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教案

时间:2024-08-13 01:31:23 教案 我要投稿

《统计》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统计》的教案

《统计》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本单元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本单元内容安排如下表: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 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 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教学后记:

《统计》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几个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整个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合理推理”的思想,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书籍?

  一、知识引入

  从刚才的谈话中,老师知道了你们喜欢的各种类型的书?为丰富我们小朋友的课余生活,最近,新华书店准备到我们官堂小学向同学们出售故事书、作文书、科技书,但新华书店的叔叔、阿姨不知道要带多少本不同的书,怕带多了卖不掉,带少了又不够,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他们呢?

  二、知识构建

  (一)数据的收集

  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新华书店的叔叔、阿姨解决这个问题吗?

  (1)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方案。

  (2)汇报交流方案。可能出现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一个一个问过来?有的提出这样不好,调查的人太多了,应该是调查一个班级,然后就可以大概地知道我们学校学生需要各种书籍的`数量。

  2、你准备怎样调查我们班级同学喜欢各种书的情况呢?(可以让学生通过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3、让学生统计自己班级里学生准备购买书的情况。

  (二)数据的整理。

  1、怎样把刚才统计的结果表示得更简洁、清楚?

  2、简单认识统计表。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统计表,请你认识一下。

  3、形成统计表。

  准备购买的书籍 故事类 作文类 科技类 合计

  人数

  几个空白处各应填些什么?

  这里的合计表示什么?

  为了让别人看得懂这些数据,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这个表取一个名字?(四(1)班准备购买各种书籍的人数统计表)

  (三)数据的分析

  1、从上面的信息或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你想提出些什么意见?

  三、问题解决

  1、学校准备在“六一”节的时候,准备在苹果、香蕉、梨、橘子中选出两种大家喜欢的水果作为活动时的食物,我们班的同学能不能帮学校的总务处想一想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学生讨论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统计

  预设:根据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组里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让学生根据数据进行统计。(老师绘制好基本的格式)

  让学生根据统计的数据提出一些问题。

  2、观察一段投影,统计在一段时间内经过某路口机动车的辆数,合作完成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一共有几辆车,各种车各有多少辆(可以先放慢的速度,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统计这个路口的车辆,再加快速度让学生感到无法完成,)

  通过学生的讨论后合作分工来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学生仍然感到无法正确地统计出来)再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来统计的?

  自制表格,说一说你从这表中知道了些什么信息?你想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吗?

  四、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认为统计有什么作用?(出示课题)

  五、机动

  1、欣赏六年级学生设计的漂亮的统计表。

  2、我们学校在搬到新校舍后准备建一个新的停车棚,你认为建一个可以停几辆车的棚呢?

《统计》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

  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其他同学做裁判。学生进行比赛。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比赛两次)

  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

  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板书)

  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

  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

  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

  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 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出示“议一议”1.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生:不是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师:出示2.求出的 “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

  不一样,求出的“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

  师:看学得这么认真,兔博士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如果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个笔筒放几根?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师:大家轻松一下,来一个拍球比赛怎么样?每组为一个队,由组长做好记录,发统计表。最后看哪组平均成绩好,哪组就获胜。比赛。最后表扬优胜小队。

  师:大头蛙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谁能帮帮它?(判断题)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厘米,a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吗?b这个球队有没有身高超过厘米的队员?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吗?

  师:兔博士站又添新内容了,想去看看吗?

  出示:

  我国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城镇2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

  我国平均每人年收入为8800元。

  我国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为208升。

  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为1081千瓦时。

  我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

  我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4米。

  看完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 调查自己家水费、电费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 统计本小组成员假期读书情况,并计算出小组平均每人读书多少本。

  课前让学生亲历一个自己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复习统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情况埋下伏笔。

  由于人数不同,(再用比较总数的方法就不公平了)所以不能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一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抛向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必要。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求完平均数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在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充分印证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知道“3个”不是妈妈某一天丢弃塑料袋的真实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

  让学生再次明确平均数的意义。与实际数据加以区别。

  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根据认知规律,适当地加入学生熟悉的游戏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平均数。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设置兔博士站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适时对学生进行节水节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师: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男生赢,因为男生一共投进去8个,女生一共投进去了6个,所以男生赢了。

  师:女生服气吗?想不想再玩一次?(第二次两队各加2人参加比赛。)

  师:这次是哪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这次男生一共投进了11个球,女生一共投进了12个球,所以是女生赢。(也有可能出现相平的情况)

  师:刚才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输赢的?

  生:看哪队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看哪队投中的多。

  师:刚才两个裁判都用比投球总数的方法裁决出了胜利者,这种方法公平吗?

