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14 11:17: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袋麦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情节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

  对于三年级孩子,他们刚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学习,怎样把握好这个年段教学特点,帮助孩子们顺利过度,是我抽到这篇课文备课时不断思考着的一个问题。于是我的教学定位有两个依托:一是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文本的`语言特点。整个课堂教学我努力突出一个“趣”字——童话语言浓浓之趣,教学情境创设之趣,学生参与学习乐此不疲之趣。

  回顾刚才的课堂,我很欣慰很激动,孩子们在和我相处的40分钟里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是高涨的积极的,这正是我所希望带给孩子的享受,也是这篇童话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从“趣”这点出发来检验我今天课堂,还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读。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读好却不是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怎么办呢?我想,读,惟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桥,铺好路。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落实一个“实”字。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突出一个“趣”字。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朗朗的读书声体现了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和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

  (1)、读词语,情趣盎然

  (2)读课文。中年级教学应该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2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

  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对土地爷爷的评价应该如何来解读?在教学中,如何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获得科学的认识?这些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文教学中可以出彩的亮点。教学本文时,我精心预设,真心引领,使课堂教学多处出彩。

  一、激活体验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片断赏析]

  师:每到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会收到许多压岁钱。拿到压岁钱后,小朋友们是怎样处理的呢?老师最喜欢实话实说的小朋友!

  生:拿到压岁钱后,都交给了我妈妈,让她替我保管。下学期用来交学费。

  生:我用来买玩具。去年我就买了一架遥控飞机!

  生:我会去新华书店买书。多余的钱也请我妈妈保管。

  生:我的压岁钱都存到了银行里。

  生:我的压岁钱随我怎么用,我爸爸妈妈从不过问。买学习用品,买吃的,还用来打游戏机。

  ……

  师:小朋友们处理压岁钱的方式各不相同,那么,谁的办法更好一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读完课文后,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想法!

  [一线反思]

  虽然我们早已熟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但长期以来,我们还仅仅当作口号而已。语文教学的相对封闭,使语文教学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多彩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语文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善于将语文学习的课堂融进生活,把生活融入语文课堂。从课堂小社会走向社会大课堂,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才能真正携起语文与生活之手。针对这样一篇内涵丰富,价值取向多元的童话故事,我借助“压岁钱”这一生活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运用阅读期待,既易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更易于学生走进文本,实现情感共鸣,为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变序学习引导学生外显体验

  [片断赏析]

  (面对憨厚可爱的小猪,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看到勤劳节俭的小牛,土地爷爷点点头;见到聪明能干的小猴,土地爷爷异常兴奋。如何让学生来解读土地爷爷丰富的肢体语言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变序学习,将各个动物得到礼物后的表现与土地爷爷来访的表现结合起来研读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外显体验)

  师:土地爷爷哈哈大笑,假如你是土地爷爷,你会说些会什么呢?

  生:小猪呀,你真是个贪吃鬼!

  生:小猪呀,你这么喜欢吃,我再送一袋小麦给你!

  生:小猪真能干,会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呢!

  生:小猪真会享受生活!

  ……

  师:面对小牛的做法,土地爷爷点点头。它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

  生:小牛呀,小牛,你真会过日子!

  生:小牛呀,小牛,你真节俭呀!

  生:小牛呀,你可是一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呀!

  生:你勤劳,做事有计划,值得我学习!

  ……

  [一线反思]

  长期以来,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局限了学生和教师多维的交往和互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被教师不恰当的主导所决定,被教材所决定,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与生俱来就不完全相同,他们个个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体。教学必须尊重、适应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在互动交流中,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思想的启迪,提高认识水平,完善自我价值取向。学生的丰富体验说明他们达到了“披文入情,情动辞发,文我合一”理想状态。

  三、多元认同引导学生提升认识

  [片断赏析]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这三个人物在你心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三袋麦子也会带给你更多的启示。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也会像小猴一样把麦子种下地,第二年我还要送给土地爷爷许多麦子呢!

  生:我不会像小猴那样,它那样过年没好的吃,太苦了!我留下一半过年吃,一半种下地!

  生:我会送一些麦子给没收到礼物的动物。

  生:我也会做成各式各样的食品,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品尝!

  ……

  [一线反思]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也“视而不见”,一味地“尊重”,语文课堂上,“棒杀”的硝烟未尽,“捧杀”的烽火又起。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做“收”“放”自如,“放手”而不“撒手”?

