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星星变奏曲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星星变奏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音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3、教师提示: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诗人渴望什么?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后的感性显现是什么模样呢?是阳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就像一首和谐、生动的诗,就像这首诗中美妙动听的每一个音节。有美好而温柔的夜晚,有生动活泼,洁晶如星,有赏心悦目,馥郁如白丁香。在这样温柔的春天,那曾经狂热地挥动过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团理想的火,应像它本来应有的样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现实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寒冷、寂寞、孤独、凄凉、黑暗。诗人只能在深沉的夜里凝望着遥远的天空,寻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阳熄灭之后,为他驱散寒冷和失望,帮他重新燃起一盏希望的灯。这样,他便可以停止写失落了理性后充满了苦难的诗,可以缓解他那充满了压抑的生活。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本着朦胧诗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巧妙的与音乐学科进行了整合,导入我通过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把学生带入一种朦胧的优美的意境当中,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用凝炼的语言创设意境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想像,感受再对比这首诗歌作者创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朗读时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学生通过不同的画面及老师的引导,很快很准的把握住了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另外,作业布置,我设计一类让学生调查远近时代经典歌曲,赏析歌词,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我相信他们课后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因为兴趣是很好的老师。
这节课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学科整合的魅力,通过整合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诗歌教学重在让学生进入意境当中体会诗人的感情,除了用课件帮助之外重点应该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而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很多学生的朗读欲望被调动起来,但我确没让学生读,而是通过听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教师补充,而我忽视了课堂上应随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问题是为了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没有进一步的去读。
3、拓展写作我设计让学生试写诗歌,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应该让学生根据好的句式进行仿写,或者通过“增、换、删、改”语言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 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2、 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 感知诗歌中的“星星”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 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二、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三、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的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如果说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幻想幸福、向往幸福,这是人的本能,那么,越是痛苦中的人,越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幸福就是人性的高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星星变奏曲》就是这样一首高贵的诗。
(二) 美美地听。
播放罗京范读。
(三) 美美地读。
1、 学生自由朗读。
2、 学生小组展示。
(四) 美美地品。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进行自主品析、交流。
教师总结:
第一节: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情感:对光明、美好的理想社会的热烈向往。
第二节: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情感: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五) 归纳主旨:
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追求光明的决心。
(六) 资料补充:
意象化和象征化是朦胧诗重要的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七) 总结:
世界是不完美的,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痛苦时给自己勇气,像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八) 作业布置。
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祈盼和追求,仿照“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祈盼。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
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二、知识介绍: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自学指导1:(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四、合作展示1:
1、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五、自学指导2: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六、合作展示2:
1、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七、当堂训练:
1、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2、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八、提升小结:
这首朦胧诗,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板书设计:
向往光明未来(正面)
星星变奏曲
否定黑暗现实(反面)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
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②什么是变奏曲?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时期。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 读中悟学
(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理清结构:
第一节
(前4行):
(后12行):
第二节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
【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
(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义: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象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学生联系具体语句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出现次数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单独依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体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领悟
感悟 我读 ,这句话象征
表达诗人 情感。
设计意图:领悟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明确解读意象之象征意义的方法:“星星”指代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让学生懂得通过诗歌意象作用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达到了解主题的地步。如:我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活象征着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表达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环节主要以课堂合作的形式,通过“星星”这个意象特点来领悟象征意义,最后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语言】:
1、找出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主要然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节诗的形式,绝大多数同学能找出来。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愿意……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比
2、结合构思的特点,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此题难度系数稍微增加,主要让学生结合“音乐变奏曲”的特点来认识诗歌结构相称,意境变化的特点,回应题目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从诗中找出“如果……谁不愿意……”与“如果……谁愿意……”这两个句式,欣赏诗歌诗节对称,意境对比的手法。课后再学会仿写。
修辞特点:
选出两则例题,进行分析阐述,让学生从中领悟修辞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会颤抖?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心灵的寒冷孤寂,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而平静的夜间,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让学生从中领悟解答修辞的分析层次。
领悟 比喻、反复、类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能营造优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在典型例题的'示范下,让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修辞,并对修辞作用能够从象征意义——反映的情感作逐层分析。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内走出课外,从而学到语文的学问而不仅仅是《星星变奏曲》的知识。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
三、课堂演练
(1)“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这一过程,老师选派2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余学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让下面的同学仔细审视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断其对与错,而是从答案中获取启发,完善自己的答案,进而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有实战的演练。动脑还要有适当的动手,才能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实时的反馈。演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运用都带着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不应以教师的思维习惯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练习完成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为学生定夺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去审视黑板上的答案,从中得出启发与借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题方法。
四、小结(板书)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语言:变奏曲式的构思;精妙的修辞。
作业:
【同步阅读】
一、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这节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并想想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烧”意味着什么?
