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科学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不同的工具玩沙,感知沙子的特征。
2、尝试用沙子进行简单的造型,体验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整洁无杂物的沙地或沙池。
2、玩沙工具:小铲子、小桶、筛子、模子、水、树枝、漏斗、木棍等。
活动流程:
一 、 幼儿自由玩沙,边玩边讨论沙子的特点。
1、沙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
2、用手摸沙子是什么感觉?
3、赤脚蹲在沙子上感觉怎么样?
二 、 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玩沙,并自由探索,用沙子简单造型。
1、筛沙子,摸一摸筛过的沙子和没筛过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样?
2、沙子里放点水,挖“隧道”“战壕”垒“燕子窝”建“城堡”等。
3、用木棍,树枝,手指等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比一比谁画的好。
4、用模子扣一扣,看一看沙子会变成什么样?
三、互相欣赏评价,体验创造的乐趣。
鼓励孩子用简短的语句评价同伴的作品,并能用高兴、开心、有趣等词汇表达玩沙的愉快心情。 我的创新:
小结及反思 这节课通过让幼儿在自由玩中感知和老师的引导使孩子们了解了沙子的特性。并用沙子摆出了很多造型,想象力比较丰富。对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小班孩子分享意识比较差,再用玩沙工具时出现了争抢现象,这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2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课浮与沉》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浮力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3、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自制纸杯、一次性纸杯幼儿各一只,毛笔一只,一张白纸和一张涂有蜡的纸。
重点:了解纸会吸水,会变形的特点。
难点:图上蜡的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特点。
活动过程:
今天我们要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桌上有什么?(两个纸杯,一盆水。)
那这两只杯子有什么区别吗?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1、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纸折的纸杯盛水,发现了什么?
b、用一次性的纸杯来盛水,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积极回答。
小结:纸会吸水,会变形,会变软。
2、两种纸杯进行比较。
a、提问:两只纸杯同样是用纸做的,一只变软了,变形了,而另一只还是很好呢?为什么呢?(用手摸,刮,捏会发现什么?)
b、小实验: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涂了蜡的纸,另一张是没涂蜡的纸,再用毛笔刷,发现什么?(一张纸把水吸在纸上了,而另一张不吸于水。)
小结:蜡不吸水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杯有哪些优点:拿起来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4、制作飞碟。
启发幼儿纸杯有这么多的优点,但你们想想它除了能盛水还能干什么用呢?(可以做飞碟,让幼儿动手操作。)
科学教案 篇4
一、研讨意图
1、新手老师与能手老师创造性使用教育用书的比较研究。
2、活动内容和要求对中班幼儿的适宜性。
3、幼儿从不会到会做豆浆的学习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
二、活动研讨实录:
新手老师**(中3班)和能手老师**(中1班)一起选择了省编教师用书中的《我会做豆浆》为活动内容,而后两人分别独自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了《我会做豆浆》系列活动,本园课题组对两个班级的活动进行跟踪观察,开展反思与研讨。
中一班第一轮研讨活动实录
教师:***
活动目标:了解工具的变化过程,学习制作豆浆的方法,体验制作的愉快心情。
活动准备:浸泡过的黄豆,石臼、石磨、粉碎机、全自动豆浆机,电暖锅。
活动过程:
1、以“小熊请小朋友做豆浆”引题。
师:有只小熊开了一家豆浆店,今天生意太好了忙不过来,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
2、认识制作豆浆的工具。
(1)介绍工具的名称。
师:小熊家里有几种做豆浆的工具,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吧。(石臼、石磨、粉碎机、全自动豆浆机)
幼儿都很高兴,跟着老师。老师一边介绍工具名称,一边简单说说使用工具的方法。老师介绍时一部分幼儿去找他们喜欢的工具,并用手动它,三三俩俩窃窃私语。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这几种工具制作豆浆的基本方法。
师:这几种工具都可以做豆浆,你们开动脑筋想想如果你选石臼或石磨或粉碎机做豆浆,你会怎么做?
