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25 08:25:02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在街上(一年级第二学期P.15)

  设计意图:

  二期课改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左与右,通过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设计时,力求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由于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正确建构“左与右”的概念,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在搞清自己身上的左与右及身边周围的左与右的基础上,来到大街上找左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这里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自己方向相反的小亚。在完成题2、3后,穿插一个游戏“面对面”,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完成题4作铺垫。在课的最后,我还是以一个“跟我做”的游戏来结束本课,既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也是将本课推向又一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空间和生活情境中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间中的左与右

  1. 联系实际: 我们已经分清了自己身上的左与右,下面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站在每个人自己的位置上, 说说你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右边有什么?

  (教师示范)

  站在我的位置上看,我的`左边有窗,我的右边有门。

  2. 出示第1题图片,说说图意: 观察图片说说,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大街上 在大街上你看到了什么? 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是啊,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安全最重要。

  板书: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3. 出示第2、3题: 小丁丁也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在图的下面填上左或右。完成题2后核对。 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小巧在哪里?生指出图上的位置 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你能试着做一做这道题吗? 生独立完成题3后校对。

  4. 认识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 谁能说说老师和我们小朋友站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

  (面对面)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 个 “面对面”的游戏: 这是我的左手,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左手在哪里? 这是我的右耳,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右耳在哪里?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两个面对面的物体,它的左右的方向是相反的)

  继续进行“面对面”的游戏: 谁能来指一指老师的左眼? 同桌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听口令,指出对方的左与右。

  5. 出示第4题: 我们再回到图上看看,小亚站在哪里?(小巧的对面) 和我们小朋友呢?(也是面对面的)

  你能说说:小亚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生完成第4题后和核对。

  二、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在街上”,认识了左与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 个情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主动理解并获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得数;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应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计有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直观操作说明想法、交流算法,发展简单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积累计算经验;能应用计算经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探索问题的意识,通过探索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和估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用与两、三位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估计问题结果。

  教具学具: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乘法口诀

  2、口算:2×3=4×5=2×8=5×6=6×9=8×7=

  3、填一填:5个十是()。7个百是()。10个十是()。

  18个十是()。56个百是()。70个十是()

  二、探索口算

  1、出示问题,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例1独立阅读、观察。指名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根黑玉米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想,怎样列式?

  指名交流想法,口答算式。(可能有:20+20+20xx×3或3×20)

  (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指出:20+20+20写成乘法算式就是20×3或3×20。)

  (板书算式:20×3=)

  2、探索交流,明确算法。

  提出要求:20×3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操作、思考后全班交流。

  (1)20×3=20+20+20=60

  (2)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3)2×3=6, 20×3=60。

  根据交流情况适当板书。

  追问:由2×3=6, 推出20×3=60,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指出:把20×3看作2个十乘3,这里2个十乘3,其实也是按2乘3来推算出6个十。所以只要按2乘3等于6,推算出20乘3等于60。这样的算法既方便又容易记住。

  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三种算法。

  学生齐说第三种算法。

  提出要求:请你把算式的得数和下面的答句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完成例1的算式与答句。

  3、学生尝试,延伸算法。

  出示“试一试”,学生先算一算,再和同桌交流想法。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得数各是多少?

  提问:你觉得几十乘几、几百乘几可以怎样算?

  4、巩固练习,小结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得数。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觉得第一组题40×2、400×2可以先按几乘几来口算?第二、三组的几十乘几、几百乘几呢?

  指名说说。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几十、几百乘几,都可以先按几乘几来推算得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来算一算:出示口算条,指名依次口算。

  三、学习估算

  1、理解题意,选择估算方法。

  出示例2。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引导:要知道“张大叔带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知道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应该先算出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再把算出得结果与200元进行比较。

  提问:要求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板书:4×48)

  追问:你会计算4×48的得数吗?

  大部分小朋友都不会计算4×48的得数,这该怎么办?

