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方程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方程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方程的教案1
教学内容:
p53--54练习十一1,2,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认识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 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自学指导(二)
再看图3说说图3 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自学指导(三)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自学指导(四)
再看图4说说图4 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自学指导(五)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课堂练习(一)
写出几个等式
自学指导(六)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 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课堂练习(二)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小学方程的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例3、例4,练习十六9---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熟练地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3、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1、什么叫做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使方程两边左右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加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的大小不变。
4、出示例3 学生交流。
5、出示例4 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出知识
1、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2、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
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1、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小学方程的教案3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上课伊始,由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这一话题引入本节课的情境,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视解题方法的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授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接着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关键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写设句,并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生:排球、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你知道吗?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他跟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更是在学校的跳远比赛中破了纪录,你们想知道学校原来的跳远纪录是多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过渡自然、顺理成章。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情境图。
(1)写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的设句。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预设生1:小明的跳远成绩为4.21m,超过原纪录0.06m。
生2:这道题让我们求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
师:应该设谁为x?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
生:这道题要求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应设学校原跳远纪录为xm。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生讨论后汇报: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师: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x+0.06=4.21)
(3)解方程并检验。
师:请同学们试着解方程。
(生尝试完成解题全过程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题过程:
例1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是xm。
x+0.06=4.21
x+0.06-0.06=4.21-0.06
x=4.15
,答: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生检验并交流方法。
预设生1:把x=4.15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说明做对了。
生2:把x=4.15代入原题中,看看和原题的已知条件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就说明做对了。
小学方程的教案4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
1.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方程两边需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
A.2xB.2x-4C.2x(x-2)D.2x(2x-4
2.当x=_______时,-2与互为相反数
3.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为
A.(x+2)(x-2)B.-2(x+2)(x-2)C.2(x+2)(x-2)D.-(x+2)(x-2)
4.下列方程中①=1,②=2,③=,④+=5中是分式方程的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5.解分式方程+=,下列四步中,错误的一步是()
A.方程两边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是x2-1;
B.方程两边都乘以(x2-1),得整式方程2(x-1)+3(x+1)=6;
C.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
D.经检验x=1原方程的解为,所以x=1
6.若分式方程=2的解是2,则a的值是()
A.1B.2C.3D.4
二、解答题
解方程:
【第一轮复习7】方程与方程组(5)——分式方程(1)检测
时间:10分钟
分式方程(2)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分式方程(2)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课题7.4分式方程(2)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会列分式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2、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学习重难点重点:列分式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难点: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自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p168~169页,弄清楚以下知识: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关键在于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公式变形的本质是什么?
做一做:
1、完成课内练习部分(写在预习本上)
2.在匀速行程问题中,路程s,速度v,时间t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甲,乙二人同时从张庄出发,步行15千米到李庄,甲比乙每小时多走1千米,结果比乙早到半小时,二人每小时各走几千米?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检测:
1.如果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后,分数的值变为它的倒数,那么加上的这个数是多少?
解:设这个数为x,则可列方程,2.某车间加工1200个零件,原来每天可加工x个,则
需________天可加工完成;如果采用新工艺,工效是
原来的1.5倍,这样每天可以加工_____个,同样多的零件只要用______天可加工完成;如果比原来快了10天完成,则可列方程: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应用探究
1.工厂生产一种电子配件,每只的成本为2元,毛利率为25%,后来该工厂通过改进工艺,降低了成本,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毛利率增加了15%,问这种配件每只的成本降低了多少元?(精确到0.01元)。
本题等量关系是什么?
2.照相机成像应用了一个重要原理,即(V≠f),其中f表示照相机镜头的焦距,u表示物体到镜头的距离,v表示明胶片(像)到镜头的距离,如果一架照相机f已固定,那么就要依靠调整U、V来使成像清晰,问在f、v已知的情况下,怎样确定物体到镜头的距离u?
公式变形:把要求表示的字母看成未知数,其它字母看成已知数,按解方程的思想来进行解答。
三、拓展提高
某单位将沿街的一部分房屋出租,每间房屋的租金第二年比第一年多500元,所有房屋的租金第一年为9.6万元,第二年为10.2万元.
1.你能找出这一情境中的相等关系吗?
2.根据这一情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堂堂清:
1.在公式v=v0+at中,已知a,t,v,则v0=______.
2.在公式s=-ah中,已知a,s,则h=_______.
3.某种商品,甲商场每10元可买x件,乙商场每10元可以买(x+1)件,则每件该商品乙商场比甲商场便宜________.
4.注意: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解答本题,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你可以依照这个思路按下面的要求填空,完成本题的解答,也可以选用其他的解题方案,此时不必填空,只需按照解答题的一般要求,进行解答.
某农场开挖一条长960米的渠道,开工后每天比原计划多挖20米,结果提前4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挖多少米?
