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一年之中,植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这一点,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来说,秋天,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对于变化明显的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出,也因此,观察叶的变化,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推测出一片叶子的生长变;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学生知道了叶会衰老死亡。这两个观察活动联系起来实际上展示了叶子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个观察活动比较容易得出叶的生长变化。观察植物的其他变化,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在秋天发生了什么变化,把更多的植物纳入观察的`范围,有利于学生建立植物不断变化的概念,也是学生概念发展的需要。学生深深的懂得了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但是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变化,需要测量和记录,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而这一部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持续时间太久,选择一棵树或一棵草观察他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并记录完成比较困难。
因此,这一课,对于科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的较好,但是指向于科学技能的观察一棵树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节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完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还不能够较长时间的专注于同一件事,所以书本16页的记录表对很多孩子来说形同虚设。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张表格,那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概念的发展会更加完善。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这节课主要是让在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之后,“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从中掌握了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当然,这只是学生接触到光学的第一个规律,但从本节实验中学生所学到的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反思:一、实验过程要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否则实验现象会不明显,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二、对实验现象的提问,问题不能过于泛滥,每一个问题都要有具体的'点,而且课前要先把问题的顺序列好,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容易造成提问的混乱;三、多就地取材制作教具,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四、本次探究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所以要求不必过严,只要在实验中渗透探究的基本思想即可。
由于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所以我比较注重给学生的一个信息是:物理是有趣而且有用的,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一开始就消除学生害怕物理的心理。同时创设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学生交流讨论,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实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也让他们在小组中锻炼与人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有关光现象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领略物理的魅力蕴含于生活中,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而我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也是为了告诉学生,物理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尽量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最后还给学生介绍了科学家的故事,是人文教育的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成果的肯定,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此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很多是以“接受”的方式形成的。这种“接受”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告知,有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观察所“积累”的.。正因为如此,我剪辑了一系列有关自然现象的影片,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这一线索,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从他们习以为常地“积累”中怎样得到一个真切的体验,怎样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问题开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加入了小组协同和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想象中,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而且可望不可及。为了消除同学们的这种畏惧心理,我在中插入了《伽利略 摆的等时性》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需要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工作,需要协作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检测一些科学理论。“金鱼在水里上浮和下沉”,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安排了一个“会沉浮的气球”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节课最后我安排了“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这部分内容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了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在不断提出和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了科学不断地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我却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
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那么我们就带着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不是书本的简单复制者,而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书本的升华再造者,活人教活书本堂课整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体验了科学的'探究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学生实验时,交代要求不是非常清楚。这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有些步骤不清,应该在实验前通过展示或者教师口头表述,跟学生一个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其次,板书跟教学进度有些脱节。为板书而板书,没有起到“引”和“归纳”的作用。
第三,观察指导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因为多种原因,给学生小组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指导学生的力度还要加大。
第四,对于整个课堂的调控,还稍显弱化,应该力度大一些。
总体而言,通过这一次上课,自己收获颇丰,相信通过类似的活动,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己一定会在以后的上课活动中干得更好,应该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一、教学成功之处:
1、善用材料,调控课堂节奏。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有意地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既达到了种类多、易比较的要求,还准确了从一角到一元的新旧硬币。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在下发材料前,先讲清实验的要求和注意点,避免出现实验操作的错误与失败;在汇报交流时,先要求学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让材料影响交流的有效性,使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科学学习习惯。
2。自主探究,发现探究问题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给每一小组提供了铁钉、回形针等十种典型的实验材料和一块条形磁铁,把宝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的'生硬”我知道这是在每一个实验之后,语言的过渡还欠缺。
2、在检验硬币实验中,没有做小结,哪些硬币是铁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做的。会对学生造成疑惑。