  生:公平。

  生1: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

  生2:不公平,他们人还多呢。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

  生4:一个人成绩好不代表全组人都好。

  生5: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

  (学生若实在说不出来老师可参与进来。老师:同学们,大家听听老师的方法行不行,我们比较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

  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移多补少;2.计算

  生:从8里面拿出1给6,那么这四个数都是7了,所以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

  生:先求出投中的总数,再除以人数就求出来了:(8+7+6+7)÷4=7(个)

  生:(9+8+5+3+5)÷5=6(个)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是6。

  生:第一组投进球的总数是4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4;第二组投进球的总数是5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5

  生:(1+3+2+3+2+6+4)÷7=3(个)

  师:能说说你怎么想的吗?

  生:先算出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用总个数除以天数,就是平均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

  生:都是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认识:1.认为就是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不是真实的数,从而认识平均数的特点。)2.认为不是每天实际的个数。

  会出现三种方法:1.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3.把所有铅笔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笔筒里。

  生:(边演示边叙述)从多的里面拿出来放到少的里面去。每个竹筒放3根。

  生: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

  生:用刚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做。(3+4+2+5+1)÷5=3(根)

《统计》的教案4

  统 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 P68-69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数学教案-统计。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地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 (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2、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教学准备]:动物图象、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大象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吗? (显示大象图像,并伴音:小朋友好,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统计》。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待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它们来了!显示:小动物们戴着面具唱着生日歌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答:我想知道它们是谁?我想知道每一种动物有几只?)

  二、实践操作,初步体验统计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那么多客人,它们都是谁呢?分别有几只呢?下面,请同学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做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张相应的动物头像贴在吹塑纸上。(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学生摆完后,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 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样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师为最漂亮的小组发一颗星。)

  学生进行评价。引出课本第62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得到的。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就是统计。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师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什么?(花)有没有关于花的问题想问别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颜色?各有几朵?)

  师:课本巳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课前剪好。)

  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剪、摆一摆。

  B、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C、想一想,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师: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数学教案-统计

《统计》的教案5

  活动目标

  1、对统计活动感兴趣,初步形成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意识。

  2、大胆选择和思考,并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记录,积累有关记录、统计的经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具备一定的点数能力;已有初步的统计经验。

  2、材料准备:实物图片、磁铁、黑板。

  活动过程

  1、谈谈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2、选择自己爱吃的食品种类,尝试用多种方法统计人数。

  (1)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每种面点有多少人喜欢吃?”

  (2)选择方法,统计出每种面点喜欢的人数,找出喜欢人数最多的水果。

  (3)用不同的方法统计出选择人数最多的食品种类(蔬菜、杂粮)。

  3、小结:“在大家意见不同时,就可以用统计的方法,知道大多数人的`想法,少数人服从多数人。”

  设计思路

  孩子们进入中班后,对自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选择一些事物或做出某个决定。本次活动老师结合“我喜欢吃的食物”这一主题,让孩子们在自主选择的愉悦氛围中感知统计的不同方法,积累有关统计与记录的经验,体验活动的快乐。

《统计》的教案6

  [复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总复习《统计》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

  正确地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习过程]

  一、小组交流,补充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这个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整理归纳的能力,因此,放手让他们小组之间先互相交流、补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已激活的知识内容进行二次重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归纳,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1.交流课前整理的知识网图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实物投影展示]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表格整理图,文字整理图,板块整理图等。

  2.全班整理归纳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师: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1:特征包括了三方面,第一是图例、第二要画好直条、第三是标上对应的数字。

  生2:注意事项主要表现在直条的画法一定要用两把尺子,像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这样就会很直。

  生3:题目如果没有提供图例还要注意图例用空白和斜线来表示。

  生4:画图时必须用铅笔,并要记得表上对应的数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理归纳的知识点中总结出纵向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共性,也就是通过两个不同类型的统计图中找出相同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小结出该注意的事项,有利于学生正确快速地画出这两个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师:下面是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下图:

  跳高 游泳 集体舞 跳绳 跳远 跑步

  (1)喜欢那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女生最少?

