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
2、理解故事内容,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重点
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活动准备
1、挂图30号;《小朋友的书·动物世界》;
2、本活动开展前可与家长配合,利用散步、远足等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积累一些相关经验。
活动流程
一、出示挂图
通过猜谜语,激发幼儿探索昆虫的兴趣,了解昆虫的名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个小昆虫的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是什么昆虫哦。
1、教师读谜面,幼儿猜谜,在幼儿猜出谜底时教师依次出示谜底昆虫对应的挂图。
2、蝴蝶、蚂蚁、蜻蜓、螳螂、蚊子、萤火虫、瓢虫等。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的外形特征
1、观察每种昆虫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用对比的方法,找出这些昆虫在外形、习性上的共同之处。
3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头上有触角,身上有翅膀等)
三、听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学会区分昆虫和非昆虫
1、小蚂蚁要过生日了,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一起庆祝。请说一说小蚂蚁请了哪些客人。
2、说一说小蚂蚁请的客人哪些地方和小蚂蚁长的一样?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蜘蛛与蜈蚣回去?
3、蚕宝宝为什么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
4、归纳昆虫的关键特征。
四、邀请小客人
利用《小朋友的书·动物世界》第7—8页“各种各样的昆虫”,对画面中的昆虫图片进行分辨,说出名称,进一步巩固对各种昆虫的认识。
活动反思
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出来活动了。在公园里,平时在小区里,小朋友们看到了很多小动物,那么在这里面有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呢?小朋友们都还不是很清楚。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自由发表对图中的动物的了解,帮助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昆虫和非昆虫。活动再次通过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归总幼儿对于昆虫特征的认识。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更加的让活动变的生动。
那么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2
环境创设建议
1、提供能用语言表达科学观察及科学现象的环境,如:有探究空间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等,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相应的素材。
2、根据各教育活动的需要,提供相关的材料、图书及操作的机会等,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活动的过程,及事物的变化。
3、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创设以科学真奇妙为主题的互动墙饰及自然角,引领幼儿关注并用语言表达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现象。
区域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关注并用语言表达生活中出现的有趣的现象,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鼓励幼儿讲述带有科学色彩的图书、图片及文学作品等,
3、组织幼儿展开对科学实验的猜想、记录、及谈话分享等活动,使幼儿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和感受。
4、鼓励幼儿围绕科学话题进行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交流,帮助幼儿尝试记录要点。
家园共育
1、建议家长注意发现孩子对事物变化的兴趣,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并协助孩子按其自己的想法进行探究。
2、引导孩子阅读涵盖科学内容的图书、连环画等文学作品,和孩子交流相关经验及感悟。
3、启发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常见的有趣、新奇的事物,鼓励孩子能大胆的设疑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流畅性。
4、鼓励孩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或想法,引导幼儿尝试寻求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查找图书、资料等方法,既丰富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提高阅读能力,调动对阅读书籍、认读汉字符号的兴趣和欲望。
日常生活教育
1、在自然角种养殖孩子们熟悉、喜欢、感兴趣的动、植物。每天利用早入园的时间或环节过渡等时间,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等情况,定期做好植物生长报告。
2、定期或不定期的请孩子将自己新的发现讲给老师和同伴听,激起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其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的自信心。
3、利用户外活动、阳光充足的时间开展“看手影编儿歌”的活动。活动初始阶段,教师可创设情境或以平行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发现继而关注这一现象,从模仿老师、模仿同伴过渡到自己创造各种各样的手影游戏,并大胆尝试根据手影创编儿歌、谜语等。
活动1、乌鸦喝水(故事)
活动目标
1、能倾听故事,知道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有趣的.科学现象,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3、丰富词汇:渐渐、升高
活动准备
1、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制作多媒体动画或图片。
2、教师备好配乐磁带和录音机。
3、活动前有相关溶解、沉积等知识经验。
活动过程
1、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第一、二段后,设置疑问:
(1)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乌鸦喝到水?
(2)你为什么用这个办法?
2、教师续讲故事最后一段。
(1)说说乌鸦用的是什么办法?(引导幼儿理解渐渐、升高的词义)
(2)你觉得它的办法怎样?
重点:能倾听并理解故事的内容。
难点: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完整,思路清晰。
3、教师边播放动画或演示图片完整讲述故事。
(1)提问:故事的名称?
