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教学反思1
选择《武陵春》是因为对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仰慕已久,虽说七年 级上的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选取了她的《如梦令》,但不需要学生详加理 解,以至于我也觉得不甚过瘾。于是,这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的词 。李清照的“易安体”文笔自然细腻,文风婉约优美,砌词清新精巧,在 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倾心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 桑的生活历程。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 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 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为了达到学生理解并喜欢这首词的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 课上课时我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 ,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布置预习时,我便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查找与李清照有关 的信息,对这位词人的形象有自己的认识。上课过程中,在适当的环节 插入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比如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 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 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 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时,首先结合学生们熟悉的《如梦令》,让大家了解泛舟是李 清照非常喜爱的,品味“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体现出的是作者 少女时期无忧无虑、欢快的心情;而后讲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 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 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 》。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 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 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明确地告 诉了他们要学习并理解一首诗(词)必须建立在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 景的基础上。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所 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预习时的朗读必不可少,但在这一环节中目的只在于让学生过好字词 关,明确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对于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读影音 材料在课堂上供学生模仿,采用听读、跟读、仿读等形式,让学生去品 味整首词的情绪。但大家都说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 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如果我能对诗歌的一些关键 语句做点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 ,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 多愁”,让整首诗歌放慢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 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 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的境界,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或许加 上这一部分能让整个课堂的朗读更加出彩。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 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 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主要抓住了“倦” 、“事事休”、“泪”、“闻”、“拟”、“只恐”等这些关键字词来阐述,分析得 相当到位。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关于“愁”的诗句进行了拓展延伸,将 他们以往所学的以及每个人积累的知识作了小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 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 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春教学反思2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不溢言表,汩汩流淌,沁人心田。这是一篇上乘的写景散文范本。
再次诵读这篇经典之作,虽然距离第一次教学已隔数年,但是心中的欢喜依然保留。时过境迁,我不想用老套的思路设计教学流程,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课,也是我践行阅读教学“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思路研究的推进课。
我一直告诉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它都遵循一个规律,即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何写。理清了这三个问题,阅读或是写作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初读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出于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考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哪些春日图景。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思路特别的.清晰,首段一句话,开篇引出春天这个话题,通过反复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人们对春天急切的盼望。只要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自然可以领悟。
