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1 05:42: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凝练,思想内涵深刻的文章。朗读感悟难度比较高。但我想借助这一课巩固以前教过的阅读方法,同时也向各位老师展示我校的校本研究的成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标》在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六年级的学生,从上四年级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读书做记号的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我们的读书做记号在各年段的要求不一样。四年级时,我们开始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从本意和含义进行体会批注,五年级时我们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会批注,到现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地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理解批注,留下自己的思维痕迹。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上学生的体会批注落到实处,养成倾听和记笔记的习惯,我们在六年级重点研究了课堂上的二次批注。

  我们选择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的教学为大家提供一个二次批注的研究案例。因为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在第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初读课文,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样子这两个重点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对自己的初读感悟进行了批注。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了解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为什么这么神奇,使作者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批注的训练。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教学内容:

  一,听读导入新课。

  通过听读最后一段话,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同时为精读课文重点段做准备。因为这篇课文篇幅长,在文中表现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神奇而令人望而生畏的语句有多处。如果一一交流,一节课的时间肯定不够,为了更好地落实二次批注的训练,我们在听读的基础上构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怎样在与环境的抗争中没有抱怨,没有畏怯成为了一株神奇而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的这个话题,缩小了学习内容的范围。

  二,汇报交流,进行二次批注。

  叶圣陶老先生老早就主张要把阅读过程处理成学生独立阅读和师生集体阅读相互结合的过程。他认为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分为预习报告与讨论练习三个阶段,并提出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叶老说: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所以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再次反复认真读课文,在自己认为关键的语句处批注自己的感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学生在预习时的感悟可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所以我以一处语例为例,指导学生在读中进行多角度的感悟交流,并进行二次批注,把自己新的感悟到和受到的启发批注出来。

  在此基础上,再以一语例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在同学的交流中运用所学的方法,抓住提示思维的关键词语一边听一边批注。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以及关键句,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体会它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人格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感悟。

  3、体会作者用心观察自然,以及正面描写、联想想象、环境烘托、对比反衬等写法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感受高原,感知柳树

  1、学生欣赏青海高原风光图

  2、学生认读词语并选词描绘青海高原风光。

  广袤无垠深邃

  青草覆盖凝滞

  青石嶙峋铁铸

  寸草不生赭红

  3、师生补充介绍青海高原,进一步了解环境状况。

  4、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插图。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学生看图描绘。

  5、在作者陈忠实的眼中它又是怎样一株柳?学生读课文1、2小节。

  找出两小节中的反义词。(标出:平常神奇)

  6、作者说它“平常”是因为——(学生结合第8节介绍作者家乡)

  7、质疑:司空见惯的柳树,作者为什么要说它“神奇”?(板书:神奇?)言为心声,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品读词句,感受“神奇”

  1、学生默读课文5至7节,圈划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之处,写下批注。

  2、学生集体交流,品析词句,体会“一株柳”成长的艰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5~7节。

  (1)样子神奇(“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绿得苍郁,绿得深沉”“撑立”“锻铸”)

  (2)萌发神奇(“遥远”“随意”“恰遇”“有幸萌发”“持续的干旱”“全毁了”“一茬一茬……旱死”“熬过……却躲不过”“绝不宽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壮大神奇(“一次又一次摧毁”——“虐杀”“冻死”“铺天盖地”“雷轰电击”“劈断”;“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复苏”“重新抽出”“多么顽强的精神”)

  3、学生整理交流所得。填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它从()来到青海高原,熬过(),躲过(),奇迹般地萌发。它经历过(),经历过(),在()后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顽强地壮大。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树干和树枝();叶子()。使人感到()。

  4、整理填空,出示诗歌,学生齐读。

  从遥远的河川

  来到青海高原

  熬过持久的干旱

  躲过严酷的寒冷

  奇迹般地萌发

  在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中

  冻死了

  又复苏

  在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中

  劈断了

  又抽出新条

  一次又一次摧毁

  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顽强地壮大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树干和树枝