  我的理解是,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真理”“规律”的成份,甚至“达成一致”。学生对土地爷爷多元评价的丰富解读中肯定存在值得商洽的体验,通过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领悟到文本要表达的情感,自觉地去调整认识,靠拢主流价值观,作出科学的抉择。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

  学生精辟的发言,已经清楚地表明,他们已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压岁钱”的处置也一定会找到正确的方向。课后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3

  《三袋麦子》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由于它与孩子的心灵靠得特别近,所以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教学素材中提供的FLASH动画,生动的画面、儿童化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全部的注意力,看着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满足的表情,还有那闪光的双眼,我知道这堂课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也证明:整堂课学生都是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的。以致,在课文结束时,我问孩子:“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呢?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有的说:“我喜欢小猪,他真的太可爱,特别是它的那个舔舔嘴的动作,特别可爱。”;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牛,它很会珍惜劳动成果”;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猴,我觉得它最聪明,它把麦子种下地,不仅可以像小猪、小牛那样吃到好吃的食物,还可以让别人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说:“它们三个,我都喜欢,我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在课堂随后的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更是高涨,大家都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无庸置疑,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令人满意的。

  仔细分析一下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原因应是以下这几方面的:

  第一:我抓住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多种感官刺激的课件。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在体验中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者、探索者的乐趣,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儿童学习的热情。第三:通过充当小动物的角色,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望,获得了成功体验。

  语文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设计符合孩子们口味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的意思。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注重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在节日里你们最希望得到谁的什么礼物?西方人过圣诞节的时候,是圣诞老人给大家送礼物,而在我们中国是土地爷爷给大家派送礼物。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谁)送(什么)节日礼物。一年以后,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2、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个故事。土地爷爷说今天谁表现最好,他也将得到一份礼物,想不想要土地爷爷的礼物?(想)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学习课文,看看谁能拿到礼物。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旧知,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精讲课文。

  1、请小朋友把书打开,自读全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确,读连贯。

  2、读熟后再快速地默读课文,网络课件出示教学要求,学生自学:

  边读边思考下列三个问题。并找出描写小猪的句子,用“_”划出来,描写小牛的句子用“﹏”划出来,描写小猴的句子用“…”划出来。

  (1)、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他们的心情如何?分别是怎么想的?

  (2)、他们是怎样处理一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3)、对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土地爷爷分别是什么态度?

  3、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描写小猪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吃)心情怎样?课文里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小猪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迫不及待的情况?

  (4)、你能找一个词语来替换“迫不及待”吗?

  (5)、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6)、他是怎样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就吃光了。)

  (7)、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是什么态度?(哈哈大笑)(看课件录象)

  (8)、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小猪吗?

  (9)、揭示小猪的特点。原先老师很讨厌猪,因为它又胖又懒。现在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不禁对小猪刮目相看,开始喜欢它了,因为他憨厚可爱,还是个美食家,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指导朗读:用喜欢的语气朗读描写小猪的句子,读出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小猪的手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句子,找一找关键词,认识了一头憨厚老实的小猪,最后通过品读来再次体验小猪憨厚可爱的性格。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以小猪为教学突破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牛和小猴段落上。)

  4、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部分。(学生自己点击课件自学)

  汇报:

  (1)、小牛又是怎样处理麦子的?结果呢?

  (2)、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

  (3)、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做呢?(种下地)

  (4)、你从小候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见。)

  (5)、土地爷爷是怎样评价小牛和小猴的?

  小结: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它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

  指导朗读:现在我们就是课文里的小牛和小猴,读出我们当时开心的'样子来!

  (设计意图: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5、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6、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体验、感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总结。

  1、让学生口述故事的内容。(课件展示全篇课文动画)

  2、学完这个童话,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整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从中渗透思想教育。)

  (四)拓展延伸。

  1、课前老师说这节课谁表现好,土地爷爷就送他礼物。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们班的同学。学了这个故事后,你一定更聪明了,你会怎么处理你那口袋麦子呢?

  2、课后续写《三袋麦子新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让学生的心态得到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到解放。)

  附板书设计:

  三袋麦子

  小猪 小牛 小猴

  吃光 慢慢吃 种下地

  憨厚可爱 节俭 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学生一目了然。)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5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后,各人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不一样。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

  听周老师上这课的第二课时,感觉其在努力,其也通过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常规的教学器具的准备,希望使教学的效果的到提高,其主观的努力是实在的,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能感觉到这一点,其为老师教学时间与研究的常规效应,是可取的。

  无论上哪一堂课,它的构成是多层面的,它的切入点也是多角度的,但无论从哪个方位进入,作为老师其很重要的两点是应该要把握的,一是难点的突破在与时间的分配上,二是重点的突出在于方式的选择上。对此,老师有所体现:

  一、重点在于人物个性的了解上。

  人之个性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处事表现,而要了解其个性的内在,就必须要通过具体的事由来加以缠磨,才使之明确。在这里老师依旧教材红人物的特点,将了比较多的时间分配运用到了对人物行为的了解与人物品质的理解上。1、它们三人得到的麦子是不是一样的?2、他们三人对麦子是如何处理的,结果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分别通过个自然段的阅读、讨论、交流,,让学生得到感谢的认识,并抽象出内容与主题的板书:三袋麦子

  小猪 黄灿灿麦子种 做食品 憨厚可爱

  小牛 包满的麦种 保 存 勤劳节俭

  小侯 上等的麦种 全种下 聪明能干

  在这样的环节中,老师主观上比较重视了朗读对学生理解感悟的重要性体现,并能注意到抓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进行引导,使形式不单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人物个性的了解。

  二、关键在于对难点的突破上。

  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老师很自然地将前文的5个自然段联系在一起,以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及情感,这看似容易,实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是要从文本中抽象出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达,不易;二是其对文本的理解虽然经过了老师的引导学习,但毕竟还内因更深刻的体会到其中很多的内在本质,所以要使之抽象,不易。对此,似乎老师已经明白到这点,在其引导的方式上,化静为动,化繁为间。1、老牛在她们三家分别看见了什么?土地爷爷对谁的最肯定?你最喜欢谁?等。通过用提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在对文本主题的研究上,比较好地明晰了学文的本质。

  三、几点建议:

  1、学文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积累学生的语言等,可以顺水推舟地设计一道“拓展联习题”,让其编写一年以后又回出现的故事。如此,将语文的阅读学习,与语文的思维训练,写作锻炼有机落实在一起。

  2、要利用好文中的插图。插图是教材的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此,我们就得安排时间让其观察,安排环节让其思维,事实证明,闻中的插图是集观察、思维、表达等多效应的载体,常用之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6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说、想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的*八戒,纷纷责备小*“真是改不了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的'做法:“小*,好样的,想吃就吃个够。”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三、在续编故事中创新学生的思想

  课文结尾,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有一天一个白胡子的老头突然拎着一口袋东西来到你的家里,他对你说,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想法让老师感动,可也反映孩子的惰性,居然有很多孩子把土地爷爷送给他们的一口袋麦子拿回家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种,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7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方面入手:

  一、在说、想中内化课文的语言

  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作者着重写了小猪的语言,而小牛呢,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短短地写了小猴的动作,于是我在课堂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有的同学说:“小猪想到我以后天天有好东西吃了。”“呵!呵!土地爷爷真好,能给我送来这等好东西,欢迎土地爷爷天天到我家来做客。”而小牛拿到麦子,捧在手中左看有看,边看边说:“瞧!这黄灿灿的麦子真舍不得吃。我要把它保存起来慢慢吃,天天吃会吃完的。”而小猴呢,有的`同学说:“小猴一拿到那袋麦子,打开一看:‘要是我把这袋麦子种下地,明年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麦子。’于是他来到田间,把麦子种下了地。”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想象中活化土地爷爷

  土地爷爷是一个贯穿课文线索的一个人物,一年以后土地爷爷重返故地,作者用形象化的一句话来描写土地爷爷。如看着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土地爷爷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呢?他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纷纷责备小猪“真是改不了贪吃的本性。”也有的同学同意小猪的做法:“小猪,好样的,想吃就吃个够。”看到小牛处理麦子的做法,老人点点头。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此时土地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同学说:“小牛,你既勤劳又节俭,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有同学说:“小牛,你太节俭了,想吃又舍不得吃,多难受呀!”当看到小猴处理麦子的方法,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此时你从土地爷爷的神态语言中看出土地爷爷心理会想些什么?有的同学说:“真不愧为猴头,最聪明、最能干!”经学生这么一说,课文中寥寥数语的土地爷爷形象也活灵活现了,而且一树盛开万种花,学生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三、在续编故事中创新学生的思想

  课文结尾,我深情地告诉学生:“大雪纷飞,又要过年了。有一天一个白胡子的老头突然拎着一口袋东西来到你的家里,他对你说,这是聪明的小猴送给我的一口袋麦子,今天我要把它送给你。你拿到这袋麦子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把所得的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这些想法让老师感动。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8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 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课前,我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了学情,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故事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鉴于此文通俗易懂,学生多多朗读便能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从读中感悟课文内涵,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从读文中认识到小猪贪吃,没有长远打算。我就此继续引导:“小猪身上有没有可取的一面?”学生通过感受、质疑、讨论得出:小猪很会生活,懂得享受。是呀,自己寻求安慰,寻找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怀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才能排除干扰,驱散烦恼;怀有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他才会确立新的目标,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学完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你最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并预设了一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小猴的做法最好,书中早有暗示,请大家认真读书,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可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程序上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课堂是‘阅览室’。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快感。”学生如此强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说吧。我没有拘泥课文的主旨:向小猴学习,做事要有长远打算。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我舍弃了预设的为什么说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讨论,改为讨论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要学小猪,有的说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自己的做法更好,可以留一半,种一半。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教学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获得几点启示:

  其一,当学生的发言仿佛偏离了老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时,教师该怎么做?其实,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其二,我感到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因为“课堂生成”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要珍视教学中的“生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三,新课程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其四, 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新课改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有必要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态度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再设计:

  教学《三袋麦子》时,以表演的形式来结束课效果会更好。我在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如果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小猴,表演课文中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拜访他们时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9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我抓住了文中的留白部分引导学生想想,演演。第二至四小节中,小猪、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爷爷的一口袋麦子后,小猪作者着重写了他的语言,而小牛作者则写了他的想法,小猴则短短地写了他的`动作,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表情会怎样?小牛看了又看饱满的麦粒,会说些什么?小猴看了麦粒,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此基础再演一演,同学们对这几种动物很熟悉,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所说所想,一时间课堂十分热闹。

  同学们演完故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课文结尾,我让学生为文本续编故事:新年马上就要到了,这一回呀,土地爷爷给咱们也送来了一袋的麦子,这袋麦子,金灿灿的,颗粒饱满。小朋友,现在这袋麦子就归你了,你想怎么用啊?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都能综合各种动物的优点处理自己的一口袋麦子,还有的同学想到把自己丰收的麦子给动物村庄里的小动物一起分享。

  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地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这点是值得可喜的。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0

  虽然还没有深层的挖掘课文内容,但孩子们已经能说得很好,当然语言的组织上还有所欠缺,但已经能够自己做出思考,我觉得 这已经相当的不错了!鉴于以上的思考,我来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进行全文表演。在学习时我的主要时间就化在了让学生进行表演上,抓住一些关键词来进行表演,边表演边挖掘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低中年级的课堂上,一些表演总是免不了的。特别是这样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更是乐于表演。表演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身体,让学生体验文本,学生喜欢这样的表演舞台,在这样的舞台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创造性得到最大的释放。

  首先,我让学生把课文全文读个三两遍,然后再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然后在讨论中或示范或模仿,以此来让学生把握角色。为表演打下基础。

  我再分工让全班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在全文中找到这个小动物的所有相关内容,熟读之后,先试着进行表演,要把稳重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个方式已经在前面两课中做过了,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了)。第一次表演的时候,可以看着课文表演,等到熟练了,就可以丢开书本进行表演了。

  全班交流表演时,一边表演一边再挖掘人物的内心:通过人物的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以及人物能够表现内心心理的神情的细微变化。要把稳重的语言通过你的表情以及动作给表现出来,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在里面。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1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通俗易懂而又幽默有趣。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猴、小牛一袋麦子,这三袋麦子到了三个不同的小动物手里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小牛拿出麦子透透风晒晒太阳,把麦子保存了起来;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收获了更多的麦子。三种不同的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小猴憨厚可爱,小牛善于计划,小猴聪明能干。

  在教学时,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并运用重点字词;2、把握小猪、小猴、小牛的角色特点;3、感受童话故事的特点。

  我的'教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授生字词,引导学生记住字形、字音,并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2、自读课文,了解三种动物收到麦子后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初步感知三种动物的性格特点;3、深度感知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演一演;4、拓展延伸,如果你收到了土地爷爷的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通过听写等方式反馈,得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还不够深入;教学环节不够连贯;语言表达过于平叙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备课,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教授出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2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在教学中,如何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又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解读土地爷爷的评价,获得科学的认识?这些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文教学中可以出彩的亮点。教学本文时,我主要做如下设计:

  一、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的良好创设

  语文课堂有异于美术课堂,发掘其魅力要靠文字的描绘。因为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生活经验十分限制,脑海中很难自觉呈现出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很显然,教师形象而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才是课堂上有效的催化剂。在具体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吗?

  语言的描绘,为学生创设一个寻求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丰富的媒体展示,情境的直观再现

  1.初设情境,静态示图

  多媒体出示:“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小牛看了又看,心想:多好的麦子呀……”;“小猴呢,它觉得面前的是上等的麦种……”的图片。

  情景搭配文字,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这段话向我们展示的情境——三个小动物都非常喜爱土地爷爷的礼物。相机伴随思考:它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呢?

