伤心

  师:此时他渴望什么?

  生:理解他的人 懂他的人知音……

  师:现在,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钟子期。请你想象俞伯牙会紧紧地握住子期的手说什么?

  有同学很自然地说出:“知我者,子期也!”

  让学生在思考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伯牙此时恰逢知音那激动不已的心境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它将他乡遇故知的激动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了每个孩子的.肺腑,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堂,因为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随后我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此时《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了钟子期的墓碑。

  此时伯牙心情沮丧,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同学们也一同随老师一起读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吟诵完这首短歌,伯牙起身把瑶琴摔碎。

  同来的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

  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我再次让学生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从同学们悲伤的语音中,我知道同学们理解了世上知音难觅。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随后我播放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田。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完美些。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

  《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

  (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

  (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习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3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备课时,就不必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它的古今异义。读着读着就可以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含义。例如课文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只要知道了“善”的意思,那么整句话的意思便豁然开朗。所以备课之际我重点是思考如何人学生深入了解,伯牙善的“终点”,伯牙善的'“目的地”,以及伯牙绝弦的真正原因。

  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从题入手,帮组学生从字到句的理解,也更好的联系问下注解去思考文言文。接着进入课文,我采用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从读中悟。在采用“停顿我做主”一环节中,更是让学生悟出停顿的妙处。从而更好的衔接好课文初读到精读的过度。小练笔之际我采用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若白玉。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若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若______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去活学活用该篇课文。可以说这是自己认为一堂比较“优质”的课。

  但是当学生完成语文作业本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优质课和家常课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学生面对着“解释带点字,并写出整句话的意思。”时,竟然大多数都是“丈二和尚莫不着脑袋”。此刻我才明白,原来课文读透了,可是让学生自己说说意思,是我这堂课上最致命的要害。学生只是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但是课文中从字到句,从句到段的内容都是迷迷糊糊的,一旦给他们一道细腻点的题目,他们便会无从下手。

  所以思考自己所谓的“优质课”和“家常课”的区别。我的“优质课”其实说白了就是教学过程流畅,课堂问答到位,学生气氛活跃,但是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听说读写的灵活转换。也就是一个“绣花枕头烂稻草。”而“家常课”便是少去华丽修饰的,实实在在读、悟、写的,让学生疲倦厌恶的语文课。望着这个结果我不经意间思索自己语文的教学,难道就一定要一字一句,平平淡淡的教,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学?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4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1.一曲《朋友》亲切导入

  2.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读正音——读好节奏——理解——读出感情——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范读到位,目标明确,层层提高,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三、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1.安排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2.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为谁而绝弦?伯牙为何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四、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还巧妙地进行了仿写、说话训练,又突破了难点。

  我通过本节课教学,还有两个环节以后要注意:

  1.我虽然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但学生还是没太读出感情,看来还得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

  2.安排了欣赏《高山流水》,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

  “朋友”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学生体会的就不够深刻了。这部分片断通过学生想、说以及仿写,了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熏陶的同时,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受“轻扣诗歌的大门”一单元的影响,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因此在仿写上显得比较容易。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拘谨,明显不如没有录相的课堂活跃,感觉有许多学生没有走进文本,进入情境。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教师方面,语言不够充满激情,学生的学习欲望没能充分挖掘出来;学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上课形式,在镜头面前放不开;教学环境方面,多媒体资源没有利用,整个情境创设得不够真实,一节课下来,感觉师生的.状态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绝弦》这样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课堂,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学到更多的语文的课堂,学生们能在文本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听、说、读、写。本节课的教学,离我期待的语文课堂还相去甚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再不断地实践探索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6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差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费时较多。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有思想,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因为时间的紧张,所以个别学生的发言被我打断。课后,有一学生跑上讲台,给我看他的课本,他写了很多感想,没来得及说。现在反思的时候,我想如果课堂上时间再充裕些,学生能把自己所感悟的当堂表达,才是他最渴望的吧。另外,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因为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提示要求记住课文,所以显得有些突兀。最大的遗憾是,做到了婉约,却不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缺乏行云流水之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7