(2)提问: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3)你知道为什么会成功吗?它要是向水里放糖、沙等其他的东西会出现什么情况?
4、再次欣赏故事,鼓励
幼儿跟着讲述。
活动建议:
1、区域活动语言区中,放置故事图片及录音机,鼓励幼儿讲述故事。
2、在科学中投放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其中的奇妙。
活动2、曹冲称象(故事)
活动目标:
1、能倾听故事,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有趣的现象,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3、理解词意:庞大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到动物园参观大象,使孩子知道大象是很庞大、很重的动物。
2、具备一些有关物体沉浮的已有经验。
3、大象照片,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制作多媒体动画或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大象照片,引导幼儿说说大象什么样?引导幼儿理解词汇“庞大”的含义。
2、设置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给大象称体重?鼓励幼儿大胆的假设、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借助孩子给出的答案展开讨论:
(1)他的这种办法行不行?
(2)没有这么大的称,又该怎么办呢?
4、教师播放动画或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边看边引导幼儿遵循故事的进展用自己的话讲述动画或图片的内容。
5、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
(1)提问:故事的名称?
(2)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3)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年代)?
(4)曹冲用了什么办法知道了大象的体重的?
重难点:能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6、回放称重的部分,请幼儿重点观看,说说:
(1)他用的什么方法?采用的几个步骤完成的?
(2)他用的这个办法和我们以前玩过的什么游戏差不多?
(3)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活动建议
利用活动区游戏及自由活动时间鼓励引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讲述故事。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课时安排:
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做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 模拟昼夜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
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实验时用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学校如没有地球仪,可用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体实验步骤供参考: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3.为了帮助学生强化探究中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在地球仪旁边放一块钟表,告诉学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要和表针转动的方向相反。
4.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向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5.教材最后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运用。一定要让学生先根据两地的位置判断,再用实验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东侧的地方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所以先被太阳照到。
科学教案 篇5
一、学情分析
四(1)和四(4)两个班级共有学生102人,他们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 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与原教材相比缩减了一个单元,减少了“磁铁”、“有生命的物体”两个单元,增加了“我们的身体”单元。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想出办法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
3、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科学教案 篇6
一、 教材分析
《被压缩的空气》一课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空气》中的第二个(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是并不陌生的,然而,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空气”这一单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面,引导学生来探索空气的性质和初步认识气体。使学生知道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的关系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探究空气的性质、空气和我们人类的关系的过程,获得观察、实验、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受到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方法的训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被压缩的空气”一课给足球、篮球充气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经历,在这一单元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了解空气后到使用空气,引出压缩空气的特点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本课时主要是研究被压缩的空气,了解它的特点,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观察打足气的足球,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自然地进入到对空气的探究中,但我在实际的教学中用篮球代替了足球,目的是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更体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结合。这部分的内容是要让学生对篮球气的足与不足与篮球弹性的好与不好的感知,对空气的性质产生各种猜想,对压缩空气有一个模糊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用注射器做定量实验,探究出注射器里具体体积的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定量,当松开压活塞的手后,注射器内的压缩空气要回到自由的状态,就产生了弹力,把活塞弹到接近原来的位置,让学生从实验中具体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做科学实验记录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具体的教学出发,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科学、敢于创新的胆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现象,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了解压缩空气的特点,并能谈谈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五、教学材料与教具
贝克汉姆精彩进球片段、篮球(气足、不足的各一个)、打气筒、注射器、练习纸、吸管、马铃薯、“被压缩空气”课件。
六、 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探究的环境,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得成功,得出一定的认识,并能解释自己的猜想。