  呈现出

  生铁铁锭的色泽

  粗实而坚硬

  叶子

  绿得苍郁

  绿得深沉

  给人以生命伟力的

  强大感召

  5、用“有的……有的……”或“要么……要么……”或“或者……或者……”的句式说一说青海高原上没有其他任何树的原因。

  6、小结:这平常傍水而立,看似弱不禁风的柳树能在高原上萌发、壮大是神奇的。

  三、对比讨论,感悟品格

  1、作者望着青海高原一株柳,又联想到家乡灞河旁的柳树,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学生速读第8节,找出一句。(出示“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2、学生欣赏灞河柳树与青海高原一株柳进行比较。

  3、出示表格:

  学生自读第8节,根据表格的提示交流青海高原一株柳和灞河旁边一片柳的'生活道路与命运有什么差别。

  4、学生交流比较后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5、引读第9节。

  6、学生结合前文讨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指什么?

  成就了“一片”什么样的“绿阴”?

  为什么它能在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中成就这样一片绿阴?靠的是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第9节。

  7、最后一句仅仅是在写一株柳树吗?学生再读最后一句,把联想到的写在课文插图旁。

  学生交流写话。

  教师小结:一棵树、一个人,乃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这种不抱怨的态度、不畏怯的勇气、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只要全力以赴抓住“一线希望”,就能从“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中走出一片天地来。

  四、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言为心声,要想写好文章,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外,更要睁开心灵的眼睛读懂自然之美、自然之道。1998年陈忠实凭另一部小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2、作业:

  读读写写——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与《青海高原一株柳》比一比,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样子

  15、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萌发(想象)言为心声

  壮大

  课后反思

  课终于上完了,课后反思三个问题,以寻找一些今后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

  一、为什么要上这篇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值得学生细细咀嚼品味。

  二、怎样上这篇课文?

  我备这一课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次备课:把文本当作沙滩,带着学生去捡珍珠,然后让学生把珍珠磨成珍珠粉,吸收其中营养。基于这种想法,备课时我尽量找出文中有价值的词语(如“神奇”“望而生畏”“敬畏““伫立”“撑立”“虐杀”“摧毁”“锻铸”“奇迹”“不可思议的奇迹”“起死回生”“艰苦卓绝”“一方独立的风景”“一方壮丽的风景”)企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析词语,理解词语内涵,从而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但是,当教案完成后,发现课堂教学问题琐碎,以词语教学为单位,不符合六年级年段目标。第二次备课:把文本当作大山,带着学生去登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风景。基于这种想法,备课时我理出了课文的层次:青海高原——柳树的样子——柳树的萌发——柳树的壮大——与灞河柳树对比——柳树的精神。教学每一个段落,都从文中找出一句关键句,从关键句切入,带动理解整段,达到对各个层次的充分理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试上后感觉教学中教师牵引的痕迹太明显,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第三次备课:把文本当作草场,把学生放牧在草场上,让他们自由地吃草,各取所需,吃饱吃好。基于这种想法,备课时从“神奇”一词切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交流,关注重点词句。试上后块状明显,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所以研讨课上我的教学设计以第三次备课的结果呈现。

  三、上得怎样?

  1、学生素质好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课堂上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神奇”自读自悟,充分地地展开交流讨论,各抒已见,语言丰富,思想深刻,朗读感人。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写话只有两位学生交流。一位学生从不幸者的角度谈如何对待坎坷的命运,他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内涵统一起来,显然课文增强了他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另一位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幸运者的角度谈体会,他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挫折已经作好了心理准备,甚至渴望着经历一番考验,在磨难中进一步成长、成熟。学生精彩的发言使课堂充实而丰富。可惜,读后感交流得还不尽兴,学生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认识以及对课文的理解没有更充分的交流展示。

  2、老师要加油

  作为教者的我,因为顾虑课的容量多,想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想多说,忽视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责,对学生的发言概括提升还不到位,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层次不清晰,没有体现出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另外课件的制作还不够契合文本,如果进一步增加音效、视频,也许会更利于学生展开想象。此外,对文本的解读还有不到位之处,对散文的文体特点、课文的核心价值等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丽而独特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理想——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先让学生品读三、四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这四个环节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想逻辑规律,有易有难,由浅入深,课文的重点迎刃而破。