虽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会有瑕疵,但是我们可以做的更好,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受益!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材料》中的起始课。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科学课学习后,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不管是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当我叫他们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时,他们很顺利地说了出来。
在学生观察到物体后,我再和他们一起来讨论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对材料这个知识的前概念是多少?对于他们的老的任课教师来说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做出判断,但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可能就只能找些学生进行询问来了解了。其实材料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在上课的时候直接引入材料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去说哪些可能是材料,这样有可能到这节课结束学生对什么是材料还是混混沌沌的。但如果在一开始不是直接抛出概念而是拿出六种由单一的常见的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让学生去感受原来这就是材料,然后再引出材料的概念,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我采用的就是先认识几种单一材料的物体,再来引出材料的概念,学生的印象较为深刻,教学效果也不错!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由于学校安排,我除了教学一年级数学外又安排教三年级科学,初次教学科学课真的是无从下手,刚开始上课时,没有教参,没有试验器材,只有靠班班通上面的资源,首先我根据教材内容写好备课,其次选好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课件,视频以及课外拓展练习。我是边学边教孩子们,对我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学生们很喜欢上科学课,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首先我发现了学科间的联系,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学生明白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即24小时,在地球自转的同时它还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我们平时只说一年有365天,其实并非365天,而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这样 每4年多余的时间又凑够了大约一天,我们把这一天放在了2月的最后,即29天,凡是 2月有29天的年份我们就把它叫做“闰年”,学到这里学生们算是彻底明白了数学上的《年月日》这节课的有关知识,怎样判断平年还是闰年,看来数学和科学是紧密相连的'。
其次实验课对孩子有很大吸引力,例如:再讲《沉与浮》这节课时,它是《水和盐的故事》中的第三节的内容, 为了上好这堂课,在课前,我准备了很多同学们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物体作为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发现:原来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让学生走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而沉入水中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一误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方法,而且还让学生对沉浮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探究;本节课的亮点,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提升,让他们想办法改变物体的沉浮,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中,沉在水中的物体浮在水面,在选择这一活动环节的实验材料时,我费尽了心思,最终选择了橡皮泥,锡皮纸团和空玻璃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沉与浮的知识,这样设计,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拓展活动中:通过对《沉与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这一科学原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先让学生说,然后带领大家看一看一些人们利用浮力的图片,这样做是加深了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学校条件有限,只能做些简单的实验。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在科学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对我自身也是一个提高,我现在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这个词语的含义了,愿今后努力学习在科学学科继续探索。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我执教的《通信的发展》一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教学内容。教学中力图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科学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主题单元教学意识
要做到准确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内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弯路。回头看看,都源于自己对单元目标和本课目标的模糊,缺乏主题单元教学的意识,就容易把单元内的几课内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对教材的反复理解下,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现代通信方式及特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本课分两个课时上,第二课时主要解决懂得并遵守通行的基本礼貌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主题单元教学意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
老师课前布置调查问卷,老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过谈谈“你和家人曾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你们带来哪些方便?”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生活信息,教师与学生一道谈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通信事例、故事,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交谈中认识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独有特点,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学会选择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些来源于孩子们家庭的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三、构建活动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体验成长的活动舞台
学生科学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科学形成的源泉。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来传递的,老师不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区分,而是设计了“给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环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为了感受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老师设计了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妈妈用手机通话,现场拨打114咨询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体验通信方便生活;为了让学生了解通信特点并能合适的选择通信方式解决问题,就设计了猜一猜,选一选,演一演的活动环节,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构建开放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
课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用春节拜年的话题引入、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讲述的通信事例,新疆的地震等等都成为教学资源引进科学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元的开放空间里,课堂的实效性也显得更很强了。
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还值得加强。上课时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角度要多元。在课堂评价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弹簧里的学问》这一课,开门见山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弹簧里有啥学问啊?”“弹簧里的学问干什么用啊?”“怎么才能知道弹簧里的学问啊?”学生的这三个问题非常好,于是我马上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的思路。
接下来孩子们玩弹簧,我的要求是“要用心玩,边玩边体会,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一二小组开始说感受的时候,说的是弹簧的区别,形状等等。我没做评价。接着三、四、五组汇报。有两个小组说到“吃力”和“费劲”,还有一个小组说到“弹簧和我对着干,力量越大拉的越长。”这个时候我发现第一组的汇报员迫不及待地举手,她的回答非常好,她说在玩弹簧的时候有了力。我接着问她:“刚才汇报的时候怎么没说,现在怎么想起来了?”她说;“是因为听了第五组的汇报想起来的。一个同学说用力越大拉的越长,我就想起来了。”“你真的很棒!善于从别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说明你刚才注意倾听别人的回答了,为她鼓掌!”我带头给她鼓掌。这时候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她,她非常得意地闪了闪大眼睛。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说了很多。比如、沙发、席梦思、自行车垫子、起跳杆、弹弓等等。
