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运算。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
3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运算。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
1、填空
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从个位算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如果个位不够减,就向十位借()当十。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8+25+18= 90-25-11=
学生独立完成,并找两名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师:连加、连减的题按什么顺序计算?
生:连加、连减的题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活动2【讲授】创设情境,新知探究
1、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乘过公交车吗?你平时乘车都去过哪里?
2、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出示例3)。
师:你们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它停在了南山站。
(1)仔细观察,你从图上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车上原来有67人、从后门下车25人、从前门上车28人。
(多找几名学生说67、25、28分别表示什么)
(2)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3、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师提问引导67-25+28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那该怎么办?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3)分小组讨论如何笔算67-25+28。要求: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计算方法。最后在练习本上试做。
4、汇报成果,比较评价。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各种算法)
(2)引导观察,对比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师提问: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小结:加减混合的运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
师:你们可真棒,看下面这道题你会做吗?
出示例4:72-(47+16)=
启发性提问:
(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由学生在小黑板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做法,教师先出示正确做法.
重点讨论有没有简便写法,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下面情况。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
第一步是正确的,第二步的被减数和减数填倒了,63减去72是不够减的。因此,像这样的题,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活动3【活动】巩固练习
一、用竖式计算
1、52+29-38= 65-28+17=
2、32+(55-46)= 86-(13+42)=
二、解决问题
学校合唱队原来有65位同学,27位同学毕业了,又加入了25位新同学,现在有多少位同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2、让学生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熟练正确用连写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正确区分加、减法计算中的进位与退位。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先指导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完成练习五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并请个别学生说说有小括号两题的运算顺序。
3、笔算。
(1)回顾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分三组每组完成两小题,3人板演,其余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评判这两个同学做的好在哪里?错在哪里?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加数变大(或变小),和也随着变大(或变小);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或变小),差也随着变大(或变小)。
2。完成练习五第11题。引导学生观察,指名说题意:运算符号和数据都写在箭头的上面,结果要写在方框内。(提醒:只要前面一个得数错,后面的都要跟着错。)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3。完成练习五第12题。学生读题说题意,教师引导完成一个斜行的3个数相加,其余的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归纳:每行、每列和每一斜行的3个数加起来,得数都相等,这就是神奇的九宫格。
4、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五第9题。
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搜集信息,把搜集的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讲清楚是怎样找到的。独立解答。
②交流解答的方法。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别人的解答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13题。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集体交流,对提问和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
【设计意图】
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既帮助学生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又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4题,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法”解决。
(1)观察给出的4个数可以发现,它们十位上的数字相同,要把它们填入□中,使等式两边相等,可以只考虑它们个位上的数字。
(2)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发现:6+9-8=7,6+9-7=8,8+7-9=6或8+7-6=9。根据这一发现,可以把这4个两位数写在相应的□中。
(3)如果把题目中的数字变成26、27、28和29,你们会填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给出的数的特点,化繁为简,再通过“组合、试算,组合成算式”这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小组探索,共同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指名汇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6
一、教学内容:
P68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听小故事)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飞机、鱼、龟)
2、动手剪对称图形
(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a、师示范剪对称图形
(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
b、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
c、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
(三)认识对称轴
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对称轴(师画虚线)
(四)巩固练习
1、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
2、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
3、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1) 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范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
(3) 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 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照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励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
3、学画角。
(1) 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 讨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第二步: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部分明称。
三、练习
1、P42练习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 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准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 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 P43 N7 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指点提示,注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02-26
高一数学上册教案07-27
二年级上册教案08-27
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01-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6-17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学总结11-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5-06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27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