接下来的2—8自然段,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迎春几个方面细致描写春天,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读罢之后,总感觉春天的景物触手可及,春天的美妙余音绕梁。
在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看到了整齐的格式,一样的修辞,不同的是这三段从三个角度赞美春天,并且这三句按照春天生长的特点组织安排,顺叙不可调换。新、美、力的特点,跃然纸上,生机盎然。
课堂上,学生读出了结构,清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其实,也就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对于这篇文章,仅仅理清思路,不过是隔靴挠痒,要想真正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需要走进课文,亲近每一个字词,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思维,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
二、精读研究,品析词句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五个板块,设计教学。这五个板块,也是作者细致描写春天的五幅图,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五个部分结构相似,所以我采用“边教边放”的方法,让学生和作者对话,和编者对话,挖掘每一个文字背后的内涵。
五幅图,各有侧重,训练点不同。
在朗读“春草图”时,着力引导学生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草?让学生大声读文字,当学生读到“偷偷”“钻”两个词的时候,我就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偷”,既然是“偷”,那么它应该是什么状态呢?大家可以模仿草的样子想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可以概说,这是写草的“情态”;接下来的“嫩嫩”“绿绿”“一大片满是的”这些语句,就很好理解,它们分别是从“质感”“颜色”“长势”这些角度写草的。
这一节的训练点,除了概说内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本节共三句话,一三两句分别是正面写草的,二句则是描写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学生通过品读侧面描写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画面,领悟了春天孩子的快乐,这些都是为了烘托草的柔软。
“春花图”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景顺叙的高低变化,无疑让春花锦上添花,美不胜收。
“春风图”调动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全部袭来,让你全身都沉浸在柔柔的风里,迈不开步,闭不了嘴,整个人都是属于春风的。
“春雨图”迷蒙静谧,不论是雨,树叶,草,灯光,草屋,还是雨中的人们,一切都静默在雨中,让你不忍打破这份安静和祥和。
“迎春图”让画面灵动起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在积极赴春天的一场约。
春天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曲灵动的歌。
学生只有读进去,发现其中的美,才可以走出来。七年级的孩子语文素养谈不上,更没有基础的语言感受能力。这需要我们老师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引导,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美,语文就有多美。
通过研读《春》这篇文章,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努力传达一种思维的方法,读文章,写作之前,都要问问自己:“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如此反复,便有了整体思路,也不至于考试出现大的偏差。
当然,教学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只要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一切都不是问题。这需要时间,需要方法,更是一种上课的技巧。相信,只要努力解读教材,研究学生,我的语文课一定姓语。
春教学反思3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春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自家天井的石板缝里长出的小草,引起“我” 的注意。“我” 从这嫩嫩的弱小的绿芽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表达了自己 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小生命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无穷 乐趣。 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想让学生在反复读中 理解课文。不只是学生紧张还是我的方法不得当,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 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一下,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是没有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没有给学生 学习的主动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 习的全过程。在这节课中如果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小组交流,鼓励 他们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 我想课堂气氛会高涨, 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效果会很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把一堂语文课 活跃起来,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 40 分钟内承担起自 己的责任,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 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 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气氛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 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 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1、课题入手收益大。刚刚开课,我就写了一个大大的“芽”字,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维嘉说:“我仿佛看到种子发芽了。”晓儿说:“我想到了幼苗。”金恒说:“我想到了草芽、树芽。”为儿说:“春天来了!”“是啊,此时已是初春。虽然我们这里仍是白雪飘飘,今早来上班时我看到了道路两旁的杨树已经孕育了许许多多的芽苞。春天的确就在我们身边了。”我说。
