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方法: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四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负数;
二、联系对比,突出重点;
三、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四、总结提高,渗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过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原始社会,从打猎记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数"0"表示没有,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在丈量土地进行分配时,又用小数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使同学们感到,数的第一次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随之提问:同学们小学都学过哪些数?
为了给下节课讲述有理数概念及分类作好铺垫,我把学生们答出的数归类为整数和分数。
那么小学学过的这些数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呢?
为了体现负数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我选择了三个学生较熟悉的例子,用计算机显示动画效果,采取形象化教学。
(计算机)比如零上5°C,它比0°C高5°C,可记作5°C,而零下5°C比0°C低5°C,怎么表示呢?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怎样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东走3米与向西走3米、收入50元与支出50元等等。还可以联系抗洪实际,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学来区分高区警戒水位1米与低于警戒水位1米呢?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以上实例说明,小学学过的那些数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数的局限也阻碍了数学自身向前发展。如小学遇到0-2、3-5这类题我们束手无策。以上种种矛盾及不便我们如何解决呢?
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充势在必行,扩充的根源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既然小学学过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数。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零下5°C,比0°C低5°C,那么有没有比0还上的数呢?此时,负数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学生顺利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负数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来讲解正、负数的定义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取联系对比的方法,始终不脱离小学所学知识。在给出正、负数的定义时,我采取比较轻松的态度,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化:小学学过的大于零的数就是正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难学。在讲述正、负数的表示法、读法后,强调这里的"+""-"是性质符号,虽然与表示运算符号的加号、减号涵义不同,但又能完全统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样的。在学运算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温度计上观察0°C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C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表示,说明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是正数与负数的界限。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非正非负的中性数。对于0的认识,我们小学知道,0表示没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质:0不能作除数、0乘以任何数都得0等。其实,0不仅仅表示没有:比如:0°C并不是没有温度,水位线定为0米并不是没有高度。在实际意义中,0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比如海平面、警戒水位等。因此,0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大。当然,0的内涵还很丰富,我们将在以后陆续学到。
以上对数0表示量的意义的分析,实际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正数、0、负数的大上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也为下一节课讲述有理数分类打下基础。
在此选取课本练习1让学生口答,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并把课本例1作为练习给出。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正、负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为了突出正、负数的意义这一重点,就要突出它的实践性。那么,与引入部分呼应,有了负数以后,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零上5°C可记作5°C或+5°C,零下5°C可记作-5°C;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收入50元记作+50元,支出50元记作-50元等等。同学们观察、正、负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赢就有亏损。因此,上仍相反意义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正、负数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能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加深学生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请学生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1)意义相反 (2)同一种量
并解释相反与相异的区别。比如向东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通过以下练习加以巩固。
由于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如何讲解难点呢?在此要向学生渗透相反意义所隐含的辩证关系。
"+""-"作为性质符号有着更深层的涵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同意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反意义,
如:前进+5米,表示真正前进5米,
前进-5米,表示后退5米,
那么,后退-5米就表示前进5米。并通过课本例2加以巩固。
为了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及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图中所示是一个零件的剖面图。用φ30±0。07表示轴直径的误差范围,说明±0。07的意义。
