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出师表》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出师表》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二、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四、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A.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B.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shàn),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出师表》教案2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让学生听本文的范读视频材料。
2.学生如有的字词句,先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作答。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第三、四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第五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六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第七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第八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九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合作探究
六、品读语言,感受至情
A.煽情导入:
①东坡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②有人说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
③文中“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你能读出来吗?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不逆耳,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你能读出来吗?
B.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或通过媒体资源诵读),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必要时给予朗读指导,如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读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时要饱含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读“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时要饱含对后主的激励之情;读到“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总之,要通过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
学生通篇朗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通过“读”去感悟“忠”;通过“读”领悟“理”(诸葛亮规劝刘禅的艺术)
C.读后评说
可用“读 ,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
学情预估:
①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②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
策略应对: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去读诸葛亮自述身世这一片段,通过读领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与出师关系不大,实则是貌离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①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
②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③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④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⑤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诸葛亮的这段叙述,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从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七、模拟情境,思接千载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滚,情不自禁,于是奋笔疾书……,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来写《与诸葛相父书》吧!
《出师表》教案3
一、第六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遂许先帝以驱驰:用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读,讨论。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布衣”)
⑵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⑶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⑷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4.小结: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⑶“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本段再叙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首先追叙白帝城托孤一事,用“临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然后着一“今”字,从追叙往事转入出师的正题。末了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末句为补笔,再说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又一次启发后主重视亲贤纳谏。
三、第八、九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⑷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
4.小结:第八段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总结归纳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归纳全篇主旨。
2.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4.写作特点。
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5.介绍后世有关《出师表》的著名诗句。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文天祥 《正气歌》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 《感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诚宜开张圣听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查阅有 关诸葛亮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空城计》《出师表》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出 广开言路 语重心长 千
师 严明赏罚 兴复汉室 情真意切 载
一 亲贤远佞 还于旧都 质朴无华 谁
表 报先帝 忠陛下 堪
真 伯
名 仲
世 间
《出师表》教案4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重点)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简介写作背景)
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恢弘 陟罚臧否 裨 以遗陛下 补阙 驽钝
猥自枉屈 以彰其咎 咨诹
4.诵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面重点的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
2.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4..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三达标反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 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2理解性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 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3) 表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4) 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
(5)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6)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7)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8)《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10)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11)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2)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3)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16)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
(17)、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20)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出师表》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断句、感情和节奏。
2.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3.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文章。
2.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掌握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杜甫《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首诗是写诸葛亮的。谈起诸葛亮,可以说在我国是家喻户晓,被称为“智慧的化身”,你知道吗,诸葛亮的文才也是令人倾倒,他的作品《出师表》和《诫子书》都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就是后人对作品《出师表》的颂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千古佳作。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主要作品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知识:“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刘勰《文心雕龙》)。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文体有其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之类的话,代表有李密《陈情表》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3.背景简介: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稳定国内局势,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实现全国统一,在出师北伐前,诸葛亮上书后主刘禅,恳切委婉劝勉他,同时表达自己忠心为国的坚贞。
4.读准字音,记准字形,注意下面重点字词读音。(欣赏情境课文)
二、文意疏通
1.词语解释
2.文意疏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
注意重点字词的释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明确: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明确: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祖,使宫廷和丞相府行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阙漏,有所广益。
明确:待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明确: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明确: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痛惜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伟,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豌,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明确: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明确: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据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袆、董允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明确: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的息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已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三、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2.【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重点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解释下列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提问,师生共评后总结(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提出建议: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表明心志:追述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点明主旨: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
三、课文研读
1.诸葛亮是在什么形势之下写的《出师表》?
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文章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的形势是“危急存亡之秋”,提醒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接着指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建议。
3.概括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明确:“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4.你认为,作者强调的是哪一条建议,为什么?
明确:亲贤远佞也就是“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5.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
6. 阅读3—5段,诸葛亮是如何建议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的?
