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8 19:19: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与形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与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1

  上周二开始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有很多练习是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例如:

  (1)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2)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3)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边和高

  (5)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种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6)比的前项一定,后项和比值。

  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判定方法,我们首先判断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具体的说,就是两个量是否具有相乘、相除的关系,它们的结果能否通过条件知道是定值,从而判断它们成不成比例或成什么比例。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2)和(3)小题基本不会出错,对于圆柱的体积刚刚讲完,底面积x高=圆柱的体积(一定),可以很好的判断出来是成反比例的。

  (1)和(6)很多孩子是写的成正比例,其实也是成反比例,被除数/除数=商,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可能没有注意这里谁是定值,或者说对于这三个量之间的变式掌握的不好。

  (4)他们说不成比例,原因是多了个2,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这个的变式主要是学生没有利用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底x高=2x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所以成反比例。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对学生说有点难,主要难在变形,代数式的变形在中学还要学习,现在是个初步的接触。

数与形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

  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果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 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 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示: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数与形教学反思3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不足之处: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认真观察,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考,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改进措施: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数与形教学反思5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从上学期学生的各个项目反馈来看,掌握得还是比较乐观。而小数的知识刚刚习得,为此本堂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新知识的理解,我个人觉得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本堂课,我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对于理解求小数近似数的三种表述,如何根据要求表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以及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改动。

  课堂上,将1。666……怎样表示更恰当。学生呈现了2元,1。7元,因为在之前的练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给物体正确标价。当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的时候,立刻引起其他学生意见,这样的表示不够合理,当以元为单位时,应该是两位小数。故,马上有学生想到改为1。70元。我顺势板书1。70元。看者这个数字底下学生议论纷纷,心急的学生脱口而出:“这个1。70怎么来的?”我们继续倾听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表达的过程,学生自己也意识到了错误所在,同学们也明白了错误根源。此时我提出,“以元为单位,小数部分保留了几位?”“省略的是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是舍还是进,看哪一位?”这连续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整理思考的.过程。同时也连接了“保留两位小数”“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回顾四舍五入方法。

  掌握了保留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区分在求近似数时1。0和1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自己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交流中明确近似数中的0不能随意去掉。

  最后讨论取值范围。

  整堂课前奏非常顺利,学生看似一下子就能掌握基本方法,顺利完成任务。但是总感觉学生的上课热情不高,时常观察到学生懒散地坐着,思绪也肆意放飞,心不在焉。课堂节奏绵软无力。可见课堂的趣味性有待提高。

数与形教学反思6

  第一、情境引入,架设铺垫桥梁。从这节课伊始,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拍照问题,不失时机地提出“寻找规律”问题,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让学生的思维受挫,思维碰撞。及时让学生经历去动手动脑作图当中寻找计算规律。一方面凸现数学学习当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彰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价值。

  第二、以“数”构“形”,以“形”建“数”,让学生在构建中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探索奥秘—发现规律—展示成果”。如例1,通过观察和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例2同样均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当中进行。从而较为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分层推进,巩固拓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本节课,在检测“计算规律应用”效果时,精心设计几个层次的练习题,“应用规律写一写”“根据以上结论算一算”做到分层递进,由易到难,巩固提高。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过程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收获不同层次的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利用评价表评价和学生表决式评价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参与率较高。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与形教学反思7

  一节好课的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听的时候不由得拍案叫绝,会在听后回味许久。

  《和的奇偶性》是一节由专家上的录像课,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发现“和的奇偶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听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本班刚刚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是在学生计算中得到规律,但是我的引导和解说是那样的呆板和没有什么说服力,这节课的展示让我感慨到专家绝对是名不虚传,下面我来谈谈完美的一节课可以怎样去呈现。

  课一开始的导入,以学生转动转盘来获得相应的奖励开始,学生的兴趣被完全吸引,为了获得奖品不仅参与率高,而且思考存在一定的深度,在按照规则发现最后得到的都是“谢谢参与”时,引发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这一思考,这一规律的探索不是教师布置给学生思考的练习题,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内心深处的需求。

  在学生认识到规则的不合理性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游戏规则,进而充实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奇数”的结论,教师一句想要产生一定的规律,必须列举实例来验证,学生的`思维又在所学的知识中去遨游,用事实去说明了规律。这里老师的一个小细节我非常的感动,老师讲转盘上面的奖品都准备齐全,等到学生按照正常规则转动转盘获得奖品时,教师就将相应的奖品奖励给学生,这一举动我发现很多上课老师都会忽略。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应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验证这一规律是用的数形结合的形式,一句改变华罗庚的名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让学生跟着数学家的名言主动用最为直观的图形展示来验证,虽然前面的具体验证已经确定了结论,但是数形集合的“画龙点睛”实为妙哉。

  专家在课上的完美演绎,对于感触很深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做到研究一定要存在一定的深度。

【数与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的顺序教学反思12-09

《数的运算》教学反思04-15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1-29

平均数教学反思12-21

《平均数》教学反思03-13

小数的近似数的教学反思06-12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02-19

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10-20

《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