  提示:如果不计算4×48,还有其它办法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

  指出:也可以通过估算解决问题。(补充课题板书:和估算)

  2、讨论交流,明确估算过程。

  提出要求:你打算怎样进行估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明确:因为48接近50,把48看作50来思考。又因为4×50=200,所以4×48一定小于200,说明买4箱西瓜的钱一定少于200元。因此,200元买4箱西瓜够了。

  再次提出要求:同桌互相说说上面的估算过程和方法。

  3、尝试应用,体会估算价值。

  出示“试一试”,提出要求:你能通过估算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合适答案。

  追问: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什么?你是怎样算的?你是怎样想到把62元看作60元来算的?

  小结: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5箱哈密瓜一共要多少元;因为62接近60,所以把62看作60来算;由60×5=300,可以知道62×5一定大于300,因此买5箱哈密瓜的钱一定多于300元,也就是说用300元不够买5箱哈密瓜。

  组织比较:用估算方法解答上面的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指出:把48看作50,算出得结果一定比原来的大,也就是说结果估大了,原来的积一定小于估算结果;而把62看作60,算出的结果一定比原来小,也就是所结果估小了,原来的积一定大于估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得数,集体校对。

  追问:你是怎样计算2×50的?8×800呢?

  小结:计算2×50时,可以先算2×5得10,再在10的.末尾添上1个0,得100;计算8×800时,可以先算8×8得64,然后再在64的末尾添上2个0,得6400。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尝试完成书上的填空,集体校对。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2时等于120分的?你又是怎样想到8分等于480秒的?

  讨论交流。

  明确:因为1时=60分,2时就是2个60分,2个60分是120分,可以用算式2×60=120来计算。因为1分=60秒,8分就是8个60秒,8个60秒是480秒,可以用算式8×60=480来计算。

  3、做“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他买的是哪一种火车票?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要付1000元,就是3张火车票的钱一定在900元以上,不超过1000元。我们来看每种火车票各接近几百元:普通列车票接近200元,3张不满200元;特快列车票接近300元,3张比900元多一些;动车组列车票接近400元,3张超过1200元。所以买的应该是每张312元的特快列车票。

  五、总结收获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怎样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怎样估算?

  你还有哪些体会?

  六、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七、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20×3=60(根)把48看作50

  (1)2个十乘3得6个十,(2)2×3=64×50=200

  6个十是60。20×3=604×48<200

  答:一共有60根。答:200元够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平面图及平面上的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

  2. 认识平面的路径,并能通过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描绘出所走的路径。

  3. 尝试设计路径,知道从同一出发点到同一目的地有不同的路径,并能通过比较,从各种不同路径中选择较合理的路径。

  4.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并获得平面图和客观空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表达等能力。

  5. 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按要求描绘出所走的路径,根据路径寻找目的地。

  教学难点:

  正确的描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面上的前、后、左、右。

  1. 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里去玩,进了公园后你们想到哪里去玩?这里有一张公园导游图,(出示导游图)你们看得懂吗?

  2. 认识平面上的前后左右。

  师:①从图上看,公园里有什么?引导得出:“某某在左面,某某在右面,某某在前面,某某在后面。” ②我想去亭子,应该怎么走?我想去某某,应该怎么走?

  3. 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师:①用双色片代替自己在平面图上走一走(一生演示,其余自练) ②把双色片放在大门位置,听口令:

  (1)向左X格、向右X格、向前X格、向后X格;

  (2)先向左X格,再向前X格;先向前X格,再向右X格。

  ③在这张图上,哪里是左?哪里是右?哪里是前?哪里是后?

  4. 学看平面图

  师:(出示图) ①在这张图上,这里是什么位置?

  (在图上标出前、后、左、右。)

  ②图上有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上出示花圃、游船码头、儿童乐园、养马场的标记)

  二、认识、描述路径。

  师:小巧、小亚、小胖也在这儿玩,这些点代表他们所在的位置。

  1. 根据路径,语言描述。

  (1)出示图题1。

  ①小亚录音:我想去花圃,我是这样走的:你们能不能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几格,说说我是怎样走的?

