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时间:2022-02-23 14:57:54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几条重要的铁路交通路线;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寻、收集、整理、演示作业进一步了解考察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的概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考察体会和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上网技巧,培养学生上网查寻、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了解社会的兴趣;通过网上游览祖国的美景、名胜和重要城市进行考察、交流和访问,感受到祖国的广袤、博大与美丽,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内容分析

  本课从形式上看,是一节网络活动探究课,但从内容上看,则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和运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二:第一,临行的准备。出发前首先讨论、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线路是前提。此外,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所考察城市有一定了解,并要讨论、设计好考察或观光、采访地的目的及形式。第二,熟练操作和利用互联网进行模拟旅行及汇报。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鼓励、支持与帮助各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擅长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呈现自己的调查结果,可以利用电脑用“报告、图片、采访、小品”等方式,或几种方式同时并用。通过此次考察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巨大差异,从而增强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学生分析

  在认知能力方面初中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观察的时间更为持久,在概括性和精确性上有所提高,在明确学习目的后和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所以在课堂整体目标的指导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确立相应的学习重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个人兴趣选择学习角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便于开展网络形式的本次自主探究式课堂活动;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这样便于开展讨论活动;但有认知能力的差异,在注意、记忆、想象和观察等认知能力上,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记忆,有的学生善于听觉记忆,有的善于视觉记忆或混合记忆,在记忆强弱上,有的记忆快而遗忘慢,有的则相反;在想象能力上有的鲜明生动,有的模糊混乱,这样便于开展合作式教学。由于多媒体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多媒体网络教学却能充分借助动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深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真见其人,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学完了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后利用生动而又详实的网络课件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网络作平台处理好教材。给学生一个“模拟旅行”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了解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网络为学生远途旅行提供了可能,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究。在时间和金钱不可能不现实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能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合作与竞争并存。进行以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众人的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由此还能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合作是为了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间和小组间的合作,合作与竞争并存,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精心设计,处理好师生关系。综合探究课尤其需要教师做好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并且教师的引导应贯彻课堂的始终,做到精导妙引,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会显得漫无目的,最终使课程目标难于实现。为此,我在设计“模拟旅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贯彻始终。如在“导游”这一情境中,教师扮演游客一起旅行,引导学生做导游,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利用教师机平台有效控制教学进程,最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环境只有拥有黑板、粉笔、书本等简单器具的一个教室。按照传统的教学,就只能凭一张简单的地图和教师的叙述,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了。而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来教学,就能凭借多媒体网络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通过详实的声音、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呈现祖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时间和金钱不允许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模拟旅行”能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既可以让学生领略无法“身体力行”的祖国壮丽河山,又可以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决心。同时基于网络环境的电脑等现代多媒体参与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独立自主的个体,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而本课《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有更多的地理知识图片、图像、资料需要演示和收集,利用建立在网络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便于开展探究、合作式教学,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环境,代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最新发展和必然趋势。

  在本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主导地位不突出、课件设计不完善、学生电脑操作不熟练容易出现以下不利影响:1、信息的丰富多元化与目标意识的迷失。学生往往在自主收集信息阶段就迷失在信息汪洋中,甚至利用电脑做起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为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的`目标意识,要求学生坚定执着地完成分配的目标任务。2、课件的精致丰富与学生想象力的缺乏。我们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通过研读课文、搜集资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的网络课件一般是流程紧凑合理、资料丰富、精致近乎完美。但是可能是以教师自己的咀嚼欣赏取代学生的涵养品味,以自己的审美倾向排挤了学生的多样化审美,以自己的权威压抑了学生的揣摩与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多留空间给学生展示。3、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与教师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的弱化。学生上网浏览了、下载了、发言了、讨论了、跟贴了,主体地位加强了,教师主导地位反而弱化了,组织教学、控制节奏、引导思考的作用得不到跟进,势必带来课堂教学的失败。虽然一方面学生交流是多元化了,但是另一方面师生交流却淡化了。学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电脑屏幕,教师不再具有权威。为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各项能力的培养,培养与学生的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有效利用电脑控制平台掌握教学过程,以适应新变化、新需要。

  二、教与学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

  1.多媒体网络教学符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综合探究课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

  本课《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综合探究课包含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学、艺术、民俗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暴涨,老师个人的知识体系非常有限,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图片、声音、视频资源的共享,实现各项知识的全面搜集和合理利用,学生就可以学到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知识。这是本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最有利特点,也充分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因为它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由于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因此,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自由选择学习资源,有利于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由于受条件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实现这一目标,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却能充分借助动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深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较真实”的地理时空感,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每次上多媒体网络课学生都争先恐后,激动万分。