因为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标注误差的方法,很难回答。我采取铺垫式启发,先讲解;"这是一个直径为30mm的轴,在制作过程当中允许产生尺寸上的误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些,但不许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此标准谁能说出它的意义?"这时,学生就会根据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点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0。07mm。这样使学生把正、负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正、负数意义内涵的理解。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在练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生的练习分出了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组练习在进行中,进行后,都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举手,加以统计,及时纠错及再讲解,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练习题目的多少与难易。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告诉,发挥评价的增益效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语气、神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听课过程当中通过有形的精神状态如眼神等所表现出来的无形思维状态加以感知,随时捕捉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讲课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快、慢、停、转应用自如。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是哪个国家最早使用负数吗?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术》中,比国外早一千多年。借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布置思考题及作业,目的是把正、负数与第一章所学代数式联系起来,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学习习惯,更要重视教学生做人,才能真正讲出一堂好课,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具准备】简易多媒体、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学具准备】三种空心圆锥和圆柱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口答)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请拿出一个同学们自己做的圆锥讲一讲。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请同学们拿出一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地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把你的想法放在小组中交流,再分工进行实验。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同样实验请同学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请看电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2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大家还有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师: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键条件是等地等高。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来解决下列问题。
例l: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第16~17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0的两个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
2.使学生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0的两个具体含义,会读、会写0,并掌握0-5的顺序。
四、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0在生活中的具体含义
五、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图片,数字卡片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数字小朋友啦?(认识了12345)
2、出示5幅图片,图中分别有1-5种水果。图后藏着相应数量的数字。
提问:今天我们这几个数字朋友跑哪去了呢?老师偷偷的告诉你们,他们呀,藏在这几幅画后面了。你能想办法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吗?(请学生找数字,并说明这样猜的理由,并说一说这个数字像什么:数字1,像小棒;数字2,像鸭子;数字3,像耳朵;数字4,像面旗;数字5,像秤钩)
3、出示第六幅图,图中什么都没有。
师:你们猜猜这幅图的后面藏着数字几呢?(随便让学生猜,当有学生猜0的时候,问为什么这么猜)
揭开图,出现数字0的卡片。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数字0。
4、0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它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演示生活中有关0的图片。
那么,你们知道0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对0的认识](强调100元,102室等的0表示的是占位置,而非什么都没有)
5、师:今天这几个数字小朋友打算出去郊游,可队伍排的乱七八糟的可不行,谁来帮他们排排队,排整齐了再出发?(有两种排法,12345或54321,都可以,0随便学生排在哪里)
(三)创设情境,教学含义
1.投影16页小兔子采蘑菇图。
师:数字朋友们整整齐齐排好队,兴高采烈郊游去。他们来到一座山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投影例图)他们看到了什么?(一群小兔子开开心心的去山上采蘑菇,)比一比,哪只小兔子采的蘑菇最多?采了几只蘑菇?可以用哪个数表示?
第二名是哪只兔子?采了几只蘑菇?可以用哪个数表示?
第三名是哪只兔子?采了几只蘑菇?可以用哪个数表示?
谁采的蘑菇最少?它采了几只蘑菇?(一个蘑菇也没采到)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可以用0表示)
2、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一个也没有)
3、看图写数。
出示三幅图,第一幅里有五只杯子,第二幅图里有4只杯子,第三幅图里有3只杯子。
(1)小兔子们可真好客,他们一定要请数字小朋友们去家里作客,他们端出了三盘茶。这是一只调皮的小兔子出了道题目想要考考他们。他说:如果我把每个圈里的茶杯都拿走3个,想一想,哪个圈里的茶杯一只都没了?(第3幅图)
(2)提问:第3幅图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
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原来有的,现在没有了)
师: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时,可以用零表示。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
2、认识直尺上的0
师:刚才同学们在给数字小朋友排队时让0排在了xx地方,那我们排的到底对不对呢?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教师投影直尺。
(1)让学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用左手的食指指着,再找到1,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它,0到1是一段,用1表示;
(2)接着找2,说明0到2是两段,用2表示。
(3)找到3,说明0到3是三段,用3表示
(4)从0开始数4段,食指正好指到哪个数字?(4)说明0到4之间有几段?(4段)
(5)从0开始要数几段能数到5?(数5段)
(6)师:这里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这里的0可以表示什么意思?(说明0是开始,是起点,)
(7)请学生重新排列05,可从小到大,也可从大到小,齐读几遍。
(三)指导书写
1.提问:你们看这个0象什么?