7.齐读一至五段,想一想,第一部分的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表文的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议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够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未半”,接着依次说到先帝对贤臣的“殊遇”和注意“简拔”贤臣,最后说到先帝对桓、灵二帝亲佞远贤做法的“叹息痛恨”。这既表明了作者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含有激励后主刘禅效法先帝、发扬其“遗德”以振兴蜀汉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豪杰群起。面对内外形势,诸葛亮不忘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尽力辅佐刘禅,在挥师北定中原之前依然为刘禅留下谆谆教诲。除了三条建议以外,诸葛亮还交代了哪些事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五、拓展阅读
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2.《出师表》成语积累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远离阿谀奉承的小人。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死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
不知所云: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脑。
六、布置作业
积累本文中的成语。
《出师表》教案6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题: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份“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
《出师表》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的技巧。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2、朗读技巧举例:
例读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该读断。)
3、学生练读,教师巡视点拨。
4、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② 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老师现场组织学生朗读。约8分钟)
提示: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小结: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但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味道,究竟缺什么味道呢?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情感。
二、讨论问题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 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
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问题探究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在此回顾了那些往事?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2、小结: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二)翻译、理解第七、八两段。
1、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士为知己者死!
3、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请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之情。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 “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2、合作讨论: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应该是“亲贤臣,远小人”,还是 “报先帝,忠陛下”呢?
3、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 刘禅是 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延伸拓展
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3、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四、小结
1、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
2、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五、作业:
1、 背诵全文 2、 配套练习习题
《出师表》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
2.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有分寸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
(一)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二)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学生看多媒体播放的主题歌),教师问:你们看过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吗?(看过)说说看,你认为这部电视剧中哪个人物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一)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是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二)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
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试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词圈点出来,将断不准的句子划上记号。
1.生字:
殂(cú) 弘(h?ng) 菲(fěi)薄 攸(yōu) 韦(yí) 谏(jiàn)
猥(wěi) 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诹(zōu)
2.通假字:
(1)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quē)
(2)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u)
3.多音字:
以遗陛下(wai) 遗诏(yí) 妄自菲薄(b?) 性行(xíng) 行阵(háng)
塞忠谏之路(sa) 长史(zhǎng) 裨补(bì) 臧否(pī)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解决以上问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诸葛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振兴蜀国。
生2: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内政务逐一安排,并表明自己的.忠心。 生3:诸葛亮陈述自己出师的理由,并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
生4: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既向后主提出数条治国建议,又向刘禅陈述出师理由,表达出师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四、疏通课文,把握文意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成。
五、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复述课文,理清文意
指明同学复述课文,理清课文大意
(二)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出各部分要点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明确: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六、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问题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的形势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机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问题2:诸葛亮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交流明确: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问题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
讨论交流明确: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问题4: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问题5: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问题6:作者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问题7: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问题8: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问题9: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问题10: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问题11: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1)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2)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二、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一)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二)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本文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工整的排比句式。
三、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一)、交流歌颂诸葛亮的名诗名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讲述诸葛亮的故事
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等
(三)、可用“读,我读出了诸葛亮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说话。
1、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2、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四)向老师或父母陈述一件事。
内容自定,对象自选,叙议结合。
四、课堂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 震动对方,以“情感” 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
《出师表》教案9
教学目的要求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设想: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语设计:
1、竞猜的形式导入