解题方案:设原计划每天挖x米.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开工后实际每天_______米,完成任务原计划用_____天,实际用______天;
(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________.
教后反思分式方程的应用,其中用字母化简的题目稍微难一点的学生就不会做,这一部分题在以后的练习中还需要强化,还有就是分式方程的应用题学生总会把检验的过程丢掉。
小学方程的教案5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 ,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_.
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解:去括号,得:x2+2x+1+x2-4=1
移项,合并得:2x2+2x-4=0
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2 练习1、2
四、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小学方程的教案6
有些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应用题,用算术方法求解比较困难。此时,如果能恰当地假设一个未知量为x(或其它字母),并能用两种方式表示同一个量,其中至少有一种方式含有未知数x,那么就得到一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即方程。利用列方程求解应用题,数量关系清晰、解法简洁,应当熟练掌握。
例1商店有胶鞋、布鞋共46双,胶鞋每双7.5元,布鞋每双5.9元,全部卖出后,胶鞋比布鞋多收入10元。问:胶鞋有多少双?
分析:此题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容易看出来,用方程法却能清楚地把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
设胶鞋有x双,则布鞋有(46-x)双。胶鞋销售收入为7.5x元,布鞋销售收入为5.9(46-x)元,根据胶鞋比布鞋多收入10元可列出方程。
解:设有胶鞋x双,则有布鞋(46-x)双。
7.5x-5.9(46-x)=10,
7.5x-271.4+5.9x=10,
13.4x=281.4,
x=21。
答:胶鞋有21双。
分析:因为题目条件中黄球、蓝球个数都是与红球个数进行比较,所以
答:袋中共有74个球。
在例1中,求胶鞋有多少双,我们设胶鞋有x双;在例2中,求袋中共有多少个球,我们设红球有x个,求出红球个数后,再求共有多少个球。像例1那样,直接设题目所求的未知数为x,即求什么设什么,这种方法叫直接设元法;像例2那样,为解题方便,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未知数,而间接设题目中另外一个未知数为x,这种方法叫间接设元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看哪种方法简便。在小学阶段,大多数题目可以使用直接设元法。
例3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分析与解一:用直接设元法。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分析与解二:用间接设元法。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做练习。
例4教室里有若干学生,走了10个女生后,男生是女生人数的2倍,又走了9个男生后,女生是男生人数的5倍。问:最初有多少个女生?
分析与解:设最初有x个女生,则男生最初有(x-10)×2个。根据走了10个女生、9个男生后,女生是男生人数的5倍,可列方程
x-10=[(x-10)×2-9]×5,
x-10=(2x-29)×5,
x-10=10x-145,
9x=135,
x=15(个)。
例5一群学生进行篮球投篮测验,每人投10次,按每人进球数统计的部分情况如下表:
还知道至少投进3个球的人平均投进6个球,投进不到8个球的人平均投进3个球。问:共有多少人参加测验?
分析与解:设有x人参加测验。由上表看出,至少投进3个球的有(x-7-5-4)人,投进不到8个球的有(x-3-4-1)人。投中的总球数,既等于进球数不到3个的人的进球数加上至少投进3个球的人的'进球数,
0×7+1×5+2×4+6×(x-7-5-4)
= 5+8+6×(x-16)
= 6x-83,
也等于进球数不到8个的人的进球数加上至少投进8个球的人的进球数,[ 3×(x-3-4-1)+8×3+9×4+10×1,
= 3×(x-8)+24+36+10
= 3x+46。
由此可得方程
6x-83=3x+46,
3x=129,
x=43(人)。
例6甲、乙、丙三人同乘汽车到外地旅行,三人所带行李的重量都超过了可免费携带行李的重量,需另付行李费,三人共付4元,而三人行李共重150千克。如果一个人带150千克的行李,除免费部分外,应另付行李费8元。求每人可免费携带的行李重量。
分析与解:设每人可免费携带x千克行李。一方面,三人可免费携带3x千克行李,三人携带150千克行李超重(150-3x)千克,超重行李每千克应付4÷(150-3x)元;另一方面,一人携带150千克行李超重(150-x)千克,超重行李每千克应付8÷(150-x)元。根据超重行李每千克应付的钱数,可列方程
4÷(150-3x)=8÷(150-x),
4×(150-x)=8×(150-3x),
600-4x=1200-24x,
20x=600,
x=30(千克)。
练习23
还剩60元。问:甲、乙二人各有存款多少元?
有多少溶液?
3.大、小两个水池都未注满水。若从小池抽水将大池注满,则小池还剩5吨水;若从大池抽水将小池注满,则大池还剩30吨水。已知大池容积是小池的1.5倍,问:两池中共有多少吨水?