  ②小亚请你们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几格来说说她走的路线,(板书:前后,左右)可以数一数、说一说;也可以用双色片走一走,再说一说。

  (2)生操练,师巡视。

  (3)反馈交流:根据反馈情况,引出“起点格不要数。”

  2. 根据描述,画路径,找目标。

  (1)出示题3/1。

  ①小亚录音:现在我把走的路线告诉你们,向右2格、向前4格、向右1格、向前2格。猜猜看,我去了花圃?游船码头?还是儿童乐园呢? ②学生讨论、猜测。 ③验证:画一画、走一走,圈出目的地。

  (2)根据小胖、小巧说的路线,找找他们去了哪里?

  ①出示题、学生练习题3/2、3。

  ②生操练,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

  三、设计、选择路径。

  1. 设计路径: ①小巧录音:我想去游船码头,可是我迷路了。小朋友们,能帮帮我吗? 把剩下的'路线画出来,并记录下来。

  ②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对不同的路线加以肯定)

  ④如果你是小巧,你认为还可以怎么走?

  ⑤学生练习,完成练习纸第4题。(要求:画出路线并做好记录)

  ⑥反馈交流:还有其它设计吗?

  ⑦师小结: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各种各样设计都可以。

  2. 选择路径。

  ①师:老师从小朋友的设计中选了几种,画在一张图上,(出示)你想走哪一条?为什么?(同桌讨论)

  ②交流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最近的路线走。

  3. 巩固提高。

  ①小胖也想请你们帮他设计,他想到儿童乐园去。

  ②请你先设计一种路线,并记录下来。如果你还有其它路线就在下面的图中画出。

  ③生练习,师巡视。

  ④反馈交流:(展示学生作品)从这里出发到儿童乐园还有好多路可以走,课后大家还可以设计。

  四、总结归纳,完整课题

  师:今天玩的开心吗?在玩的时候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路)

  五、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 出示学校平面图。(师介绍)

  2. 某某在校门口,某某在教室前,某某在操场边。他们都想到歌唱室,该怎么走呢?大家来设计一些路线。 学生练习后展示、交流。

  3. 回家后自己出题,自己设计。 如:从校门→→→食堂、从操场→→→教室,可以怎么走?怎样走最近?明天我们来评一评,谁是设计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圆》。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现数学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2、掌握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3、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感受圆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大家科学的探究态度,发展大家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学具准备: 直尺 圆规 纸片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图片《美丽的圆》: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

  一、直观感受-----体会生活中的圆

  1、谈话:今天这节课丁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圆的世界,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

  2、课前同学们欣赏了一组图片《美妙的圆》,现在你能说说哪些地方看到了圆?全班交流。

  指出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片,球的一个切面是一个圆形。

  3、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圆是由曲线组成的平面图形。曲线图形还有吗?

  二、动手操作----画圆中感受圆

  1、想办法画一个圆,在小组里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归两类:一类借用物体的圆面描画,一类用圆规来画,你觉得哪种更好些?

  2、介绍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3、用钉绳画圆。师生比赛,学生用的绳是有弹力的。思考:要画好一个圆,关键是什么?强调:绳的长度不能改变。 那用圆规画圆呢?关键是什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

  4、思考:我们用圆规画圆,用钉绳画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强调画圆时要定点、定长。

  介绍圆心(o )、半径( r)、直径(d )。

  指出:这固定的一点,绳子不变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门的名称呢。

  揭示:固定的一点是圆心,用字母“o”表示。问:用圆规画圆时圆心就是什么?出示定义:圆心: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指出这条绳子的长就是半径,我们可以用线段把它画下来。用圆规画圆时半径在哪里? 出示定义: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 你还能找一条半径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他对不对呢?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直径。直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出示定义: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思考:半径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d=2rr= d/2

  那是不是两条半径就是一条直径?

