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土壤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土壤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壤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从聚焦问题:这颗桂花树依靠什么长大?引出本课主题“土壤”。在本节课,我选择带学生去学校小花园中分小组进行实地探索,上一节户外课。
由于本节课我会先花5-10分钟让学生互相反馈交流上节课活动手册的内容,并且还会抽几名学生上台分享,所以剩余时间较少。而且要带学生去小花园,所以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少,重点放在了对活动手册的讲解和户外探索的要求。针对如何“细致、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我找了一个教学视频,可以直观地让学生学习观察步骤以及观察方法,并且重点强调不能伤害小动物和将自己小组挖的坑填平。
二年级的小朋友对学校小花园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几乎不会出现疯跑乱玩的现象,大部分小朋友都能听从组长指挥,对活动手册进行细致记录。本周由于天气原因,土壤潮湿,学生能观察到的土壤里的“居民”也较多,有蚯蚓、蜈蚣、蜘蛛、蜗牛.....但我也发现了大部分学生只对生活在土壤里的.动物敏感,而忽略了土壤表面的植物,对于一年级户外课认识的一些植物更是视而不见,我觉得需要在下节课的交流总结中讲一讲。
在上过的几个班中,本节课的探索时间控制在8-10分钟,若有多余的几分钟(几乎没有),我会让小组内讨论并完善科学活动手册,选择将课堂研讨环节的两个问题放在下节课。
土壤教学反思2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首先播放录像,茂密的森林、葱绿的庄家、生机勃勃的草原……无不展示着土壤的魅力。本课通过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录像以它声、像、色吸引着孩子,激发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孩子多看多讨论——发现问题;让孩子多想多动脑——讨论、预测、猜想;让孩子提出就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教师要以灵活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土壤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前两节课对土壤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到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当前一些地方土壤被肆意破坏的现象和土壤沙漠化的全球趋势对学生进行保护土壤、珍惜自然资源的环境教育,让学生知道保护土壤的常识,明确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壤的活动中来。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对那些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的做法判断时都有正确的方向,从这一点可以体现出,我的教学目的是已经达到了。在处理教学过程上,我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进行小组讨论得出解决问题。接下来,我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验证问题的结论是否正确。最后,我作总结并把知识延伸到生活,让知识从生活到教材,在由教材回到生活。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为保护土壤做贡献。
但这节课我也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是我的教学语言的表述不够细腻,不够精确。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导致了学生对问题听得模棱两可,并且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没有做好观察以及点评,这有可能就忽略了小组的实质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是我要学习的重点,我会通过多看,多听,多学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还有就是在小组讨论时,我会身临其中为有问题的小组做及时的讲解。其次,在激发兴趣学习环节,我做得不是很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个环节多做点思考,尽量找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新。
土壤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一:观察土壤
1、在观察土壤这个观察实验中,我先让同学们观察土壤,再讨论土壤的特征,如:土壤中有草根、有石子等。学生的观察结果只是土壤的一部分,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进行观察,简单的管擦活动为学生起到了一个热身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1、 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通过近几年的科学教学,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是三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例如教师告诉学生用餐巾纸包住土壤用力握,观察纸巾上出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前两步很简单,而为什么会这样则需要学生的思维。
2、腐殖质的概念说的不够清昕,在这里可以拓展一下,土壤正是因为有这种物质,使我们周围的土壤更加的肥沃。说到“腐殖质”时,可以从图文解字来讲这个概念。说到“腐”你想到什么?说到“质”你又想到什么?说到“腐”这个字时,同学们一定想到了“腐烂”这个词;说到“质”同学们一定想到“物质”这个词。那么什么会在土壤中腐烂呢?同学们一定能想到植物的叶、根还有小动物的尸体。那么什么叫做“腐殖质”呢?植物的叶、根和小动物的尸体腐烂后形成的物质叫“腐殖质”。
3、板书设计,应当将实验与结果充分结合,让学生有意识的将其发现与成分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在学生有了充分的切身体会后,帮助其加深印象。
2、了解土壤
餐巾纸湿了 水分
出现小气泡 空气
搅拌后 漂浮在水面上的 动植物残留物
水变浑浊了 比较轻的粘土
水底有一层 比较重的沙土
4、在作业完成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来说,学生会写相关的作业。而科学,他们只认为语文、数学、英语要进行毕业考试而科学不考。所以作业也可以不写,所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面要动脑筋。多开展一些和科学有关的活动,如制作变色花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爱上科学课从而喜欢写科学作业
本课时间掌握不够合理,课后练习的时间相对较多,而实验操作时间相对留的不足,以后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语言的过滤,不断进步!