师示范书写(在日字格里写出数0),学生观察。
提问:你认为写0的.时候有什么地方该注意的?要特别提醒学生,0写得要圆滑,尤其在拐弯处不能有棱角。(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上线中间偏右一点,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与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再向右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
2、教儿歌: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3.学生先书空练习,然后描红,再独立写。
(四)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1、独立完成第一、二题,教师巡视,集体核对。
2、课本17页第3题。
(1)请戴有0、1、2、3、4、5卡通形象头饰的同学按一定的顺序排队,并说说是怎样排的?
(2)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4.拿出作业纸(见文件:练习题)
(1)第1小题:学生先连一连,再说一说得到了什么图形。(五角星)
(2)第2小题(小青蛙找家):小青蛙迷路了,它的家在哪儿呢?你能按从0到5的顺序连一连,帮它找到家吗?
学生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校对。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数学王国的好朋友0,当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它会出现呀?(当一个也没有的时候,可以用0表示)当数字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它要排在哪呀?(排在第一个,因为0表示起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1.回答: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2中的第1题,用32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32也可以写成3比2(板书3比2),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3比2?(长和宽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几比几?(2比3),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2题,问:1002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100比2,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2)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3比2可以写作3∶2(板书)读作3比2。问:2比3,100比2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3......前项∶......比号2......后项=32=1......比值12
(4)练习(看幻灯银幕)
①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书,分给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b.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10人参加赛跑,7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5)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1)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2)求比值,并说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结: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3.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1)3∶2=32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3)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3∶2可写作32,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2∶3、100∶2让学生写。
(4)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三、反馈矫正,贯彻始终
是指把系统的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冀教版第三册《七的乘法口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1~6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习做一个更好的铺垫。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记住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并运用口诀。
四、说教具、学具
本课我使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多媒体和找朋友卡片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算一算,数一数,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六、说总体设计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一)巧设游戏,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我们玩个开火车背口诀的游戏好吗?老师叫到哪个同学就从哪个同学往后背诵一至六的乘法口决,每行为一列火车,各列火车比胜负。”二年级学生对游戏、活动充满了热情,从游戏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七的乘法口诀的信心。游戏后我进行如下小结,一至六的乘法口诀大家学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这是本节课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和解决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生活情景,引入交流
在这个步骤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昆虫为切入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昆虫?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见过毛毛虫。有的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在花朵上见过蜻蜓,蝴蝶。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各式各样,这时,我适时的引入有关七星瓢虫的知识窗,(出示知识窗)使学生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同时也为后面观察主题图作好铺垫。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学生了解了昆虫的有关知识之后,我出示,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出示主题图)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见过的昆虫可真多,老师这里有一副画,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图中的昆虫——小瓢虫,去发现一个七是七,两个七是十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也许不会很快能找到,但我不想一开始就给学生某些暗示。因为只有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的,动手数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如果学生仍然发现不了,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争当一名小考官的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可能有学生提出,一棵丝瓜秧上有五只七星瓢虫,另一棵丝瓜秧上有两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也可能有学生提出:“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儿,两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点?”学生的`这种提问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三只呢,四只呢?七只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显然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待学生回答后我引出学生喜欢的兔博士。(出示兔博士)。通过观察主题图,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七的乘法口诀搬到小组交流中,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当小组成员遇到了交流的困难时,教师可及时加以引导(出示瓢虫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步骤是归纳总结,巩固记忆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灵鼠,(出示蓝灵鼠)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发言交流。