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5 20:47: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分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师:把4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2块。

  师:把2快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块?

  生:每份是1块。

  二、探究新知

  1、引导探索

  师:同学们表现非常好,那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生:每份是一半。

  师: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师:出示月饼图,并让同学们说说其他图形一半用分数表示方法。

  ()()()()

  生:用分数表示上图红色部分所占的比例。

  师: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生:

  (设计意图:具体数学的一半同学们能说清楚是多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2、拓展

  师:请大家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并涂色表示

  三、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师: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吗?并涂上颜色吗?

  生:动手操作。

  师:出示示范图。

  ()()

  师: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呢?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生:因为每一份都相同。

  (教学意图: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下面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请说明理由。

  ()()()()

  四、比一比

  师:折(画)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画一画),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生:同学们折(画)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知道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画)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填空题。

  1>1

  2 4

  1>1

  4 6

  通过课件演示(意图:平均分的分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于是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五、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含义: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

  比较大小:一个物体或图形,只有平均分才可以用分数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同,每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活区”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生活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分同样大小月饼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同一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及六分之一,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干的事情,将知识蕴于动手操作中,在操作、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填空题

  1、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6份是()个,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2、这个分数中,()是分子,()是分母,读作:

  3、妈妈买了12个苹果,给哥哥7个,给妹妹5个。哥哥得这些苹果的,妹妹得这些苹果的。

  4、是5个,里面有()个,1里面有()个,几个

  5、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后再对折,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写作:。

  6、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5块,其中的3块是(),写作:,它的分子是(),分母是()。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早上到上溪小学上了上个星期备课以来的分数认识这堂课。结合上课的动态,同学的情况和后来的辩课发生了一些想法。

  一关于情景的考虑。

  从整堂课过程来看,首先是教学情景的素材,我是采用的4个桃子、2个苹果、1个大饼,在辩课的时候陈老师提到可以就用桃子一种素材,出示4个苹果,让同学看看把这四个苹果分给二人,没人分得多少?2个!淘气又把他自身的2个平果分给爸爸和妈妈,每人分得多少?1个!妈妈也没有舍得吃,她的1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2人,每人分的多少?从而引出分数?后面陈老师又提到在这完了之后,可以继续使用大饼这个情景来继续感知二分之一!这里我就在考虑,是否还需要这样,情景的目的是在于引出分数!在使用大饼的目的是什么?不再是情景,而是体会二分之一。

  二关于先有二分之一表示再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还是先体会二分之一含义在表示二分之一。

  前面的两天试教我都是先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再来认识分数。今天上课却改了,先认识分数再来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就是需要把二分之一先写出来。今天尝试让同学写,同学好像基本上都已经接触过了,所以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只有个别是用图形表示的,所以就只是展示了一下,就马上出现。依照今天的辩课的结果,就可以先到这里为止了。接着就体会的含义,完了之后再来认识分数与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来学习分数的各局部的名称。并可以让同学说几个分数,对应的认识一下刚才说的分数的分数的分母是什么?分子是什么?这样下来可能会更顺。

  三二分之一的解读。

  昨天在冥思苦想中想到了“半个”就是“2份当中的1份”这样一句话。觉得利用这一句话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二分之一。今天贾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考虑了更多。贾老师在读二分之一的时候采用了这样一种读法:“二分”、“之一”。这样就把分数的含义在读的过程中加以体会。

  四分数的意义与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这样的含义,是否需要强调。

  记得三年前自身在上溪小学进行新教是会教的时候,就是上的浙教版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那里也有分数的意义,而且同学说的不是特别的流畅。前面的两次试教中同学也没有着重的要求同学说一说,今天在辩课的时候有老师提到这句话需要说一说!那么在那说呢?我自身感觉可以放在第一次分完大饼的时候就让同学说一说:把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2分,每一份是它的。这样一来,估计同学在后面的教学反馈中就会比较自然,能够较好的说一说这句话。至于后面提到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说表示的含义,就可以出示了较多的分数之后,认识分数的各个局部的名称之后,在进行反馈的时候。陆续的`提到、……考虑分数的分母表示什么?结合前面接触到的几个分数进行再一次的体会是否正确?引而考虑分数的分子呢?