2、润物细无声,“感恩”的种子植入心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到“天井的石板缝里,透出一条条蚯蚓似的泥土。这几天来,渐渐地有几株青青的芽冒出土来。”第二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我从心底感激播种者,是他为我的小天井里送来了春天。空间虽小,谁能说这不是小天地里的一线生机,一点青青的颜色?”我紧紧抓住“感激”一词唤醒孩子们感恩的心。“我们从心底感激值日生,为我们( );我们从心底感激生活委员,为我们( ):我们从心底感激纪律委员,为我们( )......”经过这样的点拨,孩子们深深地知道应该感激身边的每一位为我们服务的人。
3、抓住由“渴望”到“不失望”的情感线,指导孩子们写作。文中写道:“......我欢呼了,我在小天井里发现了春天。我渴望着能出现更多的青芽。我找呀,找呀,找遍了每一条蚯蚓似的泥土。可是,没有。失望吗?不,一点也不失望。我只是恨自己力气小......”原本怀着“渴望”之情找呀找,到头来没有找到,按常理应该是失望的。由此,我联系自己找丢失的钥匙时的急切心情。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骑驴找驴”的趣谈。六十多个孩子居然都跃跃欲试,课上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讲到,为了节约时间,我趁热打铁请孩子们用笔记录下来找时间读给大家听。
春教学反思5
春的消息是一首儿童诗,用活泼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一群天真的孩子走向田野拥抱春天、寻找春天的画面。教完这首诗歌,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关于教师语言及教学环节的“干净”。
在整理自己的课堂实录时,我需要将56分钟的一堂课剪辑成40分钟。这16分钟从哪里来,除了剪掉学生练读的几分钟,余下的都是我一分一秒抠掉的。抠掉的这些时间主要来源于:同一问题,可以少问一个的时候多问了一两次;无效的问题与此问题牵引出的无效的答案;与课堂气氛不协调的组织教学;失败的学生展示。
一点一滴抠时间的过程引发我的思考:这些被抠掉的.环节,有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如学生的失败的尝试及对问题的探讨求证,它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争鸣的,老师不能吝啬。真正行云流水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师生功底及配合都已炉火纯青,所有的探讨都是“呼之欲出”的状态,第二种可能就是“做”出来的课。我从来不欣赏“做”,我喜欢鲜活的学生鲜活的课堂,哪怕课堂不如理想中的高潮迭出,沉静中有思考,死水里有微澜。
以上不能省的时间,我们不能强求。但有些时间我们是能省的,课堂上那些啰嗦的表述、对学生发言的重复、同一问题意义不大的反复点名作答、无明确目的的齐读等。这些能省的时间坚决要省出来,教师在省时间的锤炼中锻造自己语言的简练,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率,这对老师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老师成长了,学生才可能成长。
二、关于教师课堂用语的艺术。
虽然平时我非常注意自己的教学评价,坚持正向的、有鼓励性的、过程性的及学习品质方面的评价,但意识有了不等于有了艺术。在整理实录时发现,我的教学评价语还是过于单调,“真棒”“很好”“谢谢”这类评价语很常见,有的引导语也显得有些干涩无鼓舞性启发性。如“这一段还有谁觉得可能比他读得更好一些”这样的表述,如果换成“谁想尝试一下?”“谁想挑战一下?”——不说比前一个更好,这样学生就没有压力,比他差也没关系。万一比他好,就更自信了。还有这样的表述:“下面我再教大家一种形式”,这是明显的“灌”给学生,换一种方式说也许更易让学生知道——“还有一种有趣的读法,你想知道吗?”学生回答“想知道”就是一种主动的探寻了。当然,这些说话的习惯已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像呼吸一样自然不可察觉,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干净、有吸引力,需要经常的训练,不断的记录自己的课堂语言去进行反思性发现。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朗读水平,在专业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朗读起步。
在尝试着教《春的消息》这首诗歌的朗读时,其实我内心也是惶惶然的,因为自己比学生的起点高不了多少,对朗读朗诵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太少。由此而深有感触,要给孩子一碗水,你一桶水都已经不够了,你最好是海洋。如果教师师资培训有这方面的专业指导,将是老师和学生的大幸。
在本堂录像课上,我借用了两个班的学生,一个是自己班的,一个是别班的。原因有两个:完全是别班的学生,不熟悉,毕竟是录像,风险小一点儿好;但如果全是自己班的学生,因为在自己班试教过(虽然教学设计有很大变动),担心学生缺少新鲜感,课堂会缺少火花。但就是这两个班的学生放在一起,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读书的语调有明显的差异,我们班的学生在处理句尾字时,基本按照字本来的音去读。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句尾字有明显的变调。最常见的是把第四声的字变成接近于第一声,如“你看,春天已经来到”,会处理成“你刊、来刀”这样的效果。为什么?原因来自于这个班的一个学生,朗读较好,她的这种娃娃腔很重,就影响了一个班。
还有,在整节课的诗朗读中,学生的语速普遍偏快,这是因为在读文章时养成了习惯难以改掉,也因为齐读这种方式强调整齐划一,因而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挥。
鉴于以上种种,给自己及所有教低段语文的老师一个目标:首先做一个有较高朗读能力的人,字正腔圆、感情表达到位。然后在低年级指导学生时也要做到给学生一个目标:字正腔圆、不多字不减字不回读、落实标点符号表达的停顿、边读边想。
春教学反思6
播放《月满西楼》
师:之前听过这首曲子没有?
生:没有?
师:好,静下心来听一下,跟着哼哼看!
一、对联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很高兴和咱们青田华侨的同学们一起来学语文,老师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礼物,这份礼物事一份对联,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吗?
生:好
师:大家一起来默看一下吧,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吧!
生齐读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师:我想聪明的同学们已经猜出这枝女儿花的芳名列吧,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一起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08页。
二、吞吐吟诵,感受词的韵律。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两遍吧。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顺词意。
生自由读《武陵春》
师:可以来吗?