  2.网络课件的内容选择和制作方式的优化需要教师要具备应用电脑的综合能力。

  在网络教学最初课件中,我为学生提供过于丰富的学习资料,后来发现资料丰富但这些信息分散、无序,需要调配得法,才能利于教学。因此学生往往在自主收集信息阶段就迷失在信息汪洋中,往往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甚至利用电脑做起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为此,我认为应重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的目标意识,要求学生坚定执着地完成分配的目标任务。可通过增强目标趣味性、减小问题的切入口、引进奖励机制等办法来解决。否则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资源将使得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导致效果不佳。通过对网络探究学习的模式:WebQuest、拾荒式、Big6、完整式、自主式、主题推进式等课件的制作和课堂实践,我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合理地对教师机和学生机的控制和转播,有效利用电脑控制平台掌握教学过程。所以上课教师应具备熟练操作网络教室设备,制作网络课件和多媒体辅助课件的综合能力。

  3.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的网络探究。

  现在网络教学中使用的个别化人机交互课件多是基于Windows平台,这就要求学生对Windows的使用必须熟练。尽管都是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如果学生未能掌握,则必然会在网络课时出现问题,如果总是遇到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我在刚教初一学生时常常遇到类似情景,教师在网络课上总要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些技术问题,那么教师又怎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网络教学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必须熟练。这样,学生上课时才能集中力量学习本节课内容。同时实践表明,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更优于个别化学习和课堂讲授。协作学习的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可以是问题解决,也可是专题研究,还可以是个案设计。就象在学习《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中,如果只有个别学生探究一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一定是不够全面的。由于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承担最后的结果,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就在与同伴紧密的沟通、协调、合作下逐渐形成。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们对知识产生深层认识,获得最佳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小组间也形成了良性竞争。而网络教学能为协作学习提供最好的学习平台。

  四、教学资源

  1.本课用到的网络资源及其网址。

  无锡市荡口中学教育在线网站网络课件“游历华夏──网上旅行”

  2.本课设计的课件。

  多媒体辅助课件:探究三:游历华夏,利用该辅助课件进行导入、交流和总结。教师便于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效果,掌握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 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商朝使用的 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 察和区分 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 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甲骨文;2、小篆。

  难点:1、甲骨文评价;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如果你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能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甲 骨文

  1、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 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 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 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 二)金文

  1、学生阅读教材。

  2、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学生阅读教材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 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3、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 、学生阅读 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 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

  教学说明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本课的教学。

  一、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民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

  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上四个内容中的前三个内容应该更重要一些,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则为次要内容。新课标在第8页的“内容标准”中这样要求:“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而对于本课的其他内容则没有明确要求。于是我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认为本课可以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主题来把握。

  前两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与淝水之战”,可以视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教材介绍了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的原因和史实。第三目讲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结果和表现。因此,本课教学时要紧扣课标明确要求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内容进行,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对峙等主线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乱的三目、四个内容,按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结果来处理和把握,使历史线索更简单,本课教学主题也更明确。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二、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出发,调整教材的顺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对学生的各项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除去实用性差之外,一项重要因素是历史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讲课。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

  三、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本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两个转变上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安排了两大教学活动: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这两个问题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我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会不会迁移到南方”这个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强调学生在读图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当时北方的战乱情况,然后迁移知识,解决问题。

  四、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为目的',安排学生的讨论活动

  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我由“开发”一词引入,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拉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上的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2.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对当今的开发活动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设计的思路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联系讲述法、 图表法、 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 、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学生阅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大河流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分类归纳、比较便于知识的梳理、记忆

  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种.种现象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7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8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CBA总冠军奖杯,是一尊极具中国文化精髓的奖杯——中国篮球至尊鼎。鼎重约10千克,高45厘米,底座为边长22厘米的正方形,底座正面刻有“中国篮球至尊鼎”和“CBA联赛总冠军牟作云杯”字样。这座奖杯是仿造青铜器小臣缶方鼎模型而造的。CBA总冠军的奖杯为什么选用鼎的造型?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古代的青铜礼器有哪些作用和用途呢?让我们进入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来一探究竟吧。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师:阅读教材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学生:我国在黄河流域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 000-4 000年的铜器,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图片展示

  教师:结合教材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教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学生:祭祀、酒具等。

  教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教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记事的内容有哪些?有何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吧!

  二、甲骨文记事

  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先来看两幅图片:

  【问题探究】

  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

  第一小组:发现地点有河南安阳的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第二小组:甲骨文的发现之旅——一片甲骨惊天下。学生补充发现甲骨文的故事:1899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座大宅院里,年过半百的王懿荣生病了去看中医,在老中医开的药方中发现了一味“龙骨”,上面刻着符号,寻常未见。接下来,王懿荣多方努力,收购“龙骨”达1 500余片,并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最后,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而王懿荣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鉴识、收藏了甲骨文,而且也是第一个将其时代断为商代,使蒙尘3 000多年的甲骨文字免于湮没,更避免了“人吞商史”的闹剧。

  (教师补充:目前发现了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已经识别的有1 500个以上)

  第三小组: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占卜。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再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包括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数字、地理、官制、刑法等,还有医药、气象、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甲骨文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第四小组:甲骨文发现的重大意义,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师引导: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点?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猜字游戏