  五练习的设计

  刚开始的练习下面的图形时候可以用表示,从而体会分的时候要求平均分。这个练习是否与后面的练习有所重复。从同学的心理认知上来看,同学在第一次接触到分数也就是的时候,就让同学进行体会要求平均分。而后续的练习是为了更好的体会其他分数来进一步的体会的。还有一个就是昨天晚上才加上去的练习,虽然同学的精彩很多,但是题目的要求上需要进行修改,改成下面哪些图形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以的把分数表示出来?

  六练习的整体反馈

  以前听课的时候常听到整体练习和整体反馈,今天听了贾老师的一言整体反馈,让我对于练习的整体反馈又有了新的认识。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3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同学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和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分数概念笼统,同学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需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同学拍掌回答把4个苹果和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苹果、两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同学就无法用拍掌回答,就问老师半个怎么拍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从上课的情行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胜利的,通过拍手使得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变的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协助同学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同学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同学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同学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局部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同学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

  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假如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教学之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遗憾的事,在教学四分之三时我把图画成了八分之五,当有同学说老师可以把每个小正方形再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是八分之五。

  我才发现少图了一半,没有对这个聪明的同学加以褒扬,而是直接把少图的地方补了上去,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4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一开始,对分数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全面复习,接着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去平均分,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说和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复习时间安排不妥当,以至于设计的精彩练习没有时间进行;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有点重复啰嗦,总害怕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5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 4 块月饼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很快的'答到“平均分”每人分 2 块,很公平。接着我又提出了“把 2 块月饼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也很快答出了“平均分”每人分 1 块。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把 1 块月饼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 让学生感受 当所分物品的个数是非整数时,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 从而引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从而引出新课“分数” 。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感受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把原本复杂、抽象的东西变得到简单、直观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是主动的,感悟是深刻的。当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的发言是那么积极、那么准确、那么精彩 , 令我都不禁为他们鼓掌叫绝。再让学生学具上表示分数时,学生兴趣盎然,水到渠成,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出了 1/7 、 1/12 、 1/24 ……而且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很不错。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 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有所提升, 我设计的练习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在分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如何用分数表示, 用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练习的设计顾及了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所以安排了拓展练习,以促其思维发展,采用旋转、推理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6

  课后反思: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我利用了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了他们原有的经验,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

  二、加强了动手操作,降低了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两次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实际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搜寻素材,如: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比如在“估一估”这个教学环节的最后没有引申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再如,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简洁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有效、精彩的数学课。 点评我校耿老师的课: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相信各位老师都很熟悉,但也是我们教学中值得深思的一节课,自己的课感觉上的还比较成功,但听了同年级耿老师的课,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全课一气呵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巩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我的课相比较,

  她的课主要体现在: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主旨,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着眼一个“探”字。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已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一半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用一个符号或其他方式去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没有疑惑处生疑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粘,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1/2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个图形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当理解了几分之一的意义后,再一次引寻学生思考:在这个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再多涂上几份颜色,又能创造出一个几分之几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能力,突出一个“动”字。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脑、动手,更重要的是通过“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另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来引出新课,在教学完1/2的意义后,对1/4的教学进行了改动,直接让学生利用1/2的经验,自已动手创造出一个几分之几,这比教材的编排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2、使学生体验平均分,认识分数各部分的意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分数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瞧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

  师:它们还带来了许多好吃的,有哪些呢?

  师:这么多好吃的你们愿意帮它们分一分吗?