其实上课不是很难,当我们理解了教材内容,只要课堂上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学定教,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高,课堂一定会精彩 。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这个问题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对论,即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所以我便要借助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例,通过我们共同分析来初步认识这种思想。
1、熟悉事例,深入浅处。
解决本课重点,教材中引用的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第一次上此课,我真的截取了电影中冬子和爷爷划竹排的那段视频,而且片中还唱着那句歌词,我觉得画面又生动还加歌唱,学生一定喜欢。结果上课时学生说起竹排和山的运动状态有些吃力。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交流了这个问题。可能是孩子们很少划船,没有类似经历,所以表达起来有困难。于是我又想到,孩子们还是坐汽车的生活经历多,而且汽车的速度比较快,更容易感觉到树向后“跑”的运动状态。这样,由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自然过渡到较抽象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理论问题,学生会更有兴趣,更容易理解。最后我便截取了电影《落叶归根》中的一段视频,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着,路旁的树也在向后“奔驰”着。学生在描述时便很轻松了。
在巩固阶段出示的事例也是学生很熟悉的。如“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地球、前进的货车、转动的扇叶和《刻舟求剑》这则故事。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相对论。
2、动手模拟,解决重点。
通常,学生是喜欢动手较多的实验课。但本节课偏偏是以讨论分析为主。为了使学生能坐住课堂,我便找来一些玩具汽车。在分析汽车与树的运动关系时,允许学生利用玩具汽车和其他物品模拟。这样既让学生的手有的可玩,又在课堂上再现了生活情景,学生在说的时候还可以边演示边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利用白板,灵活教学。
本节课需要大量图片,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这些图片都是我在网上搜集的,网络这个大平台对我们的'学习确实有很大帮助。大部分图片都是我用软件处理过的,这样从感官上会更漂亮更真实。空中加油飞机我也是将图片裁剪后制成FLASH动画,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新知。
本课地信息技术亮点我认为还是那块白板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分析事例来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白板中有任意托拽图片的功能,对本课教学非常有帮助。老师和学生只要拿着那支感应笔就可以随意托拽图片,将运动与静止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备课,确实让我感受到多媒体这些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以及它的实用性。
本次教学没能用到白板,其实让学生用实物来模拟更直观。
4、反思困惑,期待提高。
在本课教学的前后,我都有这样的困惑。(1)事实上,宇宙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只是在说法上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之分。但就这个观点我不知如何渗透给学生。怕说出这句话后让学生更迷惑了,所以自始至终没有提及这个观点。(2)教材中有一句总结性的话“选择参照物后,还要假设这个参照物是静止不动的”。这句话我在上课时没有出示给学生,我怕学生搞不清。不知这样处理可以不可以?
这些遗留在我心里的困惑,我会找机会与物理老师交流,期望自己的认识能有所提高,再渗透给我的学生,我们共同进步。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三年级科学“五官兄弟”课堂教学反思今天我和三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了科学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叫做“五官兄弟”,那谁来给老师说一说什么叫做五官?
有的同学认为五官指的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眉毛,同学们知道的可不少,但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你们认为的有一点小的不同,我们今天学习的五官是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和手。那下面谁来说一说我们分别用五官干什么那?眼睛用来看,耳朵用来听,嘴巴主要指舌头用来尝味道,鼻子用来闻气味,手用来触摸和感觉。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手里的盒子,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它是一个黑色的方盒子,其实它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墨盒,是毛笔蘸取墨汁的地方。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但是物体内部的变化我们是看不到的。
现在用你的小手把耳朵捂上,听听老师在说什么?听得见吗?听不见,如果我们没有了耳朵,那我们的世界就会缺少声音,会丢失很多乐趣。我们用嘴巴可以品尝出物体的味道,有的东西特别甜而有的东西就很酸。鼻子用来闻气味,老师现在在屋里喷点东西,说一说你闻到了什么?像花露水一样的味道,香极了。接下来用你的小手摸摸你面前的.桌子,桌子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呀?平平的,滑滑的。看到这个鸡毛掸子了吗?老师来摸一摸,恩,不错,感觉软软的,毛茸茸的。每种器官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如果没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很多不便,在路上如果遇到了残疾人,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的脸上,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它们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吗?你可以用上下来描述。试着用手指着自己的小脸说一说。眉毛的下面是眼睛,眼睛的中间偏下是鼻子,鼻子的下面是嘴巴,耳朵分列脸颊两旁,在眼睛和嘴巴之间的位置上,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整张脸就会变得很奇怪。不信,我们来试一试,贴鼻子。两位同学配合,一位同学来指挥,另一位同学用红领巾蒙上眼睛开始贴鼻子。通过这个游戏一方面检测小朋友们的配合度,另一方面检测小朋友的方位意识。老师可是发现有的小朋友左右不分哦。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针对这节科学课进行反思意识到组织任何活动都要全面考虑,就像贴鼻子游戏,刚开始没有指定帮助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一起指挥,说什么的都有,结果台上的同学听不清楚,鼻子都贴错了地方。另外对于到底挑谁来表演和展示不是太会,对于摸东西环节,由于时间原因有两数列同学没有摸到,明显感到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所降低。希望每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学到知识,喜欢上科学。对于分辨音乐是由什么发出的,觉得对孩子来说太难直接省略了,没有创设情景让学生尝味道,在游戏时没有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要慢慢改正,希望越来越好。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比照了初中一年级的《温度计》一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学中,我先做了一个魔术:老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捏着青霉素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学生讲不清楚时教师就此打住并告知学生到上完课以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开头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很浓。
我用一张冰天雪地图片和一张炼钢车间图片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我是有意回避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6摄氏度、零下1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
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最后结束时又回到魔术揭秘上来,教师首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同时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来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我觉得此时来得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比较合理且整节课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紧凑、连贯。