  (2)喜欢哪个项目的人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人最少?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答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数据分析能力。

  2、提升练习

  师:下面四年级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如下表。请根据以下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上的`数据制成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上的数据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错题展示

  师:下面的题目是同学们经常犯错的题目,请你们做一回小老师帮忙改一改,并说明错的理由。

  生1:这位同学忘记了写相应的数字。

  生2:图例没有画上,根本就分不清那个是代表谁,要在右上角画上图例来区分。

  生3:这几位同学画得直条都不够直,可能没有用两把尺子画呢。

  (设计意图: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特意设计这一错题展示,让学生在彼此的错误中找到昔日自己犯错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总结出错误的原因,这样他们在作图时就少走一些弯路了。)

  4、拓展题

  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和收集与我们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一些数据,如四年级每班男女生的近视情况、班里男女生喜欢科目情况等,然后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同时可以根据统计图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考考别人。

  (设计意图: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社会实际的活动,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学生通过自我的实际活动,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他们的价值得到了肯定,这种做法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

《统计》的教案7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3、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年级时学过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与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时还学过了两种不种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区城乡统计表

  引导学生理解该地区1985年至0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分别画出2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镇与乡村人口进行对比,用一个统计图能描述这些信息吗?画出复式统计图。

  3、四人小组讨论小精灵的问题:“这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4、汇报交流,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5、回答书本上的三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级男生,女生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课堂。

《统计》的教案8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家今天来了个客人,你们猜猜,他来自哪里?

  生1:可能来自梅州吧!

  师:不对。

  生2:来自北京。

  师:不对。

  生:老师,我国的那么多地名,很难猜对的。

  师:嗯,俗话说,的确太多了,我们不是不可能猜对,而是很难对。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你一定可以猜对?

  生:你至少要给我们一个范围吧!

  师:说得好,好吧,看在我们师生的份上,我就给你一个范围吧,这位客人来自广东省中珠海、深圳、广州、江门、河源这五个地方的其中一个,现在会猜了吧?

  生1:珠海。

  师:不对。

  生2:江门。

  师:不对。

  生3:深圳。

  师:不对

  生4:广州。

  师:对了,看来生4是最厉害的,你最会猜了。

  生:老师,这样不公平,并不是生4最厉害,而是他猜中的机率是最大的,最有可能猜对。

  师:噢,把你的想法说说。

  生:生1猜中的可能性是最小的,从5个地方选1个,他猜中的可能性只有 ,而生4的猜对的可能性就有 ,当然他最有可能猜中了。

  生:老师,我也觉得是这样。生2在生1猜错后,就只剩下4个地方可选了,所以生2猜对的可能性就只有 ,生3也是猜错,所以深圳也可排除,生4猜时就只有2个供他选择,容易多了,他占了便宜了。(生笑)

  师:看来,同学们对刚才的猜法有点意见,觉得不公平,是吧?

  生:是。

  师:老师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能够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问题。谁能告诉我你是利用了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生1:是利用了可能性的知识。

  生2:是利用了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知识。

  二、交流完善知识图

  师:通过两个同学的补充,我们知道刚才所用的知识原来就在我们的书里。昨天已布置同学们进行了整理,根据你画的知识树,请你跟同桌说说你整理的知识树里的知识有哪些?

  (同桌交流)

  师选了一张学生整理得不太完整的图。

  师:你是如何整理的,能说说你的`知识图吗?

  生1:老师,可能性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用处,比如有人利用游戏转盘来骗小朋友,他蠃的可能性很大,而小朋友蠃的可能性就很小。

  <<<123456>>>

  师:嗯,你就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还有其他话要说吗?

  生1:没有了。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说明的吗?

  生2:我觉得在整理可能性时,还有一个可以说的,那就是几选几的问题。

  师:能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2:就是可用分数来准确表示可能性。

  师:“准确”表示“可能性”,同学们觉得这句话有矛盾吗?

  生3:没有矛盾。可能性也可用一定形式表示,其中分数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师:你说得太棒了,看来你是个有心人。

  生4:老师,我想补充,可能性可用分数表示,即 ,这里分母的“几”指“总数”,分子中的“几”指总数中的一部分。

  生5:也可以用“ ”来表示。

  师:嗯,你们归纳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法。不简单!那我们就把刚才那个同学的知识图再添加一个分支,就是方法,好吗?

  生:好,这样就完善了。

  (师在原学生图上用红笔添了一个分支)

  三、灵活使用知识图

  师:看来,同学们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点掌握得不错,不过还要会把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下面听老师出题,你们来说可能性是多少,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我在我班上选一个人当值日班长,请问:选到你自已的可能是多大?

  生:

  师:请说方法。

  生1:我班有56个同学,选其中的1个,就是从56中选1个,所以被选中的可能性是 。

  师:对,思路非常清晰。

  生2:也可以这样理解,总数是56,选1个是部分数,所以可能就是 。

  师:另类思维,一样正确。请接着听题:我要在我班的女生中选一个值日班长,请问女生选中的可能是多少?