  师:谁来。

  师:真棒,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和美羊羊分到的苹果、香蕉、桃子都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分得同样多叫做什么?(平均分)

  师:可西瓜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平均分)那喜羊羊和美羊羊各分到了多少呢?(半个)

  师:半个西瓜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让学生想一想)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那么究竟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一半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2、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分数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2分大小想等),左边一份是这块西瓜的一半,用1/2表示,右边这一份也是这个西瓜的一半,也用1/2表示。 (课件)

  (板书)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分之一,写作(1/2)。

  [教学时,学生从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理解1/2

  1、刚才我们找到了西瓜的1/2,现在拿出你自己喜欢的学具(长方形纸,圆形纸,正方形纸)折一折,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课件出示要求)

  2、你是怎样折的?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你的作品?

  3、相机提问你是怎样折的?(上下对折两条长重合比齐,,左右对折两条宽重合比齐,圆的边比齐,使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相等)

  师;XX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的一份是长方形纸的二分之

  一。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同样的方法操作正方形纸和圆形纸。(学生说)

  4、如果随意折,每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看来平均分在分数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刚才咱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折出了1/2,想写一写这个分数吗?

  边写边板书1/2:先画一横(用直尺画),它表示的是非常重要的平均分。只有在平均分的前提下,才会有分数。平均分成的总份数2写在横线下面,涂色份数1写在横线上面。同学们试一下,在自己涂色的那一份上写上1/2。

  师:那为什么大家手里的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也不相同,可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6、观察判断,

  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形。请看。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平均分的特点是分成的几份大小相等。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

  二分之一;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并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1/3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请大家齐读黑板上的板书。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谁愿意把它写到黑板上?

  师:好下面我们来认识1/3。(课件)

  师:这里有一个圆,我把它分成了几份?左上方一份,右上方一份,最下方一份,这3份的大小相等吗?3份大小相等说明是平均分成了3份。那3份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1/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0页,完成圆形图后面的填空。完成后学生念,老师板书“三分之一,写作

  (三)认识1/5

  师:下面通过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认识1/5.请同学们用铅笔给长方形的1/5画上斜线。并写上1/5。

  完成后看课件。

  师:只要是平均分成的5份中的一份,都是它的五分之一,写作1/5。板1/3” 书五分之一 写作1/5

  (四)认识1/4

  1、我们已经认识了1/2 、1/3和1/5.现在拿出你自己喜欢的学具折一折,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课件出示要求)

  2、操作: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1/4。

  3、交流:师指着图问:这是谁的,好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引导,那涂色部分呢?)

  深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均1/4)

  4、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

  小结:把一张纸张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板书1/4

  5、师:老师知道同学们还想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但今天咱们就先认识这些。 小结: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6、那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分数中的横线叫分数线,板书分数线 分数线下面的数字4叫分母,(板书分母)它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叫分子(板书分子),它表示我们涂色的那一份。在1/4里分子1就是分母4份当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四分之一。从下往上读。标箭头

  [想认识几分之一,请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通过放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

  多次操作,学生逐渐内化了知识,在操作中提升了对分数的认识,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这比死板的告诉学生或者一味的强调分数要“平均分”,学生印象更深刻,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变成了自觉的、主动的学习。]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书上91页做一做中的第一题。填在书上。

  (2)在书上完成94页第一题。

  ⑴师: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⑵估计:《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并交流结果。

  ⑶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在新课学习完后,从联想、估计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这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一开始,课件出示了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喜羊羊和美羊羊图片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知识层面上,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再到把1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个西瓜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 在教学中我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以1/2为突破口展开教学。通过分西瓜先谈谈对1/2的认识,了解1/2的意义,知道1/2的写法和读法。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认识各种图形的1/4,并讨论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76页、77页和78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有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本节课,我采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路上,猪八戒去化缘,看到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这时问学生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复习分数的意义)紧接着,孙悟空分桃子,6个桃子分成两份,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12个桃子,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100个桃子呢?一筐桃子呢?学生总结:一些桃子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接下来的活动内容,学生按照要求各自在图上分一分、涂一涂,再重点讨论操作时的思考过程,突出:把一盘桃子平均分成了几份?是学生认识到:不管一盘桃有几个,只要是将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盘桃子二分之一。