生:可以了
师:那咱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好的,来,你来!谢谢!
生1:读
师:鼓掌了,很好!其实呢,我们这首词有很多地方式容易读错,看错的,刚才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看错了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地方是很容易读错的,舴艋舟,栽不动(纠音),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刚才她把不会读的拼音都标在书本上,以后我们读诗文的时候,也要把读不准的拼音注上去,那我们说读词主要读准字音就可以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来,你来说!
生1:要读出感情。
师:怎样读出感情?你觉得语气上要读得……
生1:沉重一点
师;语速上呢?
生1:要缓慢一点!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下,带着你的初理解把这首词朗读一遍!
师:很有韵律感,我可以再追问你一下吗?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是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词的?
女生2:有点悲伤,心里面有点不舒服,因为想到那些很难过的事情,还有不仅能够感受到词人心里的那个感受,还有自己心里面对词的理解。
师:你的朗读功底很不错,那你觉得这首词流淌着什么地情感?
女生2:悲伤
师:是的,很悲伤,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要跟她比一比的?她朗读出来悲伤,咱们班的播音员来试一试吧!
男生3读
师:请坐,谢谢!听别人朗读总是有点不过瘾吧,咱们一起来朗读,好吗?记住了,朗读和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朗读要读出这首词的语气,语气要悲伤,语速要缓慢,准备好了没有,那老师就不客气了,《武陵春》开始!
生齐读
三、品味言语,揣摩词人心理。
师:如此地悲愁,在同学们反复的诵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那你们呢,感受到到了吗?好的,我看到有同学在点头了,你是从词中哪个句子里感受到的?
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为什么选这一句?
生4:让人感觉很消极。
师:那具体哪个地方让你感觉很消极呢?
生4:事事休,
师:还有吗?
生4:欲语泪先流
师:欲语泪先流什么意思?
生:还没有说话,眼泪就先流下来了。
师:她想说吗?
生5:想
师:说得出来吗?为什么说不出来?
生5:因为太悲伤
师:悲伤到什么程度,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眼泪控制的住吗?
生5:控制不住
师:只要一张张嘴巴,眼泪就流下来了,这是如此地悲愁啊
是啊,苏轼因梦见亡妻写下了PPT5(链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清照呢 ,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让她欲语泪先流呢?
生:丈夫去世了。
师:我们的同学已经感觉到了!从词中哪里读出来?
生:物是人非
师:你们知道他的丈夫是谁吗?
生6:赵明诚
师:是的,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北宋的四大学士之一,有名的金石专家,写这首词时,李清照53岁,她丈夫离她而去已经六年了。在这之前,他们在一起生活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当中描写的一个生活片段。
PPT6:(幸福婚姻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金石录>后序》
请同学们默看一下,当然也可以自由朗读,大致看得懂吗?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7:他们在探讨。
师:探讨得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7:举杯大笑
师:她喝到茶了吗?
生7: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7: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师: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的生活吗?
生7:幸福快乐!
师:那如今呢?写《武陵春》时的李清照呢?
生8:很,悲伤,
师:现在地她只能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生8: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啊,景物尚如初,可人情不似初啊,斯人已去,能不叫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呢?来,跟老师这样读一遍。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事事休呢,什么意思?休时休息吗?
生:万事都停止了
师:表明了她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生9:消极,绝望!
⑵、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师:那她绝望的态度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呢?
生9:每天不梳头。
师:词中是怎么讲的?
生9:日晚倦梳头。
师:日晚解释为每天吗?
生:早上晚上
师:是的,有同学讲了,日晚解释为日上三竿,李清照那么懒啊,都日上三竿还不梳洗,不是懒是什么?
生:不懒,是倦,因为她没有心情梳头
师:她怎么没有心情梳头
生10:她沉淀在悲伤当中?
师:这里可以用沉淀吗?
生齐:不可以
师:那应该用什么?