幼儿大部分都选择了石磨,能讲出要将黄豆放入石磨上的小洞里边并加上水,然后磨豆浆。一两个幼儿说到石臼的用法,懂得加黄豆加水,用石臼舂。没有幼儿介绍粉碎机。他们中有一半人对工具的名称还不是很熟悉。
(3)教师示范石臼、石磨、粉碎机制作豆浆的方法。
教师示范时两个幼儿迫不及待地挤到教师面前来看个究竟,其他幼儿大叫:“老师我看不到。”
3、学做豆浆。
(1)幼儿分组尝试用石臼、石磨、粉碎机制作豆浆。
师:小朋友可以选你们自己喜欢的工具做豆浆,每组四个人,挑好工具后每小组商量怎样做豆浆。小朋友也可以去参观其他组。
幼儿的目标很明确,他们占着自己喜欢的工具。有七、八位幼儿挑中了石磨,但有两个幼儿抱着石磨不放,于是有一部分幼儿只好走到其他组。石磨组剩下四个幼儿,其中两个女孩同意用一个石磨,两个男孩却争起来,一位提议用“锤子、剪刀、布”决定,另一位同意了。可是输的小男孩却不愿意离开,赢的大叫:“老师他输了,还要玩这个,不肯走。”老师拉住输的小男孩的手:“愿赌服输,你输了就要去其他组。”小男孩哭了起来不离开。老师将他带到食堂粉碎机旁,不再理他。
食堂的粉碎机体积较大,而且操作时会移动,还要使用电,小朋友感到很困难,于是向老师求救:“老师,我们弄不来。”于是老师帮他们插上电源,踩住粉碎机的下端。粉碎机通了电源,“轰隆隆”工作起来。哭的小男孩被吸引了,又跑来三个小朋友。他们高兴极了,有的往机子里加黄豆,有的加水,场面又紧张又好玩,有个小朋友竟尖叫起来。一下子一个大脸盆就装满了豆浆。这组的豆子也很快用完,小朋友就向其他组借,“豆子给我一点。”“我的豆子很少,不要拿了。”但食堂粉碎机组的小朋友照样抓了一把就走了,没去拿豆的小朋友就一直往机里加水。“这样一来豆浆就很稀了,不能加水了。”老师在旁提醒,于是加水的小朋友停下来。可借黄豆的小朋友回来了,他又大加水。
旁边家庭粉碎机组的小朋友打不开粉碎机的盖子很着急:“老师这盖子打不开,你来帮帮我们。”老师过去帮他们打开了盖子,并将他们做好的豆浆倒入旁边的小碗。老师示范开盖子,但这组的小朋友仍叫老师开了三次盖子。
石磨组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只见他们石磨盘上有许多豆渣,盛豆浆的碗里的豆浆有些稀,还有少许的`豆渣。石臼组的小朋友正用力地舂黄豆,但只见石臼里还是些清水和半碎的黄豆。这组有位小女孩说:“老师我们弄不来。”“用石棒用力舂。”老师说完并示范,但没见到黄豆渍。“要不,拿到其他组去加工吧?”老师提议要停工了,老师请小朋友坐下来。仍有三、四位小朋友围在石磨那里。
(2)幼儿观看教师用全自动豆浆机制作豆浆,同时用电暖锅煮幼儿做的豆浆。
教师出示全自动豆浆时幼儿就叫到:“老师你做给我们看吧。”急切地想看这种工具如何做豆浆。但由于豆浆机有些损坏,教师只稍介绍操作方法。
(3)组织幼儿讨论:哪一种工具做豆浆又快又方便?
师:刚才你们都做了豆浆,你们觉得哪一种最方便呢?