土壤教学反思5
整节课总体而言,在设计上注意流畅性和操作性。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几个实验:观察新鲜土壤、干燥土壤,土壤沉积实验,燃烧新鲜土壤、几个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而后提出的“土壤里有哪些生命?”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有书本插图引路,学生畅所欲言。最后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燃烧新鲜土壤、土壤溶液,采取教师演示,生观察,其他三个实验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但在溶解土壤实验时,起初因为无机盐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我想在制取土壤浸出液时用食盐水代替,以便让实验现象明显。确实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土壤可能是一个误导,.总结时,觉得自己总结不够到位。在沉积实验过程中,对分层的表示,因直接画在黑板上,用课件出示慢了一拍,使一部分学生出现归纳错误。总体课堂上觉得稍稍有些紧张,拉的有点匆忙,再让生多思考,多观察。
科学课堂首先就应该实事求是。
土壤教学反思6
这节课作为独立的课时来上,未能从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层面导入,而是从资源的角度考虑。整节课以土壤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为主线,通过寻找土壤成分并判断出各成分的对生物生长的作用,从而更加相信土壤的价值所在,首尾呼应。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单观察转为实验观察,逐步发现土壤成分。利用加水实验,找到了土壤中存在空气。学生看到的现象是,大块干燥土壤放进水里冒泡了,便直接得出土壤中有空气,值得深究的是,这种气泡是土壤一放进水里马上就有的还是土壤放进水里后在其表面冒出的气泡,如果是前者,只能说明这气泡是水里的.空气被土壤挤出来了,如果是后者,才能证明土壤中的确存在空气。这块的观察应更加仔细些!沉积实验中,学生能明显地看到液体底部的沙子分层了,但具体是不是分为了四层,其实是有问题的,沙会把小石子覆盖住的,在底部看不到一颗颗的石子的,基本上能看到沙、粉砂及表层粘土的分层,完全像教科书那样典型分层的效果做不出。
燃烧土壤实验,起初使用燃烧匙加热土壤,发现不仅耗时长,且效果不明显,后采用镊子夹取土壤直接酒精灯加热,气味散发显著。
土壤教学反思7
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当然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四年级的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天天接触土壤。但是,“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植物的生长为什么需要土壤?”“土壤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可能很少提出和思考过这类问题。因此,引导学生研究有关土壤的问题,认识土壤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教学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学生走进学校生物园实地观察、采集土壤样品。二、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有认识,探究“土壤中有些什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识,谈一谈土壤中有些什么?教师应注意收集不同的意见,无论学生说的正确与否,都应鼓励学生发言。其次,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用什么办法进行研究。在学生谈研究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把研究的目的.、用什么器材、方法步骤说清楚。三、研讨、认识土壤的成分。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作好板书。组织学生研究获得的事实材料,讨论土壤里含有哪些成分,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四、了解土壤生态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研讨“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在学生弄清土壤构成成分之后,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实地观察的情况,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你还发现有哪些物质?”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了解土壤中有时含有塑料袋、废电池等污染物。思考土壤被污染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研讨怎样保护土壤。
这节课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学生掌握了土壤的成分,可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设计,学生是主角,老师适当引导,同时给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自然好,学生收获大。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小组课前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采集土壤样品,分组实验时出现了有些小问题;还有的小组对土壤的研究方法没有弄清楚,实验过程显得很乱,没有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
土壤教学反思8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的分成实验学生很难发现沙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土壤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
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反思: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察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反思: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进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反思:在科学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一些言语的'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隐性指导,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和谐、有效的环境。〕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反思: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土壤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虫盒、一只方形盘、一张报纸、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讲述:课前,我们分小组到几个地方去挖了土壤(板书:土壤),下面就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汇报。
3、讲述:看来,大家对土壤了解得还真不少啊!老师这儿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还写了一首小诗呢!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好,那就送给大家吧!
4、学生欣赏小诗:
土壤是位伟大的母亲,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
……
世界上亿万个生命,
在他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5、师解“土”字。“土”字这里有两横,这表示土壤是一层一层的,植物把根这样深深地扎进肥沃的表层土里,吸收里面的养分。
二、猜想假设
1、学生猜想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观察: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来观察观察土壤,观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观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问:小朋友,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小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四、实施方案
A、观察的时候要仔细,如发现有活的东西,请小心地放入昆虫盒内,因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其它东西可以放在方形盘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记录!每一小组要把你们从土壤发现的属于同一类的物体名字写在同一个方框里。
⑤、学生观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①、请一组派一个代表来交流。(在学生开始交流前,提醒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于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把学生带上来的记录表进行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结束后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植物)
这些物体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个方框里呢?(板书:动物)
这些物体又是属于哪一类的?(板书:动、植物遗留物)
还有这些呢?(板书:杂物)
②、还有哪一组也要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发现呢?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分成这样四块呢?
