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两步计算的较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两三步式题的正确计算。
2、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
2、口算:
3/533/722/5-1/51/42/3
1/2333/51/3+1/261/3
3、标明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202+[50(25+47)][1178-12(84+5)]5
4、小红用8米长的彩带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带,小红能做多少朵花?
二、引入新课:
在上面第三个问题的后面增加她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还剩多少朵花?(增加问题后就成为例4)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怎样求还剩多少朵花?
3、学生列式:
4、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
生:除法和减法。
师: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略。
师:从以上分析请你推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适用于分数吗?
生:通过分析例4的题意我们可以看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和计算。
5、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并作订正。
82/3-4=83/2-4=12-4=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6、思考:在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三、
要求:让学生说一说,上面的题目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然后进行计算。
本练习的教学安排:学生先独立计算前两列的四个小题,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对比分步计算的先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再一次性约分这两种不同的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些?
鼓励学生以后在计算中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再让学生计算第三列的两个小题
此两小题由学生找出运算顺序之后独立计算,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计算中是如何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的?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1、老爷爷每天跑几圈?
2、半圈用哪个数来表示?
3、照这个速度,怎样理解?
4、要求老爷爷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要先求出什么?
5、现在你能解答了吗,能解答的自己写出解答过程,不能解答的请教老师。
6、指名口答解答过程,师生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作业: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读题后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计算这几道题?(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寻找出最好的解题策略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第2题:提问6楼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层楼的高度?
(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只有5层楼的高度)
第3、4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题,第41到42页想想做做第1到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
挂图,正方体教具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教学挂图
先数数
再摆摆
后画画
比一比问:从正面看这3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上面呢?
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二.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问:题里要求我们做几件事情?
指名回答题中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集体交流。
3.做第3题
全班交流。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三副图形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
学生摆摆。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与例题同样的3个物体。
看一看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3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画的结果。
各自默读题目。
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同桌互相检查物体摆的对不对。
明确要求,学生连线,再回答问题。
先独立拼,再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讨论各有几种拼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第1节例1(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的第2题,第四题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另外,通过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个数的因数,一方面给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1、应用尝试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并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2、逐步培养学生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用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例1,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方法,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经验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老师很想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可以吗?
生:(预设)可以!
师: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相互关系。
21和7 2×7=14 30÷6=5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
(2)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 )
(3)因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数,3是6和0.5的倍数。( )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激励,同时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过程一:尝试训练。
(一)出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行吗?
生:行!(预设)
尝试题:14的因数有哪几个?
(二)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根据实际适时辅导学困生。
(三)信息反馈。
板书:
1×14
14 2×7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一)学生自学例1。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数?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他们找完了吗?如果没有,请帮助他们完成。
3、你还有别的找法吗?请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18所有的因数。
(二)信息反馈
1、反馈自学要求情况;
板书: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还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2、知识对比,探索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根据求14和18的因数时获得的体验,再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思考一:你用什么方法找出?
(2)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交流思考结果。
(4)师生互动。总结方法、点出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过程三:尝试练习
(一)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1、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2、结合14、18、30、36的因数个数,请你谈谈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提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的因数是( )。〗
(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总结特点。
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吗?你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吗?
生:……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14
14 2×7 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还可以表示为:
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 ”“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生开窗户。
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
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为什么?
生活中的平行线
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画平行线
教师演示三角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学生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概括新知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13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6篇05-2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1-23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8篇06-06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