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时候,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一个学生到台上演示,其他同学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教学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认识和0摄氏度以下的读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矛盾推进教学过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是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教师重预设,轻生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第二课《降落伞》。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降落伞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降落伞下落速度与降落伞的哪些因素有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合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开展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伞绳长短、重物的轻重等诸多因素有关系。
教学准备:
伞面,绳子,重量不同的重物,透明胶、剪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如果一个鸡蛋直接从三楼掉下来,鸡蛋会怎样?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鸡蛋从三楼掉下去不坏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3、观察降落伞看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二、初步感知、动手实践。
1、学生自读“做个降落伞”,了解降落伞的制作方法及过程。
2、小组合作制作降落伞,教师巡视指导。
3、制作好降落伞的同学可以试着玩一玩降落伞,比一比,从同样的高度下降,谁的降落伞下降得最慢?
三、观察与实验
1、猜想:根据自转旋翼的知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降落伞的下降的速度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2:谈话:同学们的每一个猜想都值得去研究,那么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验)在实验之前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3、引导学生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四、表达与交流。
1、学生交流:请学生交流研究的问题,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2、师生小结:影响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快慢的`因素有那些?
3、想一想:除了降落伞以外,还有什么物体也在空中飘?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降落伞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降落伞
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伞面的大小
伞绳的长短
重物的轻重
反思: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制作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实验探究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教师演示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制作和分析。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一、 调整教材的内容顺序
教材安排顺序是先认识大气层及其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然后在认识空气的存在。以前总觉得这样不顺畅、别扭,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不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科逻辑,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应该是在学生认可空气存在基础上进行,所以进行了调整,改为先认识空气的存在,进而了解大气层的有关知识,最后认识有关大气压力等内容。
二、 强化技能体现
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强化才能真正的内化。课上,第一次证明杯子里是否有空气是学生初步意识到如何辨别有效实验现象,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后面的采用多种方法证明周围有空气是个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的手段有三个:一个是报告单的设计。报告单上有预测现象、实际现象、能否证明空气存在这几项内容,目的就是提醒同学的注意。二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小水轮这个材料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的一个小陷阱,前面认识水的时候用过这个小水轮,用它证明水流有力量,学生可能误将这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基础上强化,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三是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的追问来完成这个强化过程。本课突出了由扶到放,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逻辑,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没有意识到其强化功能,因此这次做了一些改进,是强化功能更到位,不如报告单的修改,追问目的的加强。
此外,通过这课的教学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学习内容承载更多的任务。
《空气的存在》本身承载着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能够证明空气存
在,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时间,使其承载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证的科学能力和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三年级的学生认可空气的存在,但没有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去认识,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主要都是围绕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展开的,就是用可见的现象证明不可见的物体。学生的证明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实证意识的过程。
韦玉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我们让儿童从熟悉的、主要依靠感官感知的认知方式出发,逐步学会运用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应该逐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思维来进行数据的现实和分析,而不鼓励他们依靠直接的感知来形成表面的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汇报现象积极踊跃,但是当问到这些想象说明什么的时候,学生就显得比较沉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培养。我觉得本节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合适载体。课上的每个实验都要强调这个现象能否说明空气的存在,就是要使学生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久而久之,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科学是?》这一课是整套教材的一个启蒙,让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即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对过程与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种积累。
首先,我在讨论“科学”是什么的环节上分成了三步,由浅入深。从观察一些图片知道科学是一些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同时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回忆自己是否有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经历。其次,利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意识到平时“游戏”的时候科学就伴随着自己。在最后加入了“琴纳与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是什么。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很多课堂的要求、习惯都不明确。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调常规的管理。但过多的要求可能又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限制他们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在我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复述琴纳与牛痘的故事,为防止有些同学在那无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改进,既提出了课堂要求,又让学生有事可做。
再则,我们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敢问、爱问、善问的精神。但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其他一些问题,不能不管不问,要尊重每位同学的思想成果。
【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5-18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7-24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04-19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20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04-12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优质07-26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20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04-22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怎么写03-20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