教师出示以下诗句让学生竞猜一位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诗词故事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3、用对联方式导入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4、介绍写作背景导入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5、引用文言的方法导入: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呸,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讣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位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西,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节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顾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2、写作背景:
三、范读课文:
1、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2 、同学朗读课文
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总结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五、归纳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尽量背诵。
二、讨论问题:
熟读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 “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4、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三、延伸拓展:
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2、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3、就你看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在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四、小结:
再次强调诸葛亮为刘禅所提建议及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 背诵全文
2、 配套练习习题
《出师表》导语设计反思
《出师表》一文作者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文章感人至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如何为本文设计好一个导语,我课题小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联系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为此我课题小组设计了5种导入方法,并在教学中使用,以求找到最佳导入方案,从而归纳出文言文导入技巧。
这五种导入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1、 竞猜的形式导入
2、 对联导入法
3、 文学常识导入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课题小组利用这五种不同的导入教案进行导入,我分别使用竞猜的形式导入和对联导入法在九年级三、六班进行教学实验。在使用竞猜的形式导入时学生非常积极的参入到学习中来。由于学生课外知识有限使用对联导入时只有部分学生参入,效果没有使用竞猜导入好。
实验教师陈侠、徐财源分别使用介绍写作背景导入、引用文言诗词故事导入,在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时主要时教师介绍,学生在听教师介绍时虽然表现的很认真但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明显,从课后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课写作背景仍没有完全掌握。徐财源老师用引用文言诗词故事导入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对文言及诗词还不够了解,使课堂导入时间过长,导入效果一般。
上述三种方法,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不能因为学生在课堂表现就认为那种方式不好,我以为,既然是文言文教学,还是应该使用文言的方式更为切当,则一方面可以了解背景,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范围,扩大文言文的阅读量,从原文的内容入手,并以此为有效的载体,在拓展活动中尽量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重点突出。但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把握好选文难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考虑以达到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提出,一节课怎样开头,怎样发展,怎样结束,都属于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还要发挥教师已有的优势或特长,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互动。好的开头可以使学生尽快专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出师表》教案10
教材地位:
本课位于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选录的都是名篇本课虽被定为自读课文,但在初中教材中却占有重要位置,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
2、熟练朗读课文
3、掌握一至五段重点词句含义
4、理解作者提出的三条建议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3、4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质疑讨论法、朗读法、归纳法、讲解法
学法指导:
质疑讨论法、自学法、批注法、识记法、朗读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运筹帷幄,才智超群,后来成了智慧的化身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出师表》
[设想]:以作者超人的才智引出本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课堂
二、了解作者
[设想]:不管是从名著考查的角度,还是从历史名人的角度,本文作者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让他们借助手中资料自行进行了解,教师再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并强调需要识记的重点,是本文第一课时学习中不可少的环节
三、师生共读课文
[设想]:在共读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朗读
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并能在节奏、停顿、情感等方面给予指正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章一至五段含义
[设想]:本文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字词含义变化较大,疏通文章含义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由于课下注释标注比较全面,学生手中又有齐备的工具书,有能力解决翻译问题这一环节就放手交给学生去完成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互相提醒重点,解决难点,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五、师生讨论,解决疑难
[设想]:文中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注释和资料中都没有显示,学生依据自己能力可能无从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拿出来在全班讨论,以求解决彻底
六、反馈检测,强调重点
[设想]: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测其以文章词句含义的掌握程度,教师设置一些习题,提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适时向学生强调词句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七、口头翻译前五段
[设想]:在多角度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看着课文独立复述其含义,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
八、合作探究
思考:文章前五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设想]: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是《出师表》的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从文章中得出结论,以培养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九、小结本节内容
[设想]:作为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从作者到朗读,再到词句翻译和课文内容,学习内容相当零碎,但要点也较明晰,所以课堂小结必须进行,用以帮助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再次明确学习重点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翻译前五段
2、完成基训相应题目
[设想]:这篇文章需要识记的内容很多受课堂时间限制,学生难以当堂消化以作业的形式督促其课下及时巩固,利于下节课的学习。
《出师表》教案11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自主学习】
(一)对联引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崩殂: 疲敝: 秋: 殊遇: 开张圣听:
光: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异同: 作奸犯科:
刑赏: 平明之理: 良实: 志虑忠纯:
简拔: 遗: 咨: 裨补阙漏:
淑均: 优劣得所: 猥自枉屈:
驱驰: 后值倾覆: 尔来: 夙夜忧叹:
不毛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损益:
慢: 彰其咎: 谘诹善道: 察纳雅言:
3、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 ,本文中的古义是 。
(2)痛恨:今义是 ,古义是 。
(3)卑鄙:今义是 ,古义是 。
(4)感激:今义是 ,古义是 。
(5)谨慎:今义是 ,古义是 。
(6)涕:今义是 ,古义是 。
3、理解文言虚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之 欲报之于陛下也( ) 而 可计日而待也( )
先帝称之曰能( )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以光先帝遗德( )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以塞忠谏之路( ) 欲报之于陛下( )
是以先帝简拔( ) 于 叹息痛恨于桓、灵( )
以 愚以为宫中之事(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悉以咨之(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还于旧都( )
以伤先帝之明( )
《出师表》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导入语:
课前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永远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退敌、一生辛劳、万古流芳。他是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他的文采韬略也令人倾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师表》,通过他撰写的《出师表》来了解他的忠肝义胆。
教学过程:
1、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2、合作探究,
(1)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了哪几条建议?在课文中哪些段落可以找到,在这些建议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2)课文后半部分诸葛亮主要追述了哪几件事?有什么用意?
