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30 18:29:1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2.了解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三、教学难点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例题(记作§2.2.1A);

  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2.2.1B).

  六、教学过程

  Ⅰ.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无理数、了解到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掌握了无理数的概念,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是: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比如在a2=2中,2是有理数,而a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过若x2=a,则a叫x的.平方,反过来x叫a的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Ⅱ.讲授新课

  [师]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勾股定理,请同学们回答.

  [生]勾股定理就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勾股定量,结合图形完成填空.

  投影片:(§2.2.1A)

  根据下图填空

  x2=_________

  y2=_________

  z2=_________

  w2=_________

  [师]请大家思考后回答.

  [生]x2=2,y2=3,z2=4,w2=5.

  [师]请大家再分析一下,x,y,z,w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生]x,y,w是无理数,z是有理数.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没有任何整数或分数的平方等于2,3,5,所以x,y,z不是有理数,而22=4,所以z=2.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正确,那么大家能不能把上图中的x,y,z,w表示出来呢?请大家仔细看书后回答.

  [生]x=,y=,z=,w=.

  [师]若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则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这就是算术平方根的定义.特别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

  [师]下面我们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

  [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900;(2)1;(3);(4)14.

  解:(1)因为302=900,所以900的算术平方根是30,即=30;

  (2)因为12=1,所以1的算术平方根是1,即=1;

  (3)因为所以的算术平方根是,即;

  (4)14的算术平方根是.

  通过上面的例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求算术平方根时是借助于哪一种运算来求的?

  [生]是通过平方来求的

  [师]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正数的平方和求算术平方根是互为逆运算.而且我们在例题中的步骤采取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做法,目的是让大家明白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以及从计算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正数的平方和求算术平方根是互为逆运算.在以后的步骤中可以简化.

  [例2]自由下落的物体的高度h(米)与下落时间t(秒)的关系为h=4.9t2.有一铁球从19.6米高的建筑物上自由下落,到达地面需要多长时间?

  解:将h=19.6代入公式h=4.9t2得

  t2=4,所以t==2(秒)

  即铁球到达地面需要2秒.

  [师]下面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咱们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特点.

  [生甲]算术平方根是整数或分数,即为有理数.

  [生乙]不对,那是不是有理数?若是则是,分数还是整数?

  [生丙]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等于14,所以不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

  [师]大家的分析都有道理,我提示一下从符号方面考虑.

  [生甲]噢,算术平方根是正数,如,2.

  [生乙]不对,还有零呢.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零的算术平方根为零.

  [师]非常正确,那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否为负数呢?若(-2)2=4.则=-2对吗?或者=-2对吗?

  [生甲]不对.因为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是一个正数的x的平方等于a,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所以算术平方根不可能是负数.

  [师]由此看来,定义中的a和x都为正数,即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用式子表示为(a≥0)为非负数,这是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Ⅲ.课堂练习

  (一)P32随堂练习1、2题.

  (二)补充练习.

  投影片:(§2.2.1B)

  填空题

  1.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则这个数是_________.

  2.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_.

  3.正数_________的平方为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

  4.(-1.44)2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

  5.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__,=_________.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1)(7.4)2;

  (2)(-3.9)2;

  (3)2.25;

  (4)2.

  答案:一、1.52.3.4.1.445.30.2.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了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求算术平方根是互为逆运算,求一个非零数的算术平方根,以及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即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Ⅴ.课后作业

  P33习题1、3.

  Ⅵ.活动与探究

  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变为原来的n倍时,它的边长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原来的100倍时,它的边长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解:设原来的正方形边长为a,面积为S1,后来的正方形面积为S2.

  1.S1=a2,S2=na2(a)2

  ∴后来的边长(a)为原来边长的倍.

  2.S1=a2,S2=100a2=(10a)2

  ∴后来的边长10a为原来边长的10倍.

  七、板书设计

 算术平方根的定义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举例

  练习

  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情分析:

  我们已经认识了克和千克。“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问题导入: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独立填空,指名回答。

  2.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

  自由汇报。给予鼓励。

  3.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一)、初步认识“吨”

  1.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2.教学例7.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图。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吨作单位的情况?

  生1:集装箱的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生2:汽车的车厢的载重量用吨作单位。

  ……

  你知道一袋大米的质量是多少吗?