幼儿都说是食堂的粉碎机,教师接着问幼儿粉碎机做出的豆浆要拿到锅里煮,而全自动豆浆机可以直接煮,那哪一个更方便呢?由于幼儿没见到全自动豆浆机的操作,还是有一半幼儿说是食堂粉碎机,于是教师就补充到:“食堂的粉碎机一下子做出很多豆浆,因为它比较大,功率高,但是最方便的是全自动豆浆机。其实很早的时候人们是用石臼做豆浆的,后来他们发明了石磨,这就方便多了。可是人们还是要用力气,仍很累。有电了后,人们发明了粉碎机,可粉碎机做出来的豆浆还要拿到锅里煮不方便。于是人们就想如果在粉碎机下装个加热器不是就很方便了吗?就有了全自动豆浆机。现在我们来看看豆浆煮好了没有?是不是又香又好喝?我们一起去请其他小朋友来分享吧。”
4、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省编教材学习包中的“看图说一说:4种制作豆浆工具的演变过程,并在图旁写上序号。”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注科学的态度,本课从做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以及介绍科技新产品、科研新成果的角度编排的探究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科技的进步;强化“我也能做科学”的意识,增强学科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科学。
二、学情分析: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但大部分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所以本课提出了“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起找一找”的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科学的存在,让学生明白“我也能够做科学”的意识。学生通过体验游戏中的科学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2.知识目标: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情感目标: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乒乓球
学生准备:矿泉水、杯子、吸管(每人两根)
六、教学过程 :
(一)提出问题: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看看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出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2.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力气大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力气小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把上,用力向上吹,看看谁能把乒乓球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二)猜想假设
3. 学生猜测:
4. 验证猜测:
5. 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6. 教师小结:这个小游戏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板书科学)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制定方案
(四)实施探究
活动一:“能否站起来”实验
1. 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 坐下. 起立. 坐下。
2. 讲解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3. 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5. 交流. 分析实验结果
6.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起与坐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平常中又含有科学道理,这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去研究,也激起了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二:“吹蜡烛”实验
1.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 火柴. 漏斗. 瓶子. 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
2. 学生猜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哪些能吹灭蜡烛?哪些不能吹灭蜡烛?
3. 分组实验:这只是你们的猜想,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展示)
(1)瓶子. 木块. 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4)用火柴时,要注意安全。
3. 汇报交流:
4. 学生讨论:(1)为什么隔着漏斗. 瓶子能吹灭蜡烛?(2)为什么隔着木块. 书本等不能吹灭蜡烛?(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探究的快乐。]
活动三:“吸饮料”实验
1. 教师导入: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 喝牛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地喝到饮料牛奶。今天,我们用两根吸管来试一试。
2. 提出实验要求:请同学把自备的杯子里倒上矿泉水,再用两根吸管来吸,一根插到水里,一根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根吸管,看能否吸到饮料。
3. 学生猜想:猜想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4.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交流汇报: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6.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游戏和实验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家为了弄清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 飞机. 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喝饮料的经验,他们知道吸管喝水很方便,但没有用两根吸管试着喝过,所以此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在探索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
1. 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教师讲述:游戏中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学生交流:举出身边的有科学的例子 。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 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1)教师谈话: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资料:
(3)教师总结: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播放登月图片. 无土栽培. 克隆羊多利. 磁悬浮列车. 海上石油开采. 风力发电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为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奠定基础。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四)拓展创新
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利用玩具引导孩子科学地探究其中的奥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它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能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本活动通过两次实验,不仅使幼儿了解打气筒的`构造及作用,而且更还使幼儿树立了“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的:
1、在实验中了解玩具打气筒的构造及其作用。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能拆装的玩具打气筒人手一个。
2、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 出示拆卸的玩具打气筒,提出尝试要求。
2、 幼儿预测、实验、讨论。
1)教师提问:打气筒上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打气管应接在哪个口子上呢?
2)幼儿预测,并记录预测结果。
3)幼儿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师幼共同探讨实现结果:打气管应接在哪个口子上呢?你猜对了吗?(出气孔)
3、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幼儿预测、实验、讨论。
1)教师提问:另外这个口子有什么用呢?假如我们把这个口子堵起来,打气筒打起气来会怎么样呢?