此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这个组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发现?通过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编的乘法口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小瓢虫自学结果(出示小瓢虫的自学结果)加以修正补充。并让学生议一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口诀。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记忆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学生表达清楚意思就应该加以鼓励,重要的是以此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态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熟记七的乘法口诀,最后,水到渠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提高,灵活运用。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为此,我安排了如下四组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对口令的小游戏,(出示对口令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个人说口诀,一个人说得数。第二个练习是找朋友的小游戏,(出示找朋友的小游戏)每个同学手里拿一张卡片,(出示学具找朋友卡片)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算式,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得数,然后大家自由的下座找朋友。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学生才会乐在其中。
第三个练习是孔雀开屏。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色彩鲜艳的孔雀图,(出示孔雀图)然后,将7乘几和6乘几的算式展示出来,(出示孔雀习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结果及口诀,出现错误及时引导,回答正确给予鼓励和赞扬。(播放孔雀开屏)这样,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七的乘法口诀的知识。
第四个练习是身边的数学,(出示身边的数学)1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4个星期……7个星期呢?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师只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而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附板书设计
七的乘法口决
1个7 7×1=7 一七得七
2个7 7×2=14 二七十四
3个7 7×3=21 三七二十一
4个7 7×4=28 四七二十八
5个7 7×5=35 五七三十五
6个7 7×6=42 六七四十二
7个7 7×7=49 七七四十九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相应的 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活动中,经历有序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物体所在位置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装有小猪图片的信封,写有座位号的卡片,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今年夏天咱们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你们看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课件播放开幕式及田径比赛的相关图片。
2.引入:开幕式上演员站在指定的位置进行表演,观众坐在确定的位置观看演出;赛场上,田径运动员在各自的跑道上奋力拼搏,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可见,在奥运会上确定位置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也很重要,我们每个班的教室都有指定的位置,每个小朋友的座位也有指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体会感悟,建构方法
(一)做操图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巧妙设疑,激发认知矛盾
谈话:我们人类刚刚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非常喜欢体育活动。这不,它们正在举办森林运动会呢!
课件出示做操图,福娃:现在运动员正在进行体操表演呢!
设疑:在这么多的小动物里有一个是老师最喜欢的,你能一下就猜出它是谁吗?如果老师告诉你,它在第2个,你能一下猜中吗?
老师告诉大家,它在第4排第2个。现在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质疑:我已经告诉大家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了,你们的意见怎么还不一致呢?
小结:大家都有自己找位置的方法,但是要确定这些小动物的位置,还得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小动物们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想听听吗?
2.细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1)确定第几排
课件播放:小猴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谈话:你能根据两个小动物说的话,看出怎样确定第几排吗?
引导学生明确:习惯上从前往后数确定第几排。
(2)确定第几个
提问:那又是怎样确定第几个的?
明确: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个。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第4排第2个小动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3.初步应用新知
(1)谈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请你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说出它的位置。
(2)同桌来玩猜一猜的'小游戏,一位小朋友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另外一位猜猜是谁?
4.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确定小动物的位置的?
(二)座位认识第几组第几个
1.谈话:平时我们在教室里上课,每个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座位,你能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位置吗?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座位,感受到方法的多样,体会到要有统一的编组、编号的方法。
2.师生约定编组、编号的方法。
3.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方法。
(1)让学生按照约定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座位。
(2)用第几组第几个说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3)换座位比赛
学生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帮助没有找到座位的学生找到新座位。
反思:在换座位的游戏中,为什么三位小朋友会找不到座位?要准确的找到位置,必须知道什么?
小结:确定座位时,需要同时知道第几组和第几个。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1.楼房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播放小猴的话。
提问:根据小猴的话,你知道它是怎样确定第几层,又是怎样确定第几号房间的?
学生回答,明确方法。
同桌交流:你想去拜访哪位小动物?它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拓展:福娃捡到了一把动物房间的钥匙。该还给哪只小动物呢?
(课件出示:301的钥匙)
让学生用这种方法给小动物的房间编号,并说说自家的门牌号码。
2.书架图
课件出示书架图,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每本书的位置。
说出自己想借的书的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很快的描述出每本书的位置。
3.电影院
谈话: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到电影院看电影要找座位。
先出示晶晶影院的场景图,提问:你能帮它们很快找到座位吗?
让学生说说怎样找,课件点击验证。
明确:我们在找位置的时候,要先确定是第几排,再找第几号。
送票:出示三排6号、三排7号、三排8号三张电影票,送给你和你的好朋友。
思考:如果两人想坐到一块儿,会选哪两张呢?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再找一找验证是否坐在一起。
课件再出示贝贝影院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怎样找座位。
思考:如果还是这3张票,你会选哪两张?