分析:一共有三条: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前形势后提出来的,诸葛亮就是要求刘禅能够广开言路,听到真话,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蜀国是弱国,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必须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亲贤远佞这一条建议是这三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才能做到察纳雅言,才能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3、(过度语)这一条建议提的最为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的具体特点和优势都讲出来了,大家能从文中找出来吗?文官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举贤荐能,诸葛亮可谓是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是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明确:追述以往经历,写出了自己出师伐魏的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明确诸葛亮回顾了哪些事情?“稳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城托孤,南征孟获”的事。
5、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内心充满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转移到了刘禅的身上。
(过度语)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至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说《出师表》中6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报先帝、忠陛下。
总结: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很多,你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请以“千秋诸葛我评说”,谈谈你的看法。
作业: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绪翻滚,情不自禁,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写一篇《报诸葛相父》吧!
《出师表》教案13
教学目标:
1.从教学实际出发首先疏通文意,落实重点字、词。
2.本文情词恳切,字字句句动情,指导学生朗读,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
3.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4.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5.感悟古人的遣词造句之美,领会“诚”的含义。
6.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诚,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同学注意朗读时的语调和停顿。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3.“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4.“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5.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
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崩殂(cú) 侍(shì)卫 陟(zhì)罚臧否(zàngpǐ)郭攸(yōu)之
费祎(yī) 以遗(wèi)陛下裨(bì)补阙(quē)漏 苟(gǒu)全
斟酌(zhēnzhuó)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行(háng)阵
和睦倾颓(qīngtuí)猥(wěi)夙(sù)夜遗诏(yízhào)
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以彰(zhāng)其咎(jiù)咨诹(zōu)
2.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
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师生互动,梳理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民力困乏。
诚:果真、实在。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
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
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学生讲述大意。
3.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
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
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3)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明确:
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这个好条件。
4.分析本段的层次。
六、布置作业。
1.熟读第1段,背诵重点词句的解释。
2.预习2—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朗读及重点语句的解释,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讲读第2段。
1.指名一学生朗读这一节,教师纠正其中的错误。
2.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节,借助注释和资料翻译这节。
3.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提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褒贬,评论人物的好坏。
异同:偏义词,意偏“异”。
昭:表明,显示。
4.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三、师生互动,讲读第3—5段。
1.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
所:处所。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
倾颓:衰败,垮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四、课堂探讨。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
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背诵第5节及其中重点词句的解释。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并提问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投影片)
1.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A.(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见识浅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A.从那时以来B.你来C.算来D.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将军宜往驾顾之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蒋氏观之
E.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4.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1)D(2)A(3)A、C(4)A、F(5)B(6)B2、又3、咨询三顾茅庐4、(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
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六、师生互动,讲读8、9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分析结构层次。
七、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比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八、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九、课外拓展: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十、布置作业。
1.背诵6——8节课文及其中的重点词句。
2.完成《学案》。
附板书设计:
出师表
开张圣听
分析形势——-——提建议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报先帝
自叙经历————-表忠心感恩图报
忠陛下
严于律己
点明主旨————-明责任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提出希望
《出师表》教案14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4.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1.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简介诸葛亮
3.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1.关于“表”。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3. 背景: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V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
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远离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前贤诸葛亮的.文字和精神为何跨越历史激荡人心?让我们郑重地翻开《出师表》,聆听经典,诵读经典。
二、聆听经典,诵读经典,初步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注意生字词及朗读节奏。
2.屏显生字词,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注意停顿节奏。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明确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文章,然后齐读。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概括段旨
结合课下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积累,将学生分成九组,通力合作译文,难词难句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 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五、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小结:阅读美文是一种幸福。本文虽属奏章表文,却一直灿烂于文苑典册,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隙,纵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进一步的读、诵、思、悟,受到更多的情感熏陶,获得更多的思想启迪。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检查预习,学生译文。
探究课文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理至而情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说理陈情的。
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概括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你认为哪一个建议最重要,说说理由。
2、诸葛亮回忆了过去岁月中与自己有关的哪些事情。
3、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出师之际,对自己、群臣、后主分别提出了哪些要求。(老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交流)
思路梳理: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感受真情,读文思考: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什么? 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先帝?