4.一群小朋友去春游,男孩每人戴一顶黄帽,女孩每人戴一顶红帽。在每个男孩看来,黄帽子比红帽子多5顶;在每个女孩看来,黄帽子是红帽子的2倍。问:男孩、女孩各有多少人?
5.教室里有若干学生,走了10个女生后,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5倍,又走了10个女生后,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倍。问:教室里原有多少个学生?
含金多少克?
7.一位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放牧,跑出一只公羊后,他数了数羊的只数,发现剩下的羊中,公羊与母羊的只数比是9∶7;过了一会跑走的公羊又回到了羊群,却又跑走了一只母羊,牧羊人又数了数羊的只数,发现公羊与母羊的只数比是7∶5。这群羊原来有多少只?
小学方程的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了解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4.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二、重、难点
重点:
(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难点:增根产生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阅读课本P76页“交流与发现”,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并思考所列方程有怎样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总结分式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求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分式方程.为什么?
(1)2x+x-15=10(2)x-1x=2
(3)12x+1-3=0(4)2x3+x-12=0
2、阅读课本P77—78例1、例2并思考:
(1)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点?解分式方程必需要.
(2)总结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3、自学课本P78—79页例3、例4,进一步熟练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巩固练习:(1)21-x+1=x1+x
(2)61-x2=31-x
四、当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不足有:
五、当堂测试:
解下列方程
小学方程的教案8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学校买来个9足球,每个a元,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
2.让学生根据出示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9个足球多少钱?
(2)b个篮球多少钱?
(3)篮球的单价比足球的单价多多少钱?
(4)篮球和足球一共多少钱?
3.学生说出怎样表达这些问题的结果。(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式子,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二、系统整理
1.提问:我们除了学过用字母标示数量关系外,还学过用字母表示什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交流小组整理的结果。教师板书
a+b=b+a v=sh
a+(b+c)=(a+b)+c v=abh
a×b=b×c s=ab
a×(b×c)=(a×b) ×c s=ah
a×(b+c)=a×b+a×c ……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3.在书写数字与这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84页上做一做的内容。
4.启发学生谈一谈,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有什么作用?
5.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我们黙认“x”表示什么样的数?
6.让学生填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 )
求“x”值的过程叫做( )
7.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8.学生解方程并订正结果。
9.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
10.(课件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计划每小时走3.8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1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情况。
12.班内交流结果。并让学生将解题过程演板。
13.谈一谈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三、归纳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对哪项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
2.师:有一部分同学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习惯用方程解,老师建议大家,为了更好的与中学接轨,要多尝试用方程解,而且你一定会领悟到方程得简明和方便。
四、实践应用。
1.完成85页练习十五的习题。
2. 填空
(1)小华每分钟跑a米,6分钟跑( )米。
(2)三个连续的偶数,中间一个是M,另外两个是( )和( )。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如果a=4厘米,b=3厘米,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
(4)老王今年a岁,小林今年(a-18)岁,再过18年,他们相差( )岁。
(5)一堆煤,有a吨,烧了6天。平均每天烧b吨,还剩( )吨。
小学方程的教案9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2是重点,目标1是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专注地朗读文章至少3遍,并抄写重要词语2遍:
倒行逆施刻骨铭心黯淡无关侥幸拍摄纯粹
2、结合课后练习,先自我思考。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仔细朗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步骤:
1、检查课前预习成果。
①听写课前抄写的6个词语,并有选择地让学生口头造句。如:刻骨铭心、黯淡无光。
②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明确:写时间,写生命;告诉我们时间易逝,生命易逝,要倍加珍惜(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重要的句子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感知文章深意。
①既然同学们知道本文不只是写日历,而是有更深层的意思,是时间与生命。就请大家再次专心致志地朗读文章一遍,再次感知文章的深意。
(自由朗读,感知深意)
②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
第一组朗读2—3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第二组朗读4—6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
第三组朗读8—9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
第四组朗读10—15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
归纳:由此可知,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但处处是写时间,写生命。从“扯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3、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
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
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
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是本文的魅力之一。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
4、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
如果也让同学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来表现你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
学生先写后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所选择的事物。
5、作业:
①根据课堂上写的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一则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②延伸阅读朱自清的《匆匆》。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品味哲理式句子;进行片段写作,强化学生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教学步骤:
1、朗读文章,初步感受哲理式句子。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文章的魅力之一——巧妙的构思。其实,同学们还应当会感受到本文的另一个魅力——众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每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会放慢速度,若有所思。请大家细心朗读文章,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
要求边读边标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
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
①学生朗读自己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②学生以同桌2人或上下桌4人为小组,互相交流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③学生个人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
④教师点拨几个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深意。
例如:“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教师的点拨可以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句子包含的意义,其次是给予我们的联想与启迪)。
3、质疑与总结。
学生再读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并进行交流和释疑(尽量多采用学生内部互动,但教师必须有意地解决一些重点疑问)。
如:前面老师朗读时有意避开第七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不写这一段,它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本段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才使“我”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刻骨铭心。
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
