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2 14:24: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其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它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得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由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一社会现实下,陶渊明才塑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的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世外桃源,都只是南柯一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去的美好愿望与设想都成了现实。我们美丽的乡村,现代化的城市,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仙境。我们的孩子上学免除了包括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都有国家的相应的政策来照管;我们生病住院有基础医疗保险;我们老了有社会统筹;我们中的'贫困者有生活最低保障金的供给;------这样的社会不是“大同社会”,那还上哪里找“大同社会”呢?

  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的再现吗?哦!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3

  1、《大道之行也》重在学生朗读背诵,读还不够,但在第二节课有一定的改进,而且让男女生交叉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古文一定要提倡多读,而且要不同形式的读。

  2、如果按照公开课的标准来说,还缺少导入环节,哪怕是简单的几句话都是需要的,不可因为之前让学生预习就理所当然的省去导入。

  3、《礼记》中的名句可以先让学生说,然后教师再补充,说不定学生能说出一些不是你所补充的名句,同时也让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

  4、文言文疏通字词义的时候,最好让字词句的翻译一句一句的出,特别是对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如此,一层一层的翻译太快,学生不会重视不会记笔记。而且一字一字的`出会让学生清楚明了文言字词的重点在哪里。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有说打点或画圈,但是也应该让学生在视觉上加深印象。同时一句一句翻译,是有助于学生翻译的,因为中高考中的翻译题也是一句一句翻译的。字词句的落实要稳,要规范,要慢。

  5、文言文的翻译要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实际,范围广,开拓学生思路。

  6、易错字需要教师提醒,但是最好不要板书出错字,会给学生造成错觉,对字的认识模棱两可。教师可以强调容易错在哪。

  7、板书设计需要多注意,就算课件做得再翔实,板书还是少不了,最基本也要把文章中心句或是文章结构写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因为课件内容详细就忽略了板书。学生并不全会课下再看课件复习巩固,但是教师板书,学生就会认识到这个内容比较重要,所以会跟着教师再写一遍或是画下关键词句,加深印象与理解。

  8、课堂用语的衔接要注意多积累多学习,有的环节衔接突兀生硬,所以教师课堂用语需要斟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4

  《大道之行也》是新课程实施后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新增的一篇古文,文章短小易懂,用10分钟帮助学生明确字音、句读及至顺畅诵读问题不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与《桃花源记》的对比教学上,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这篇文章的伟大意义。这篇课文我已讲授过两届了,自感教学效果还不错。

  今年依然按照这个思路讲课时,却发现本届学生毫无兴趣,在我满怀激情引导学生憧憬“大同社会”的美好未来时,甚至个别学生还在下面嗤嗤偷笑。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却不得其解,便找来几个学生诚恳讨教,有学生尖锐地反问:老师你说那个“大同社会”不是很不现实的吗?陶渊明自己也说世外桃源子虚乌有,那么这个大同社会又怎能实现?我们不知道学这么个老古董有什么用!

  学生的诘问让我目瞪口呆,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再是白纸般的思想单纯的'顽童稚子,这些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学生有思想有个性,他们不再轻易接受任何一种说教,而是有所思考又有所怀疑,敢于反叛也敢于创新。教师承担着为民族未来培养人才的重任,育人更应重在育心(灵魂)、育情(情感),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真正以生为本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近学生的内心,这样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才会为学生所接受,才会取得成效。

  我重新修正了《大道之行也》的学生探究环节的设计,第二天,在热情赞扬了部分学生的背诵后,抛出了几个问题:

  1、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哪些目标?

  2、我们现在还超越了哪些方面?(如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

  3、你认为这个“大同社会”今后有可能实现吗?

  在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时,老师并没有冷眼旁观,而是加入了一方热情地参与其间。激辩最后没有输赢,但学生在激辩中激活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而且让他们对老师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是亲切随和平等参与的教态产生了认同。教育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因为它面对的是一届又一届生动活泼生性各异的青少年,教师只有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反思才会与时俱进,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今天我在八年级15班学习了这篇文言文,现反思如下:

  对本课的学习我根据班级的学情和本文的特点,我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他是从哪些方面阐述;3、树立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与人和睦相处等观念。根据这些目标我设计了整体感知、探究讨论、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一、整体感知部分:

  1、我注重学生的反复读,各种形式的读用时大约12分钟,但是安排太集中,就好像为了读而读,诵读和课文的理解学习分离开了,那读的目的和效果就没有了,首先从时间上就影响了探究讨论环节的深入开展。应该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上时时有诵读声,并基本达到当堂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而且对诵读也应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会读、爱读。