  2.再现情境,动态示图

  多媒体出示:“小猪说完不由地舔了舔舌头”;“小牛抱出另外半袋麦子”;“小猴拉着土地爷爷去看它堆得满满的麦囤”的动态图象情景。让学生比较这三个小动物的处理方法。相机思考发言: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变的丰富多彩,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更给学生以直观、深刻的印象,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心灵的情感朗读,知识的自我消化

  朗读应是体验文章情感的重要手段,朗读有助于学生用整个心灵去理解和体味。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当我看到学生体会到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对麦子的处理方法都很满意时,便及时组织学生朗读,对小猪的“哈哈大笑”,对小牛的“点点头”,对小猴“兴奋地夸奖”,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边读边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四.活跃的表演过程,情感的再次升华

  瑞士发展心理学皮亚杰强调“高度活动”的观点,阐明了活动有利于智力。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发展自己,课堂气氛尤为活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教—扶—放”的方法,通过“扣读导演”、“以演促读”使学生的朗读及理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3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教给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黄灿灿”“开心”“迫不及待”“饱满”“看了又看”“多好”“保存”“上等的麦种”“全种下”等关键词语理解小猪、小牛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式,体会它们得到麦子后的心情、想法和做法。

  2、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分别说一说: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什么?小牛看了饱满的麦粒,会说什么?小猴看了上等的麦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为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进行拓展延伸:土地爷爷把一袋麦子又送给了谁?他是怎么想的,说的,做的?一年后,他会对土地爷爷说些什么?土地爷爷会有什么反应?作出什么评价?

  从学生们收回的写话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在课文的基础上表达出一定的内容,但创新还是不够,思维有些局限。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4

  《三袋麦子》也是一篇童话故事,对小孩子的吸引力那是非常大的。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来上,因为在课堂上,许多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我先让他们去看看小猪收到麦子后的反应,同时让孩子们知道怎么读,并读好,以学生自学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小猴、小猪的方法。在都了解完之后,我让他们给麦子去名字,经过引导,他们都能从文中找出金灿灿、饱满、麦种这样的词来看待这个麦子。

  一年之后,土地爷爷去看看他们。这里我先带领孩子懂得小猪的憨厚可爱以及土地爷爷的`哈哈大笑。然后自学小猴与小牛,在交流时,令我惊讶的是,他们都能说到小牛节约,我觉得在我不引导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很多孩子能说出来,所以,从这里我觉得一些课文对孩子的吸引会促进他们的思考,假使一些并不有趣的课文,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去增强气氛。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吸引孩子,而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堂课的最后,孩子们都是认为小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是不能只看当前,要为长远利益打算,并要懂得创造。可惜这里我引导得不好,最后完全是硬塞给孩子的,所以在这里非常失败。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5

  《三袋麦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

  你们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呢?读读课文画出相应的语句。之后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猪、小牛、小猴?这时,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就是一个动物,面对这样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呢?我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正确带领学生去肯定土地爷爷的多元评价,去分析自己的答案。课堂上,学生没有简单地效法小猴,也没有一味地排斥小猪。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送给好多好多人吃”;“我会把麦子送给贫穷的人”。通过这一讨论来引导学生多元认同,自觉地去调整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的环节就是第二年土地爷爷来到小动物家看到了他们不同的处理方式,给予了不同的`态度。

  最活跃的是孩子们表演的时候。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强的表演欲望。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与表演。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发展自己,课堂气氛尤为活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语文《三袋麦子》教学反思8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故事性很强,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学生感悟有一定的难度。

  一、扎扎实实地读

  本篇课文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较多,要读好却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我想,只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搭好桥,铺好路。

  1、读通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检查,落实课文中难读、难认、易混淆的生字词。在检查学生生字词认读情况时我特意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认读本课新字词,二是分辨两个难认的形近字,三是读准课文中容易混淆的三个多音字。其中兴奋与磨成面粉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容易读错的两个字。

  2、读懂课文

  读小猪,是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读小牛一段可能显得有点沉,但这正是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这一段句子长不好,所以我在这里安排了指名读,范读以及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读书,同时渗透了朗读的一些技巧,比如长句子要学会间隔符短句,比如边读边想象。

  二、语言训练

  语文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和环节目标,更要呈现扎实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学生读词串、读课文、复述故事,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培养分段能力

  本文故事性很强,向学生渗透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开端、经过、结果给课文划分层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把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梳理了课文大意。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10

教学的反思12-21

让教学反思12-15

衔接教学教学反思08-03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01-3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27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