这感情可用文中第7段的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报先帝,忠陛下”。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
多次提先帝意图: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创业之艰难。
警惕后主毋忘遗训,勉励尽国君之责。
品味语言特色
分析表达方式
本文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还得益于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方式上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思考,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危急形势,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提出治国的建议,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部分以议论为主,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论述透辟,句句在理。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感慨先帝创业的艰难,以记叙为主,寓情于事,感情真挚。接着再表明接受遗命以来,夙夜叹息的忧虑,请命北伐,抒发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则理清君臣职分,希望后主诹善纳雅,言辞恳切,字字有情,语重心长,充分表现了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全文就是这样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的。
拓展练习
课堂小结
阅读经典美文,是一种幸福,如能记诵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请同学们在文中选择你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
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
3、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
出 师 表
诸葛亮
贯穿感情:“报先帝,忠陛下”
人生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项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寓情与议)
自身经历:三顾茅庐、临危受任、刘备托孤(寓情与事)
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通过讨论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比如,我在上这篇课文前首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本文为何用“表”这种形式?“表”具有什么特点?课前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上网或阅读历史书籍查找有关资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归纳整理出的答案:
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全文上完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千秋诸葛我评说”。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既对课文做了复习,加深了理解,又训练了议论短文的写作。《出世表》一文的特点是在议论、叙事中包含着对蜀汉忠贞无二的深情。因此,理解语言的得体、含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此文的重点。在教授此课时,我抓住了这一重点,并围绕重点计了几组思考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让学生在美读中体悟情感尚应强化。
《出师表》教案15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 梳理写作思路,体会恳切之情。
3. 分析本文语言,分析劝谏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必不友。可见,古人对《出师表》的至高推崇。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临行前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这篇文章之所以千古传诵,不仅仅在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至死不渝的忠诚,更在于作者劝谏的高超艺术。全文可用“开张圣听、刑赏严明、亲贤远小、兴复汉室”十六个字来概括它的主旨。下面我们具体来学习。
二、概括内容,梳理文言知识
熟读成诵,梳理文言知识(详见课本)
三、梳理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恳切之情
(一)第一部分:提建议,劝后主。
【提问】朗读第一段,分析第一段的三句话各写出什么内容,彼此有什么关系?(思考第一段在全文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分析】写刘备的谢世和对蜀汉的不利形势,目的激励后主奋发图强,开张圣听。在诸葛亮看来,从国内来说刘备的逝世对蜀汉最为不利。用“先帝”的死来打动后主刘禅的心,提“未半”是要求后主奋发图强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提“中道崩殂”是痛惜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告诫后主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摄全文。
【小结】作者起笔就流露出对刘备的忠贞之情,但追忆先帝,旨在拯救后主刘禅愚昧,以药其顽,并非为沉溺于痛苦回忆中。于是转到当前的现实,说出对蜀汉不利的第二个因素: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如不改变这种形势很难与曹操、孙权抗衡,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
第二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分析】谈完不利因素,作者又笔锋一转,引出有利因素:朝廷内,臣子们尽忠不懈;朝廷外,忠志之士誓死护疆。他们之所以如此,那是群臣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这是蜀汉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有利因素。关键是能否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改变这种处在危急存亡边缘的处境,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开张圣听”的问题。
第三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分析】为什么要“开张圣听”?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陈述理由:从正面说,开张圣听的目的是为了“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从反面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说“宜”与“不宜”语辞恳切谆谆告诫。
【总结】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三句话讲了三层意思:一、说明当时的形势,二、指出振兴国家有利条件;三、揭示写表的目的是要后主广开言路。
【提问】朗读第二、三、四段,“广开言路”(即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是刑赏严明。只有君主刑赏严明,臣子们提的建议有会有效果,才能激励臣子尽忠尽力。因此有必要向后主讲刑赏严明的问题。(思考:作者是如何向后主阐述?)
