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

时间:2024-08-11 01:45:5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习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3

  设计说明

  “认识小数”是学生在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见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如下:

  1、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本设计根据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呈现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小数,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课堂练习的趣味性,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趣味性的练习更加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知识的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设计为了避免枯燥的练习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练习转化成数学游戏,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读出谜底中每种小动物的身高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读法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91页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数学信息。

  3、把观察到的数和整数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观察到的数中有一个小圆点)

  4、师归纳并板书: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5、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非常大。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小数的世界,来探究它们的秘密吧。(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小数引入新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同时把小数和整数进行对比,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特点。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小数的组成。

  (1)认识小数点。

  师:在分数中有一条线,我们称之为分数线,那么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我们为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叫做小数点。

  (2)观察小数的组成。

  师:观察这几个小数,想一想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3)师举例总结: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2、读小数。

  (1)试读。

  师: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能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3.45、0.85、2.60、36.6、1.2、1.5。

  (2)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2.60时,小数点左边的2和小数点右边的60读法一样吗?

  (3)议一议:小数点左边的数应该怎么读?小数点右边的数应该怎么读?

  (4)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读法:从整数部分读起,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一读出来。

  3、初步感知生活中小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把这些小数写得真漂亮。老师在2.60和0.85的后面加上“元”就是商品的价格,你们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汇报。

  师小结:用小数表示价格时,小数点左边表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4、理解小数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王东的身高是多少?(1米3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2)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

  师: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

  师:用我们刚认识的小数表示就是0.1米。

  师指着对应的数字问(0.1米):这个0表示什么?(0米,不到1米)这个1表示什么?(1分米)那么0.1米就是1分米。

  师:3分米用分数该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3米)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小数点右边都只有一个数字)我们把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分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分母都是10)

  (3)小结。

  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的数都可以写成零点几。

  5、小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会读小数了,大家会写小数吗?大家试着把黑板上这几个小数写在练习本上。

  师巡视,收集不同的写法,并板书。

  学生判断哪种写法是正确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应写在个位数字的右下角,是小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4

  设计说明

  1、重视实践探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并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明确每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口算60÷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名想说的学生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6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出示主题图,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1、导语:请大家观看大屏幕,印刷厂的工人师傅正在分装彩色手工纸,从这个情境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彩色手工纸每沓10张,每盒100张)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是60张彩色手工纸,工人师傅要把这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每人得到多少张)

  3、引入新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出示教材11页例1)

  (1)理解题意并列式:要求每人得到多少张,该怎么列式?(60÷3)

  (2)小组内交流讨论,怎样口算60÷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小棒代替60张彩色手工纸来分一分。

  (学生汇报不同的口算方法,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

  ①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所以60÷3=2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所以60÷3=20。

  (3)想一想600÷3=(),让学生交流讨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口算。

  (4)小结: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用想口诀的方法口算,也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口算,还可以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从图中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2、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12页例2)

  (1)理解题意并列式。(120÷3)

  (2)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不同的算法。

  ①想口诀:三四十二,3×4=12,12÷3=4,所以120÷3=40。

  ②想乘法算除法:因为3×40=120,所以120÷3=40。

  ③利用数的组成口算:120里面有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所以120÷3=40。

  (4)小结: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几百几十数看成几个十,再用几个十除以一位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会正确的读、写小数。

  4、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学法:

  教师指导点播、精讲。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多练习。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展教学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出示课件)文具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好的,请同学们把这些文具按价格分成两类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自己的分类。

  书包:45元。

  钢笔:3.50元

  剪刀:12元

  橡皮:0.20元

  彩笔:3元

  曲别针:0.15元

  3、引入课题

  象3.50、0.20、0.15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小点叫做小数点,(板书3.50、0.20、0.1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小数

  1、试读小数

  师:生活中处处有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请大家读一读屏幕上的商品价格

  教师提问: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让学生完成屏幕上填括号。

  总结:小数的读法。(结合板书的小数学生再读)

  2、你还在那里见过小数?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3、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小数知识,大家想了解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搜集的小数知识图)

  4、小结:看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用小数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质量和长度等。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1、汇报自己的身高

  学生汇报后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做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自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2、自学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89页上的例1,想一想,用你学过的`知识写出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的数。

  (2)你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说说,并想办法解决。

  (3)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做一做,填一填,完成课本中的括号内容。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

  板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7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7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8米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是3分米)