  二、现实——课堂教学

  设计是理想,堂课教学是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

  1、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品读文字,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匆匆读完一遍后,就盯着老师,没有圈画、深入思考的习惯。早在五年级课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已经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读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在平时加以灌输、强化。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2、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

  在一些问题出现后,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程。

  如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应放慢教学速度、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可以把原要求三个层面的理解变为先完成两个层面,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熟悉内容、品读课文的深意,而不是单方面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能否及时完成,结果出现赶的现象。一堂课的成功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内化,考虑学生的实际。

  当发现学生学习方法有误时,没有及时的引导。只在学生品读第六、七小节时,简单的说了一句:拿出笔来圈圈画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未能抓住课后习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习作打下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给了教者许多启示与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精彩而充满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这位专家的话如同指明灯一样给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时刻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1、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要不畏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郁郁葱葱……教学这一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柳树神奇的原因、它的精神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展开教学,并且简单地提到了对比、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书上做批注时,也能写出一些独特的理解,让人耳目一亮,也给了我十足的信心。

  3、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

  本节课中虽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课时过渡语言用得不太好,总是显得别扭。

  2、进行板书时总是不够自然,似乎有些强取重点词。

  3、引导学生时,思路感觉有点混乱。

  教学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课前通过学生预习,在网络中搜集、筛选青海高原的资料勘测学情。课中创设“潜心阅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的学习氛围。学生先自主探究,交流解疑,读中想象、感悟突破重点: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然后合作交流,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突破难点:领悟以顽强的毅力与韧劲与生活中的磨难作斗争,生命就会产生奇迹的人生哲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充分运用了学校“本真课堂”的课堂形态,“5+25+10”的.流程。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因材施教,自主探究。

  具体表现为:

  (1)树立学生中心理念,围着学生转的课堂——真教。

  (2)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有鼓励的课堂——真爱。

  (3)围绕问题交流,讨论式课堂——真学。

  (4)能力得到提升,生活化的课堂——真懂。

  (5)落实目标,课堂之外延伸的课堂——真会。

  (6)知识、能力、品德全面发展的课堂——真育。

  教学环节评价策略:

  5分钟回顾预习探测学情课前作业

  25分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课中作业

  10分钟巩固提升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引领学生掌握借物喻人、对比写法的习作方法。通过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想象,一组原野上的花和温室里的花对比,一组笼中的鸟和空中的鹰对比。也可以联系生活中一组对比的事物或人,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模仿老师的例子仿写一节。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慢,有了出示的图片对比之后,减低了理解对比仿写的难度,缩短了思考时间。

  这节课,老师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体现学生的差异化。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老师评价及时,适机引导,牵引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的想象表达给予肯定。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而能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完成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是一节高效课堂。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

  《青海高原一株柳》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的风景画。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我决定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柳树这种顽强而伟大的'生命力。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

  我首先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结合文中相关词语,说说自己读完这一段后,感受到了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柳树。学生由“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生铁铁锭、粗实、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撑立”等词语中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粗壮,高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学生充分感受之后,我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一段。

  二、让学生在感悟中对比朗读。

  学完了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划出描写灞河柳树的句子。然后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其“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特点,然后把描写青海高原的柳树的句子和灞河柳树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朗读。学生在对比朗读中自然就感受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饱经沧桑而依然顽强的生命力。

  三、反复读,加深理解。

  对比之后,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学生充分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之后,我再让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此时再读,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形象的高大,生命力的顽强便深入学生心田。

  四、教后体会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五、课堂缺陷

  我觉得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学生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感觉。以后要逐步完善课堂,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7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我很喜欢,投入感情的教学也得到了学生的真情回报。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心情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现出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我打乱了文章叙述的顺序,把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1、认识青海高原一株柳。

  2、感受它生存环境的恶劣。

  3、理解感悟为生存付出艰辛卓越的努力。

  4、对比升华情感,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感受教学成功体验之余,我又觉得为保证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有些教学环节中就显得品读欣赏不够到位,留下一些遗憾。