  教学例2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认识二分之一的学习经验,主动开展思考和讨论。可以先要求学生在教材提供的实物图上各自分一分、填一填,再通过交流,引导他们把三分之一的含义表述清楚。最后,还可组织适当的比较:例2和例1都是分6个桃。使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也就不同。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9

  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把第八单元学完了。学习起来还真没那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关键是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意义,比较中理解、计算中理解、应用中理解。给出一个分数,能举例说明他所表示的意义,反复说,说完一个说第二个等,学生轮换着说。

  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比较的是两种分数的大小:一种是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另一种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一个月饼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样大小的月饼,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同样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数,取出的份数越多,分子就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主要学习了:同分母(本册没有说明是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运算,1减一个分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结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时候化简成1。1减去一个分数时,要把1看成是和这个分数的'分母一样的分子、分母一样的分数,然后再计算。

  最后一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主要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还有一些这样的题目:形如有15个苹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红苹果,三分之二是黄香蕉苹果,问题是红苹果有几个?黄苹果有几个?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于5,每份是5个,1份就是5个,2份就是10个。检验的过程是:10+5=15,和总数15一致,因此解答正确。在讲这一节时,学生是在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的,感觉做起来特别的顺,效果也挺好。

  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以学生理解为前提,多说、多动手操作,这样在练习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难。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我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我从创设“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学生折出了三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总之,这节课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从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11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下内容就是我上完课后的一些感受:

  1、创设情境,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我通过创设学生分食品这一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学生举出的生活例子分蛋糕、分苹果等,最后用分数表示橘子的数量等,让学生在对这些情境的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形成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过程。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去把所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只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这堂课中,我站在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度,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二分之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利用材料得到二分之一,让学生说出折法及发现,当学生创造出了自己想要的分数后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和探索空间,学生的表现也确实让教师满意.可见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教学,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到位,如坐、站的姿势,写字的姿势,站起举手的不好习惯等。

  2、教师的激励性语言稍微单一了些,还需多样化,对后进生的激励也还需加强。

  通过这堂课的设计与实施,我体会到:

  1、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经历学习知识的过程。

  2、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应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热情。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12

  本课中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

  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13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探究交流数学知识,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反思与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学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对学生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学生却没有给予肯定的回答。新课伊始,教师通过谜语、故事等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可惜,教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分数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致使导入新课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无疑,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我在想:教师必须了解学情,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对于学情,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

  二、教师投入了全部的教学激情,学生却没有受到熏陶与感染。课堂几次出现短暂的冷场现象令教师手足无措,甚至沁出了汗珠。我在想:教师的教学机智应该提升,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各种“ 生成” 。

  三、教师注重了“ 引” ,却“ 引” 的不够恰当,致使得出的结论很是费心、费神、费力。我在想: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习的'主人获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教师要充分的课前预设。最大可能地想象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形,并寻求相应的处理办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四、教师注重了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文本资料的准备,却没能把这一切储备在自己的头脑中,使得教学中曾经出现了大脑一片空白的即时现象。我在想:教师课前必须充分的准备,只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备。

  另外,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必要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整合教材。改个别学生的“ 分铅笔” 活动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 拿纸片” 活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是为了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14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及计算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册教材主要是借助操作、直观,从“部分-整体”的角度初步认识分数。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也是为了理解分数的含义。安排分数的简单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成功之处:1.借助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分一个物体,如一块月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整个例1和例2的教学中,学生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分数都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其次,对于平均分的教学要尤为重视,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分数,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数线实际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义。2.注重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饼的现实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后用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3、1/5表示。通过这样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实现由平均分物体到图形表征,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体现了“行为”“图形”“符号”等多元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做到了顺向思维的引导;最后又通过折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1/4,这是根据给出的分数符号进行的回溯操作活动。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就是在“有来有回”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建立起“行为”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对于平均分还是存在判断上的问题,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再教设计:注意强调“平均分”。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5-16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11-26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12-17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04-1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2-27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4-16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08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10

分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