  一直对上《伯牙绝弦》这课充满了期待。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课,特别是去年听的这堂课仍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深。两位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导了学生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知道钟子期死后断琴绝弦的哀痛中,从而领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远含义。

  借鉴成功者的教学方法,我也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把文言文朗读正确,生字读准,断句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分组学习,让他们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最后解读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还算流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是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很高,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但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从入课到最后都没有读出那种味道,读的时候感觉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去的;其次是有个句子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好,他们也知道该在什么地方断句,但是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谓世”两个字连在一起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你给她纠正多少遍都没用。课后我想,造成这样朗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学生的语感的欠缺所导致的吧。

  另外在教学中显得不足的是学生在领悟知音内涵的时候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知音难得”,“知音难求”,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他们难以理解这种“难”的程度,更难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内心的满足,欣喜,特别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种绝望与凄凉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记得我看过一位教师的执教的这节课后我曾产生了这样的恍惚“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非老师,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个知音。他在给人们再现高山流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他是导演是主角,但是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引导一班孩子一起为大家深情演绎。”这样的教学意境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教学之路漫漫,探索之途更是漫漫!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8

  一、教材说明: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语感。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2、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

  3、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2)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 (播放音乐)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这位知音,他内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现实常常是那样残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会说——志在流水时,也再没有人会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已归,伯牙来到墓前,以琴声悼念子期。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写道: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闻:听]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万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话——(板书:子期已归,悲哉!)

  (播放广播剧剪辑)反复感情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激发学生情感。

  四、回味诵读。

  随着那一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

  八、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在逐层深入的读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

  2.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老师的导语、评价语充满古韵与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语言也富有诗意起来。

  3.合理运用课外资源。无论是音乐、绘画、广播剧,还是拓展阅读的课外文本,都极为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死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文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展开思考,理解课题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三、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其知音之情令古往今来多少人唏嘘感叹。两位主人公成为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带着对这个美好故事的向往,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上完课后,觉得有点心得,于是记录下来,以备他日之需。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1

  有人说:“信息技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的确,使用“这把剑”时如能做到适度、适时、得法,就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反之,则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在本案例中,教师多次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每一次的使用均恰到好处。如“合作探究感悟知音”这个环节,师补充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衣着、国籍和身份,有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反差,产生困惑,从而产生探究课文的`欲望。又如,引导学生理解“俞伯牙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时,又适时出示相关故事,加上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如,结尾处引出小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对帮助学生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最后的课外拓展,相信“知音”文化一定会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总之,本文语言精练,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但正因为语言精练,却阻隔了学生对“知音情”的体会和感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是的中心思想很有帮助的。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2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充分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作了教学课件。在其中插入了“高山流水”的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就要求学生轻声自由的读课文,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每次的朗读都是让学生在理解中品读,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我指导学生要读出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读出长江黄河的那份广大。

  三、关注过程、注重时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四、拓展深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更完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3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重点,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4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

  上完了第三次研究课,我们五、六年级组的全体语文老师和王玲主任、赖天惠主任、外聘专家祝传武老师围坐在一起又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探讨。祝老师说:“小学生学古文是当今提倡经典诵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重大意义自不待说。问题是今天的语文教师应当如何进行小古文的有效教学,是完全承传传统的串讲法,走“师本”路线,还是以坚守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生本”路线为主,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做出的选择,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杨老师的一些引导策略,如读为首法、突破重点、新旧联系、古今沟通、温故知新、有效拓展、资源链接、学生实践等,都为践行效果所证明是极可宝贵的探索。”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朗读的方法传授贯穿始终。

  教师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并且指导无痕:师生合作读,男女对读,想画面读,走进故事背景体会情感读等,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理解了文本。学生朗读的水平也在渐渐提高。

  二、资料补充,增强趣味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增强了故事的趣味,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变得比第一次浓厚了。

  三、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教师没有针对本节课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指导,但对现代儿童来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这个必要吗?是不是走了思想的极端?伯牙琴弹得这么好,还会有新的知音,倘若就此放弃了自己的终生追求,值得吗?可否让儿童“劝劝伯牙”也写上一段话呢?教师若能引导儿童解放思想,启发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当是今天语文教学的追求。所以针对这一话题,准备在下一次教学中得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