生齐;沉浸
师:是啊,她一直沉浸在悲伤当中,也许当年清照梳洗时,赵明诚就陪伴在她的'身后,可是现在,熟悉的一桌一凳,一梳一镜,都还是原来的样子,斯人早已离去六年了,那触动悲愁的仅仅是屋里的景物吗?
生11:风住尘香花已尽,外面景物的悲凉还有花的凋谢。激起来她内心悲伤的心情。
师:讲得很全面,同学们知道参考书是预习的帮手,不要把它们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吗?来,咱们收起来!用自己的思维领悟情感。是的,风住尘香花已尽,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在书本的空白处,用文字将这幅画面描述出来,有点难,是吗?那老师给大家提个小建议吧,其实你可以这样去想象,在这个画面里你仿佛能看到了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了什么?好,开始写吧,给大家3分钟时间,写好了就举手示意一下。
师:请你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下。
生12:在一个幽静地山谷里,这里是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有花香,还有一间小茅草屋,屋里住着一对夫妇,相亲相爱,屋外事一片花海,一片桃花林,不久,那间屋子的男主人病逝了,女主人非常的痛苦,终日以泪洗面,望着屋前的桃林,风起来花瓣也落了,在泥土中还可以闻到花的余香,似乎浮现出丈夫的身影。
师:你编故事的感觉很好,那我可以在问你一下,可以吗?同样的风景现在只有谁在看了?
生12:女主人
师:那她看到这样的画面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2:与丈夫一起的美好生活。
师:好的,来,下一位。
生13:风吹过,花纷纷落下,泥土中有落花的香气,沁人心脾。
师:泥土中有落花的香气,那枝头上还有花吗?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13:尽
师:什么意思?
生13:枝头上的花都没有了
师: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3:很悲凉。
师:那李清照呢,她看到这样的画面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3:痛苦
师:是的,那咱们再一起来倾诉这份悲愁好吗?
生:好
生齐读
⑶、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师:是啊,这些美好的东西又何尝不是枝头上的花朵呢,而今却零落沉泥碾作尘,所谓的香如故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但她总不能一直活在悲愁中,整天以泪洗面吧,有一天听朋友说
生14:双溪风景好,
师:如果你就是她的这位朋友,你会怎么说?
生14:双溪春光明媚,去游赏一下吧!
师:哦,你认为是去游赏吗?是什么?
生:散心
师:是啊,美好的风景也许能带来一点轻松吧!更何况我们的词人是最喜游山玩水,泛舟溪上的。我们七年级时学过她的《如梦令》
PPT9:《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此时泛舟溪上的心情如何?
生15:她应该很快乐!
师:你加了一个词“ 应该” ,从哪里读出来?
生15:沉醉不知归路,还有兴尽晚回舟。
师:是啊,那时的她是多么的活泼、快乐、充满勃勃生机啊!那现在呢,她去泛舟了吗?
生16:没有,她打算去
师:从词中哪里读出来?
生16:也拟泛轻舟。
师:也拟什么意思啊?
生16:也打算
⑷、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她也想啊,她心里也明白什么叫拿得起放得下啊,可此时此刻,她放得下这满怀的悲愁吗?
生:放不下。
师:你怎么知道她放不下?
生1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词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竟然放不下,那语气应该怎么读呢?
生17: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句。
师:是的,很好,词中是有那么一句的,来我们一起来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那“愁”是什么?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古人却用语言让心中的“愁”字变得可感可知。来,咱们来齐读一下关于写愁的诗句吧!
PPT10: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生齐读
师:愁可以使一江春水,也可以是一川烟草,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计量的东西,但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得重量。所以我们要读出词的什么?
生:沉重感。
师:准备好了吗?
师:词的悲愁全出来了,合上书本,也能吟诵出这首词的悲愁,那就更好了,来,试着背背看。看谁最懂李清照的心!能背下来了就举手。
师:我们不仅要背出这首词,还要背出这首词的感情。
师:准备好了是吗?那把书本合上,咱们有感情的齐背一遍吧!