  生1:女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 ,因为我班有女生31人,从中选1个,所以可能性是 。

  师:正确,那么男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笑:不可能。

  师:请说理由。

  生2:女生不包括男生。

  生3:男生不在被选的范围。

  师:说的多好,用词准确。但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表示这个不可能吗?

  生4:老师,我知道。男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0。

  师:0可以表示可能性吗?

  <<<123456>>>

  生5:可以的,表示不可能。

  师:噢,这是特殊情况哟。还有没有其他特殊情况。

  生6:有。如果我班只有一个女生,那么她被选上的可能性就是100%。

  师:哗,你真厉害,还会用百分数来表示可能性。为什么说这种情况也是特殊的。

  生7:因为非她莫属。没人跟她争。

  师:相信你的文学功底不错,妙语连珠。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原知识图再添一个分支:特殊情况呢?

  生:可以。

  (师在原图再添一个分支)

  师:好,通过我们的补充之后,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图就更完整了。请你拿出你的图,对比一下,哪些是人想到我未想到的,或者我想到人未能想到,进行添枝加叶。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

  (生看着自已图,边补充边交流)

  师:现在谁能一鼓作气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点说出来。

  生:我把它整理成如下知识点:一是表示的方法,几选几就用 表示;第二条分支是生活中的应用例子;第三个分支是特殊情况:不可能用0表示,非他莫属用100%表示。、

  四、内化深知知识图

  师:不错。思路理清了,下面看几道题。(出示题目:书本P118面第25题)

  1、再现情境。

  (老师手拿40张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纸片说)

  我们六年级有40名同学举行游芑活动,我准备了40张座位票,分红、黄、蓝、绿4种颜色,每种10张,分别从1号编到10号。进场时每位同学任意拿一张座位票。请问:

  (1)主持人在4种颜色任抽一种,拿这种颜色座位票的同学获开心果。每个同学获开心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1有点犹豫:应该是

  师:请说理由。

  生1:因为按照刚才所说,应该是从40张中选1张,所以我觉得是 。

  生2:不对,应该是 。

  师:嗯,有不同声音,请说。

  生2:虽是从40张选一张,但这里红色有10张,就是说他可供10张红色供他选,所以是相当于从40张中选10张。即 = 。

  师:到底谁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众生:我觉得生2说得对,如果有40种不同颜色的话就是生1对。

  <<<123456>>>

  师:我同意你们的意见。看来刚才我们总结的几选几的问题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千万不要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请继续听题:

  主持人第一次抽中了红色,然后从10个编号中抽出一个幸运号码。拿到红色票的同学获幸运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众生:

  师:理由。

  生:这题肯定是10选1了。

  师:10张都是红色无它,从中选1张也是红色,所以这种情况是直接用几选几,对不?

  生:对!

  师:现在请你来当设计师:(出示题目:书本P119面第26题)

  下面的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请根据要求在第一个图形中涂色,在第二个图形中中写数。

  (1)把第一个图形围成的正方体任意上抛,使落下后红色朝上的可能性是 。

  (2)把第二个图形围成的正方形任意上抛,使落下后数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 。

  师:你是怎样解决第一题的。

  生1:因为这个图有有六个方格,所以我把 变成 ,表示6选2,即把其中2个格涂成红色就可以了。

  师:恩,你采用了逆向思维,懂得出去还懂得回来,真不错,我同意。其他同学有意见么?

  生:没有。

  师;那么谁来说说第2题。

  生2:这题更简单了,只要把其中5个格写上2就可以了。

  师:还有一个格咋办?

  生2:写什么数字也可以。只要不是2。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众生:同意。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会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还会用这些知识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

  五、感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广角

  师:说起实际问题,我们这半年学过的也不少哟,谁知道我们到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也就是你们整理的知识图中的应用广角有哪些知识点?

  生1:老师,我觉得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都有作用,所以我举了百分数的例子。

  师:比如……

  生1:比如百分率就很多;还有很多报纸上的百分数。

  生2:老师,昨天我们就调查了我们学校的绿化率是29。1%。

  师:噢,请细说你的调查方法。

  生2:我是问了我校的总务主任邱主任,他告诉我校园面积大约是18931.2平方米,绿化面积大约是5508平方米,然后我就用5508÷18931。2就可求出绿化率。

  <<<123456>>>

  师:真不错,你不但学会了求百分率,还学会了访谈的调查方法。

  生3:老师,我们还调查了一年级三个班了解一些应急电话的情况。

  师:噢,请说。

  生3:我们每小组中抽一个人做调查小组长作代表,分别去到一3、一4、一5班,征得班主任的同意后,我就叫知道110电话如何用的请举手。结果有25人举手,全班有45人,我就用25÷45,约等于55.6%的同学知道使用110电话。

  (生鼓掌)。

  师:把数学知识用活了。

  生2;还有比的应用。

  师:比用在什么方面?