  5、 女生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 男生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

  指名介绍怎样画的,使学生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直径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

  比一比男女同学画的圆,你有什么想说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探索发现----进一步探究圆的特性。

  1、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提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全班交流,说说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得出:

  (1)圆上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中每个半径都一样长,每个直径也一样长。

  (3)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说一说。

  介绍:2400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对圆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在运用中深化。

  1、 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在两个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

  2、在一个边长沙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cm,半径是( )cm。

  3、思考:汽车轮子的面为什么是圆形?汽车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三要素,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进一步探索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中提升学力,突显出主体地位呢?在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学习了张齐华、张振宇等老师的课堂实录后,又大胆进行课堂结构的调整,能够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地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深深地被吸引,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将“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这一环节提前。

  在试上时发现,如果按教材内容编排,“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被安排在最后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探索发现环节,而学生在画圆:女生画半径4厘米、男生画直径6厘米时,学生就要根据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来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几厘米,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大胆进行了调整,在教学半径直径概念后就直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样适时引领,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情。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直径概念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两条半径的长相当于一条直径的长。

  2、精心准备教具,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画圆时要定点、定长,以及让学生直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及特征,我精心设计了两个画圆用的“钉绳工具”,为了让这个“钉”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又能让绳子灵活旋转,我特意跑到裁缝店取来了两个有孔的铁线圈,又买来绳子和牛筋。事实上我的功夫没有白费,课上当我用“钉绳工具”和同学展开比赛时,我画的圆和学生画的歪歪扭扭的圆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那位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老师,我们用的绳子是牛筋的,有弹力,怪不得画不圆呢?”在同学的笑声中,大家深刻体会到,要画好一个圆,关键绳子的长度不能改变,同样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是固定不变的。从而使学生在做数学中深刻体会了同一个圆中半径不变的特性。

  3、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首先,课前我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美妙的圆》,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让学生从感官入手,直观接触圆,亲近圆,接着,我在让学生找身边哪些地方看到圆时,突出了球和圆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球体的切面才是圆形。在学生探索发现圆的特征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汽车轮子的面为什么是圆形?汽车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让学生体会在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4、做一个虔诚的引者。

  课堂上,我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有意识地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而不是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尽量避免让枯燥乏味成为阻碍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

  教并探索着,我会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能根据题目的特点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算。谁知道什么是估算呢?

  生答:就是估计着算,大概的算一下。

  生答:就是求咱们刚学的近似数。

  生答: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估算。

  创设情景

  学校开展为灾区捐款活动,一年级捐款714元,二年级捐款987元,两个年级捐款共约多少元?

  师:你能帮老师估算出结果吗?

  生:714+987=1701

  生:714+987≈1700,把714看成700,把987看成1000。

  师:同学们,你们说哪种方法对呢?

  生1:第一种对,算得很正确。

  生2:第二种对,现在要我们算得是大约多少元。

  学生展开讨论

  师总结:在加法估算的时候,就是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后,再进行计算。

  深入探究

  1、引出乘法估算

  师出示问题:三年级每班平均捐款202元,4个班大约多少元?

  师:请你试着估算出他们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202看成200,然后200×4=800元

  生:乘法估算和加法估算一样,把要估算的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计算。

  小组合作练习

  你现在知道了乘法估算的方法,那就来完成下面的练习吧!

  师出示练习题,

  妈妈要买5袋饼干,每袋1元8角,带多少钱合适?

  要求(1)你试着估算;(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练习估算705×4≈2800298×3≈90099×299≈3000301×11≈3000

  师:你们的答案都一样吗?

  生: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用相同的方法而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呢?

  生:因为前三个算式都只有一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所以得数都一样。而后两个式子都有两个数接近整十整百,有的同学只把其中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了,所以容易弄错。

  师出示例11

  生:列式解答

  生1:58≈6060×3=180(元)

  生2:50×3=150(元)8×3=24元150+24=174(元)

  师:用这些钱买3个足球,每个足球74元,够不够。

  学生解答,并汇报结果

  生:2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生:学会了乘法估算的方法。

  生2:要想把乘法估算的.结果与准确结果接近,就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而定。

  生3:我们生活中如遇到要估算的情况,我们知道怎么做了。

  教后反思:

  从现在学生们的情况来看,他们习惯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意识很淡薄,对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与作用,还没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不太习惯”。具体表现在:估算方法的运用不灵活,要求估算结果却进行精确计算等,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弄清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的。但估算意识的培养,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练习与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经常的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景与机会,作为估算的起始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估算的意义与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13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5-25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17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02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