【明确】第三段:提出赏罚严明的建议。作者首先提醒后主“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要平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千万不能等我带兵出战后,你自作主张,清算丞相府,弄得朝廷分裂,国中大乱。其实,丞相府是服务于皇宫的,并不是第二个朝廷。然后,从“宜”和“不宜”正反两个方面告诉后主要执法公平不要因人而异,这是做到“赏罚严明”的基本原则。
【提问】第三段讲的是总体的原则,那么具体应怎么做呢?毕竟后主的智慧与能力有限,诸葛亮得指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但“刑赏严明”涉及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一列出,有没有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呢?
【明确】第四段指出,内政上,宫中之事,事无大小,直接问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因为这些人忠良诚实,忠诚纯正。第五段指出,外面的军政上,军营之事,直接问将军向宠,因为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曰能。
【提问】交代完内政与外事,那么对后主刘禅个人的行为有什么要交代的呢?当然,要交代的很多,作为一国之君千头万绪,但只要做好一件事,是什么呢?诸葛亮是如何让后主明白这件事的重要呢?
【明确】亲贤臣,远小人。第一步:先以史为鉴,警示后主:用一个对比因果复句,以先汉后汉的成败得失为事实依据,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深刻指出,能否亲贤远小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从理论上肯定了执行“亲贤远小”路线的重要性。第二步:引用名人之言,暗示后主:追述先帝痛恨桓、灵二帝“亲小远贤”的事实,暗示后主应效法先帝精神。就眼下来说,应亲近哪些贤臣呢?第三步:朝中的侍中、尚书、长史和参军都是贤臣,可亲之信之。言外之意,路,都已经为你铺好了,你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费脑子,同时这也是你父亲的遗志。
【总结】前五段内容,从论说文的结构上来说,“开张圣听”是论点。“开张圣听”是开忠谏之路,如何做到?
首先,只有刑赏严明,才能不使奸邪小人得势,造成内外异法,保障“开张圣听”之道顺利实施;
其次,只有亲贤远小,才能广纳群臣的忠言,才能“昭陛下平明之治”。
所以,开张圣听是核心,刑赏严明是前提,亲贤远小是关键。(说理严密)
(二)第二部分:表决心,感后主。
【提问】第六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似乎与前后内容不搭配,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意)?
【明确】本段追述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臣本布衣”一句,点明自己出身低微,地位低下。第二句叙述先帝对自己的特殊待遇和自己感激先帝的具体表现。最后用“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作结,表明他一贯忠诚于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此节叙述似乎是在标榜自己,实则独具匠心。第一,从内容上说,此段紧承上段“亲贤远小”之意,告诉后主我诸葛亮也是贤臣。既然我是贤臣,那么我前面的建议,你一定要听。这是临行前坦荡胸怀的表白。从写法上说,由向后主进言,转而自叙生平,使文势波澜起伏,使全文融议论、叙事、抒情于一体。
【提问】第七段写了什么?与第六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七段追忆先帝托孤,紧承第六段内容。第六段讲先帝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对先帝也是鞠躬尽瘁,而且先帝驾崩之前,托孤于我,我现在最大的职责是为完成先帝遗愿——奖率三军,先定中原。也是向后主提出这个要求,也是写本文的'目的。
【小结】前半部分的建议,是为了稳定后方,保证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的责任;最后提出师,水到渠成。
【提问】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内容上,总结前文,明确责任,重申强调。我的责任是完成遗愿,不成则治臣之罪;朝廷没有管理好,我推荐的臣子没有尽忠尽责,有误就要治他们的罪;同时陛下您也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最后,将谏言与出师两层意思拢合一起。该说的都说了,最后说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行前,心情痛楚,心烦意乱,言有不尽,望陛下切记。言“涕零”,表现了对后主的至爱之情、惜别之情。
三、重点赏析,劝谏艺术
【提问】本文既是表忠之文,也是劝谏之文,体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劝谏艺术,请大家结合背景、内容、语言等,分析具体有哪些表现?
【明确】1.劝谏时间的恰当选择。诸葛亮为什么偏偏选在出征临行之时呈上自己的奏章呢?因为出征之时,也是情感脆弱之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足见当时诸葛亮上表时的复杂心情。他感动的不仅仅是别人,还有自己!