  (生一下子说不上来)

  师:看来同学们忘记了,昨天也没回忆起来。我提示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利用数学课带同学们去哪啦?

  众生:量大树有多高。

  师:这是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3:比的知识。

  师:想想,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哪些?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应用也很广泛。比如木匠师傅要做一张桌子,他要计算木板所用面积才知买多少料。

  生4:还可用计算体积公式来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要计算一个水果的体积,就可把它放进长方体的水箱里,看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

  师:你的发言让我对你刮目相看,厉害!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能发现数学的精彩,生活的精彩。 下面我们就应用你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苏州到南京的特快列车硬席座车票每张33元,软席车票每张52元。风光旅行社购买这两种车票一共10张,用去406元。两种车票各买多少张?

  (生练习)

  师:请你来说说你的答案。

  生1:406-33×10=76(元)

  76÷(52-33)=4(张)------软席票

  10-4=6(张)--------硬席票

  师:在解题过程中你是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生1:用了假设法,假如全是硬席票。

  师:不错,准确率高。还可怎样假设?

  生2;还可假设全是软席票。

  生3:还可假设一半软席票,一半硬席票,用表格。

  <<<123456>>>

  师:假设法应用很广广泛,其实除此之外还可假设只有一张软席票、二张软席票,就是说假设法其实有无数种设计方式,不用不知道,数学真奇妙啊!

  师:这节课已接近尾声了,能与老师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吗?

  生1:我复习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生2:我还知道了如何设计游戏的公平性。

  生3:我知道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恩,每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把你的喜悦回家与家人共享。今天的作业:

  1、同桌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9张卡片,反扣洗一下,摸到奇数算女生赢,摸到偶数算男生赢。这样的游戏公平吗?怎样设计才使游戏公平?

  2、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很多商场为吸引顾客都举行了抽奖活动,购满一定价格可以到转盘上转1次。

  (1)观察转盘你有什么发现?

  (2)根据转盘给定区域的色彩,假如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怎么样设计一、二、三等奖?为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是顾客,希望怎么设计呢?

  <<<123456>>>

《统计》的教案9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块纳入其中,并贯穿于义务教育的全过程。在其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在一年级学习统计的基础上再次学习统计,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选择方法,收集并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并初步认识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1格可以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提出、解答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3、通过对身边事例的调查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少数服从多数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记录单、统计表、统计图、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经过了解,我发现你们称呼老师都是三个字。比如,班主任姓谢,就称“谢老师”,数学老师姓蔡,就称“蔡老师”。而我的孩子们对我的称呼却是四个字,会是哪四个字呢?

  生:伍老师。

  师:这是四个字吗?

  生:数学老师。

  师:好,猜对一半了。除了老师这个身份,我还有什么身份?

  生:妈妈。

  师:这两个身份合起来就是……?

  生:妈妈老师。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叫我的。你们也这样叫我一声,好吗?

  生:(小声地叫)。

  师:还能叫得更响亮一些吗?

  生:(大声叫)。

  师:知道妈妈老师来自哪里吗?

  生:五峰。

  师:五峰可是个好地方哦!空气清新,风景宜人。要不要我带你们去感受一下。

  生: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播放短片)

  (学生们被美丽的风景迷住了。)

  师:欣赏了短片,想说点什么呢?

  生:我想说那里真美。

  生::老师的家乡真美。

  生:我好想去那里。

  师:哦,是吧!那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生:好。(学生情绪高涨,高兴溢于言表。)

  师:那我要先给大家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行吗?(生答:行。)旅游时,我们都戴上同一种颜色的帽子,把它作为团队的标志。万一谁掉队了,就能迅速找到集体。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三、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师:好,请看大屏幕。说说我准备了哪些颜色的帽子?

  生(一起大声地说):白色、蓝色、黄色、红色。(师板书:白、蓝、黄、红)

  师:听蔡老师介绍说,你们特别聪明,很会想办法。能自己调查出本组的同学最喜欢这几种颜色的各有多少人吗?

  生(自信地):能。

  师:我们进行调查比赛。先听清楚调查要求:第一步,一边调查,一边用符号在记录单上面作好记录;第二步,数出记录单上的人数,用数字写入统计表。做完这些,迅速坐好。最先坐好的小组就获得本次比赛的第一名。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组长拿出记录单和统计表,比赛开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调查。

  师:比赛结束。组夺得第一。(组的同学互相击掌,欢呼。)下面请小组长介绍你们的调查方法,谁先来?