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总结: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首先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
4、拓展写作。
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时间、生命,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5、课外延伸阅读。
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她的矮女人》。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直线的平面方程公式大全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直线的平面方程公式大全
直线的平面方程包括了一般式、点斜式、斜截式、截距式等。
直线的平面方程
1、一般式:适用于所有直线
Ax+By+C=0(其中A、B不同时为0)
2、点斜式:知道直线上一点(x0,y0),并且直线的斜率k存在,则直线可表示为
y-y0=k(x-x0)
当k不存在时,直线可表示为
x=x0
3、斜截式:在y轴上截距为b(即过(0,b)),斜率为k的直线
由点斜式可得斜截式y=kx+b
与点斜式一样,也需要考虑K存不存在
4、截距式:不适用于和任意坐标轴垂直的直线
知道直线与x轴交于(a,0),与y轴交于(0,b),则直线可表示为
bx+ay-ab=0
特别地,当ab均不为0时,斜截式可写为x/a+y/b=1
5、两点式:过(x1,y1)(x2,y2)的直线
(y-y1)/(y1-y2)=(x-x1)/(x1-x2)(斜率k需存在)
6、法线式
Xcosθ+ysinθ-p=0
其中p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θ为法线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
7、点方向式(X-X0)/U=(Y-Y0)/V
(U,V不等于0,即点方向式不能表示与坐标平行的式子)
8、点法向式
a(X-X0)+b(y-y0)=0
大家尤其要注意的是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系数A、B不能同时为零。
小学方程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小学方程的教案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小学方程的教案12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3.使学生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形如:ax+bx=c的数量关系
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检验能力。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备注
一、复习铺垫
1练习二十一T1
学生回答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68棵。
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数多84棵。
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
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
3你能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编题,口头说题
4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题目。
A.根据条件(1)、(2)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比梨树多84棵。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B.根据条件(1)、(3)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例1)
C.根据条件(2)、(3)编题: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想一想)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尝试例1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中反馈:生说师画图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介绍算术解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学生介绍方程解法时,注重让学生说出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小组讨论。
解这道题,你认为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哪一种比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数量关系,为什么?
用方程解,设哪个数量为X比较合适?用什么数量关系式来列式呢?
4.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
这一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三点:1、一般设一倍数为X 。2、把几倍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3、通过列式计算,可以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5完成课本94页练一练
指名板演,其余集体练习,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检验?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小学方程的教案13
教材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a="">12
(4)72=x+16 (5)x+85 (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设计意图】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你们能说出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例1解析
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板书:x+3=9)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平(电脑显示)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2)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 x+19=30。
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x-1.8=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5.8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含有( )的( )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方程的解。
(3)求( )叫做解方程。
(4)x-15=20 这个方程的解是( )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
2、解下列方程
x+0.3=1.8 x-1.5=4
x-6=7.6 x+5=3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小学方程的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审明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
2.根据实际意义检验解的合理性.
难点:
寻求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拓通准备: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用题的步骤有哪些?
1、2、
3、4、
5、
(二)新课讲解
题型一:行程问题
例5、(1)、认真看课本例题,分析题目中的“分别从甲地去乙地”、“同时到达”、“速度的比是4:3”等关键词的含义,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方程解答,并与课本解答对照。
(2)、思考:从例5的条件出发,还可以探究哪些未知量?
巩固练习一:
课本p82练习题第1、2题
题型二:销售问题
例6、认真阅读例6,思考并完成p81页的问题(1)----(6),列方程解答。
思考:根据例6提供的信息,你能编制出另外一个用分式方程解决的问题吗?与同学交流。
巩固练习二:
某市从今年1月1日起调整居民的用水价格,每立方米水费上涨。小丽家去年12月份的水费是15元,而今年7月份的水费则是30元,已知小丽家今年7月份的用水量比去年12月份的用水量多5,求该市今年居民用水的价格
(三)思考并交流: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用题的步骤有何区别?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你的收获,说说你的困惑;
2.整理笔记。
(五)当堂测试
1、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2、小明和同学一起去书店买书,他们先用15元买了一种一种科普书,又用15元买了一种文学书。科普书的价格比文学书高出一半,因此他们所买的科普书比所买的文学书少1本。这种科普书和这种文学书的价格各是多少?
小学方程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潜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透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明白方程是一个内含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带给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透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先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先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先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先有50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先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能够任意选取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那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好处.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到达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资料?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取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xx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小学方程的教案】相关文章:
《方程的意义》教案05-16
《方程的意义》教案【必备】05-28
《解方程》说课稿10-26
方程教学设计10-05
稍复杂方程说课稿05-15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5-15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07-13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07-09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08-09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