  6、出示89页做一做,让学生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四、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1、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做完后师生交流

  2、试一试我能行

  学生口答,师生肯定

  五、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并且会读小数,知道了小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掌握更多的小数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遵循规律,给学生充分感知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搭配衣服这个环节,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学具,发现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让学生在摆的基础上在练习本上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上装和下装,用连线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创新搭配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发展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具体事物的能力的体现。

  2.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

  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过生日”的情境,把探究新知与巩固练习都贯穿在这一情境中,一气呵成,使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上装和下装的小卡片圆形小卡片正方形小卡片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是聪聪的生日,让我们一起唱一首《生日快乐》歌来祝福他吧!

  (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唱歌)

  师:(课件出示一个女孩子和她的衣柜)茵茵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生日聚会,可是她却不知道怎样搭配,你们能帮帮她吗?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动画配上耳熟能详的歌曲,这样的开场会让同学们在兴奋与快乐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102页例2中的上装和下装图。

  师:你们觉得茵茵怎样搭配最漂亮?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各种搭配图)

  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你们的几种搭配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搭配成果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除了摆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为了更加准确地知道有多少种穿法,我们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上装,字母B表示下装,或者用○表示上装,□表示下装,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连一连。

  (指名汇报连线的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连线的结果)

  预设

  生1:我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上装,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下装,每件上装可以与3件下装搭配,这样就有3种搭配方法,一共有3+3=6(种)或2×3=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生2:我和他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用A1、A2分别表示上装,B1、B2、B3分别表示下装,也得出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指名回答)

  师小结: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地掌握新知识。

  ⊙巩固练习,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102页2题。

  师:茵茵来到了聪聪的家里,快看,聪聪拿出什么来招待朋友?

  (学生回答点心和饮料)

  师:你们喜欢什么点心和饮料?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点心和一种饮料,你们有几种不同的选择?

  (指名汇报结果)

  2.课件出示教材104页4题。

  师:小伙伴们来到了数学乐园,大家都想在这里合影留念,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演示一下,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以聪聪过生日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6。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10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的活动较多,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做好引导,在活动后及时总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际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途径,是用任何语言也无法取代的宝贵经历。所以在教学中,当需要学生操作的时候,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的过程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重视操作中的适当引导。

  学生的操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不加以引导,难免会流于形式,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操作切中要害,教师加强了对学生操作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每一次操作的目的,从而让操作真正成为学习新知的助推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学生准备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组剪纸图片)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漂亮的剪纸是怎样做出来的吗?这些剪纸中藏着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这节课就可以学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精美的剪纸图案不仅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还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唤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实践,学习新知

  1、学做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一起剪一剪。

  (课件出示教材25页主题图)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看看剪纸的步骤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剪纸的步骤是:将纸对折—→画图案—→剪一剪—→打开。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纸,一起来做漂亮的剪纸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展示作品,发现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①组织展示。

  师:请大家把做好的剪纸放到黑板上,咱们来办一个剪纸展览吧。

  学生将剪好的作品粘到黑板上。

  ②观察交流。

  师:说一说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你们是怎样做出这些图形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总结出要得到轴对称图形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先把纸对折,第二是对折后只画出图形的一半。

  2、想象完整的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中的两幅图)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们能猜测整个图形是什么吗?

  (学生进行观察、猜测)

  (2)组织交流。

  师:你们猜测的结果是什么?说说自己猜测的依据。

  引导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3)操作验证。

  让学生剪下附页1中的图4,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左图打开后是花瓶图案,右图打开后是短袖上衣图案。

  3、猜测展开后的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第三个例题。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画面明确题意:问题中上面两幅图是对折前后的长方形纸,在对折后的纸上剪出了两个圆形的洞;下面四幅图是展开后的备选图形,要选出一幅正确的。

  (2)猜测结果。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猜想出结果,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师:先观察一下这两个圆分别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再想象与它对称的那个圆应该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

  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说出: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与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贴近对称轴一边的,同样道理上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远,与其对称的圆也应该是在远离对称轴一边的,因此图(3)是正确的。

  (3)操作验证。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一下,照着第三个问题中的样子剪出两个圆,然后打开,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作品,验证猜测的结果。

  (4)回顾反思。

  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猜测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猜测的结果,更能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11-04

小学数学教案09-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8-2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9-24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04

一下数学教学总结10-25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18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9-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6篇05-26