2. 追思先帝,感化后主。在诸葛亮准备挥师北伐的时候,后主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世称“阿斗”。他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面对这样的君主,别无他法,只能以情化之,为此,追思先帝既能达到感动后主接受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也能抒发自己的悲情之苦,一箭双雕。
四、联系历史,延伸思考
【补充】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一统局面。秦并六国而四海归一。由于法刑酷烈,秦政暴虐,赋、兵、徭繁重,旋而导致历史上第--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首举义旗,天下响应。项羽、刘邦趁机而兴,最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后经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沉重打击了王莽政权,刘秀利用农民起义建立了东汉,两汉四百年的历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刘家天下的传统观念。
从公元207年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到上《出师表》已二十年。在隆中对策中他提出的兴复汉室的计划是可行而且是有远见的。天下三分在一定程度上与诸葛亮的积极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客观实际并没有完全按照隆中对策中所描绘的情形发展。赤壁战前,孔明劝先主袭取荆州,先主不忍,遂有长坂之败。赤壁之战决定三分。公元219年,荆州失守,关羽被杀,蜀只剩一州之地。222年,吴蜀夷陵之战,蜀军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次年,刘备死。虽有诸葛亮辅助刘禅,然而一州之地,物产人力,比之中原,势单力微。225年,诸葛亮领兵平定南中。这时三个政权保持暂时的稳定。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准备北伐,然时移事易,不再有北取中原之力,对于这一点,他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相信人的因素胜于环境因素,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他“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从赤壁之战起,或亲往,或遣使,多次与吴会盟,这对蜀汉的北伐是非常有利的;在内修政理方面,则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奖励耕织,明法令,限制益州旧贵族势力,教兵演武,改革兵器,推演阵法。把统一视为己任,起思安,居思危,戎马生涯二十七载,至死其志不改。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亲率大军出师北伐。虽然“出师未捷”,然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则很好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文天祥曾称颂道:“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千秋诸葛我评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我们民族历史的天空中,分布着多少颗闪耀着夺目光芒的明星。饮恨垓下、在乌江自刎的项羽,惨遭宫刑、编撰《史记》的司马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投身变法、慷慨献身的谭嗣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华夏文明的史册。
其中,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也是我敬仰的历史人物之一。“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家喻户晓。“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的绝世对联,概括了他传奇而辉煌的一生。世人甚至将诸葛亮推上了神坛,赋予他以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功绩虽然彪炳史册,但他毕竟只是一个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性格高傲、刚愎自矜,却把镇守荆州的重任托付给他,最终造成荆州失守,使从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落空,导致蜀国在此后与魏、吴的对抗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马谡自幼熟读兵书,很受诸葛亮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名不副实,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经常和他通宵达旦地讨论兵法。北伐时,他派马谡镇守军事要地——街亭。谁知马谡只知纸上谈兵,临阵指挥时却犯下了许多用兵大忌,致使街亭失守。痛心疾首之余,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后因失去了该军事重地,蜀军主力侧翼受到严重的威胁,最终被迫撤军。诸葛亮在辅政期间,更是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甚至连任免县令这样的小事也要亲自处理。如此事必躬亲虽很令人钦佩,但实际上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的人才青黄不接,形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窘境。
诸葛亮的忠心可昭日月, 但他的忠诚近乎愚忠,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先帝在白帝城托孤时曾立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的遗言。后来,刘禅昏庸无能,屡次耽误大事。明知如此,诸葛亮却为报答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而忍辱负重,殚精竭虑,辅佐后主,从无取代之心。面对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明知不可辅而辅之,最终因殚精竭虑而死于五丈原。后来,蜀军举降幡,后主成了乐不思蜀的“安乐侯”。试想,诸葛亮若能在关键时刻废庸帝自立,三国的历史又该如何书写呢?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虽然诸葛亮的身上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客观地说,瑕不掩瑜,诸葛武侯的旷世奇才和赤胆忠心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一代代华夏子孙一定能从中获取无尽的精神财富。
【《出师表》教案】相关文章:
《出师表》教学设计07-17
《穷人》教案 穷人教案课件11-19
刻舟求剑教案05-08
《变废为宝》教案11-23
《繁星》教案12-18
小班教案07-31
大班教案07-23
中班教案07-27
《金子》教案03-10
《亡羊补牢》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