③、请没有汇报的小组再进行集体交流。
对上来交流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为新的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时机应全程化,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适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是必要的。
④、讲述:大家观察得非常投入,从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在这些东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来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来就是小动物们和植物们的家嘛。
⑤、讲述:在土壤里,有本来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的东西,是哪些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也把杂物叫做垃圾。我们抛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们给土壤妈妈的杂物太多了,会怎样呢?
⑥、讲述:是呀,如果我们乱抛弃废物的话,土壤妈妈还会生病的呢?为了使土壤妈妈的身体能够健康,我们应该为她做些什么呢?
⑦、总结:大家说得多好啊,土壤妈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会很高兴的,而且会越来越美丽的,这样,我们就能和小动物们、植物们一起在土壤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生活了。
六、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这堂课,我们研究得开心吗?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开心。今天,我们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写成小诗或写一段美文,同学之间在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体会。关于土壤,你们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它问题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土壤、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土壤教学反思11
这一课,看似内容较多,在试教中感觉时间还是足够的。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尽管学生在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重点让学生进行记录。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楚。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让学生看板书,介绍“直径”的意思,用草图帮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因为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要事先准备好,所以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好些。
“土壤在沉积”,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
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三年级已经上过这一课的内容,那时侯是重点探究土壤是不是混合物!现在这一课非常注重土壤的成分,从一开始的肉眼观察,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再到放入水中观察,观察沉淀时的分层,最后小结出土壤的成分。然后在讨论土壤与生命体之间的一些共存关系结束。
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在一个班的施教后发现课本这张记录表的填写几乎是一样的,有些同学填的内容甚至有作假嫌疑。)二是观察沉淀现象会明显吗?(自己课前尝试后发现根本不明显!)
我在修改后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观察土壤,为了让学生既能够发现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够发现粉沙,考虑到干土不易发现水分,湿土不易发现粉沙。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分干土、一分湿土。考虑到借助放大镜效果不是很理想,删除了借助放大镜观察的部分,使得观察活动更加的集中。观察水中的土壤时,考虑到要发现空气,必须现场操作,但考虑到分层,必须要沉淀很长的时间,所以我首先通过演示投影让学生发现土中有空气,然后演示搅拌沉淀…学生发现需要很长时间等待,我就提供事先沉淀好的水中的土让学生观察分层现象,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但在这节课上我作假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土壤教学反思12
小朋友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时非常兴奋,但是假如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假如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组织小朋友们讨论,让他们自身说出来在考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小朋友们进行了自身制定规则约束自身的训练,又让小朋友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三年级我共要上了五个班的课,一个班是我告诉他们的,结果小朋友们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则是同学们自身制定的规则,考察效果非常好!
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考察成败的'关键竟然是小朋友们忘是没有忘记自身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可是小朋友们自身约束自身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要经常提醒他们出来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让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小朋友带贪玩的小朋友,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对土壤的大量的经验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同学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和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和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协助。
土壤教学反思13
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时非常兴奋,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如果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是老师告诉给他们的,他们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在考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小结,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三年级我共要上了五个班的`课,一个班是我告诉他们的,结果孩子们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则是同学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考察效果非常好!
通过五个班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考察成败的关键竟然是孩子们忘是没有忘记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可是孩子们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要经常提醒他们出来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让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孩子带贪玩的孩子,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对土壤的大量的经验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课前细致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状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前详细制定计划,课后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更大的帮助。
土壤教学反思14
这一课,看似内容较多,在试教中感觉时间还是足够的。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尽管同学在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同学带来惊喜。重点让同学进行记录。观察干土壤,要求同学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同学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楚。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规范,让同学看板书,介绍“直径”的意思,用草图协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规范,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因为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要事先准备好,所以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好些。
“土壤在沉积”,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布置,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同学便可以充沛掌握。
土壤教学反思15
“不知所措”这是我上课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真实心理写照。我觉得这样的课想要操作好真的好难!我想必须要对它进行改变。
因为这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整个单元对于土地侵蚀所学知识的汇总巩固。我认为在没有非常适合的学具教具配套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效果肯定不会好,而且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况且这样的`实际问题也不是能用这么简单的模拟能够解释的。所以,我决定舍弃这个模拟实验。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讨论交流上,怎样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哪些地方考虑了减少土地侵蚀?在讨论之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应用,并组织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组织评价,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方案。
虽然没有实际的操作,但课堂并没有感觉很空洞。我想原因是:在前面的课堂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积累吧!
【土壤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06-30
土壤学实习报告02-02
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02-06
教学的反思12-21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的反思12-10
土壤的实习报告汇总8篇09-12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