生齐背
师:满意了吗?有同学摇头了,那咱们再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背
四、知人论事,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曾经如此活泼快乐的女子,如今为何愁肠百结?载不动的愁里究竟有什么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则背景资料,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吧。咱们班谁的声音比较宏亮的!(看来大家都很谦虚,那我就不客气了)来,你来展示一下你的声音吧!
PPT8:北宋“靖康之变”后,高宗南逃。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八年后她流落到金华,写下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生18:读
师:读得很响亮,有一个词呢能再跟老师读一遍吧,江南
生18:江南
师:有进步了,课后再去练练好吗?
生18:可以
师:你从这则背景资料里读出哪些愁?来,咱们这位男生一直都沉默,是不是太愁了,你来说说?
生19:丈夫去世了
师:很好,你呢?
生19:国破家亡,还要流落异乡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19: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
师:你呢?
生20:只身流亡之苦
师:你为什么要加“只身”呢?
生20:这时候,她丈夫已经去世了
师:哪个更苦?
生20:后面的
师:是的,孀居之悲,家国之痛,将词人的愁凝成一个重字,别说是词人自己,就是我们聚集的心灵之舟也难以承载吧!
师:咱们再一起去感受这许多愁!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拾起一朵《武陵春》,走进一代词宗的内心世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春残何事苦相思,病里梳头恨发长”,“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一地落花,悲愁重重……去读吧,希望你们能喜欢李清照的词,还有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完成。(音乐)
PPT9:想象词人写完《武陵春》,放下笔内心又生一份感慨,试写一段话,描述词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师:耽误大家几秒钟时间,也许出来这个门,就没有机会讲了,谢谢咱们九(四)班的同学给了老师一堂那么好地语文课,同学们都很棒!老师真的很荣兴来上这一堂《武陵春》谢谢!
生齐鼓掌
教学反思:
1、在李清照的笔下,有很多不同的愁,少女的愁,闺怨之愁,相思之愁,以及中年的乡愁、国愁,每一种愁跟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十分相关,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自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4、①语文教学除了朗读见功力之外就是板书,板书的艺术是对文字最好的阐释,但整节课下来,却只字未见,这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②课堂用语在环节不能一矢中的,设问不准,学生回答就会脱离教学意图,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堂机智,就很容易让学生逃出课堂,走入无效教学的怪圈。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春教学反思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软件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
3、简介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
2、要求学生: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
部件法:休息
换一换:吹
歌诀法:尽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
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春教学反思8
课堂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公正、全面的课堂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而片面甚至错误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心理蒙受阴影,甚至导致校园悲剧的产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人生没有假设,命运不可重来”,更何况“一句话也许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作为一个教师,切实要注重自己的课堂评价,使之取得最佳效果。
古人杜甫有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课堂评价的实施也应该“好语知时机,适时乃发生,评价得有法,育人细无声。
首先来谈一谈“好语”。所谓“好语”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准确性;课堂评价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课堂中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不能过于随意,哼哼哈哈一代而过,这样只顾着“教”的进程,而忽略学生“学”的成效,究其根本仍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转变。而在受“儿童中心主义”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错误甚至离题的回答,也不指出来,还一味给予表扬,如“你的回答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势必会误导学生,使学生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停留在问题浮华的表面。
二是鼓励性;富有鼓励性,启发性的课堂评价,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相信你能行”“下次你一定能说完整”“你的想法不错,如果能再深入些,会更精彩”这些课堂评价用语,会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有快乐,有成就感的趣味活动。
三是递进性;聪明的老师会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朗读的机会,并送上一句“你读得不错,字音准确,语句流畅”,这样能消除困难学生的畏难情绪,给他打气。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也逐步“升温”,“你比上次读得更棒了,感情处理非常到位”,会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随着教师递进性的课堂评价,学生的一颗心始终围绕着学习而转,课程目标也就顺利地达成了。