而学生则是在一个积极探究的环境中大胆地假设,通过协作,共同观察现象,动手实验,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得到对压缩空气的认识,并能对自己的假设做出合理的解释,谈谈在生活中压缩空气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中,我利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给学生观看贝克汉姆的精彩进球片段,一方面让学生对于运动员踢足球做个感性认识,为后面探讨空气性质作好铺垫;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这个片段的观看,来组织学生课前的情绪。当然我并没有统一组织,而是在学生陆续到来的过程中让学生观看。
在观看后通过探讨两个有趣的问题:(1)足球运动员用很大的力踢足球,脚却不会受伤,为什么?(2)足球被踢后能够飞出很远,为什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题上。
2、激发思维,做出假设
通过现场拍篮球,比较篮球的气足与不足对篮球弹性的影响,来获得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初步认识。通过大胆的猜想和探究,并通过实际操作:给气不足的篮球充气,并探究同一个篮球气足比气不足时弹性要好,来初步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大胆地探究,为学生准备注射器,通过用注射器进行定量实验,从中进一步观察和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并在反馈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和总结结论,用这个结论来解释前面引入部份的两个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将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分成三步来完成:(1)抛出我的问题:如果给“你”注射器,你打算怎么去“玩”?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玩”注射器的思考与探究,引起他们探究注射器的兴趣,也以此来适当引导他们探究的大致方向。(2)发给小组注射器,让他们自由地去玩。学生经过刚才对“如何去‘玩’注射器”的思考和探讨,他们探究注射器的秘密是有目的、有预谋的,同时,我并没有对他们如何进行操作作统一规定,也不会和不可能阻止学生的各种有创意的探究活动,通过这种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生的探究是卓有成效的和具有创新精神的。(3)对探究的经历和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展开讨论,总结出结论。
4、拓展应用
真正的用还可以体现在这个环节,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但他们却没有留意的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给学生展示利用压缩空气制作的小玩具,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或制作一些小玩具、小物品。
本课计划教学一个课时,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我本身水平和学生因素、课堂具体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足和考虑不周的地方,望在座的老师见谅,并欢迎大家多交流,多提宝贵意见。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意图:
随着电话号码的普及,电话号码在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电话》。旨在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兴趣和用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孩子初步了解电话的外形构造和功能以及电话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的'密切关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电话,明白这些电话的重要性,平时不能随便乱打。
活动准备:
1、电话2部,手机1部。
2、110、120、119电话号码卡片各1张;警车、救护车、火警车图片各1张。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起孩子的兴趣。
师:“叮铃铃,叮铃铃,这儿说话哪儿听,两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小朋友动脑筋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话)
2、出示电话、手机引导孩子观察电话的外形构造,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师:电话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手机没有电线。
小结:电话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但都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等组成,这样才能相互通话。
3、电话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你们家有电话吗?(有)你打过电话吗?(有)师:你给谁打电话?是为什么事打电话?(问候、祝贺、询问、联系、请求帮助)
4、遇到危急时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
(1)当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坏人,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110出示)(2)当你发现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电话?(119)(3)当家里有人病了,晕倒时,要打什么电话求救?(120)
5、玩配对的游戏:应该打什么电话(发给孩子人手一份卡片)。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图片里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应该打什么电话求救,帮他们正确连线。
6、模拟急救现场打电话求救,初步学会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会正确拨打求救电话110、120、119(2)会简单明确地回答现场的问题,会完整的表达事情
7、知道不能随便乱打急救电话。
8、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话,今天我们学会了打求救电话110、120、119,也知道这三种求救电话是在危急的时候才能打,没有危急时是不能随便乱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 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 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及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玩镜子的合作和交流活动,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积极查阅资料,通过了解镜子的发展史,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学情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镜子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课前准备:
1、有关镜子的资料。
2、课前搜集有关镜子的文字、图片资料。
3、准备各式各样的镜子(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凸面镜、凹面镜、水槽、水、手电筒、火柴、树叶、剪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镜子,你见过哪些镜子?
课本中也为我们出示了一些镜子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与学生交流。)
那么这些镜子都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为了了解镜子中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玩镜子。
(板书:10玩镜子)(生交流。)
让学生通过照镜子,发现镜子中的像与镜外物体的关系,为了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梳妆机子就是平面镜。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面镜。
(1)理解平面镜的概念
同学们平时我们都是从这面小镜子中观察自己,今天就让我们好好的观察一下这面小镜子。你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来摸一摸,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是呀我们平时用的这些镜子,镜面都是平的,那我们给他们一个共同的名称——平面镜好不好?(板书:平面镜)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表面不平的镜子,同学们搜集到了没有?
哦,有的同学带来了小勺子,我们拿小勺子来照一照看看能不能成像?