观察比较:两个电影院的座位排法有什么不同?找位置的方法一样吗?
师生交流。
4.观看电影
(1)砸金蛋游戏
游戏规则:砸金蛋的同学需要准确说出金蛋的位置才有机会砸。
指名让一生说位置,另一生找到位置,点击鼠标砸。
(2)拼图
小组活动:拿出方格纸和信封里的图片,按照背后的指定位置先摆好,然后再贴在方格纸上。
展示学生贴好的作品,课件演示、验证。
四、联系实际,总结延伸。(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1课时
【教学实录】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您好!
教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教师:今天这节课呀,李老师邀请了一位小客人,大家想认识一下吗?
学生:想。
教师:那给点掌声,咱们欢迎欢迎。(学生鼓掌,教师出示课件)
(课件动画中出现一位机器人)
机器人: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机器人。今天特意来和小朋友们交朋友的。你们有信心夺第一吗?
学生:有。
教师:看来同学们今天是信心十足啊。都想得第一。现在,机器人就想考验大家了。首先,请大家把桌面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开始摆东西,一会后,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坐端正)
(音乐停)
教师:第一、第三和第六小组的同学动作最快。(教师表扬该三组的学生)
教师:同学们都分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呀?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来,你来说一说,你怎么分的?
学生:他们都是一样的。
教师:他们形状都是一样的,对吗?谁再来说说?你来。
学生:我这个是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正方体,她课前预习了,真棒啊,她都知道这个是正方体了。谁再来说一说?来,你来说一说。
学生:我是按图形分类。
教师:哦,按照形状相同的分,这些,圆圆的物体,对吗?(教师拿着圆柱形的教具),好,请大家再把它轻轻地放进去。
教师:其实,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
学生:想。
教师:大家拿出数学书出来,翻到32页,看一看,叫什么名字。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教师:大家表现得真好,来,给自己鼓鼓掌。
(学生鼓掌)
教师:大家都能说出它的`名字来了。但是我还是想考考你们,我举起一个物体,请你们告诉我,它属于哪一类,好吗?
学生:好。
教师:(举起一个长方体)这是?
学生:长方体。
教师:真棒。(举起圆柱)这个。
学生:圆柱
教师:(举起球)这个?
学生:球。
教师:(教师举起正方体)这个。
学生:正方体。
教师:恩,刚刚是我举起来,现在,我说一个物体,你们举起来,好吗?
学生:好。
教师:请大家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长方体,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再来,请大家举一个圆柱。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请大家举正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1、2、3(教师做出坐端正的动作,示意要学生坐端正)
学生:坐端正。
教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举一举了,待会在小组里面,请小组长出题目,我们再来举一举,好不好啊?
学生:好。
教师: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热闹地开展起来,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巡堂)
(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安静并坐端正)
教师:我刚才看了一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参与了活动,非常棒。同学们,我们现在能说出它们的名字了,老师这里有它们的大头贴,谁能对号入座,把它们贴上去呢?(教师举起手,示意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
教师:好,来,这位女同学。
(学生上黑板贴)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贴得对不对。(学生贴了正方体的图片)请回。再请一个,谁来?
(学生举手)
教师:好,你来。(学生贴长方体的图片)
教师:还有很多照片呢,谁再来?来,你来。
(学生贴圆柱的图片)
教师:还有一张照片,请那位男同学来。
(学生贴球的图片)
教师:它们都贴对了吗?
学生:贴对了。
教师:贴对了。好,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教师用手指着立体图形的图片,由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你们想跟它们交朋友吗?
学生:想。
教师:好,请你们选择一个做你们的好朋友,然后摸一摸,看一看,看看它们是张什么样,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好,开始。
(学生活动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9-01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04
【精】小学数学教案08-2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9-24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6篇05-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1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9-30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