四是综合性。好的课堂评价应该灵活自如地调动有声语言,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多方面因素,有时一个鼓励性的微笑,一个赞许性的点头,一个表扬性的竖起大拇指,一个慈爱性的抚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次来谈一谈“适时”,所谓“适时”是指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需求出现的激奋点,抓住能触及学生心灵的特定环境或情境,进行入心入耳的评价,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认识,进行最实效的教育,来达到课程目标。如我班有一个性格内向的男同学,从来不愿上课回答问题,有一次我上课时提问了一个稍有难度的问题,班上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意外地发现他竟然举手了,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结果他回答得很好,我马上这样评价他:“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啊,如果你刚才不举手,我们就没有机会听到这样精彩的发言了。”自此,这个同学就养成了踊跃发言的习惯,我想这一定是我的“适时”评价,引起了共振效应,打开了他的心灵闸门。
最后来谈一谈“评价得有法”,评价无定法,但一定要有法,得法。其一,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在评价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他们,要实施分层评价。对于优秀学生,要借助显微镜去观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瑕疵,对他们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帮助他们完善自我,促使他们充满着不断探求新知的动力!而对于有这样或那样不足的同学,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不断感受成功的快乐,让鲜花和小草都有自己快乐的土地,都能得到阳光和雨露,都能茁壮成长。
其二,要实施分类评价,我把评价分为谈心式评价、疏导式评价、抒情式评价和婉批式评价。对于自卑感强,胆小的学生采取谈心式评价,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严肃古板的模样,而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一位语重心长的朋友。而疏导式评价则适合那些心理上有障碍,怕答错了,怕出丑的同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课堂就是允许人讲错的地方”,“上帝允许他的孩子犯错,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抛出来”等等。抒情式的评价,“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习的潜能。而婉批式评价则能委婉地提醒学生自己的错误,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棒喝”效果。
以上皆是由杜甫的《春夜喜雨》而产生的对课堂评价的联想,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考验着我们。愿我们的课堂评价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能像杜甫的“好雨”,知时知节,育人细而有声.
春教学反思9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如从不同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课文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的部分,还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文章之美”。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春教学反思10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春教学反思11
1、文本解读其实很细,对散文文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应该是清楚的,但未充分设计学生活动。因此第一课时课堂较为沉闷,自我感觉很累。于是第二课时,我开始改变教学方式。
2、怎样在小组中展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在学生赏析完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我的补充似乎不合适,应该让学生充分说完,最后再来补充学生设想到的但又十分重要的词句,我的补充打断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是在拉着她们向我跑。
(2)学生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评注自己喜欢的地方,学生明显不适应,根本原因是不会。批注后我直接指名回答问题,举手的不多,很沉闷。这节课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
首先应该对批注进行示范,教会学生方法。
其次在批注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其实这也是全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词或者句子体会藏在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我在第二课时这样践行,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学习效果都很好,并且生成了许多让我惊喜的火花。第一处杨培藩同学将鸟儿的歌唱与清风流水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联系起来,说从这里感受到春天里和谐的美,很富有诗意。我狠狠地表扬了孩子,能有这样的体会,是孩子真的沉进文字中去了。第二处是于林嘉同学将这里进行对比阅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曾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孩子说,写笼上薄烟的朦胧大地就是为了突出树叶的绿和亮,以及生机勃勃。我觉得刚进初中的孩子能用对比的方法阅读,能这样想,已经非常不错了。大大表扬孩子那是必须的。
3、本单元和本课重点是教会学生赏析语言。学会抓词和句,学会通过修辞赏析语言并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本次课达到了这一目标,更潜移默化的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4、朗读不太够。尤其是孩子赏析最精彩的地方,老师应该停下来指导朗读。经历了两届初三做题讲题模式,好久没细细教课,还真是忘东忘西。
5、除了教一篇课文,还要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资源。尤其对新的语文教材,由一篇带多篇,拓展什么内容,如何拓展很考验老师的智慧。我拓展了经典的古诗八首,现代诗两首以及两首歌曲。学生背诵了《摸鱼儿》和《春景》,并朗读了其他经典诗歌,大致体会了情感。
春教学反思12
《送春》是宋代诗人王令写的一道惜春之作,诗人从残花落更开,燕子飞回来,子规啼血唤东风,暮春时节景色描写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