两面都能吗?我们先摸一摸小勺子的里面,是平的吗?不是向里凹那我们称它为“凹面镜”,那外面向外凸的一面我们就可以称它为“凸面镜”
(2)引导学生观察反射现象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那么,今天我们的玩镜子活动就从平面镜开始。(边说边走向窗边,演示反射现象)同学们请抬起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小时候经常这样玩镜子,你们会玩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这样玩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还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玩镜子的方法呢?下面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都怎样玩过镜子。
那你在玩的时候有什么问题或疑问吗?请提出来
师:(拿起一组的科学记录本)大家把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下来,然后小组之间讨论,想想怎么玩,然后再玩。同学们可以选用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也可以从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中取材。
(提出2点要求:一是注意安全,镜子很锋利容易划破手指;二是用你擅长的方式认真记录,可以写、可以画。)
三、汇报交流:
在交流中从以下几方面组织学生讨论:①镜子里的像和实际物体的不同;②镜子靠在一起角度变化带来的镜子的像也是不同的;③镜子可以反光。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在玩镜子过程中的发现。
别的同学汇报时,请大家把材料放入材料盒,认真听,如果需要演示给大看,材料可以带到讲台上。
师:(师把光射到镜面,反射到墙壁上成了“我爱科学”的正字)大家回去可以试试。我还要考考大家,你在镜子前举左手,镜子里的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大家试试。
(学生纷纷拿出镜子对照着玩。)
师:谁能总结一下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特点?
师:(拿起一面镜子)刚才一个小组玩的是镜子反光,当光射到镜子上,而光马上出现在另外的地方,你能比画出光的路线吗?
师:使光发生路线改变的是镜子,看来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板书: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说到光的反光作用啊,课本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32页。(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模拟故事中的现象。请几个同学排成弧形用平面镜向温度计上反光。
小结:用平面镜同时向某一物体反光是该物体的温度会升高。
四、深入玩镜子。
(1)引入凹面镜、凸面镜的概念。
同学们,刚才通过玩镜子我们了解了很多平面镜的特点(手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平面镜),那么生活中还有一些镜子它们的表面不
是平的。请同学们取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小勺子,同学们看看在小勺子中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师:勺子的两面都能成像吗?
师:那我们就也可以把它们当成两面镜子,表面平的镜子我们叫它平面镜,那么勺子向里凹的一面我们叫它什么镜?
(板书:凹面镜)
那向外凸的一面呢?
(板书:凸面镜)
(2)观察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凹面镜和凸面镜中所成的像,并记录好它们的成像特点。
(板书:倒立、放大)
在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缩小的
(板书:正立、缩小)
引导学生说出凸面镜的反射范围大,凹面镜的反射范围小。
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
(生交流。镜面是平的。)
生;准备好了。
生:(能)
生:会玩。
(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
生:为什么镜子能照亮物体?
生:镜子为什么能反射太阳光?
(小组开始玩镜子。)
a.生:我们组是把3个镜子靠在一起,然后在中间放一个笔帽,可以看到镜子里有很多笔帽,而且我们把镜子的`角度变小,笔帽就更多。
b.生:(上前演示)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镜子为什么能反光,我们发现跟镜子后面的这层灰色的东西有关,好象是漆,用小刀把它刮掉,镜子就跟玻璃一样了。
c.生:在镜子里的字都是反的。
生:反的
生:右手
生:镜子里的东西和外边是左右相反的。(左右相反)
生:光是先射到镜子上,然后被镜子反到墙上(比画着光的行走路线)是两条线。
(生交流)
生:能。
生:是的。
生:凹面镜。
生:凸面镜。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小结:物体在凹面镜中的影像是倒立的、放大的。
第一个环节玩镜子是为了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使学生对镜子的反光现象更感兴趣,从而引发升入的探究和思考。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欲望。
为了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对镜子的创造、发明或应用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1、凹面镜、凸面镜的图像特点和平面镜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玩凹面镜、凸面镜。让学生知道凸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反射的范围大。凹面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反射的范围小。
板书设计:直立的像、表面比较光滑、平的、像镜子一样的东西叫做平面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到天天用到的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玩法,学生充满了兴趣,学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使学生增加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的兴趣。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2
科学教案:刷子04-11
科学教案(合集)10-30
[推荐]科学教案11-06
科学教案(热)11-15
【荐】科学教案08-02
实用的科学教案08-12
(精华)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优秀】07-24
【精选】科学教案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