  生1:我们是用举手的方法来调查的。用“√”记录。

  师:厉害!想出了一个很快捷的方法!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2:我们是用站起来的方法调查的。最喜欢哪种颜色,就站起来。用“正”字记录。

  师:这种方法挺实用的!你们真行!还有吗?

  生3:我们是用报数的方法调查的。最喜欢白色的就说“1”,喜欢蓝色的就说“2”。喜欢黄色就说“3”,喜欢红色就说“4”。用“×”记录。

  师:真有创意!就是聪明的阿凡提,也不见得能想出来呢。还有什么方法?

  生4:我们是一个一个问的。用“正”字记录。

  师:嗯,这主意也不错!你们真是会动脑筋的孩子!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非常了不起!小组长迅速把记录单和统计表送上来。我把每个组的数据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要仔细看喽(老师板书数据)。要知道全班最喜欢这几种颜色的人数,各是多少,怎么办?

  生:加起来。

  师一边写加号,一边要求学生算,并将结果板书。

  师小结:像同学们刚才调查、记录、数数,最后得出这些数据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课题:统计)。这节课,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首先,我们一起把这些数据写入统计表。

  学生说,老师将数据写入课件中的统计表:

  颜色白色蓝色黄色红色

  最喜欢的人数10 4 16 6

  四、讨论合作,共同完成统计图:

  师:如果要把这些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并且一格只代表1人,最喜欢白色的人数画几格?

  生(想了想):画10格。

  师:为什么要画10格?

  生(接着回答):因为1格代表1人,10格就代表10人。

  师:大家数,我来画。

  学生一起响亮地数,老师用课件画出了最喜欢白色的人数。接着又画出了最喜欢红色、蓝色的人数。

《统计》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科书第116~118页上的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做简单分析。

  2.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分析。

  教具准备

  各类统计图表,有关非典的统计图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03年春,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在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数。

  2.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到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

  师: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能很直接地看出"非典"病人数量的哪些变化?

  生1: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113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122人;5月6日新增"非典"病人70人;5月11日新增"非典"病人42人;5月16日新增"非典"病人28人;5月21日新增"非典"病人8人;5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5人;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1人。

  生2:其实,从统计表上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非典"病人的人数。

  师:总结得很好。

  生3: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多,5月3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少。

  师: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数据,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病人数量的多与少。

  3.揭示课题。

  师:如果要清楚了解"非典"病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来吗?其实整理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板书:折线统计图,并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折线统计图)

  二、分析研究,探寻特点

  1.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师:仔细观察北京地区2003年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项目?

  生1:我发现折线统计图上有名称、时间。

  生2: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人数。

  师:你从折线统计图中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1:折线统计图上还有许多的小点,这些小点都用折线连起来。

  生2: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他们的倾斜程度还不一样。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不但看到折线统计图有点,有折线,还看到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它们的倾斜程度也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课件出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师巡视,指名回答。

  生1:图中的第一个点表示的是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后面每个格点上的点,表示的是相应时间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

  师:你从哪儿知道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生1: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那天新增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的点最低,新增病人的数量就最少。

  师: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

  生2: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折线。折线上升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还在增多,折线下降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在减少。

  生3:折线上升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速度快;倾斜程度小,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慢。

  生4:还有,折线下降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快;程度小,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慢。

  师: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时候?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呢?

  生5: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是从5月1日到5月6日。

  师:你能用手势比划并简单说明一下"非典"病人数量变化的情况吗?根据变化情况,你估计6月份"非典"病人会怎样变化?

  (抽生回答,全班进行评价。)

  师:正像大家所估计的那样,6月份新增"非典"病人数量越来越少,正是大家的同心协力和正确认识,防治非典,才让新增病人减少。请大家根据刚才交流的信息,独立完成书上第117页(1),(2),(3)题。

  (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议一议

  师:根据刚才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请大家小组讨论,说说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条形统计图比,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生1:折线统计图很容易看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生2:它还能够看出一件事情的变化趋势。

  师: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数量的多与少,而折线统计图中每条线段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它们的倾斜程度,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有很多数据的时候,折线统计图更简洁。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我们城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

  教师逐条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抽一生边比划边进行解释。

  师: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

  2.第2题。

  (1)出示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评价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结合第3个问题,思考:这些折线统计图有用吗?它在生活中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小结:利用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销售经理及时调整进货,可以让消费者把握消费的时机。

  四、总结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

  根据交流情况,师生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统计》的教案11

  一、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二、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三、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四、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五、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统计》的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复式统计表。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对统计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猜看:这个表格和这个笑脸是用来做什么的?