3、诗的最后四行,用“谁不喜欢……”的句式,着重表现什么?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既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巩固,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补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总结】
我准备的是初中三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以作者简介,朦胧诗简介作为导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此诗前了解相关内容,包括文章背景,情感基调,朦胧诗的主要艺术风格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导入过程的5分钟内,其实很难,学生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老师一直在灌输这些基本知识,学生们只是单纯的接受,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如果作为改正的话,可以让同学们在上课前自己查阅相关作者资料,提前预习诗的内容,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
接下来的上课内容是从六个问题的讨论进行的,一个是圈画诗中的意境,四个问题是围绕两节诗的相关问题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回答两节诗的关系。问题是从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和诗的内容联系很紧密。本来很自信的,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困难重重,同学们在找答案的时候会有很多疑惑和困难,最后讲完了,很多同学也被绕进来了,表示没有听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充分预习,对诗的内容把握不好;第二,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所以跟不上课堂节奏;第三,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速度稍快,讲的内容不仅凑。所以如果改进应该在这里方面多下功夫。
上课内容是诗,本来就有一定难度,上的过程中真的就是有点艰难。所以,教学技能、技巧还需要多加练习和学习。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三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 法。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生初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萤火虫(ying)安慰(wei) 闪烁(shuo) 朦胧(menglong) 疲倦(juan)冻僵(jiang)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明确: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总结: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 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四、介绍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解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两节异同: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六、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 浪漫 ———————————————寒冷、残酷
(对比) 附课后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8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三、局部品味探讨:
1、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提示:讨论板书:晚上湖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提示:——痛感手法。 A、视觉的;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等词句的含义?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四、布置作业:
(一)、阅读第一节诗完成:
1、字词略
2、这节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为三层,请具体概括每一层中作者所抒发的美好意象世界。 A、B、C、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答: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如:春之生机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
教学过程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一二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记录重点内容5钟5钟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三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1、诗人用“柔软得象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五、拓展延伸: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自读课文朗读课文,自学理解分组讨论,集中归纳思考、理解学生写诗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
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练习处理1.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星星变奏曲》学习要点
学习本诗,进一步了解朦胧诗,理解诗人借助一些物象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方法。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一、积累下列词语
1、为下列词语注音:
颤动( )疲倦( )凝望( )安慰( )寂寞(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闪闪烁烁朦朦胧胧
二、整体感知
全诗由两个并列而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语气上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显示了诗人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的决心。“星星”在诗里象征着黑夜里的有限光明。第一节的前九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作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从“谁不愿意”以下七行,写出了诗人对光明、美好世界的向往。那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第二节诗的头四行,使用了和前一节同样的句式,所用的意象也基本同义,只是稍作变化,各有侧重,两者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一起完成了对现实的否定。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则写出了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两个部分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现实。整个第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代表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三、思考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一、二两段都采用了假设的句式开头,表达了在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星星变奏曲》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都以“如果……”的假设句开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全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以情境的交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全诗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在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二)学法引导
这是一首“朦胧诗”,适当地查阅“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及相关资料,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宜于朗诵,通过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这首诗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需要通过反复揣摩这些比喻的寓意,以深入体会蕴含于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审美鉴赏
含蓄朦胧的意境美
本诗表达的是对“”时期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诗中表达情感爱憎时,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表明体验等。譬如,用星星、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雹、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和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表达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四)重难点突破
1.诗人将“星星”作为主要意象,反复咏叹,联系全诗的意蕴说说“星星”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反复歌咏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此思考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生活的渴望。
2.“变奏曲”是音乐术语,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析】变奏曲是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修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轮廓且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本诗作者大而化之,将这种手法用在了诗歌创作中。
【参考答案】《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拟作“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3.诗中写道:“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析】思考此题,一方面要结合朦胧诗的特点,另一方面要考虑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所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实际上就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音乐的节奏,自由地表现奇妙的星空。
2、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所画的星空,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
2、手电筒若干、垫子若干、荧光笔、黑色玻璃纸。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
(1)师:你们见过夜晚的星星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夜晚的星星会是怎样的。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过会请你睁开的时候再睁开哦!