  下面我们进行猜字游戏: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出示甲骨文十二生肖。(答案依次为:牛、蛇、鼠、兔、羊、猪、狗、猴、虎、鸡、龙、马)

  学生活动:大显身手,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对应的汉字吗?(答案依次为:人、牛、水、日、上、下、明、射)

  2.造字特点

  教师引导: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是什么?学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依次用图片呈现其造字特点。

  本意是上衣,字形象一件上衣,最上端是衣领,两侧开口的地方是衣袖,下端是衣服的下摆,古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本意是细看、观察,字形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一棵树。

  一个人在树下休息,本意是休息,后来引申为停止、不要等意。

  一个人站在大盆里,身上还滴着水,显然是在洗澡。此图后变成左形(水)右声(谷)的形声字。

  教师总结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2)指事: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符号构成新字,用以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反映无形可象的比较复杂的事物,这类字在甲骨文中也不少。

  (3)会意: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3.历史地位

  教师提问: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课是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和甲骨文。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以此探究中华早期文明的源头,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领略祖先的聪明才华,我们将继续探索发现之旅,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9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X)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掌声)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掌声)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掌声)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学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师惊叹不已。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同学们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1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讨论法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板书设计;

  一、元谋人

  二、北京人

  三、山顶洞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讲述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明确三维解读课标】

  出示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师生探究落实课标】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师:元谋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地位、生产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师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二、北京人

  看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生活水平、生活方式。

  读北京人生活想象图思考: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师:读第4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师: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山顶洞人

  读第4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

  看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5页第一、二段,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读第6页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

  【巩固小结回归课标】

  引导学生谈收获。

  【达标测评深化课标】

  选择题由全体学生完成,材料题由A类学生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山顶洞人D.蓝田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会不会制造工具B.会不会使用工具

  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D.会不会用火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

  A.懂得钻孔技术B.懂得人工取火

  C.会制作装饰品D.开始使用天然火

  4、下列那一项不属于北京人生活?

  A.用火烧烤食物B.使用打制石器

  C.过群居生活D.会使用骨针

  5、构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工具简陋B.血缘关系松散

  C.自然条件艰难D.体质发展不全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课文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阅读材料回答: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什么人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学生一般在电视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分析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秦的疆域

  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一幅以地理图标为形式的疆域图。

  合作探究

  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评价秦始皇?

  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

  一、导入

  一则出错的天气预报。【问】你认为这则天气预报有何不妥之处?

  【承】我们今天就去了解温州乃至世界的气候特点及其分布。

  二、展开

  1.读一读:图上内容细阅读

  (1)【问】要了解温州乃至世界的气候特点及其分布,你觉得我们应该阅读什么图?(课件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你能从图上读出下列信息吗?(课件展示:温州是什么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的什么位置?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2)【承】(从学生回答中总结)我们可以从哪两个方面去分析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气温和降水。)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一个地方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我们可以专门绘制一种图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首先我们来看看温州的气温曲线图。

  (课件展示:温州市的气温曲线图)你能读出下列信息吗?(最冷的月份和最热的月份分别是在哪个月?这两个月的平均气温分别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读出来的?你能据此描述温州气温的变化特点吗?

  【承】(练习:学习单──两地的'气温曲线图)请你根据刚才习得的读图方法描述两地的气温特点,并请尝试判断它可能分布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3)【承】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温州的降水量柱状图吗?(课件展示:温州市的降水量柱状图)你能读出下列信息吗?(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其降水量大致是多少?)据此你会怎样描述温州降水的特点?

  【练习:学习单。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请你根据刚才习得的读图方法描述两地的降水特点,并请尝试判断它可能分布在世界的什么位置?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联一联:多种信息巧联系

  【承】(课件展示:温州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现在老师把温州的气温图和降水图结合起来,你发现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生】略。

  【承】现在有没有同学能为大家总结一下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呢?

  【生】略。

  【承】最后我们把读到的信息用一句简单话概括起来,就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这就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在学习了读地图和图表的方法之后,再结合这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你又会联系到什么?或者,你想联系什么?

  【生】略。

  (3)问一问:问题困惑妙解答

  【承】刚才同学们联系到的这些问题你们能结合《分布图》解答疑惑吗?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候去一探究竟。如果你在读图过程中又有了新的联系,欢迎积极补充!

  【生】略。

  【承】通过同学们的阅读、联系、疑问,再进行阅读、思考和解惑,让我们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又有了新的认识,那最后,老师也想问问大家。你能任意选择两种气候类型,描述二者的相似或不同之处吗?(温馨提示:可从气温、降水、分布位置等方面比较。)

  三、收束

  这堂课我们充分发挥联系的能力,采用阅读的方法去了解了我们家乡温州乃至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其实大家知道吗,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很多方面都与今天学习的气候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那气候究竟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呢?希望下次有机会我们再一起进行学习和探讨。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秦的暴政2、大泽乡起义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习)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9-07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2-06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07-04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5篇12-11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5-12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11-27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02-23

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1-06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