  师:谁会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谁就能得到笑脸人。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哪个组的同学表现好,就随即奖励一个笑脸人)

  [设计意图: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2.出示条形统计图:(以一代二)学生一年级体重的统计图。

  问:你发现了什么?能根据这个统计图完成这张统计表1吗?试一试。学生自主完成统计表后集体订正。

  过渡语:现在你们已经二年级了,体重也相应的增加了,结合你称体重的情况,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指2~3人汇报)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每个体重段有多少人呢?你们有什么办法?揭示课题:统计。

  [设计意图:利用条形统计图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统计方法,并为本节课的自主探究做孕伏,这样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统计学生体重,突出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统计来源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集思广益,收集方法。

  (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一个一个地到前面画正字;2.举手计数;3、分组统计。)

  过渡语: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很好,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能既迅速又准确地来进行统计?

  2.比较归纳,择优选择。

  师生共同比较三种方法,归纳出学生认为合适的方法(用举手的方法来统计)。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确定统计的方法,并在认可三种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出最为合适的方法。这样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

  3.根据需要,引导探究。

  (1)师生合作,用举手的方式进行统计,完成统计表2。

  过渡语:学校校医在统计数据的时候,一会儿要用一年级的统计表,一会儿要用二级的统计表,她一边整理一边叨念着:要是能把这两张表制成一张表,该有多好啊……你们能帮帮忙吗?

  (2)学生独立探究,设计复合式统计表。

  4.合作设计,展示交流。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统计表,可以同桌或小组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生生交流:学生可以随意向展示的同学提出问题。(如:你是怎么设计的?你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第二行第二列的数字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5.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统计表,解决问题。

  (2)你还能有什么发现?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以下几个问题:

  ①哪个阶段体重的同学最多?

  ②假如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多少千克至多少千克以内?

  ③你想对哪个阶段体重的人说话?

  [设计意图: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渗透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如: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多少千克至多少千克以内?通过对不同阶段体重的同学说话,使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要合理膳食,注意身体健康。]

  三、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1.统计二(2)班各组获得笑脸人的个数。

  2.出示二(1)班、二(3)班、二(4)班、二(5)班各组获得笑脸人的个数(结合学校班级实际)。

  3.独立制作复式统计表,并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这是我的一个巧妙设计,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4.拓展延伸,开阔眼界。

  教师出示扇形统计图(也是统计各班得到笑脸人的总数),使学生感受统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统计方法的多样性、统计知识的实用性,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

  四、结合学习历程,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统计》的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精力和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感受统计的意义和实际中应用,初步形成统计的仪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认识简单知道绘制统计表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的数据;会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合作交流等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1.感受统计。

  多媒体逐个显示统计表、统计图(条形、折线、扇形)

  从每个图表中,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吗?

  2.揭题示标。

  这些图表中的数据反映的是某一阶段、某件事的情况,某人某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这些数据必须经过调查收集,分类整理才能得出,这项工作我们称之为“统计”(板书)统计工作能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和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的统计。

  这节课学会用统计表来统计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统计表)

  二、教学新知

  1.创设情景

  王老师想为同学们买一批课外书籍,但不知道什么样的书籍同学们会喜欢,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吗?

  2.组织探索

  (1)收集数据

  要使买的书籍受同学的欢迎,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同学喜欢那一类书籍,这在统计中叫“收集数据”(板书)

  出示调查表,学生填写,现在老师就收集数据。

  (2)分类整理

  你有办法可以了解最喜欢的哪种书的有几人?

  分几类来统计人数呢?(板书:科普、童话、名著、益智、辅导用书)

  像这样分五类了解有多少人喜欢,这在统计中叫“分类整理”(板书)

  现在我们适合那种方法来整理呢?用(3)绘制统计表

  为了整理的数据看上去更美观、更简单、明了,我们可以把它们绘制成统计表。

  指导学生画统计表(内容、类别、数据、合计、名称、日期、单位)

  (4)分析数据

  分析显示数据,你能了解什么?

  你觉得王老师购买课外书籍时要怎么做比较合适?

  (5)小结

  刚才我们完成了四5班同学喜爱的课外书籍情况的统计工作,你认为统计工作一般要经过哪几步?

  3.巩固练习

  如果现在给你一些数据,你能填写统计表吗?