2)幼儿预测。
3)幼儿实验,并记录实现结果。
4)师幼共同探讨实验结果:这个口子堵起来行吗?为什么不能把它堵起来?(进气孔)
4、幼儿正确使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
5、 师幼共同收拾活动场地。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对洗手、洗头、洗澡时的泡泡充满了兴趣,他们去公园玩也最喜欢吹泡泡。我们怎样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在 “多彩的肥皂”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关于泡泡的几个活动,试图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尝试和操作,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一 做泡泡水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2.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涤用品;人手杯水和根小木棒;吹泡泡的工具;柜子上贴有各种洗涤用品的实物图标记。
【活动过程】
1.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师: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师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师:可以用什么办法做出能吹出泡泡的水?
(3)引导幼儿讨论: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水变成泡泡水?(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为幼儿提供他们想到的能添加的洗涤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1)请幼儿把自己要的洗涤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
(2)引导孩子观察洗涤用品加到水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沫怎么不见了?现在杯子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加入不同洗涤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洁精、沐浴露、洗发水、洗手液的水还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肥皂沫的水却变混浊了。
小班孩子不能准确地说出水的变化,只要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比较就行。
3.吹泡泡,体验浓度对吹泡泡效果的影响。
(1)用吹泡泡的`工具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师: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哪个小朋友用了跟他样的东西?(用另个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试试。)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却吹不出?引导幼儿发现浓度影响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换换,看看谁做的泡泡水最容易吹出泡泡。
(4)收拾整理物品,请小朋友按实物图的标记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回到柜子里。
【活动延伸】
继续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
活动二吹泡泡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感受参加科学活动的快乐,并体验成功的愉快。
【活动准备】
用铁丝绕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记录表,笔,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吹泡泡的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兴趣。
师:上次小朋友都做了泡泡水,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吹泡泡的工具请小朋友来吹泡泡。(出示各种形状的铁丝框。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
(1)师:你见过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
(2)逐出示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这是什么形状?你觉得用它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圆的吗?
(3)请小朋友讲述自己的猜想,请个别小朋友上讲台前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说是三角的,有的说是圆圆的,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记录表如下:
我的猜想
实验后的结果
(4)小朋友自己选择不同形状的铁丝框来吹泡泡,以证买目己的猜想。
老师询问孩子:你拿的铁丝框是什么形状的?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
(5)小朋友互相交换不同形状的铁丝框来吹泡泡,看看其他形状的铁丝框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6)教师与小朋友一起小结,在刚才的记录表上记录吹泡泡的结果:各种不同形状的铁丝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3.尝试更多、更特别的吹泡泡工具。
例如:用硬纸壳卷成小棒,在一端剪开成喇叭状;吸管;泡泡枪等。
师:这些工具也可以吹泡泡,我们把它放在活动区里,以后小朋友还可以试着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看看用它们吹出的泡泡有没有不同。
【延伸活动】
画泡泡、撕泡泡,开设泡泡商店。体能活动:抓泡泡。
【设计评析】
在 关于泡泡的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动手试探、观察、比较,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而老师注重孩子的相互交流,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小班的 孩子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开展探究活动会比较困难。但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选取孩子感兴趣的对象,又遵循他们探究事物的特 点,同样能在小班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3.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
4. 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5. 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准备】
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1、青春期是我们发展成成人的重要时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关于这方面,你觉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2、老师就学生没有注意到的方面做一些补充讲解。
3、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让学生明确:充足的营养、足够的睡眠、积极的锻炼——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并自觉加以注意。)
三、活动:关注心理健康
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进入青春期后会有哪些心理特征呢?请同学们观察73面的图片。
2、青春期的青少年有那些心理特征?
3、能谈谈你自己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4、告诉学生上面讨论到的现象都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都能顺利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
四、拓展活动
布置学生课外讨论:进入了青春期我们怎样保护好自己?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刷子04-11
【精选】科学教案5篇04-10
认识头发科学教案01-15
【精选】科学教案7篇01-19
大班科学教案05-12
中班科学教案01-08
大班科学教案11-19
科学教案三篇05-30
【精华】科学教案3篇03-20
有关科学教案3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