  生:100千克。

  师:每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生:10袋大米就是10个100千克,也就是1000千克。

  师:1000千克=1吨,也可以说1吨=1000千克。

  ……

  (二)、千克与吨的换算。

  1.教学例8: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师:你知道4吨是多少千克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所以4吨=4000千克。

  ……

  2.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4.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三、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水泥河沙石子红砖钢筋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 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2.3

  附: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字母“t”来表示。

  1吨= 1000千克,1t= 1000kg。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吨=()千克5000千克=()吨24吨=()千克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延伸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1、数轴的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2、画数轴的步骤

  ⑴画一条直线。

  ⑵选取原点、正方向。

  ⑶规定单位长度。

  ⑷数轴上用短竖标出刻度。

  ⑸数轴下用标出数值。

  3、数轴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4、数轴特点

  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5、数轴上点与有理数关系: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

  注意:不能出现相同长度表示的不等的量。数轴两端不能画点。

  练一练

  1、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A.正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

  2、与原点距离是2.5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是( )

  A.2.5B.-2.5C.±2.5D.这个数无法确定

  3、关于-这个数在数轴上点的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3的左边B.在3的右边C.在原点与-1之间D.在-1的左边

  4、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这个点最终所对应的数是( )

  A.+6B.-3C.+3D.-9

  5、不小于-4的非正整数有( )

  A.5个B.4个C.3个D.2个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三、出示学习指导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认真,坐姿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五、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六、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七、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八、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

  1、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华和小明的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2、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3、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4、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5、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6、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下午3时到达乙地,但实际到达时间是下午5时整,晚点2小时、问火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7、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午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8、小宁、小红、小佳去买铅笔,小宁买了7枝,小红买了5枝,小佳没有买、回家后,三个人平均分铅笔,小佳拿出8角钱,小佳应给宁多少钱?给小红多少钱?

  9、三个好朋友去买饮料,小亮买了5瓶,小华买了4瓶,阳阳没有买、到家后,三个人平均喝完饮料,阳阳拿出6元钱,他应给小亮4元钱,给小华2元钱、

  10、用一个杯子向空瓶里倒牛奶,如果倒进去2杯牛奶,连瓶共重450克;如果倒进去5杯牛奶,连瓶共重750克、一杯牛奶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times;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信息的时候,要从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个方面找。

  文字信息:224本书。图片: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注意观察2个书架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发现:两个书架非常的相似,都有4层,每层放的书都差不多。

  指出:放得这么整齐,才能说成是“平均分”,才能问“平均每个书架上每层放多少本?”

  现在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算法,注意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可能的方法:224÷2=112(本),112÷4=28(本)

  2times;4=8(本),224÷8=28(本)

  如果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请该学生说一说,但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学生如果能清楚地说,那就可以认可;如果说得非常的勉强,大多数同学都不为接受,那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出更多的方法。

  2、练习

  (1)(p.11第1题)让同学分别从题中找到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再交流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

  (2)(p.11第2题)方法基本同上,但要注意一点,学生可能读完题后,能感觉这是一道连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加上题中出示信息的顺序,估计会有学生列式为:150÷3=50,50÷2=25(天)

  如果真有,要问学生第一个算式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根本没学生能说个明白,那就要让学生选择更有把握的解法。

  三、思考题:

  商的十位可能是几?被除数的百位可能是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布置作业:

  p.12第3~7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秤。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难点: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包、文具盒等,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重量。

  (2)引出课题:千克和克。

  认识千克

  (1)介绍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可以用字母“kg”表示。

  (2)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1千克有多重。可以准备1千克的盐、1千克的苹果等,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其重量。

  (3)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认识秤

  (1)展示各种秤,如天平、电子秤、台秤等,介绍它们的用途。

  (2)让学生观察秤的刻度,了解如何读取物体的重量。

  (3)用秤称一称一些物品的重量,让学生实际感受秤的使用方法。

  巩固练习

  (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千克的认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估计一些物品的重量,然后用秤称一称,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1千克有多重。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感受1千克的重量,并学会了使用秤称物体的重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学具准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教具准备:移动示范板、课件教学过程:

  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2.读懂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3.提出预设问题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自主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1)移多补少(2)一般方法

  男生:6+9+7+6=28(个)28 4=7(个)女生:10+4+7+5+4=30(个)30 5=6(个)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处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1.盐城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

  2.盐城市某小学三年级有10个班,平均每班人数为47人。

  3.小明的语、数、外,三门考试,平均成绩为92分。

  4.盐城市某小学三(5)班同学平均年龄为8岁。现在我们就带着新朋友平均数,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93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94页第2题)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3.辨析题(第94页第3题)目的: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4.综合性训练:

  目的: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数据、有根据预测的能力。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五、全课总结(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

  学习时间20x()年()月()日星期()

  学习目标

1、了解因式公解、公因式的概念

  2、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3、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4、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难点如何确定公因式以及提出公因式后的另外一个因式

  学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

  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课前20分钟)

  1、阅读课本P114~115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因式公解?什么是公因式?