  97、68、100、98、88、76、88、100、92、84、72

  80、100、54、98、95、72、97、94、87、63、100、86

  96、73、90、70、92、82、90、75、69、85、94、83、

  (1)根据上面的分数,填写下表分数

《统计》的教案14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体验同伴互助的快乐。

  2、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认识事物(事件)。

  【活动重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

  【活动难点】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感受统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分类整理到表格统计的过程。

  【活动准备】动物面具四个、水果图片四个、统计表、方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统计。

  1、师:昨天,老师收到了森林国王的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他们的化妆舞会,你们想不想去呀?不过我想看看男孩子多还是女孩子多。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来吗?请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方法,推出一种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统计图,初步了解统计图)

  3、小结:原来这个统计图可以又快有准确的看出男孩多还是女孩多。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在舞会上每位小朋友都要戴上面具,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四种面具(教师出示四种动物面具,分别是:老虎、熊、兔子和青蛙),你们喜欢哪一种?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

  3、小朋友们喜欢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师不知道每种面具要做准备多少个,怎么办呀?

  4、请幼儿在喜欢的面具下面贴方片,再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每种面具各有多少个了。

  5、师生共同整理,教师画出统计表。

  三、操作练习,巩固游戏。

  1、师:舞会上还得准备点水果,那我们带上一些吧!老师准备了四种水果,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统计需要各种水果的数量(教师出示四种水果:苹果、桔子、梨和西瓜)。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水果,找出小组最喜欢的水果。

  3、整理并完成统计表,找出大家最喜欢的.水果。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舞会的准备中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填写的表格就叫统计表,我们通过统计知道了小朋友喜欢什么面具,喜欢吃什么水果,统计的用处可真大呀。

《统计》的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通过对熟悉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渗透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如不偏食、多参加课外活动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收集数据。

  1、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参加暑假的夏令营活动吗?我们二年级7班和8班决定在暑假组织一次夏令营活动,一共有四个地点供大家选择,一起来看看。(课件1)

  A、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城市的领航者。

  B、 上海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刚刚开幕的世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C、 海南三亚在我国的南方,金色的沙滩碧蓝的大海,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D、 云南的昆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四季如春,百花盛开。

  师:现在我想问问小朋友想去哪里举行夏令营呢?大家的想法现在不统一呀,可是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怎么办?

  生:统计。

  师:统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板书:统计)

  2、初步统计。

  师: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

  统计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想好你最想去的地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你们两个可别忘记自己呀,准备好了吗?开始。

  二、整理数据。

  1观察统计结果。

  师: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最想去哪个地方?

  生:XX。

  师:那咱们两个班就可以决定去XX举行夏令营了吗?

  师:为什么不是?谁来说说看?这只是我们班的情况,那还要怎么办呢?

  师:在课前老师已经把7班的情况调查统计过了,瞧(出示表2)从这两个统计表中你们能知道去哪个城市了吗?但是这样的两张表看起来方便吗?为了让大家一看就能清楚明白的知道应该去哪个地方举办夏令营,老师给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两个班的统计结果填在一个统计表中。(出示表3)

  2、认识复式统计表。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继续板书课题)

  师:复式统计表的上面一排是城市的名称,左边是班级。7班想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写在上面一排,8班想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写在下面一排。

  师:能完成这张统计表吗?谁到前面来试试?(请一生上台)

  师:现在统计的结果出来了,我们应该去哪个地方举办夏令营活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是的,应该分类的汇总,把两个班去每个地方的人数加起来。

  三、分析表中的数据,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的观察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

  师:是的,统计表能让我们清楚明白的知道一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四、小组合作,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1、导入。

  2、学生小组活动,小组长收集数据填在表格里。

  3、每组的组长汇报,全班汇总。

  4、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来安排比赛的时间?

  5、小结:大家下课后要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这段时间老师就发现下课后再也没有追赶打闹的小朋友了,这样有益于身心健康,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发扬。

  五、独立自主学习填写复式统计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导入:老师还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挺爱运动的,多运动锻炼身体,能增强人的体质,老师带来了咱们班小朋友一年级时的体重表,(课件出示)二年级时的体重表(课件出示),请你打开书翻到107面,先完成中间的复式统计表,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2、对于体重较轻和较重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建议?

  师:是的,我们不能偏食和挑食,每种菜里的营养都不同,我们要合理搭配,这样才能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

  3、预测三年级时体重在哪个千克段的人最多?

  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体重也在不断的增加,大家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六、联系实际说说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今天这节课一起学习了复式统计表,统计表能让我们清楚明白的知道一些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统计的知识?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只要我们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一定能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统计》的教案】相关文章:

统计教学反思11-09

《统计》教学设计11-24

统计的实习报告01-21

《数据的统计》说课稿08-07

《统计》教学设计04-20

统计学实习报告02-12

统计表教学设计01-15

统计实习自我鉴定03-10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