(2)播放PPT。
师:请你睁开眼睛。哇,这就是晚上的星星。单老师把它们拍了下来放到电脑上。星星们在一起做着有趣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3)师:刚才的星星好看吗?
今天星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现在单老师就把它们请出来。请你看着天花板。
2、感受乐曲旋律(关灯)。
(1)教师将手电的灯光投射到天花板。
师:你看到星星了吗?
调皮的'小星星出来了。(播放音乐1)
(2)感受旋律。
教师根据音乐的变化控制手电筒的灯光。
师:请你用眼睛看,不要发出声音,不然小星星会被吓跑的。
师:夜晚到了,小星星们在听着好听的音乐散步呢。
音乐变快了,小星星们也变得快乐了起来。猜猜它们在干嘛呢?
(教师根据音乐的快慢变化手电筒移动的速度)
提问:刚才星星是怎么玩的?(音乐快慢的不同,活动的快慢也不同)
(3)幼儿尝试用手电筒在天花板上跳星星的舞。
师:还有许多小星星藏起来了,它们也想来玩一玩。它们在哪里呢?它们就藏在后面。我们轻轻地把它们请出来。
师:我们要根据音乐的变化来陪星星玩游戏哦!
(幼儿听音乐玩手电筒)
师:小星星们玩累了,我们让它们休息一下吧。
3、将星星的舞蹈变到画纸上。
(1)出示材料。
师:还有一些小星星们很调皮,它们跳到了纸上,看来它们是想在纸上和我们玩游戏。可是它们现在太孤单了。我们一起听这音乐用画笔再变出更多的星星,小星星听到快的音乐会跳动得特别快,出现慢的音乐时,小星星的动作也会放慢哦!
(2)能把星星变出来的魔法棒就在那儿,过会每位小朋友选择一支你喜欢的魔法棒,等音乐响了,星星的游戏就开始了。
(2)播放音乐,幼儿自由创作。
4、欣赏星星。
(1)教师带领幼儿看一看所画的星星。(播放音乐,且音量调低)
师:过会要欣赏大家画的夜空了,哪里的星星亮了,就请画的那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哦!
(2)师:你们今天真厉害,把星星变到了纸上,我们回家后和也爸爸妈妈一起跟小星星玩游戏吧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板书设计:
理 想
光明 星星 美好
幸
福
星星变奏曲
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2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由诗作《神女峰》入课,共享收集资料,了解“朦胧诗派”
师:配乐朗读《神女峰》读后,问:这是谁的作品?你知道他是哪个诗派的吗?
生:朦胧诗派的女作家舒婷的作品
师:“朦胧诗派”,谁能把你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一下吗?
(5名学生分别从“朦胧诗派”的产生、命名由来、代表诗人诗作以及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艺术特色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收集的资料)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了“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江河,我们今天就要一起去拜读拜读他的处女作《星星变奏曲》,去领略一番朦胧诗的精彩
二.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师:播放录音朗读,提示学生做好标记
问:通过预习和听范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生:体会到温情、希望的感情
师:过渡语:是啊,还是让我们去找课文自己,问问它吧!
三.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找找:诗歌中是否有反复出现的诗句?
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划,稍后有的学生在与同桌交流
生答:有反复出现的诗句:是“如果…谁还需要…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如果…谁还需要…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师:这两组句子都是什么关系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相同吗?
生1:这两组句子都是递进关系的,都是否定语气
生2:这两组句子都是假设关系,都是否定语气
师问生2:你是用什么判断是假设关系的?
生2:因为有“如果”一词(同学们表示赞同)
生3:我认为第一个是肯定语气,因为我认为“谁不愿意”是反问(同学们再次表示赞同)
师:[分组合作]请大家合作,自学:反问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问句还有哪几类?你能找几个这些各类的句子吗?(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反问句的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第一节朗读一遍吧!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标准目标:
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仅供有能力学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和整体思路:
本课是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朦胧诗。属于略读课文,朦胧诗是诗歌中比较难懂的一种,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锻炼学生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能力,教学安排上准备采用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进行教学,基本采用。学生准备预习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走知道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星星点点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辉灿烂。是的,漆黑的夜里,众星拱月的美景曾给过我们许多的梦想和希望。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对着浩瀚的星海发出各种感叹。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首读:单人读。
试着读读诗歌,看你能读懂吗?