  (2)课本P115页例1、例2你能独立解答吗?

  2、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

  二、答疑解惑我最棒(约8分钟)

  甲:

  乙:

  丙:

  丁:同伴互助答疑解惑

  $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约15分钟)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2、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是什么?

  【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1)20×(—3)2+60×(—3)

  (2)1012—992

  (3)572+2×57×43+432

  (学生在运算与交流中积累解题经验,复习乘法公式)

  解:(1)20×(—3)2+60×(—3)

  =20×9+60×(—3)

  =180—180=0

  或20×(—3)2+60×(—3)

  =20×(—3)2+20×3×(—3)

  =20×(—3)(—3+3)=—60×0=0.

  (2)1012—992=(101+99)(101—99)

  =200×2=400

  (3)572+2×57×43+432=(57+43)2=1002

  =10000.

  [师]在上述运算中,大家或将数字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或者逆用乘法公式使运算变得简单易行,类似地,在式的变形中,有时也需要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乘积形式,这就是我们从今天开始要探究的内容──因式分解.

  【3】把下列多项式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_________

  (2)x2—1=_________

  (3)am+bm+cm=__________

  根据整式乘法和逆向思维原理,可以做如下计算:

  (1)x2+x=x(x+1)

  (2)x2—1=(x+1)(x—1)

  (3)am+bm+cm=m(a+b+c)

  【4】可以看出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相反方向的变形,所以需要逆向思维.

  【5】再观察上面的'第(1)题和第(3)题,你能发现什么特点

  ◆发现(1)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x,(2)中各项都

  有一个公共因式m,是不是可以叫这些公共因式为各自多项式的公因式呢?

  因为ma+mb+mc=m(a+b+c).

  于是就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约15分钟)

  1、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把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提出完成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重点例习题的强化训练)

  [例1]把8a3b2—12ab3c分解因式.

  解:8a3b2+12ab2c=4ab22a2+4ab23bc=4ab2(2a2+3bc).

  [例2]把2a(b+c)—3(b+c)分解因式.

  解:2a(b+c)—3(b+c)=(b+c)(2a—3).

  [例3]把3x3—6xy+x分解因式.

  解:3x2—6xy+x=x3x—x6y+x1=x(3x—6y+1).

  [例4]把—4a3+16a2—18a分解因式.

  解:—4a3+16a2—18a=—(4a3—16a2+18a)=—2a(2a2—8a+9)

  [例5]把6(x—2)+x(2—x)分解因式.

  解:6(x—2)+x(2—x)=6(x—2)—x(x—2)=(x—2)(6—x).

  【练习1】课本P115页练习(写在书上)

  【练习2】课本P119页习题14。3第1题(写在书上)

  五、课堂小测(约5分钟)

  六、独立作业我能行

  $14。3。1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1、独立思考$14。3。2公式法(一)工具单

  2、练习篇(独立作业)

  七、课后反思:

  1、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反思:

  2、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情况反思:

  3、错题记录及原因分析:

  自我评价

  课上1、本节课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事是:

  2、本节课我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件事是:

  作业独立完成()求助后独立完成()

  未及时完成()未完成()

  五、课堂小测(约5分钟)

  (1)=

  (2)=

  (3)=

  (4)=

  (5)=

  (6)=

  五、独立作业(约5分钟)

  1、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4)4x2—4x+1=(2x—1)2;()

  (5)3a2+6a=3a(a+2);()(6)()

  (7);()(8)18a3bc=3a2b6ac()

  2、分解因式

  (4)3mx—6my

  (5)x2y+xy2

  (6)12a2b3-8a3b2-16ab4

  (7)3x2—6xy+x

  (8)—24x3–12x2+28x

  (9)8m2n+2mn

  (10)12xyz—9x2y2

  (11)2a(y—z)—3b(z—y)

  (12)计算5×34+24×32+63×32

  3、先分解因式,再求值:4a2(x+7)—3(x+7),其中a=—5,x=3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出示第4页彩图。

  6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系统化。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善于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条件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能选择正确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十”。(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1题。

  出示条件,让学生说说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我们可以先求谁的身高?(小英)再求谁的身高?(小军)

  4、完成教材的77页“练习十”第3题。

  学生读题,前两项费用总和怎样算?怎样算食宿费?