我教学时从本单元的训练点入手,本单元是以“春意”为主题。《咏柳》一课突出初春柳树抽新枝发新芽的欣喜。而本课却隐含作者一点点伤感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先通过复习使同学明确一点,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会对同一景物产生不同的情怀,便于学生明确诗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时,我从朗读入手,通过朗读感到学生对诗意的把握不好,于是我便相机引导学生:“同学们当我们对诗的朗读不能入情入境时怎么办?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是的同学们那是因为你们没能把握诗句的含义,导致朗读的不到位,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理解诗意呢?”孩子们因为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所以很快就说出了,可以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来解决问题,理解重点词.感悟诗意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完成,于是我便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通过联想和想象,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暮春时节的景色.但很遗憾,学生的体会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残满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种哀思,一种对美好的惋惜之请.尤其是啼血的杜鹃引发了学生的怜惜。虽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走出情境,但学生受到这种感情的渲染,情绪仍很低落.我借机引导学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于它的美好,才会有人们对春的.眷恋,这种眷恋才增加了我们的伤感,使学生最终发现,原来同一事物由于写作角度不同,选择材不同,最终表达的效果也就不同。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朗读和背诵。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
1、实现教学目标,这节课还算成功,。大部分同学能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是还有少数同学不够踊跃发言。
2、在品味朗读活动中,学生把握得还不是很好,老师有点急功近利,引导、指导还不是很好,以后还需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3、问题设计还不够科学严密,还需进一步细心设计更富有针对性的问题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春教学反思13
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内心情感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赏析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求也不能坟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说明老师没有引导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赏析,教会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之所以赏析不能深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不够,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
在交流时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平时也存在,但今天这节课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就是不会倾听,一个个都急于表现自己,听别人发言时显得烦躁不安,根本就没有认真听别人说的什么。这是课堂大忌,表面上看热闹异常,实际上毫无收获。我不断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效果并不明显。这要在平常每一节课中不断强化倾听意识,要让学生知道有时候听也很重要,不仅是对表达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春教学反思14
这是第二次讲《春》这一篇课文了,虽然准备得很齐全,但还是觉得有些缺憾。
第一,课堂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因为时间的关系,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虽然一再强调诵读,但学生自由读一遍、分段轮读一遍,就开始选择赏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其实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语句表面也不奇怪。应该说学生的`赏析和品味还算是很精彩的,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深入。
另外,在进行引导点拨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总害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学生的自主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而在九班上课时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会倾听,孩子们很积极,一个个都急于表现自己,听别人发言时显得烦躁不安,根本就没有认真听别人说的什么。这是课堂大忌,表面上看热闹异常,实际上毫无收获。我不断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在平常每一节课中不断强化倾听意识,要让学生知道有时候听也很重要,不仅是对表达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不过,发现缺憾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加油,我不断告诉自己!
春教学反思15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孩子们逐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低年级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一个“还没有”,一个“就”,让人联想到了“春暖花开”这个词,梅花与众不同,它不怕寒冷,在早春就怒放了,展现了它独特的美。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遗憾:教学中还是存在遗憾的,最大的遗憾在于,拓展延伸还不够,比如,讲到“晶莹透亮”这个词时,没有问下孩子:你见过哪些东西也是晶莹透亮的?直接带过了。不是不愿意这样做,是一时疏忽遗忘了,这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有直接的关系,说明自己的教学技能还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只知道要达到最直接的教学目的,没有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充分考虑。以后一定得多学习,多读书,教学前多思考,时刻为孩子考虑!
【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春教学反思04-10
江南春教学反思04-21
《春》教学设计05-17
春的教学设计05-18
《春》教学设计04-01
七年级上册春教学反思01-02
春望教学设计10-16
《春望》教学设计05-08
《春望》教学设计优秀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