  2、疏通文意部分,我发现经过初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本文句子的翻译,课下注释基本上都有,教师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译字句想的太难,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借助注释自主对译,提倡合作式学习。汇报交流时,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以开火车的方式顺了一遍。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掌握并不好,就是照着课下注释念翻译,而且还有一点吞吞吐吐,明显感觉就不太理解。对于重点、难点,教师也应讲解透彻,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重点字词的习惯。正是由于翻译这一环节落实得不扎实,导致在研读课文时,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深,从而对文章主旨体会不透。对于班里的学生,可采用学生一边翻译,老师一边做好相应的.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板书这一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可以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也对这些要点作了笔记归纳。

  3、当堂检测重点字词部分,检测并未让学生合上书本,即使他们回答对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记住了。感觉太浮。

  二、研究探讨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完成。围绕“大同”社会的特征一共提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分出课文层次,学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重点,却只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形式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学生起来回答,只是急着从他们的回答中去筛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老师的“引”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缺少针对性和艺术性,就用简单的“不对”“错了”“嗯~~~很好”等语言来点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老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讨这个过程基本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欠缺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部分:

  还剩下大约五分钟的时候,这节课匆匆忙忙进入了尾声。这个部分我设置了两道题:1、本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吗?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我当时很着急,没有给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时间,也没有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出示题目之后让他们谁会,谁就回答。有些反应稍慢的同学根本来不及思考,这道题就又过去了。这种拓展是不够细致的,只是句子的比较,缺少了对两篇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写作手法的比较学习,效率不高。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又设置了第2个拓展延伸,结合你自己现在的实际,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学生说了相互帮助,宽容无私,诚实守信。本来以为这会是本节课的高潮,但学生发言的兴头还未兴起,本节课就在欢快的铃声中草草结束了。

  整堂课,学生都跟着我的思路着急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累却只是流于形式,收获甚微。一堂课结束了,我的心情真的挺沉重的,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6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能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词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学习中,可以大致读懂文意。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重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背诵及联系实际谈体会上。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因此,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展开,使得课堂重点没有凸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大同社会”添砖加瓦。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尽管他的理想在当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前他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学习本课,可尝试比较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并让学生有所感受两者的异同点;

  学习本课可结合21课《桃花源记》体现的思想,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

  由于现在的`90后学生对社会经验体验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会和现在的生活差别太大,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难。

  对字词的理解和识记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8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二是学生能了解文本结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参入活动的学生在90%以上,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学生会运用工具书、资料自学课文。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设置有些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就一篇自读课文分析的过细。例如: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二是老师的表演成分大大减少,失去了公开的原生态!

  三是没有实现当堂背诵的预期。

  四是由于停电至使课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影响了上下课的指令。

  五是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9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分析导引的时间少了,就要求我们的语言要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或者更注意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激励性。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若仅是归纳和复述式的,这样的点评自然软弱无力,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以后在上《大道之行也》,应进一步创新教学,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提高自己点评的功力,让点评起到事半功倍,抛砖引玉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0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生活阅历少,特别对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儒家经典著作知道得很少。在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给学生讲背景,再联系桃花源,让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1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2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小而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全文。然后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让学生畅谈自己对“大同”社会的理解。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部分学生仍没有达到当堂成诵的'目标;很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尚未真正领悟课文精髓。就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文言文引入现实生活,把它们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一些新的内涵。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3

  虽然说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老师,但是其实自己还是会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这篇是我《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跟大家分享下。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4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这一节课,我基本忠实了课程标准的关于初中学段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基本忠实了课本要求,也基本上吸纳了教参上的教学建议,没有过多的拓展。尽管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障碍还是不少。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文本短小,就塞进去更多以外的东西。课后听课老师反馈,在课堂上,学生齐读、个别读,整篇读,分层分句读,我读,达到25遍之多,最后能背诵。以读带教带学,更多的孩子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给予读的方法,给予说的方法,也给予听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处理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文以载道,这样的文本,“道”如何处理,度如何把握?一不留神,就滑向了政治课了。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理解课标,如何运用教材,如何使用教参,有时会因为教学的日常琐屑疲于应付而忽略。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5

  一、 授课班级:

  八年级(上)

  二、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习时间:

  十分钟

  六、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平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互相帮助的图片,就图片深入分析课文,扩大和补充课文。

  2、“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一幅婚嫁图片(新郎是残疾人,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与课文切合点——⑴女有归之喜;⑵废疾者,皆有所养。⑶壮有所用。(新郎身残志坚)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译文:(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这一个特征。教师展示劳动场面的画,引导学生回答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社会特征。

  (五)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感受大同社会。尝试背诵课文。

  (六)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爱,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

  八、教学板书

  关 爱

  安 大 人

  居 尽

  乐 其

  业 同 力

  物 用

  尽 其

  九、教学后记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习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06-26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01-30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12-30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21

教学反思06-30

教学的反思03-14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