读不懂?很费解?一句也不懂?阅读的必备资料:背景,作者,可供参考的导读等(教师简单指导),参考书不能用。找到相关的资料——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再读:讨论读。把你们集合的信息总结起来,看看能不能碰出一点思想的火花。
提示:结构、句式、分节、修辞、词语、给你的感觉等目标:初步读懂。教师之后范读。
总结:结构上的,句式上的,感觉上的。总结板书。
1、给你什么感觉?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这些词语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展示句式叠合的句子。第一节:感觉好,美(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第二节:感觉不好,丑恶的(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
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达,想表达什么?(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了?那老师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费了无数的脑细胞,把它改写了一下:
四、再读:讨论读。
目标:找出诗歌的内涵,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提示:参考自己的生活经历。读完后,教师总结:
第一小节:肯定句式,肯定梦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节:否定句式,否定现实中的丑恶(也同样表达美好的'追求)总结内涵: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
好了,明白了诗歌的内涵,让我们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欣赏一下名家朗诵。
五、重点问题:
找一下星星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他们都有什么含义?整体象征什么?文中出现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同第一个的含意;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揭示变奏曲的含义。
六、揭示朦胧诗和江河以及题目“变奏曲”的含义。(课件展示)
同学们,是的,这首诗没有出现任何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字眼,但是,这样在我们看来很模糊的写法却在我们读懂之后,作者对梦想的无限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痛苦却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作者用文学技巧、象征手法完美诠释了自己的追求。是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写法,正是这种诗歌的魅力所在。他让我们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七、结课。
回顾本诗,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是的,他用一个简单的句式,完成了梦想的企盼。让我们再次带着理解的眼光,却感受江河的内心吧!配乐朗诵(集体)那么,我们也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远闪烁在心头,并为了实现而努力只求,梦想就一定就实现。八:作业:
一、背诵全诗,仿写句式:“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二、仿写一首诗歌。(提示:可以用美丑相对的两个概念)
三、课后题。
(第一个作业给实现基本目标的同学,第二个作业给完成能力目标的同学,第三个作业全做)
附:板书:
第一节: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肯进句式。表达梦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节:丑(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否定句式。表达现实的丑恶。间接表达
总体:向往光明、自由、温暖!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4
1教学目标
1、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6人。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6岁左右,也有少数偏大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正常。本班学生多都来自周边地区,其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本人于20xx年9月1日接手该班的班主任工作兼任教该班的语文课程,就二年半的观察和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了一点素材,现逐一分析如下:
一、道德品质方面
我班学生就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活泼、机灵,待人有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也团结友爱,极少有打架闹事的事件发生,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老师的教育能虚心接受,且知错就改。
二、纪律方面
我班整体纪律较好,课堂上能专心听讲,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的学生较少。也有个别学生坐不住,就是趴在桌子上。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引导,并间隔提醒,让他们慢慢养成专心的习惯。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想方设法创设有效情境,让课堂更生动,更有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对上他们的口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到学习上来。从而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业成绩方面
我班学生学习热情高,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够得当,勤奋度不够高,且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惰,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四、身体状况方面
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大部分好动,身体素质普遍很好。只有个别学生抵抗力较差,爱生点小毛病,在今后的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是在体育锻炼方面对学生进行耐心开导,坚持正面教育,让学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均衡营养。平时加强锻炼,认真积极的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五、家庭背景方面
我班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单纯,学生均来自农村,父母在外打工或经商,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管。此种类型的学生,由于家长在外忙于挣钱,对于子女的学业过问极少,更谈不上辅导、督促了,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出现明显滑坡。
通过掌握的材料再加以分析,以便指导我今后工作有效深入地开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星星变奏曲
解析 课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一、积累有关描写星星的词语
二、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1 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2 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四、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枝头”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 。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五: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六:作业 :
1 仿照这首诗:“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2 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星星变奏曲教案】相关文章: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01-07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5篇)05-14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5篇04-30
打击乐小星星教案06-21
精选小班小星星教案4篇07-31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06-24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04-19
《鲜花和星星》教学反思03-22
《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01-22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