  如何解决好高年级语文课深度与完整性的统一,还有待于今后教学中不断思考与探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8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的时候,我是直接让学生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的神奇和生长过程的神奇。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的基本条件,同时,朗读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情感”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情绪的倾向。《青海高原一株柳》词汇量大、语句优美,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细细读文,从揭题导入到组织用各种方式的读书,学生学的兴味盎然。朗读在课堂上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9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很美,很深,初读课文,我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敬畏文中的那株柳树,更敬畏作者陈忠实的文笔。这篇课文。的语言华丽,篇幅很长,内涵丰富,写作方法鲜明独特。整篇文章掂在手里沉甸甸的,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结构的分析,借阅了许多教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中,我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把切入点放在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生命的'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我充分展示其“过程性”。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节,要求用词语概括出柳树的特点,再找出相关的依据。组织交流时,由一点逐步拓展。如“粗大挺拔”,由“两合抱粗、一百平方米”到“浓荫、巍巍然”这些描写,再拓展到“生命力的强大”,过程展示得充分,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也由浅入深,逐步到位,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

  在体会柳树历经的磨难时,设计问题:此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柳树正在经受怎样的摧毁呢?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害怕了吗?退缩了吗?我们可以想象,当这株柳树这株柳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会怎样鼓励自己,怎样给自己打气呢?通过让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加以总结,紧扣文本,展开合理的想像,并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练习说话,让学生走进了高原柳充满坎坷的生长历程,让学生充分感悟,具体的体会,再加上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召高原柳的生命力。

  文章通过第八段灞河柳的对比衬托来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的艰苦卓绝,最终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九段对高原柳与环境抗争的生命力的赞颂。我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你愿意做高原柳还是灞河柳?这个问题既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丰富课堂,也可以编织到目标中去。可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棵会走动的“高原柳”,人生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有时候是环境的艰难,有时候是求知的艰难,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向高原柳一样面对生命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无论是生存在比喻意义上的“青海高原”还是“灞河”,都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神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诗词回忆,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一、这次教学中我认为处理恰当的几点是:

  1. 课前我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他们一起讨论了导学案中的难点,重点。并告知他们如果需要资料的话可以到我这来查阅。最后我将他们找到的资料做成了课件。课堂上,课件由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真正的做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很感兴趣。

  2. 我依旧重视朗读,在读中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3. 通过分析课文中描写灞河柳树的生长特点的句子,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第9段内容的学习,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都可以用到。

  4. 教学的最后,学生自己根据托物言志的方法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学习柳树,你们想到中外历史上的哪些人?”我认为这是一个课堂生成,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自己品读,自己设问,很好。

  二、当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

  具体的语言文字品析还需要改进,有一个练习题的处理也没有做到及时穿插。为了以后能够很好的展现,我在教学的时候要

  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让学生更好内化文本语言。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2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3

  我经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找到了课文的切入点,把切入点放在了“神奇”两字上面,在第一课时学习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

  紧紧抓住课文富有个性的语言,推敲词句,体会语言的内蕴。如帮助学生感受柳树的形象采用了灵活的方法:有让学生表演,像“两合抱粗”;有跟已有经验有联系和对比,像把“苍郁的绿”跟平时常见的“翠绿、鲜绿“对比,把“百十余平米的树阴”跟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比较。虽然我们并没有去过青海高原,更没有见过这棵巍巍然生长在高原之上的柳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这棵不同凡响的柳树。

  抓住“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理解“撑立”在茫茫原野的不易,成为丰厚它的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巍巍然地撑立着,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树的高大形象。最终,学生读懂了一个词“撑立”,同时也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用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是指什么?一线希望又是指什么?接着老师再次引读第7节和最后一节,感受只有永不放弃才能成就一片绿阴。

  在感受到教学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遗憾。

  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

  二、怎样深入浅出,真正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适时拓展文本,功夫还没有到家。

  三、再理解第七节摧毁一词时,如果能用上风雷等声音的渲染,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更能感到高原柳的神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4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我借鉴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一、抓住外形,体会柳树形象。

  课一开始,以背诵《咏柳》开题,讨论人们心中的柳树,是女子形象,是美丽的代表,那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时怎样的形象呢?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男子一般的伟岸、强壮。抓住 “巍巍然”和“撑立”,体会这株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

  二、创设情景,诵读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对比中体会青海柳树的品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5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04-16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02-16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04-12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11-24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09-02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21

教学反思06-30

教学的反思03-14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