  5、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算一算,填表。

  6、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5题。

  出示题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7题。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准备怎样求梨的'重量,怎样求苹果的重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8、9、10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讨论,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的11题。

  出示题目,怎样理解“一律半价”,半价后花生、开心果、香瓜子各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4、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教师在学生表达不清的情况下,适当补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二、基础知识训练

  1. 26 48 16 21 45 56 15 13

  2.(1)拔河的有多少人?5×12=60(人)  60-16=44(人)答案不唯一

  (2)合唱组有多少人?26+8=34(人)  34×3=102(人)答案不唯一

  3. 136-15=121(厘米) 121+21=142(厘米)

  4. 540+380=920(元)  920-130=790(元)

  5. 24 31 35 34

  6. 60÷5=12(元)  12+4=16(元)

  三、解决问题

  1.梨:280×2=560(千克)苹果:280×2+70=630(千克)

  2.(8).12×3+7=43(辆)

  (9).48+50+54+49=201(毫米)

  (10).鸭:(54-20)÷2=17(只)鸡:17+20=37(只)

  3.(1)26×3=78(元) 78÷2=39(元)

  (2)72÷(12÷2)=12(袋)

  4.思考题

  (73-49)÷2=12(元) 73-12×4=25(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

  一、内容分析:

  《吨》是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P31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克、千克,对重量有一定感知认识,符合年龄的生活会经验基础上来学习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理解:1吨=1000千克。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和家长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例子;

  彩色笔一支。

  2、老师:PPT;白纸(50张:1吨=( )千克)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5分)

  老师引导:大熊、老马、小牛、小鹿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

  走到一座小桥边,看,发生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学生:四只小动物,准备过河,但是,遇到了点小问题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示图片中的情景)

  需要孩子们思考:

  ①图中小动物的重量分别是多少?

  ② “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可以超过一吨的重量。

  老师:我们看到的是千克,要知道与吨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板书:千克吨)

  它们能不能一起过桥呢?答案就在接下来的学习里。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吧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读一读,生:鲸约一头重50000千克/一只恐龙约重12000千克。

  (师:读起数来怎么样?如果读数变得简单,重量的大小又不变多好,对吧?请你再读一读这些数。)

  生:2吨,60吨

  师: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吨”我们一般用字母“t”表示

  (二)设问解答,新知探讨:(10分)

  老师:一吨到底有多重呢?请你认真看一看每一袋大米的重量,仔细数一数有几袋大米。

  学生:每袋有100千克;有10袋大米;

  老师:动笔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千克呢?

  学生:1000千克。(就是10个100相加的和。)

  老师:1000千克就是一吨,所以,1000千克=1吨,即板书:

  1吨=1000千克

  1 t =1000 kg

  (跟读一次,再像这样请你自己把它读两遍)

  老师:生活中你可以找到用吨做单位的地方吗?(5分)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组一个举例的'机会

  小组汇报情况。超载了,不可以四个小动物一起过桥,否则很危险。

  (三)深入理解,合理运用:(15分)

  1、在图中填上合适的数;

  25千克一袋的面粉需要(40袋),50千克每袋的水泥需要(20袋),100千克一桶的植物油需要(10桶),200千克一箱的货物需要(5箱)。

  2、体重的计算。

  一个小朋友的体重是25千克,10个这样的小朋友呢?(250千克)

  那么,40个这样的小朋友呢?(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

  3、解决小动物问题。

  四个小动物的体重是: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1000千克-- 1300千克>1吨

  超载了,不可以四个小动物一起过桥,否则很危险。

  所有,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可以超载,知道吗?

  4、谈谈收获,小结知识:(2分)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做单位。

  1吨=1000千克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

  5、拓展知识:

  认识地秤

  六、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质量单位:吨(t)

  1000千克= 1吨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1000千克=1吨

  所以,四个小动物不可以同时过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方法。

  2、把2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不够除,要把前两位合起来再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来估计一下这几题的'商应该是几百多,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如:984÷2984÷3984÷4984÷5

  问:是不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都会是几百多呢?说一说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百位够除的,那商就是三位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百位不够除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

  二、出示例题:

  1、光盘演示例题。问:把你看到的信息读一读,说一说。

  要求“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要怎么列式?为什么?

  板书:312÷4(学生说,教师写)

  2、估算:

  它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及时肯定一些好的估算法。特别是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百位上的3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即要用31个十去除以4,得到的是几个十。

  3、竖式计算:

  写完后问:这第一步计算就有挑战,你说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强调:7要写在十位上

  多问几个学生:为什么这个7要写在十位上?

  接下去的你会算了吗?请大家继续算,写在书上。

  4、验算。

  学生自己验算,完成一开始的横式。

  指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小结:这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但它的得数就是一个两位数。请大家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还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就是两位数了?

  三、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第3页的第1题。

  完成后请同桌互相交流:算对了吗?写得规范吗?

  全班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

  四、作业:p.4第2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9-01

小学数学教案11-2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9-24

【精】小学数学教案08-23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1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6篇05-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9-08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